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会员功能区: 您尚未登录,不能使用书架和书签功能! 您可以选择 『注册』 或 『登录』 来获取此功能! 喜欢本站记得-->『收藏到浏览器』
搜索电子书:
日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 总排行|日推荐 周推荐月推荐 总推荐|日收藏 周收藏月收藏 总收藏|字数排行 更新排行

历史 小说推荐周排行榜

试谈空有之诤的焦点所在 |热度 75 | 历史 | 上传: 莫莫言 |更新时间:2018-06-07
巨赞法师佛教唯识学和中观学的争论已经很久很久了。历史上也出现过调和论,但是,争论始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要说明这种原因,应该说的方面是很多的,不过基本的方面却不很多。现在谨就基本方面之一来试着谈谈。唯识和中观之争,习惯上也叫空有之争。从两家的论点上讲,两家争论来,争论去,双方认为最要紧和最需要争的,就是诸法有自性还是无自性的问题。这一争论表现在两家对立的一切方面,两家其它许多方面的议论都是围绕这一问题、为这一问题服务的。因此,我们把这一问题叫做空有之争的焦点所在。试谈这一问题,先从唯识家的主张谈起。一、假法必依实法“假必依实”是唯识宗成立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实有的重要理由之一。《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六卷《真实义品》里说:... 
道德经(原文)[1] |热度 58 | 历史 | 上传: 暖暖 |更新时间:2018-06-07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三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 |热度 69 | 历史 | 上传: 吻火 |更新时间:2018-06-07
  《孝经注疏》目录 目录  序卷一 开宗明义章第一卷一 天子章第二卷二 诸侯章第三卷二 卿大夫章第四卷二 士章第五卷三 庶人章第六卷三 三才章第七卷四 孝治章第八卷五 圣治章第九卷六 纪孝行章第十卷六 五刑章第十一卷六 广要道章第十二卷七 广至德章第十三卷七 广扬名章第十四卷七 谏诤章第十五卷八 感应章第十六卷八 事君章第十七卷九 丧亲章第十八 □《孝经注疏》□注  唐·李隆基□疏  宋·邢 昺□整理 明月奴□制作 真 如□发布 读书中文网  《孝经注疏》序 序     《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尚以辞高旨远,后学难尽诗论。今特翦截元疏,旁引诸书,分义错经,会合归趣,一依讲说,次第解释,号之为讲义也。... 
尤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 |热度 37 | 历史 | 上传: 古诗乐 |更新时间:2018-06-07
林崇安中央大學理學院教授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1990.4出版)頁25-4425頁提要本文探討印度部派佛教發展過程中,二律系、四聖部及十八部的形成,並配合各部的師資傳承來研究。佛滅當年的王舍城結集,由阿難先結集經藏,而後優波離結集律藏。佛滅百年的毗舍離結集,由於是因戒律而引起,因此先結集律藏,而後結集經藏,此次結集後,形成會內的上座律系與會外的大眾律系。此中,上座律系並將戒條次第調動而與大眾律系有所不同。佛滅一三七年起,佛教內部對「五事」、「實有」、「補特伽羅我」等問題的看法,起了法諍,經過六... 
关于这颗心3 |热度 70 | 历史 | 上传: 天马行空 |更新时间:2018-06-07
  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遇到感官对象时,感官接触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当他人说到我们不喜欢的事时,嗔恨便生起;若说的是喜欢的事,我们便感到快乐。这就是修行的所在,我们应如何利用它们来修行呢?这才是重点。若只是一味地追逐快乐、逃避痛苦,我们可能至死都见不到法。当欢乐与痛苦生起时,如何运用佛法而从中解脱呢?这才是修行的要点。  当人们遇到不如意事时,通常会封闭自己。例如受到批评时,可能会回答:"别烦我!为什么责备我?"这是封闭自我者的反应,而那正是修行之处。当他人批评时,我们应该聆听。他们所说是真的吗?我们应该敞开心胸去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也许其中是有意义的,或我们自身确实有值得批评之处。他们可能是对的,但我们当时的反应却是恼怒。当他人指出我们的过错时,我们应心怀感激,并努力改进自己,这才是智者的作风。... 
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 |热度 177 | 历史 | 上传: 千顷寒 |更新时间:2018-06-07
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          门人紫金光耀大仙邓希贤笺注“既济”者,易卦名,为上坎下离。“离”,男也,卦中虚为真阴,故男外阳而内阴;“坎”,女卦,满为真阳,故女外阴而内阳。坎离交媾,采真阴以补真阳,则纯阳矣,故以“既济”名篇。希贤慕道既久,茫然无得。偶遇仙师吕纯阳翁,矢心信从,盘桓数载,见其女色日亲,神气日旺,窃骇骇焉,谓:“修真者,精养炼气,归根不谓有此也。”吕师笑曰:“以人补人,谓之真人。于此未谙道乎!”间因出肘后《既济经》,密示口诀,余方豁然知道在迩也。经百句,援东说西。因妄笺阐其渊邃,俟修真者实之。...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 |热度 69 | 历史 | 上传: 双曲线 |更新时间:2018-06-13
摘 自:* [1]《给人类的一本手册》[2]《启开真理的智慧》 黄国清 译 大林精舍 倡印[3]《菩提树的心木》 郑镇煌 译 慧炬 出版社[4]《出入息观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 译 圆光寺印经会 印行* [5]《一问一智慧》 * [6]《解脱自在园十年》 [7]《生命之囚》佛使比丘 著 香光书乡编译组 香光书乡 出版社 CCC @01/31/95哪个地方有执著,那儿就有束缚,不论是面或负面的束缚,两者同样都会捆绑人。只要执著事物为「我」或「我所有」,便会产生系缚,而人一旦陷入系缚之中,就好比身陷囚狱一般了。[7]P.16我们学习佛法,修持止观就是为了要摧毁执著。[7]P.17...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 |热度 78 | 历史 | 上传: 九十八度 |更新时间:2018-06-13
    尔雅注疏  ●《尔雅》疏叙  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邢等奉敕校定  夫《尔雅》者,先儒授教之术,後进索隐之方,诚传注之滥觞,为经籍之枢要者也。夫混元辟而三才肇位,圣人作而六艺斯兴。本乎发德於衷,将以纳民於善。洎夫醇ㄤ既异,步骤不同,一物多名,系方俗之语;片言殊训,滞今古之情,将使後生若为钻仰?繇是圣贤间出,诂训递陈,周公倡之於前,子夏和之於後。虫鱼草木,爰自尔以昭彰;《礼》、《乐》、《诗》、《书》,尽由斯而纷郁。然又时经战国,运历挟书,传授之徒浸微,发挥之道斯寡,诸篇所释,世罕得闻。惟汉终军独深其道,豹鼠既辨,斯文遂隆。其後相传,乃可详悉。其为注者,则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虽各名家,犹未详备。惟东晋郭景纯用心几二十年,注解方毕,甚得六经之旨,颇详百物之形。学者祖焉,为称首。其为义疏者,则俗间有孙炎、高琏,皆浅近...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 |热度 37 | 历史 | 上传: 瞎说呗 |更新时间:2018-06-13
  虛雲老和尚甲、敍意乙、持戒的功德  一、總論  二、別說  1、持不殺戒的功德  2、持不婬戒的功德  3、持不盜戒的功德  4、持不妄語戒功德  5、持不飲酒戒功德丙、犯戒的過失  一、總論  二、別說  1、犯婬戒的過失  2、犯殺戒的過失  3、犯盜戒的過失  4、犯妄語戒過失  5、犯酒戒的過失丁、餘義  一、總結上文  二、開遮持犯  三、懺已還淨  甲、敍言  戒的意義,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惡五逆的罪惡,如防流水,似護眼珠,滋長善法,是名戒義。大集月義經說:“諸仁者;離欲義是戒義,解脫義是戒義,休息義是戒義,盡義是戒義,滅義是戒義,此諸句義,名為戒義。”釋尊將涅槃的時候,阿難請問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去世後以何為師?佛說:“以戒為師”,所以我們佛弟子,能持戒律,方有導師,若無戒行,等於無師傳!但是佛教律藏中,關於律學的戒相很多,有在家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 
烟酒杀生过患 |热度 58 | 历史 | 上传: 闪啊闪 |更新时间:2018-06-13
    班玛乐夏嘉措著  索达吉堪布译殊胜本师上师莲花生,教藏持明成就者之前,祈祷汝等以大悲威力,愿救重罪有情离恶趣。蒙受本尊上师之劝请,以极清净发心撰此文,但愿诸位莫违佛陀语,猛厉发誓断恶而行善。在此,对吸烟饮酒以及屠杀野生动物之过患作概括性的阐述。先以确凿可靠的佛经论典中所说的教义为依据,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 一 饮酒之过患世尊曾经亲口说过:“十分酷爱饮酒者,于自与他皆无利,酒令丑陋遭诽谤,如哈拉毒莫饮之。”《念住经》中云:“制酒、饮酒、令他饮之人多转生嚎叫地狱。”《宣说戒律经》中云:“饮酒者将堕入烧热地狱。堕于此地狱之众生长达数千年中受煎熬之苦。”此等诸多佛经中对饮酒的过失都有宣说。又如《毗奈耶经》中云:“草尖露珠许酒亦切莫饮,倘若饮用,则彼非我声闻,我非彼本师也。”《宣说善恶经》中说:“今生饮酒后久睡不醒,死后转生饮铁液之地狱中。”《分... 
方寸论 |热度 68 | 历史 | 上传: 团团 |更新时间:2018-06-13
(四祖道信示牛头法融)洪文亮老师讲 于1999年10月20号观山观海洪文亮老師開示专栏>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法融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唯识的空性与二谛思想研究 |热度 32 | 历史 | 上传: 点绛唇 |更新时间:2018-06-13
唯识的空性与二谛思想研究——以新旧唯识比较为中心释圣凯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新旧唯识思想在空性、二谛方面的不同,真谛继承了《中边分别论》“空性中也有虚妄分别”的思想,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场,主张空与空性是同一的;玄奘继承《瑜伽论》“假必依实”的思想,站在“性相永别”的立场,主张空与空性是有绝对区别的。 同时,真谛主张分别、依他同一无性即真实性,三性即是三无性;玄奘系强调“三无性不离三自性”,这是在三性之外说三无性。安慧与真谛都主张二重二谛,安慧以立名、取行、显了三种俗谛来收摄三性,这样自然三无性是胜义谛;第二重是以真实性为胜义谛,分别、依他二性为世俗谛。真谛以分别性、依他性是俗谛,真实性是真谛;以三性为安立谛,以三无性为非安立谛。吉藏站在三论四重二谛的立场,对真谛的三性、三无性思想进行批判。窥基依《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成唯识论》亦形成唯识宗的四重二... 
关于这颗心2 |热度 111 | 历史 | 上传: 抵制日货 |更新时间:2018-06-13
  阿姜查将戒视为心的大守护者,并鼓励所有认真追求快乐与光明人生的人,都要用心持戒无论是在家众的五戒,或出家众的八戒、十戒与具足戒。戒律,即善的行为与话语,能直接让心与法一致,成为定、慧与解脱的基础。  内在的正见必然导致外在的持戒,反之亦然,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若了解因果,明白渴爱与痛苦的关系,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更加调和与自制。同样,若我们的言行是恭敬、诚实与仁慈的,就能创造出内在平静的因,如此将更容易让我们了解控制心的法则与它的运作,而正见也将更容易生起。  阿姜查经常提起的这层关系有个特别的结果,就如他在《世俗与解脱》中所说,一方面既洞见一切世间法(例如金钱、修道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空性,一方面又完全尊重它们。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不过他了解,中道是解答这类难题的同义词。若执著世间法,就会被它们压迫与限制;而若想要对抗或否定它们,将会发现自己陷于失落、冲突与迷... 
202唯识二十颂讲记 |热度 55 | 历史 | 上传: 死磕 |更新时间:2018-06-13
于凌波居士 讲述一. 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在我国,唯识宗是大乘八宗之一,为法相宗的异名。法相宗又名普为乘教宗、应理圆实宗、慈恩宗。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为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为唯识宗。由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普为乘教宗。由所谈的义理,均为圆满真实故,名应理圆实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窥基二师所弘传故,名慈恩宗。而此宗的学统,是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印度的瑜伽行学派,是佛陀灭度後九百年倾公元四、五世纪间,大乘佛教继中观学派之後兴起的一个学派,此学派在公元六、七世纪间,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而此学派的始创人,为无著与世亲二位菩萨。无著梵名阿僧伽 Asaga. 是印度笈多王朝 (320500) 中期的人,住世年代约在公元... 
怎样实践佛法 |热度 129 | 历史 | 上传: 连过十一人 |更新时间:2018-06-13
                徐恒志              一九五三年七月―――――――――――――――――――――――――――――――――――――――             一 学佛者的苦闷  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不属修证”的说法,认为修行证果是不必要的,因此终日闲散,任情放逸,自以为随缘自在,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却没有抵抗和化除的办法。第二、虽已肯发心实践,却不明修持的道理,仍处处执著,说物就着于物,说心就执于我,甚至必求最高无上的法与德高望重的师,好象只有这样,才能从速解脱自己的烦恼;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贪嗔等习气发露的时候,却随它奔腾流浪,并不去回头照顾。他们心存依赖,一味向外寻求,仍... 
新中国未来记 |热度 60 | 历史 | 上传: 老是不进球 |更新时间:2018-06-13
  一、兹编之作,专欲发表区区政见,以就正于爱国达识之君于。编中寓言,颇费覃思,不敢草草。但此不过臆见所偶及,一人之私言耳,非信其必可行也。国家人群,皆为有机体之物,其现象日日变化,虽有管葛,亦不能以今年料明年之事,况于数十年后乎!况末学寡识如余者乎!但提出种种问题一研究之,广做海内达人意见,未始无小补,区区之意,实在于是。读者诸君如鉴微诚,望必毋吝教言,常惠驳义,则鄙人此书,不为虚作焉耳。  一、人之见地,随学而进,因时而移,即如鄙人自审十年来之宗旨议论,已不知变化流转凡许次矣。此编月出一册,册仅数回,非亘数年不能卒业,则前后意见矛盾者,宁知多少,况以寡才而好事之身,非能屏除百务,潜心治此。计每月为此书属稿者,不过两三日,虽复肆虑,岂能完善。故结构之必凌乱,发言之常矛盾,自知其决不能免也。故名之曰稿本,此后随时订改,兼得名流驳正,或冀体段稍完,再写定本耳。... 
共6354本 当前第161/398页 << < 161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