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是一位生于法国、事奉于日内瓦、与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同期的改教家。在把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系统化一事上,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后人一致公认的。他在27岁那年(1536)就写成了著名的《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一书的初稿。其实,整个改教运动的精髓,就是把圣经从神职人员手中解放出来,让每一个平信徒都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话语。同时,改教运动所争议的,乃是一个关乎权威谁孰的问题-究竟信仰的权威是来自教皇和教会传统的,还是来自圣经的?改教家们一致坚持,信仰唯一的权威乃是上帝的自启之道,教皇或教会传统也需要被放在这至高的权威之下。而加尔文对这个高举圣经、惟独圣经之改教精神的响应,就是透过撰写有关对圣经的注释书和他释经性的讲台事奉。他写《基督教要义》的目的就是要以提纲挈领的方式,把整本圣经的总原则提出来,使平信徒可以自己研读圣经,并且...
永明延寿对“真唯识量”的分析徐东来 内容提要:“真唯识量”是玄奘法师印度游学“学满将回”时为反对正量部而作的一个量式,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大乘唯识学思想和丰富的因明学理论。本文就永明延寿《宗镜录》中对“真唯识量”的解说进行分析,突出法相宗衰微之后,佛教各派对教下学理包括对因明理论的基本传承。从中可以看出延寿对“真唯识量”的大胆论议,本来是为了弘扬佛教义学,走出“不立文字”的偏执,在客观上却对因明理论的阐扬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因明 真唯识量 延寿 作者简介:徐东来,男,1965年6月生,哲学博士,上海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我们知道,在我国,因明的研究发展是与法相宗(或曰唯识宗、慈恩宗)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唐朝,玄奘法师到天竺游历经年,带回了六百五十八部经论,其中有关因明的就有三十六部之多。由于唐僧西天取经在当时是轰动朝野的大事,后世也有《西游记》来传颂大师...
原著序第一:基督徒的思想己顺从了现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产生人类伟大的思想,而只容纳有关神的渺小思想。现代人应付神的方法,若不乾脆否定他,也敬而远之;可笑的是,现代基督徒忙著在不敬虔的世界中维持宗教活动,到头来也把神拒于千里之外。明眼人有见及此,倒想从教会中引退,不屑同流合污,宁可自行寻求神。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因为教会中人既把望远镜倒转来看神,以致把神看成侏儒,自己也就不过是侏儒基督徒;明眼人很自然不会就此满足。再者,对现代人来说,有关死亡、永恒、审判、灵魂之伟大、今生的抉择有永存的效果等思想,都属无稽;可悲的是,基督教会不但没有大声疾呼,提醒世界所遗忘的事,竟一同把这些事不了了之。对基督徒生活来说,推崇现代精神,无疑等于自杀。...
Dhammapada 文言文译本双品 YAMAKA-VAGGO一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二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三 『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若人怀此念,怨恨不能息。四 『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若人舍此念,怨恨自平息。五 在于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六 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如此,则诤论自息。七 唯求住净乐,不摄护诸根,饮食不知量,懈惰不精进,彼实为魔服,如风吹弱树。八 愿求非乐住,善摄护诸根,饮食知节量,具信又精进,魔不能胜彼,如风吹石山。九 若人穿袈裟,不离诸垢秽,无诚实克己,不应着袈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今天是净空离开台湾应该是有十二年了,第一次回到台湾来跟诸位同学一起来学《华严经》。这些年来,我们《华严经》是从头开始讲的,已经讲了四千多个小时,十四品还没讲完,照目前这样的进度,这部经讲圆满大概还需要一万个小时。这部经是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对于宗教,尤其是佛教,了解太少了,也随着社会大众人云亦云,以为这是迷信。尤其是佛教,从表面上看它什么都拜,里面的神很多,所以在宗教里面就把它归列到多神教、泛神教。诸位要知道,多神教跟泛神教是属于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它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这是我们年轻时候的一些概念,所以对佛教就很排斥,不容易接受。我跟方老师学哲学,他老人家最后一个单元跟我讲的是“佛经哲学”。我很讶异,我说佛教是宗教,而且是低级宗教,它哪来的哲学?方老师告诉...
觉囊派前法王阿旺·洛追扎巴著 许得存译 前 记 嗡!愿得吉庆 随行徒众的界根, 天成三密做变幻, 一切地方常放射, 愿善逝能仁殊胜。 穷究十力的甚深密意, 惠施诸良缘解脱寂静。 圆满施主善说正确言, 诸语心要明义弥勒说。 洁白清凉的宽阔宝地, 是林王金刚母所依处。 善开彼处圆满的法库, 躬身礼敬法王觉囊巴。 彼法乃为了义中观理, 究竟显密一切诸密意, 其在印度及雪域藏区, 如何产生发展略讲述。 这里,我们的第四导师释迦牟尼佛从很早以前肩负起解救一切众生痛苦的重担,发伟大的菩提心,立下解脱众生的神奇宏愿,乃接受无上菩提之果位,受用五决定坛轮,圆满神通,极为庄严,不惧怕在若如虚空般宽阔的广博世界上一起调伏变化身的事业,诞生在圣地印度,为无比释迦族净饭王之子。...
本书由豆丁中文网(曦江迥蓉)收藏整理。豆丁中文网,期待你的参与!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格言别录——《格言联璧》录写弘一法师编订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序通玄理而不通禅,必受固执之病;通禅理而不通儒,多成狂慧之流。求其禅儒皆通而又能贯之以道,不但今鲜其人,即古之紫衣、黄冠,下除紫阳莲池外,恒不多觏。丙午夏之日,偶过友人赵公斋头,见几上有《养真集》一卷。因溯其书之渊源,乃得之海甸慧福寺,寺僧得之陈提台,提台又得之其家西席,遂借归。阅之系隐士养真子所著,惜其不表姓名,盖赤松黄石者流也。其书,由儒悟禅,就虚灵而养舍利;由禅证道, 借般若而炼金丹。谈空则皆拈花面壁之真传,论道则无铅虎汞龙之假借。孔颜乐处,信手拈来;濂洛薪传,随笔挥出。汇三教而同归,扫白马青牛之幻相,总百家为一辙,洩天心水面之精微。不作空中阁楼,步步阶梯;修成幻海桥梁,头头道路。衲子朝夕玩味,不须十卷《楞严》;羽客行住遵循,何用五千道德。蓦直行去,省多少云水三千,便可坐洞天十二。因其为希有之奇书,遂全忘我心之故陋,始续貂以裁狗,继付枣而登梨,以后寻真不用白...
全知麦彭仁波切 [1]著索达吉堪布译那摩格日玛吉果卡亚何名入耳之刹那,菩提道中不退等,能赐无量胜德者,无量光佛护此众。于此,凡一切有缘者,最胜之所求,是不住有寂之涅盘。无难而易获此求之殊胜方便,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此殊胜方便之原由为:依佛陀之誓愿力,易生极乐世界;已往生之所有菩萨,均是一生成就者;且诸善逝之无垢圣教中宣说,住于无量刹土之一切诸佛,皆再再称扬极乐世界具超胜其他净土之无量功德。欲生彼净土,《无量光佛净土功德庄严经》宣说四种因,即此经云:“阿难陀,若诸众生再再观想如来身相,积累众多无边之善根,发诸菩提心,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彼等临命终时,于自前即能现前如来、应供、正等觉阿弥陀...
观所缘论释 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若言能令毒智人 为令其慧极明了 及为消除于罪恶 稽首敬已观其义 论曰。诸许眼等识者。于所弃事。及所收事。或舍或取。是观察果故。所舍事体。及颠倒因。是所显示。此中等言。谓摄他许。依其色根五种之识。由他于彼一向执为缘实事故。意识不然。非一向故。许世俗有缘车等故。纵许意识缘实事境。有其片分。亦能将识相似之相。离无其境。于眼等识。境不相离。得成就已。方为成立。是故于此不致殷勤。又复于串修果。智所了色。诚非呾迦所行境故。及如所见。而安立故。今此但观闻思生得智之境也。如斯意识所缘之境。全成非有。此于自聚。不能缘故。复缘过未。非实事故。犹若无为。为此等言。摄五识身。若尔根识引生所有意识。斯乃如何。非此共其根识同时。或复无间。皆灭色等为所缘故。或缘现在。此非根识。曾所领故。斯乃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此则遂成无聋盲...
华智仁波切著堪布索达吉译敬礼一切三根本!(译礼)顶礼一切具无缘大悲之至尊上师!如来密意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人中成善缘,循胜士迹究竟二利者,顶礼一切三传承上师。法性界中证法身密意,光明界中见报身刹土,所化前现化身行利众,顶礼遍智法王龙钦巴。明智照见一切所知性,大悲光明现于所化界,开显深道顶乘教法者,顶礼持明无畏洲师尊。观音自在显现上师相,说法结缘令入解脱道,随机调化事业无边者,顶礼大恩根本上师尊。圆满教法遍知传承论,窍诀精要即生成佛法,正道前行内外共不共,教言分支捷径往生法。显而易懂义深极希有,无等上师亲传无谬者,自心如何定解此宣说,愿师本尊加持我相续。此大圆满龙钦心精的内外前行,依照无等殊胜上师口传而记录。全文分三:共同...
2006-09-22 22:59:29大 中 小选自《克里希那穆提传》(PuPul Jayakar著,胡因梦译)通神学会50周年庆还没有举行以前,贝赞特夫人曾试着解除克和主要会员之间的紧张关系。她把这位年轻的“世界导师”请到屋里来,赖德拜特、吉拿拉迦达沙、阿伦戴尔以及卫奇伍德都已在场。她问克愿不愿意接受甄选出来的十二门徒,克回答说他只愿意接受贝赞特夫人。50周年庆之后,接着便是世界明星大会,克在一株古老的菩提树下演说,阳光洒在它的枝叶和盘绕的树根上,使它显得出奇地茂密。克的演讲进行到一半,突然从第三人称转成第一人称,全场为之哗然。他说:“他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那些怀着渴望的人——”就在这个地方他突然转成:“我来到这个世上则是为了那些祈求快乐和同情的人。我来是为了改造而不是摧毁。”很多现场的听众都感觉他的语气突然变得强而有力,而且音质也不一样了。事后贝赞特夫人宣布:“这个事件清楚地揭示化身已经成功。”...
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見、疑使,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禪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眾則須依奉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在說來,僧眾須守持波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sila-visuddhi)。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恆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入,則其心不會散亂,能定於一境,歷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淨謂以定故,不為六根境界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餘現行身心諸法而心得清淨時,沿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歷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婆舍那(vipassana) 禪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