周 永 西《大乘起信论》是国人伪托之作,这一点早有定论。但是,这部伪书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很大,许多人虽然承认它是伪书,却肯定它的价值,认为它是“如来藏系”的重要论著。印顺法师就以为,如来藏思想是真常唯心系所有,起信论则是真常唯心系在中国的代表性论典,自有其重要价值。此外,现在则还有人想继续证明,《大乘起信论》代表的本觉和性起思想,是印度佛学在中国的自然承接和发展,是如来藏思想合乎逻辑的延伸等等。在实际上,真常唯心系只是华化佛学所特有,如来藏思想与真常唯心系的理论是根本不同的,两者本没有什么承接关系。要认识这之间的差异,必须重新作一番澄清,发掘如来藏思想的本来精神,以此判定异同,抉择去就。...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一 安慧菩萨糅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诸会真净究竟理 超圣行海升彼岸 证得一切法自在 善权化导不思议 无量希有胜功德 自他并利所依止 敬礼如是大觉尊 无等妙法诸圣众 敬礼开演本论师 亲承圣旨分别者 由悟契经及解释 爰发正勤乃参综 今此颂中无倒称赞最胜功德敬申顶礼。以供养三宝及造此论经释二师随其所应。所以者何。此论所依及能起故。佛薄伽梵是契经等一切教法平等所依。无师自悟诸法实性。一分教起所依处故。从此无间圣弟子众依法随学法为依者。法界所流故。经释二师亦契如来所说正法。一分无倒闻思修行。为依止故随而造论。初二颂显示如来应正等觉胜德六义。所谓自性因果业相应差别义。诸会真净究竟理者。显自性义。谓诸佛法身以一切种转依真如为体性故。超圣行海升彼岸者。显因义。谓佛菩提从一切种极喜等十...
《纪清杰姓名学学习班内部资料》分类:姓名学纪清杰姓名学学习班内部资料序言汉字是世界上结构最复杂的文字,方块形的治学,就远比线形文学储存信息多。一位日本汉字研究专家说:“每个汉字就是一个“集成电路.是对汉字的最高评价。由汉字所组成的姓名,也毫例外的也储存着人生的一切吉凶祸福、富贵贫贱.无怪乎孔夫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则言顺”之说。人们常认为自己的命运是“天”注定的,但本人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发现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姓名去定量改变的。只要写出自己的签名,就可以从你的名字而知道你的事业,智力、爱好、官运、财运、恋爱与婚姻、家庭与子女、经济、疾病、灾伤、”官伤、与领导、群众的关系如何。为学生者,可以看出是从理科发展,或是从文科发展,工作调动、夫妻关系、及与父母、子女之间的缘份情况,都能准确地判断出来。...
107、不同佛前之最初发心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初发菩萨提心之情况,据《未生怨王忏悔经》中云:“无数不可思议劫前,如来正等觉胜他幢如来出世传法。于其教法下,文殊师利菩萨变现为一说法上师,名为智王。他有一日去王宫化缘,并讨得满满一钵食物。释迦牟尼佛彼时转生为一商主之子,名净臂童子。当时他正躺在母亲怀中,一见比丘后,立即就自行走到他面前讨要食物,比丘便分给童子一份摸达嘎食(一种食物名)。 童子又跟随比丘来到如来前,比丘将钵交给他,令其亲自供养佛陀。童子即将之供养佛陀及诸眷属,结果一钵食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童子随即皈依比丘,比丘则为他传戒,并令其发菩提心。 童子父母为寻儿子随后赶来,净臂又开始劝请父母皈命佛陀,父母最终就与五百人一同在佛前出家,并发菩提心。此乃释迦牟尼佛初发菩提心之经过。”...
佛性论佛性论卷第一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缘起分第一问曰。佛何因缘说于佛性。答曰。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除五种过失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故。二为离慢下品人故。三为离虚妄执故。四为离诽谤真实法故五为离我执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者。有诸众生未闻佛说有佛性理。不知自身必当有得佛义故。于此身起下劣想。不能发菩提心。今欲令其发心。舍下劣意故。说众生悉有佛性。二为离高慢心者。若有人曾闻佛说众生有佛性故。因此发心。既发心已。便谓我有佛性故能发心。作轻慢意。谓他不能。为破此执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三为离虚妄执者。若人有此慢心。则于如理如量。正智不得生显故起虚妄。虚妄者。是众生过失。过失有二。一本无。二是客。一本无者。如如理中。本无人我。作人我执。此执无本。由无本执故。起无明等。由无明起业。由业起果报。如此三种。无实根本。所执...
序 言 吴序自从人类的始祖在伊甸园接受了撒但的诱惑偷食禁果以后,他们的眼睛果真明亮了。但却是看到自己赤身露体,无限羞耻。他们不到神面前认罪悔改,反而躲避神。他们有了智慧,会发明树叶蔽体;他们会分辩善恶,但却把悖逆的罪推诿给别人。撒但说:‘你们便如神。’他们惧怕神,躲避神,证明神比他们有威严。‘要如神’,最好把自己建立起来,欲达到此项目标,非贬抑神,否定神,杀死神不可。他们的后裔承受了撒但给他们创设的‘道统’,一代又一代建立自我中心,把神看成阻碍自我进步的眼中钉,一定要将之铲除。这是人文主义的老根;是人文教养的本质。因此我们面对人文主义的猖獗,不是害怕它的理论‘博大精深’,而是悲悯那些沉酣在它的机槛中而不寻求自拔的人。他们有意挽救世道人心,但却在历史中不断铸造着人类的悲剧。世途的黯淡,人心的诡谲,已说明人文主义早已失去了辩证的能力,虽然它仍然控制着很多人类之嘴唇。...
略论中道缘起论 胡晓光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总纲。但是佛教各宗所侧重讲的缘起论则有几种之多,中道缘起论是大乘佛教中观宗的理论学说。所谓中道缘起,是以否定各种两极对立性的观念,用不偏不倚的观点阐释宇宙存在的万相的缘起,显明诸法实相。在其内容上它包括受用缘起、八下缘起、以及缘起性空等。 一、受用缘起基本思想 大乘佛教中观宗祖师龙树菩萨阐扬受用缘起观,是为了破斥执有与执空的两极主张,尤其是着重破斥小乘佛教执有的主张,是从认识的维度立说的。小乘佛教认为,蕴、处、界三科都是主分下外乎色、受、想、行、识五种成份,即所谓五蕴集成的,是没有真实实体的。那种执色、执心等以为实在的我体,由此产生我的观念,形成我执,同时,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又从否定人我出发,承认五蕴的实有,并导致得出构成事物的一切成份都有自性的观念。与此不同,大乘佛教方广部则认为因缘集...
釋恆清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1997.07出版p.25-5225頁《大乘義章》的作者淨影慧遠 (523-592)(註 1) 是南北朝後葉之義學大師,亦是地論南道學派的集大成者。由於他精通義學,著述量豐理深, 被後世譽為「隋代三大師」, 與天台宗的智顗(538-597) 與三論宗的吉藏( 549-623) 齊名。 慧遠本姓李,祖籍敦煌,後來寓居上黨的高都,年十三時即從僧思禪師得度,並從阿闍梨湛律師遍學小大經論,二十歲受具足戒,以法上為和尚,順都為阿闍梨,慧光十大弟子為尊証。隨後慧遠又跟隨大隱律師五夏學習四分律,得以剖析約斷滅諍犍度,使之理會文合。歷經多年對經律論三藏的鑽研後, 慧遠最後專師法上學教,(註 2) 通達義理微奧,延承地論...
中国道教协会 苏州道教协会华夏出版社(京)新登字045号道教大辞典中国道教协鲁苏州道教协台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京直门外香河曰北里4号)新 华 书 店 经 销机械r业a 5版社印刷厂印刷787X 109?毫术开本6d.£5印张2州。千宇年。月北前第1版19虬年6』i北京第1趺印尉印投l 6【】0U册ISBN 7-5080-0112-5/B.004定价:9^ 00元《道教大辞典》编委会顾 问赵朴初张声作傅圆天主 编闽智亭李养正副主编张继禹赵亮叠信常编委会(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宜峨王家祜石宇森金信常闵智亭李文成李养正陈振刚张凤麟张继禹 赵亮黄海德编撰人员中国道教协会闭智亭张继禹王宜峨 田诚阳...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弘一大师文集—法义弘一大师著述人生之最后佛法十疑略释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学习初步佛法大意常随佛学人生之最后岁次壬申十二月,厦门妙释寺念佛会请余讲演,录写此稿。于时了识律师卧病不起,日夜愁苦。见此讲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弃医药,努力念佛。并扶病起,礼大悲忏,吭声唱诵,长跽经时,勇猛精进,超胜常人。见者闻者,靡不为之惊喜赞叹,谓感动之力有如是剧且大耶。余因念此稿虽仅数纸,而皆撮录古今嘉言及自所经验,乐简略者或有所取。乃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
扉页题字周一良撰稿白寿彝曹文柱陈连庆陈琳国邓奕琦杜昇云郭良玉郭朋郭预衡韩国磐何绍庚胡守为季羡林黎虎李经纬林文照刘金沂刘雪英瞿林东施光明汪子春夏露薛军力杨光辉杨文衡余桂元于天池张文强曾敬民郑佩欣周兆望(按汉语拼音序列) 中国通史(第五卷)丁编传记第一章袁绍、曹操第一节袁绍①谋诛宦官袁绍(?—202 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世家。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②父逢,官司空。叔父隗,官司徒。伯父成,官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 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不久,因母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六年。礼毕,他拒绝辟召,隐居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