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中南半岛,久已习惯了黑暗海洋的中国海盗云集到越南阮氏西山政权麾下,摇身一变成为越南“海军”。大清朝并没有将势力强大、不怕牺牲的大清海盗们利用起来,作为开拓万里波涛的先驱,反而是越南人利用了这些对官方的认可有着强烈饥渴的海盗。大清乾隆53年(公元1788年)深秋,中越边境,镇南关。旌旗猎猎、画角阵阵,铠甲鲜明的大队清军在两广总督孙士毅率领下,挥军安南(越南)。作为宗主国的大清,应藩属国安南流亡国王、黎朝末代皇帝愍帝黎维祁之请,前往镇压“反叛”,期望恢复被西山军推翻的黎氏政权。与此同时,更早前被西山军赶下了大海的南方另一割据势力阮王阮福映,也在泰国人和法国人的共同武装下卷土重来。狭小的越南半岛上,“三国演义”从本土版升级为国际版。(后文中南方阮氏称南越政权或南军,西山阮氏称西山政权或西山军,以示区分。)...
法尊法师 口说弟子云根 记随念三宝经序序言 凡是佛陀的弟子,当随时忆念所皈依的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的虔诚信敬心;从而展转地、深刻地对三宝功德加深了解和体会,引生滋长自己善法之欲;从而发起精进勇猛之行。由忆念三宝功德,生善法欲、起精进行故,行者也能如实学习佛陀断除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是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忆念三宝功德,是佛陀弟子纯洁信仰、修学佛法的基本法门。 现从我国藏文经典中检出《随念三宝经》译成汉文,并加以浅说,裨初学佛法的人能够初步地了解到三宝功德,树坚信幢,起饶益行。此经,是西藏僧众中每天进食前必诵之经典,大似汉地僧众之诵念《供养文》。 在藏文中有两种:一保存在大藏经中,一别行流通,而词句间稍有出入。今从大藏经中译出。原译不著译师之名。...
方寸天下网作品收集于网络,作品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有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fctxw/),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五千年中国盗墓文化:中国人盗墓史作者:倪方六序(1)中国历史,大约三分之二的时期是统一的,三分之一是分裂的。在分裂的时代,刀光剑影的政治势力的战争演出,“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的民间散勇的掠夺活动,让当世人动魄惊心。其中,疯狂的盗墓场面,则是屡屡重合的历史场景。可惜,这样常见的重大历史课题,很少得到史家的认真著述。由于近年来盗墓活动愈演愈烈,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群众性和高科技性的特点,引起了一些写作高手的兴趣,出现了《盗墓笔记》、《鬼吹灯》一类的通俗盗墓文学作品,在文化商品市场上热销,而学术性或专业普及性的读物则很少。个人孤陋寡闻,只听说有殷啸虎、姚子民的《盗墓史》和王子今教授的《中国盗墓史》两种作品。真是惭愧,都未曾读过。...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章力生目录:封面人物(图文)“真理斗士”章力生第一章 生物学家的宗教观 ? 1. 阿伽西(Agasiz,Jean Louis) ? 2. 林诺斯(Karl von Linnaeus) ? 3. 雷约翰(John Ray)第二章 科学家的宗教观 ? 1. 牛顿(Sir.Isaac Newton) ? 2. 惠斯登(William Whiston) ? 3. 英国科学会 ? 4. 帕斯卡(Blaise Pascal) ? 5. 万尼瓦尔(Dr.Vannevar Bush)第三章 天文学家的宗教观 ? 1.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 2. 赫希尔爵士(Sir John F.W.Herschel)第四章 地质学家的宗教观 ? 1. 巴克兰(William Buckland) ? 2. 赖爱尔(Sir Charles Les Lyell) ? 3. 赫富密勒(Hugh Miller)...
略述巨赞法师的空有观——空有问题新议 胡晓光 巨赞法师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是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他在中国现代佛教界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人物。他既是宗教家又是学者。他的佛教学术成果在现代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巨赞法师的佛学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一、印度佛教的研究,二、中国佛教的研究,三佛教现代化的研究,四、佛学问题的争鸣,五、佛教实践的研究。本文仅是对佛学思想的核心观念——空有观,进行初步探讨,试图通过探讨把握其佛学思想的核心实质。 巨赞法师对空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撰有《略论空有之诤》、《关于空与有的问题》、《试谈空有之诤的焦点所在》三篇学术论文,这三篇论文前后时间相差有十五、六年,《略论空有之诤 》一文是在1940年撰写的,文体是文言文,《关于空与有的问题》一文是1955年撰写的,《试谈空有之诤的焦点所在》一文是1956年撰写的。解放后撰写的文体是白话...
太虚 比因西藏学者法尊译出黄衣士宗喀巴祖师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教授世苑汉藏院学僧,将梓行而问世。余为参订其译文,阅至“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能速满二资粮故。设逾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种性功能虚劣,不乐趣密咒者,则惟应将此之次第加以推广。”其为特尚密宗之理论,甚为显然。例之贤首以别教一乘特尚《华严》,天台以纯圆独妙特尚《法华》,固将无别。然中国尚禅宗者,斥除一切经律论义。虽若《宗镜录》遍录经论,亦但扬厥宗,鄙余法为中、下。尚净土者,亦劝人不参禅学教,专守一句弥陀。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百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惟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此风至日本而加厉,横判显密教,竖判十住心之东密,则除秘密尽排为浅显。高唱经题之日莲,则于《法华》亦舍迹门而仅崇本门。今日本虽...
-(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陕北的延安是中共中央驻地,也是八路军后方大本营。朝朝暮暮,风晨月夕,宝塔山下,延水河边,时时传出雄壮的抗日歌声。被迫实行联共抗日的国民党政府还在延安城里保持一些机构,街上一些建筑物门口挂着“肤施(延安旧称)县党部”、“肤施县政府”等牌子,邮局等部门也由他们控制。敌我阵营分明,中统、军统也在延安设了秘密据点,时不时搞些反共活动。 1937年秋,陕甘宁边区保卫处在延安军民的大力协助下,破获了一起敌特案,逮捕了以宝塔山下一古寺住持僧人超尘(俗名孟知荃)为首的中统小组的多数成员,保卫处长周兴亲自主持了审讯工作。 案情似乎并不复杂:超尘早年在南京读过佛学院,1930年加入中统,接受过射击、爆破等专业训练,几年后奉令潜回家乡延安,在清凉寺为僧。超尘身材魁梧、贪淫好色,因不守清规而被逐出山门。但他有后台,1936年经国民党县长马濯江出面协调做工...
我上面有五个哥哥,母亲非常想要一个女儿。隔壁邻居,他家生了六个女孩。就有人跟我们说,干脆你们换吧!母亲口头已经答应了,但真要换的时候,父亲抱着我流泪,母亲看见他哭了,也哭,于是终究没换成。生下我后,母亲就又到农村去了。所以我是经常的上海,农村两地走。由于这样的因缘,从小我就看到了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民风民俗,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变化和发展。我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同学之间讨论:我们以后长大了,都做什么?我当时就说:我要云游天下。这个云游天下的概念,并不是说要出家,那时不知道有出家。因为我周边的人没有学佛的,也没有人传播这些。现在想起来,我小时候特别喜欢一样东西,就是佛塔。只要谁说哪里有佛塔,我心里就会痒,就想要去看。比如上海,我家住在西藏路,到龙华塔,要换好几辆车。但是我很小一点点,就会查着地图,换车去看。这或许就是我对佛教最初的印象。后来我皈依佛门,就在了这个龙华寺。...
2006-09-19 13:40:25大 中 小选自《克里希那穆提传》(PuPul Jayakar著,胡因梦译) 醒来,快起来,接近伟大的导师,才察觉道途的艰辛,其中的叉路,宛如剃刀边线。 ——《羯陀奥义书》第三章 我第一次见到克里希那穆提是在1948年的1月,我当时32岁。1937年我和玛摩汉·贾亚卡结婚,后来到孟买定居,我唯一的女儿拉迪卡一年以后诞生。印度已经独立5个月了,我们的未来有着十分美好的远景,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政坛。那时曾经参与独立运动的男女,大多投入了圣雄甘地发起的社会建设。它涵盖了国家建设的每一个层面,尤其重要的是乡村的建设工作。从1941年起,凡是有关乡村妇女的福利、产业合作社及家庭工业的组织事务,我都积极地参与。对我来说,那是一个艰难而又严格的开端。...
1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 , 2006 第13卷第1期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 13 No. 1 唯识种子断论徐 东 来(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唯识种子理论是关系唯识学整个理论存亡的关键,自其成立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责难。从纯学理层面来看,种子不同种类的划分与种子本质的规定之间具有某些不可协调的成分,这种不协调的内容对我们如实理解种子的地位与作用带来一些难处,这种局面的产生可能与我们今天对唯识思想本身的内容未能全面、 关键词:佛教;唯识;种子 中图分类号: B946. 3系统掌握有关。对今天的研究者来说...
《安住身心,身心安住》2000/07/15 玅境長老宣講於法雲寺佛學院「安住身心,身心安住」 ,這是兩句話。前面的「安住身心」是約因說的, 「身心安住」是約果說的,由因而果,是這樣意思。這裡一共是分四段來講這個題目,第一段是「釋題」 。一、釋題云何名安住、安住義云何?這是提出來兩個問題,兩個問題也就是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約名說, 「安住」這個名是什麼意思?「安住義」,約名所詮的義來提出問題,安住的道理是什麼?這是問題,下面就回答。彼身無危險,心亦無憂惱。身心得調適,安住義如是。名也就是如是。我們的身體,行住坐臥也都是很平安的,沒有危險,內心在行住坐臥的時候,也沒有憂愁苦惱,身體也好、內心也好,都是調適的,都是安樂自...
2002年第1期阿陀那识的思想根源及其演变张化蒙 内容提要:业感轮回说,这是佛法最为原始的缘起观,单就有情在世间生死而说。谁是世间生死相续的主体?轮回中的业种子又是如何保存的?部派佛教中有种种解释,是“本识论”的初期思想。阿陀那识是唯识学最原始的“本识论”,一方面继承了部派佛教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对“种子说”进行了发展,是“阿赖耶识说”的前身。阿陀那识依“轮回说”开出,以有情为出发点,其思想演变历程为:部派佛教带有实在论的本识思想为阿陀那识的初期阶段,仅仅是在解决谁作为有情生死相续的问题。而阿陀那识则在此基础上,又融合了“种子说”,使阿陀那识成为有情根身、种子的执持者,仍就有情而论。而阿赖耶识则是在《摄论》“所知依”的基础上,说有情依于赖耶,器界也依于赖耶,这样将有情的轮回说扩展到器界也是依赖耶而缘起的。在种子说的推动下,建立了世间依于赖耶、出世间也依于赖耶的赖耶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