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腓力帮助人们重新发现两千年被掩盖的历史真相。杨腓力对着基督的生活、工作(包括教训、神迹、死亡、复活)、他是谁以及他为何而来这些重要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把福音的事件和我们今日世界联接起来,“耶稣真貌”把历史的中心主角活生生地描述出来了。面对困难的问题,杨腓力考查这一位犹太木匠的激进言语,并提醒在今日的世代中,我们是否对他足够认真。从伯利恒的马槽到在耶路撒冷的十架,杨腓力将一位复杂的角色摆在我们面前——他激起许多的疑问,也提供不少的答案。这位令人不安的耶稣,他要彻底地改变你的生活,并增强你的信心。杨腓力目前担任今日基督教杂志的主编。他曾经写过六本得到玛丹力特金牌奖(GoldMedallionAward)的作品。...
宗喀巴大师著卷之一 一九三九年己卯岁正月十四日午後五时於康定安觉寺弥勒殿楼上开讲 师云,今讲略本《朗忍》(道次),听众应先作思惟,凡三界士夫有愿趣向解脱之途者,我皆顶礼恭敬。凡以前得解脱道之贤士夫所行,我皆愿行。因我昔於无始生死海中,忍受无边痛苦,今幸得难得之人身,而又暇满,得闻正法,皆由过去善业而来,较胜於如意摩尼宝千百万倍,有过之而无不及。以此难得幸得之人身,自应作最有意义之事,勿使空过。云何最有意义,即世间与出世间之利乐。世间利乐,指现世与後世而言。出世间利乐,即指佛位。以上所说之利乐,以此暇满人身皆可取得。云何人身如是殊胜?因人身具有三种大力: 一、依境力大。如经说,譬如有人发慈悲心,解救一人,复有人救护多数人,其功德自较前为大。复有人发菩提心,救度三千大千世界,其功德则不可思议。...
第一日 一天新似一天“内心(里面的人)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四16)有一个功课,是所有初蒙恩的基督徒需要学习的,就是每天与主耶稣交通的绝对需要。可惜这功课在基督徒生活刚开始的时候,很少有人来教导他们。在初得救的人中,也很少有人明白这件事。一个基督徒必须认识:他所接受的恩典,无论是罪得赦免,蒙神悦纳成为神的儿女,或是在圣灵里的喜乐,都只有借着天天与耶稣基督自己有更新的交通,才能得以保持。许多基督徒所以冷淡退后,就是因为不认识这个真理,且没有清楚的教导。他们抵不住世界的试探,也胜不过他们的旧天性。虽然他们竭力抵挡,也尽他们所能的事奉神,但他们却没有力量。他们从来还没有真正抓住这个秘诀:就是主耶稣要每一天从天上继续的在我们里面作工。但主这工作却有一个条件,就是我们每天必须给衪时间来分给衪的爱和衪的恩。请记得,每天花时间单独亲近主耶稣,乃是生命长进和刚强不可少的条件。“到我...
84、为半偈舍身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弃众多难以割舍之人、财、物,只为以此而寻觅佛法。 久远之前当如来未出世时,释迦牟尼佛那时曾示现为一外道婆罗门。当时他精通一切学问,行为亦调柔寂静,不但烦恼微少,心与行为都清净无染。 他为寻觅大乘经典已四下打探过很多时日,但却连大乘名称都未曾发现、听闻。其后他在一泉水清冽、瓜果丰饶之森林中入等持、修禅定,不过虽苦行多年,因无如来出世故而始终无从听闻大乘教义,他只能独自苦苦寻觅、默默等待。 帝释天与天子有次于天界集中,有天子即以偈颂方式宣说了人间某位仙人苦行修道之境况。有太子断言说此人可能是外道,只欲获帝释天等天界果位。不过有位天子仙人却批驳道:“此人苦行根本不为获得天界果位,他只欲利益众生,故而才会不顾惜自己身体与一切财富而精进苦行,他唯一目的即为誓得无上圆满佛果。”帝释天此时则以见多识广、老谋深算之语气说道:“按你所...
江西南康云居山真如禅寺晦山戒显著虚云印经功德藏2002年录入《禅》刊编辑部编辑整理晦山和尚的生平及其《禅门锻炼说》林元白 晦山和尚(1610-1672)是明末遗民出家中很知名的高僧之一。他以戒律精严、学问淹博为世所称。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江苏《太仓州志》、《娄东耆旧传》、江西《建昌县志》、杭州《灵隐寺志》、纪荫《宗统编年》、超永《五灯全书》和《新续高僧传弘礼传》等,都有一些记载。但是这些志书和僧传所记都很简略,连他的生卒年月也不清楚,以致其生平学德湮没不彰。我久欲为他写一传记,苦无可靠资料,未敢下笔。近年留心搜访,略知其一生梗概。兹依晦山自著《现果随录》所记年月及最近托云居山性福和尚抄来的《晦山和尚塔铭》等记载,略述其生平事迹。...
作者:谢赫·穆罕默德·哈比卜·尔里米苏菲的认主学是分类的认主学,什么叫分类的认主学。把人分成几个种类,根据不同种类认识的伊玛尼,把它分成不同的认主学的范畴。一、父传子受的伊玛尼的品级的人。这等人,首先是先天的领受,在先天之中就注定有伊玛尼,他才能够一听就信,当他的父母亲对他说有真主,他就信;当他的老师跟他说有真主,他就信;听到有人说有真主,他就信。就是有一个因由(赛拜布),有个哈盖,有个缘份,有个机遇在里面。这种情况是先天里就具有的一种诚信,就成了具有父传子受的这种伊玛尼的存在。父亲的层次、品级就直接影响到儿女的正信伊玛尼。凡是不依经据典,自以为是,自行其是,就很容易走入迷途。正如没有放羊人的羊群,它非常自由。人类多半是崇拜私欲,甚至被今生物质世界,特别是对眼前的一些利益,被金钱所诱惑,使之在教门的总根上、诚信上被挡回,甚至成为了阻碍,成了禁止。...
堪忍法师 著述目录序言一、转化心识二、修行之道:发心、萃取宝贵人身的精华、明辨善恶、三种层次的安乐、人面兽心、禅修菩提道次第三、舍弃今生:阿底峡尊者、种敦巴、四、转恶为善:发心清净、二个乞丐、菩萨船长、转恶为善五、断除欲望:欲望是苦、少欲即少苦、欲望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终止轮回、六、调伏内心:守护自心七、忆念无常与死亡:逼近死亡、死不定时、逝者无数、明天就太迟了、你要如何安排人生?、八、“我”不足爱惜:活在幻想中、找寻“我”、找寻梭巴喇嘛、找寻“我”以外的诸法、所依非名言、五蕴自性空、六尘自性空、四圣谛自性空、随时洞察实相、“我不足爱惜”九、爱惜其他众生:自他相换、利用困境,摧破自我爱惜、其他众生,其数无量...
济 群 唯识学在印度发展过程中,由弥勒而无著,到世亲正式完成了唯识的理论体系。世亲关于唯识方面的著作很多,但能代表他思想的主要有两部:一者《唯识三十论》,一者《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提出三能变观点,从正面成立唯识;《唯识二十论》则针对外人的疑问,释难以成立唯识。这两部论一正一反,从不同角度建立诸法唯识,世亲的唯识思想体系全在其中了。 《唯识二十论》在汉地有三个译本:一、北魏菩提流文译,曰《唯识论》;二、陈真谛译,曰《大乘唯识论》;三、唐玄奘译,曰《唯识二十论》。三个译本不论在内容或颂文的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出入:魏本二十三颂,陈本二十四颂,唐本二十一颂。魏译、陈译有标宗颂,唐译则无。最后一颂是结赞颂,三本都有。唐本二十一颂,最后一颂是造论者自谦的结赞佛德,非关论旨,显示唯识宗旨的只有二十颂,所以仍用原来论名为《唯识二十论》。魏本在原本二十二颂外,在第二十...
天台宗教理命题略论 胡晓光 1、一念三千 天台宗有自己的宇宙发生论。它的宇宙发生论是内在心识所现论。与世间哲学的外在实体宇宙发生论截然不同。一念三千这个命题就是天台宗的宇宙发生论。一念就是心识介尔一念心。由一念心生,万相森罗的宇宙就化现出来(三千)。佛教的思想特质之一就是一种认识心理主义。凡言诸法皆从认识之心而开出,所以有所谓“万法唯心”之说。天台宗在建立一念三千之论时,是有圣教理由为依据,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再如《起信》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地观经》云“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为变化主”。这都强调万法(宇宙)以心为体。《大乘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心有真妄之别,真心是宇宙的本体,妄心(妄念)化生宇宙万相,是凡夫境界。真心之体,不...
地持義記卷第四 發下對釋之。應先解釋道品之義。然後釋文。義如別章。文中有二。一別明大。二種種下明於諸乘皆悉具知。初言依四。所攝道分約前明後。前四無礙是大乘慧。依彼前攝三十七品。即是大乘三十七品。如實了知而不證者。正顯其相。於彼身等窮照其實不取有相名如實知。不著無相名不取證。以知不證不同小乘故得為大。下明菩薩諸乘悉知。種種亦知總以標舉。三乘不同名種種乘。三乘巧行名為方便。菩薩於此亦如實知下別釋之。聲聞方便大乘方便釋種種乘。聲聞緣覺同名聲聞。聲聞方便如實知者。別明知小。如聲聞地指同小說。云何大乘如實知下別明知大。先問後釋。釋中先明身念處觀。後類餘念及餘道品。菩薩住身是其止也。言身觀者是其觀也。不於身身而起妄想亦非非性廣前止也。身相非一故云身身。於彼身中不取有故名不起妄。不取無故亦非非性。於彼身下廣前觀也。於中有二。一觀真諦。二觀世諦。言於彼身離言自性如實知者。...
玉 诏本堂主席 关 登台圣示:现刻玉旨将到,命城隍五里外,福神十里外迎接,诸生肃静,排班侯贺。金阙内相 徐 降诗曰 : 维皇切切念原灵。圣佛声声救苦经。玉旨中秋颁直辖。一轮明月照幽冥。圣示 : 吾今夜带旨宣读,神入府伏。钦奉玉皇大天尊 玄灵高上帝 诏曰 :朕居灵霄,心怀世道,观红尘黄沙弥天,人间伦常堕地,男不忠孝,女少节静,言仙佛为空说,视鬼神若虚物,以致社会风气衰败,人情义理沦亡, 朕心大悲,不忍坐视苍生堕落幽冥而不救。查尔南天直辖鸾堂台中圣贤堂开堂阐教至今,费尽神人之力,普化有成,今又藉﹁圣贤杂志﹂广渡迷津,鸾务日进,圣业辉煌, 朕特赐旨开着宝典,书名曰 : ﹁地狱游记﹂,敕令济公活佛带引正乩﹁圣笔﹂杨生灵游十殿,将地狱情形泄漏于世,使人观知阴间罪魂惨境,以收劝化之功。此书非凡,因感圣贤诸子至诚无间,大命方赋于此,希诸子抱定信心,代天宣化。并敕命幽冥各关口,如系圣贤堂游生贺到...
——控制论和社会[美]N.维纳陈步 译序言:一个偶然性的宇宙观念 二十世纪的发端不单是一个百年期间的结束和另一个世纪的开始,它还标志着更多的东西。在我们还没有完成政治的过渡之前,亦即从在整体上是被和平统治着的上一个世纪过渡到我们刚刚经历过的充满战争的这半个世纪之前,人们的观点早就有了真正的变化。这个变化也许首先是在科学中表露出来,但这个影响过科学之物,完全可能是独自导致了我们今天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文学和艺术之间所看到的那种显著的裂痕。 牛顿物理学曾经从十七世纪末统治到十九世纪末而几乎听不到反对的声音,它所描述的宇宙是一个其中所有事物都是精确地依据规律而发生着的宇宙,是一个细致而严密地组织起来的、其中全部未来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事件的宇宙。这样一幅图景决不是实验所能作出充分证明或是充分驳斥的图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关于世界的概念,是人们以之补充实验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