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摘录了至尊上师阿秋喇嘛观察一些亡人的因果报应、如何为亡人做经忏的内容,共有五十二则公案。尊者以无碍的神通,现量观察到亡人生前所作的各种隐显业缘和感受的异熟果报。这些公案,对现今人们的教育意义非常大,触目惊心的真实教材,会使人切身体验到“业果不虚轮回苦”的无欺教证,而更加真切的去履行佛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苦心教导。-《蔣陽龍朵加參尊者傳記》摘录:1、这擦洛勒的弟弟才让投生到何处?向我请问时,我说:“那人是否耳聋了?”大家都说:“才让是聋子”。我说:“他好象杀过一条蛇”。他们说:“ 小时候在路口玩耍时挖出一条蛇杀了。”我说:“现在你们的房背后石堆中有一条蛇,取过来”。到那地方看时,真的见到一条蛇,取来后为它作经忏超拔了。...
杂阿含经论会编总目次杂阿含经论部类之整编目次杂阿含经论会编(上)杂阿含经论会编(中)杂阿含经论会编(下)序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一 杂阿含经的传译................................................一二 杂阿含经的三部分..............................................六三 相应修多罗与摩 理迦(一)..................................一一四 只夜──有偈部分(二)......................................一八五 记说──如来所说·弟子所说(三)............................二四六 修多罗──阿含──四部(阿含)..............................三一七 杂阿含经的次第与部类........................................四一...
紫柏大师的唯识学研究戴继诚 内容提要研讨唯识学是紫柏大师对治晚明丛林游学无根、空腹高心的重要举措,唯识学研究是紫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紫柏大师的唯识学研究立足于禅学立场,以实用为准则,与唯识本怀不免有扞格之处,这是晚明唯识学研究初期不可避免的现象。紫柏大师的唯识学研究与鼓唱,对晚明唯识学兴起有开新风之功。 关键词:紫柏 唯识学 八识规矩颂 六识 作者戴继诚,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教师。 唯识学在大乘三系1中属于“有宗”,套用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对它的诠释必须用“正”方法,这与禅宗“负”方法迥异2。紫柏大师本为禅僧,所以他的法语中,对“负”方法使用得心应手,洞见迭出,而唯识学研究,“正”方法使用不可避免。这对惯于“负”方法使用的紫柏而言,是一个不小挑战。但唯识学有一套缜密、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对治晚明禅僧不学无术、游谈无根积弊的有效手段...
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作者 : 胡晓光 (《法音》1996年第12期(总第148期)第10页) 基本观念问题 一 、佛学是佛陀思想及其实践之学。佛学的研究对于我人而言,是“结论后之研究”。佛陀是正觉之圣,他全证法身,为度化有情,设教传法,以文字语言为道理的载体。佛陀认为他讲的法,是成就法身的道路,同时在其文句中也蕴藏极深刻而又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理。不过历史上佛教的解释家,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佛语”只是道路方法,即标月之指,所谓“但有言说,全无实义”,这种看法在华化佛教中极为普遍。有的认为言能诠义,文可载道,佛也曾云“经典即是佛之法身”,持这种观念的人多为近现代学者们。我虽愚陋,对此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言思都是能相之作用,文与义不可割裂。说者名也,名不载义,是为空名。佛是实语者,故不虚言,言中之义的精神就是其特有的哲理观念。佛陀一生讲法,就其本义...
索达吉堪布 著 前 言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生命是宝贵的,人人都希望自己生命的花朵开得绚丽多彩,生活能够幸福安乐,一旦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保护。人类如此,动物等一切生命无不如此。无论从佛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而言,生命都是平等的,国王或乞丐,乃至蝼蚁,他们的生命同样珍贵。 由于人们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环境各异,许多人只重视人的生命,无视其他众生的生命。只有懂得佛学和科学的人才知道平等地珍惜一切生命。然而,现时社会上愚笨的人太多,他们肆无忌惮地屠杀生灵,其方式多种多样骇人听闻:有人如儿童般拿动物作玩具,杀生取乐;有人以打猎为生,猎杀动物以牟利;有专门从事屠宰的,屠杀无数的生命而不知有罪过;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口腹而杀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制造的枪支弹药、捕鱼工具、宰杀机器等无情地残杀着众多的生命。野生动物原有的栖息地,在工业文明的冲击...
宗喀巴大师造法尊译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卷一敬礼师长妙音乐生乘云及金胎 无身主同绳腹等宣唱骄音于三有 傲慢威严诸天众尚由略瞻如来身 犹如日光映萤火妙冠敬依足下莲 我礼能仁天中天智悲藏底难测度 菩提行浪极涌漾善说宝藏妙音尊 及绍圣海我敬礼善开佛语二车轨 故令如来最胜教如日光显遍三地 敬礼龙猛无著足受持两种大车轨 启赡部州智慧眼圣天勇师及佛护 清辩论师月称足世亲安慧与陈那 法称师等赡部严持佛教幢不隐没 诸智者王皆敬礼颇有多闻诸教法 于正理路亦勤习内证功德不下劣 然终未达此深处由师妙音恩善见 以悲怜心我当说欲证诸法真实慧 无比说者当敬听护国问经云:“空性寂静无生理,众生未解故漂没,悲尊以多百方便,及百...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阿姜念 ACHAAN NAEB 由於我們總是希望現狀能改變, 因而沒能清楚地看到當下現況; 如果我們注意到的不是現況, 這樣的修行就是離開了中道。 我們可以看出, 建立平衡中道並非易事; 基於這個理由, 具足正見是極其重要的, 我們必須瞭解, 內觀並不是出自努力或深定, 而是出於正念。 阿姜念(Achaan Naeb 1897~1983)出生於一個與緬甸毗鄰的泰國省份的省長家庭,她在三十五歲時,在阿姜帕吞塔(Achaan Pathunta U Vilasa)的指導下,學習佛教心理學與內觀禪修法。十二年後,她開始教導別人,並於許多寺院建立禪修中心,最後是在皇家的贊助下,於曼谷的金山寺(Wat Sraket)創立「佛教研究與心靈福祉協會」(Buddhist Rearch and Mental Welfare Association),接近七十歲時,她仍然從事教學工作;她的學生也承續她傳播內觀修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