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Issue : 总第 43期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 教授在门洞里转了六个小时:他记不起来是要进去还是要出来。 管家:教授,门口那个收账的不相信您不在家,他说我骗了他。 教授:看来,一定要我亲自出去告诉他了。 妻子:你的汽车呢? 教授:我想起来了:我下车后转身谢谢那个搭车的人,然后就走回家了。 朋友:昨天我看见你扛着自行车从街上跑过,到底出什么事了? 教授:噢,那是因为上课的时间到了,所以我没有时间骑车,只好跑步去学院。 心不在焉的教授:今天几号? 妻子:看看你手上的报纸就知道了。 教授:那是昨天的报纸,看也没用。 心不在焉的教授:我的鞋呢?...
主讲人简介吴林,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林教授在智能焊接、遥控焊接、焊接自动化等方向有深入的研究,出版有《焊接手册》等专著12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部委、省科技进步奖18项。内容简介今天我在这里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一项重要的制造技术,就是现代焊接技术。可能有些人一提到焊接,就会有这样的印象,在一些街道或者城镇的旁边,看到一些修理铺,他们干的是补带,打气,焊洋铁壶。因此可能有些同学对焊接的印象就是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好像没有什么科学技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焊接技术已经从古代的一种手工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焊接技术。...
4月1日 《老子谈成功之道》 姚淦铭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04日 10:20 主讲人简介: 姚淦铭:1948年生,苏州吴江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教育部所属“211”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专著有:《王国维文献学研究》、编校《王国维文集》(四卷本)、《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礼记译注》、《趣谈中国摩崖石刻》等,已发表160多篇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论文。曾获国家图书奖。 内容简介: 清代的思想家魏源曾经说:“《老子》是一本救世的书。”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的话,《老子》其实是一本教人成功的书,教你怎么样走向成功。 一、恍恍惚惚的成功之路...
央视国际2005年04月18日09:57主讲人简介:毛佩琦: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著作:《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内容简介:朱元璋是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最奇之处在于他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个游方僧成为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彻头彻尾出身底层的皇帝。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他又是怎样开创了一个...
《时代三部曲》总序我为什么要写作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喜欢这个答案,因为里面包含着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说是山在那里使他心里痒痒。除此之外,我还喜欢这位登山家干的事,没来由地往悬崖上爬。它会导致肌肉疼痛,还要冒摔出脑子的危险,所以一般人尽量避免爬山。用热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反熵的现象,所发趋害避利肯定反熵。 我父亲不让我们学文科,理由显而易见。在我们成长的时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临狱,王实味被枪毙了。以前还有金圣叹砍脑壳等等实例。当然,他老人家也是屋内饮酒,门外劝水的人,自己也是个文科的教授,但是他坦白地承认自己择术不正,不足为训。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就范此全学了理工科,只我哥哥例外。考虑到我父母脾气暴躁、吼声如雷,你得说这种选择是个熵增过程。而我...
(开坛前的画外音)易经是一本人人皆知却又深奥莫测的古老经典。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看懂了易经也就看懂了人生。如何才能看懂易经呢?曾仕强教授又是怎样开始学习《易经》的呢?敬请关注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易经》与人生。捍卫讲坛-抵制广告《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经典著作。人们觉得它深奥难懂,却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掌握它。几千年过去了,在变化莫测的现代社会中,这本古老而神秘的经典竟成了某些人卜卦算命的工具。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而“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64卦只是表现一种现象,根本没有好卦坏卦之分。而《易经》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世界、应该如何认知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那么《易经》是不是很难看懂?曾仕强教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易经》的呢?又是怎样通过学习《易...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奥普拉·温弗瑞传>正文回目录第24节:言行举止的标准作者: [美]海伦·S·加森 在这些活动中,其组织方式与她的节目相似,参加节目的人们事先并不知道节目的主题和内容,他们也不能与明星们合影,也不允许用麦克风讲话。 在早上两小时的节目中,奥普拉从密西西比祖母的农场谈到了2002年圣诞节期间的非洲之旅。言语之间渗透着当时谋生的一些辛苦的感受。希尔特布兰德写道,她的生活在当时相当困难,每天只为了吃饭穿衣而活着。在下午两个小时的互动节目中,奥普拉选出了几个观众就婚姻、疾病、减肥等话题展开讨论,并进行了现场直播,很多观众着迷了,还有的感觉受到了启发,还有的受到了她的鼓舞"冲出自己的小圈子去寻找自己灵魂中与众不同的命运"。...
主讲人简介沃尔夫冈。科尼希,哲学博士。柏林工业大学技术史教授,德国技术史协会主席,德国《技术史》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史理论、技术哲学、高等教育史等。内容简介我今天演讲的第一部分,三次革命。首先是新石器革命,根据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不同,其发生在公元前八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左右。我想把在1760年至1830年之间,主要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大革命。这对于西方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以我的观点来看,我们目前也处于一个革命性的大变革时期,但是至今我们还无法抓住或命名这个变化的核心,在过去的十年或二十年之中,人们给这个变化冠以种种不同的名称,例如,信息社会、服务型社会、知识性社会、消费性社会或娱乐性社会,还有许多其他说法来称谓这个变化时期。这么多的名称就清楚地说明,人们并没有确切地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我们要等几十年或一百年之后,才能确定以往这些变...
主讲人简介舒乙,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1935年8月生于青岛,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基洛夫林业大学林产化学系,回国后从事科研工作多年。1978年开始从事老舍研究,并由此走上文坛。主要著作有《我的第一只眼》、《梦和泪》、《老舍的最后两天》、《老舍的关坎与爱好》。主要内容老舍,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好,《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茶馆》震动欧洲,老舍在世界文学中自有他的地位,人们了解老舍也是从他的作品中。在日常生活中,老舍先生有很多爱好,如打拳、养花、唱戏、说相声、玩骨牌等等。老舍先生爱打拳,他的代表作之一《断魂枪》,就是写的拳师。其中有一个人物叫沙子龙,一身的好功夫,就是不传。老舍先生批判这种爱的错位,他很爱这些文化的精致发达,但他又批判你爱的错位。他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文化,都是应该继承的,应...
主讲人简介董克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1. 国际劳资关系学会(IIRA)会员2.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3.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究会会长4.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5. 中国劳动法学会副秘书长1. 2001年6月——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院长2. 1995—2000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院长3. 1985┅2001.6 :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A. 著作 ( 部分 )1. 中国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2年;2. 薪酬管理(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人力资源管理(译著), 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0 4. 社会保障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5. 养老保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 欧盟一体化中的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政策— 中欧比较, 1998, 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最终报告7. 西方劳动经济学教程, 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5内容简...
Author :顾纯学Issue : 总第 170期Provenance :美术向导Date :1995.2Nation :Translator : 三亦楼主人种田之余偏爱诗词书画,40余年乐在其中,似有所得,杂陈点滴,以求匡正。 ▲从艺问道,当先问自身欲去何方?欲寻何果?自身昏昏,不如不问。 ▲学艺如磨刀,不磨刀背即是捷径。 ▲“得人之似,失己之真。”诗论如此,百艺同理,为书为画,岂能忘“我”。 ▲画者给人以美,非给人以法,更非玩蛇耍猴者博人一笑。 ▲笔墨示人,褒不如贬,贬不如骂,骂不如辱,“辱”能生巧。 ▲初学十年,不闻秽言,再学十年,狗血喷头,无须争辩,勇往直前。 ▲白石以“似与不似之间”传世,老儿以“听与不听之间”劝人。不听似乎狂妄,全听何来自己。...
目 录 海外评论摘录 中文版序 第一部 传说 第二部 圣柜与圣杯 第三部 迷宫 第四部 怪异的装置 第五部 荣耀何处寻? 第六部 荒野 海外评论摘录 (摘自亚马逊网上书店读者粘贴栏) 想象一下这件人类历史上最神圣的物品,并且假设这件圣物已经失踪了3000年。然后,想象你正坐在一张舒适的椅子里,四周围坐着一小圈熟悉的朋友,正在倾听一位健谈的、值得信赖的著名记者讲述他那段神奇的、有时甚至充满危险的发现之旅——寻找人类与上帝的终极链接。 ——佚名(1996.8.21) ——Y·马格罗里(1997.4.4) ——tea@melbourne(1997.4.7) ——dcanevit@aol(199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