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一 安慧菩萨糅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诸会真净究竟理 超圣行海升彼岸 证得一切法自在 善权化导不思议 无量希有胜功德 自他并利所依止 敬礼如是大觉尊 无等妙法诸圣众 敬礼开演本论师 亲承圣旨分别者 由悟契经及解释 爰发正勤乃参综 今此颂中无倒称赞最胜功德敬申顶礼。以供养三宝及造此论经释二师随其所应。所以者何。此论所依及能起故。佛薄伽梵是契经等一切教法平等所依。无师自悟诸法实性。一分教起所依处故。从此无间圣弟子众依法随学法为依者。法界所流故。经释二师亦契如来所说正法。一分无倒闻思修行。为依止故随而造论。初二颂显示如来应正等觉胜德六义。所谓自性因果业相应差别义。诸会真净究竟理者。显自性义。谓诸佛法身以一切种转依真如为体性故。超圣行海升彼岸者。显因义。谓佛菩提从一切种极喜等十...
总目录修订版序这一版的书和第一版,在教训和真理上,没有多少的分别。不过为着新的亮光,和新的感觉,并为着在写第一版的时候,有的地方不很明了的缘故,这一版,就有许多的地方,是经过我花好多的工夫增改过的。在这样的增改中,我曾寻求主的帮助,并尽力要求连名词都与圣经相合。说到名词,我们知道,圣经的名词,常常和我们说话的名词不同。比方:「赎罪」这个名词,在我们说话的时候,是指着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全部工作说的。但是,「赎罪」在圣经里面的意思,只是指着罪被遮盖说的。在头一版时,这些的分别并非不知道,不过以为,如果属灵的事实和原则是不错的,就外面的名词是不大紧要的。就是此次增改好了,还没有想到要一起更正。乃是最近这几天,主才特别使我注意这件事。使我更看出一个不准确的名词,怎样的要引到不准确的真理。名词的准确也是要紧的。自然,与其有准确的名词,不如有属灵的实际。但是,有了属灵的实际...
尼尔?唐纳?沃许(Neale Donald Walsch)。一九九五年,在他人生最低潮期,一天因写了一封愤怒信给神,没想到这信竟得到了回答,也因此产生了一本惊世之作——《与神对话》。之后,他整个的人生观与生活都改变了,而创立了一个叫做“再创造”(ReCreation)的组织,专门致力在传播自己所领悟出的喜悦、真理,与爱的信念。目前与妻子南茜住在美国的奥勒冈。译者简介:孟祥森,台湾大学哲学系、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教台湾大学等学府。著有《人间素美》《给你一朵禅的花》《给你一枚禅的果》《滨海茅屋札记》《爱生哲学》《念流》等十余种作品。译有《异乡人》《苏菲之路》《爱的艺术》《动物解放》等涵盖文学、哲学、心理、社会学、历史、环保各领域的著作,约六十余种。...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1]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1]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
《纪清杰姓名学学习班内部资料》分类:姓名学纪清杰姓名学学习班内部资料序言汉字是世界上结构最复杂的文字,方块形的治学,就远比线形文学储存信息多。一位日本汉字研究专家说:“每个汉字就是一个“集成电路.是对汉字的最高评价。由汉字所组成的姓名,也毫例外的也储存着人生的一切吉凶祸福、富贵贫贱.无怪乎孔夫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则言顺”之说。人们常认为自己的命运是“天”注定的,但本人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发现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姓名去定量改变的。只要写出自己的签名,就可以从你的名字而知道你的事业,智力、爱好、官运、财运、恋爱与婚姻、家庭与子女、经济、疾病、灾伤、”官伤、与领导、群众的关系如何。为学生者,可以看出是从理科发展,或是从文科发展,工作调动、夫妻关系、及与父母、子女之间的缘份情况,都能准确地判断出来。...
网站首页 | 丹道修真 | 道家经典 | 宇宙人生 | 科学前沿 | 地外文明 | 修炼神通 | 生命科学 | 世间百态 | 修真杂谈 | 佛门修真您当前的位置:修真之道 → 文章中心 → 丹道修真 → 百家杂说 → 文章内容 退出登录 用户管理本类热门· 李少波真气运行法全集...· 明心见性与性光修炼· 内丹修炼之神修真法(...· 访一位深山隐修的老道...· 得“丹”体验· 正道周天功· 道教内丹筑基功琐谈· 修真问答· 内丹修炼之炼气还神(...· 一本给初学道家丹道修...· 中国真正丹道理法及工...· 内丹修炼之筑基的原理...相关文章·李少波真气运行法全集·李少波真气运行法资讯 网页...
107、不同佛前之最初发心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初发菩萨提心之情况,据《未生怨王忏悔经》中云:“无数不可思议劫前,如来正等觉胜他幢如来出世传法。于其教法下,文殊师利菩萨变现为一说法上师,名为智王。他有一日去王宫化缘,并讨得满满一钵食物。释迦牟尼佛彼时转生为一商主之子,名净臂童子。当时他正躺在母亲怀中,一见比丘后,立即就自行走到他面前讨要食物,比丘便分给童子一份摸达嘎食(一种食物名)。 童子又跟随比丘来到如来前,比丘将钵交给他,令其亲自供养佛陀。童子即将之供养佛陀及诸眷属,结果一钵食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童子随即皈依比丘,比丘则为他传戒,并令其发菩提心。 童子父母为寻儿子随后赶来,净臂又开始劝请父母皈命佛陀,父母最终就与五百人一同在佛前出家,并发菩提心。此乃释迦牟尼佛初发菩提心之经过。”...
佛性论佛性论卷第一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缘起分第一问曰。佛何因缘说于佛性。答曰。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除五种过失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故。二为离慢下品人故。三为离虚妄执故。四为离诽谤真实法故五为离我执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者。有诸众生未闻佛说有佛性理。不知自身必当有得佛义故。于此身起下劣想。不能发菩提心。今欲令其发心。舍下劣意故。说众生悉有佛性。二为离高慢心者。若有人曾闻佛说众生有佛性故。因此发心。既发心已。便谓我有佛性故能发心。作轻慢意。谓他不能。为破此执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三为离虚妄执者。若人有此慢心。则于如理如量。正智不得生显故起虚妄。虚妄者。是众生过失。过失有二。一本无。二是客。一本无者。如如理中。本无人我。作人我执。此执无本。由无本执故。起无明等。由无明起业。由业起果报。如此三种。无实根本。所执...
卷一 圣道论 圣道论全文目录第壹章绪论——弘道救世的总认识5壹人类新生的力量5贰世界道化的前提7叁天国降临的要道9第贰章基督教的哲学观11壹哲人的偏差11贰哲学的起点13叁哲学的改造14肆哲人的悔悟16第叁章基督教的天道观20壹人类离神背道之史证20贰中国固有的天道观念22叁不可得闻之性与天道23肆民族衰微之主要因由24伍民族新生之基本要道26附录——中国民族与基督圣道27壹民族精神的遗产27贰固有道统之衰微28叁中华神学之谬论28肆两种启示的判别29第肆章基督教的宇宙观30壹宇宙万物之本质30一、唯物论30二、唯心论31三、心物合一论31贰宇宙万物之运行32一、机械论(Mechanism)32...
序 言 吴序自从人类的始祖在伊甸园接受了撒但的诱惑偷食禁果以后,他们的眼睛果真明亮了。但却是看到自己赤身露体,无限羞耻。他们不到神面前认罪悔改,反而躲避神。他们有了智慧,会发明树叶蔽体;他们会分辩善恶,但却把悖逆的罪推诿给别人。撒但说:‘你们便如神。’他们惧怕神,躲避神,证明神比他们有威严。‘要如神’,最好把自己建立起来,欲达到此项目标,非贬抑神,否定神,杀死神不可。他们的后裔承受了撒但给他们创设的‘道统’,一代又一代建立自我中心,把神看成阻碍自我进步的眼中钉,一定要将之铲除。这是人文主义的老根;是人文教养的本质。因此我们面对人文主义的猖獗,不是害怕它的理论‘博大精深’,而是悲悯那些沉酣在它的机槛中而不寻求自拔的人。他们有意挽救世道人心,但却在历史中不断铸造着人类的悲剧。世途的黯淡,人心的诡谲,已说明人文主义早已失去了辩证的能力,虽然它仍然控制着很多人类之嘴唇。...
略论中道缘起论 胡晓光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总纲。但是佛教各宗所侧重讲的缘起论则有几种之多,中道缘起论是大乘佛教中观宗的理论学说。所谓中道缘起,是以否定各种两极对立性的观念,用不偏不倚的观点阐释宇宙存在的万相的缘起,显明诸法实相。在其内容上它包括受用缘起、八下缘起、以及缘起性空等。 一、受用缘起基本思想 大乘佛教中观宗祖师龙树菩萨阐扬受用缘起观,是为了破斥执有与执空的两极主张,尤其是着重破斥小乘佛教执有的主张,是从认识的维度立说的。小乘佛教认为,蕴、处、界三科都是主分下外乎色、受、想、行、识五种成份,即所谓五蕴集成的,是没有真实实体的。那种执色、执心等以为实在的我体,由此产生我的观念,形成我执,同时,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又从否定人我出发,承认五蕴的实有,并导致得出构成事物的一切成份都有自性的观念。与此不同,大乘佛教方广部则认为因缘集...
釋恆清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1997.07出版p.25-5225頁《大乘義章》的作者淨影慧遠 (523-592)(註 1) 是南北朝後葉之義學大師,亦是地論南道學派的集大成者。由於他精通義學,著述量豐理深, 被後世譽為「隋代三大師」, 與天台宗的智顗(538-597) 與三論宗的吉藏( 549-623) 齊名。 慧遠本姓李,祖籍敦煌,後來寓居上黨的高都,年十三時即從僧思禪師得度,並從阿闍梨湛律師遍學小大經論,二十歲受具足戒,以法上為和尚,順都為阿闍梨,慧光十大弟子為尊証。隨後慧遠又跟隨大隱律師五夏學習四分律,得以剖析約斷滅諍犍度,使之理會文合。歷經多年對經律論三藏的鑽研後, 慧遠最後專師法上學教,(註 2) 通達義理微奧,延承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