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和变数几年前,我刚来到台北,然后很快地知道了一件事——我会过敏。而且非常悲惨地,过敏得非常严重——在此之前,我居住的地方,空气新鲜干燥,因此我一直没有发现原来自己的呼吸系统对于空气的品质非常挑剔。当初以为只是季节性偶发,或者是空气变冷时才会出现反应症状。但是拒绝医生开的抗过敏药剂,忍耐过连续大半个季节的不适,让我着实难过了好一阵子。有过敏症状的朋友应该都清楚,那种感觉十分不好受。会控制不住的打喷嚏,而且不断地流眼泪。并且容易因此感冒。不是土生土长台北人的我,对于有着捷运以及各种艺文活动和资讯的大都会是非常向往的。但是身体上的不适,却让我一方面想亲近这个环境,一方面却又有点想逃离开这个地方。情感上,产生了冲突。那便是这个故事诞生的缘起。不过那时想写的是一个城市小姐对于城市感到厌倦,而想逃离繁华,追逐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的故事。题目初步订为“春天里的过敏源”。初步...
第一部分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序 人的一生,知遇最可贵,也最不易得。所以《文心雕龙》有“知音篇”,劈头就发为感慨:“知音其难哉?”学问文章亦复如是,见知于当代,总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陈寅恪宁愿相信:“后世相知或有缘。”文化史上一些典范性著作,常常藏有特定文化系统的密码,由谁来完成这样的作品,接受群体中谁能成为当时或后世的真正“知音”,参与其中的个体生命角色固茫然若无所知,历史也无法预设。不只是知识和学养的问题,对他人和前人的著作能否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尤其重要,甚至还需要“有缘”。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可谓深明此中三昧,他先就对阅读他的作品的人表示了相当怀疑的态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的二百多年间,有多少读者、研究者,曾殚精竭智地想解开《红楼梦》的谜底,颇不乏痴心不改或谬托知己的...
热流-河南漫行记 作者:张锲 中国必须改革。3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许多事情不可能再按照旧的模式走老路,有一些好的传统要恢复,也必须随着新的情况而有所发展。 一股巨大的、立志改革的热流,正在中国大地上滚动。它给我们党和国家的全面复兴,带来了新的希望;使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又萌发了蓬勃的生机! 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这场改革为什么势在必行,它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当代》编辑部委托我在今年7月和8月去河南省做了一点较为系统的采访。目的是想把一个省作为一个窗口,了望一下我国时代风云的动向,摸一摸祖国大地跳动的脉搏。 我在那里会见了一部分省、地、市、县的领导同志和其他一些立志改革的人们。既看到了刚刚逝去的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所留下的严重创伤,也看到了一些人们正为医治这些创伤所进行的艰苦战斗,听到了一些感人的事迹。...
北京保卫战 作者:何建明 这段时间,北京牵动了全国人的心。 在编辑部和北京的联系中,令我们略感欣慰的是几乎北京所有朋友的状态都是令人放心的,大学与文化单位多在这段时间采取了灵活的上班安排。他们处于紧张但有理性的安居状态。这种放心一直持续到我们接到另外一个北京电话: 他说,他必须每天上班,每天早晨8点乘40分钟的公交车去上班,他在那一段时间感到艰于呼吸。有一天,公交车上只有3个人,司机,卖票员,他。三个人,三个口罩,各怀心事,谁都不说一句话。他说:那个心理压力,真是太大了!他说到许多为生存不能停下脚步的人穿行在空荡荡的长安街感到的压力,说到那些天一个人回家后从里到外对自己进行消毒,消毒水把白衬衣洒上了黄点的惊悚……...
这个改变开始是无意的,被迫的,可后来就变成一种自律性的东西了。也许,用笛卡尔的一句话来表达这种状态更为贴切,“我始终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欲望,不求改变世界的秩序。”是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但我觉得,这并不仅仅是成熟的代价。这一点,我想不仅是我自己有这种感觉,凡是和我一起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同龄人也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是什么东西在发生作用?又是什么东西发生了作用?是我们看见的,听到的,还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听不到的事物改变了我们,把我们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些问题困扰着我,尤其是这几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强烈,我想,要真正弄清楚这一切,或许只有回到那个时代,重新开始,才能找到答案。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一时间的起点就是80年代末。也就是从这个节点开始,一切都忽然变得不一样了。...
投胎(上) 作者:郑媛 禧珍格格生来只会笑,不会哭,连最亲爱的额娘去世,她都挤不出一滴眼泪。可她真的不是故意的呀!想不到她那狠心的阿玛一气之下,居然把她流放到江南当村姑!格格只得摸摸鼻子,带著她忠心耿耿的四名贴身小奴才:小碗、小碟、小杯子、小盘子远走天涯,来到杭州乡间当农妇,每天蹲在菜圃里播豆豆种子、做臭臭堆肥……可这平静的村姑日子,却在遇到一个怪怪小孩后全数乱了套──救人喔~谁来告诉她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厚~怎地在撞到那人心窝上后,她的眼泪就从此哗啦啦流个不止了…… 第一章 向晚,水湘别苑内的宫纱灯笼,烛光幽微,灯火明灭着,平添几许向晚的秋愁。 年仅二十出头的颜宁,病卧床榻,已教妇人漏血之症缠扰了数月之久。...
老版本(一)朱元璋身世之谜-毛佩琦 主讲人简介: 毛佩琦: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戏曲艺术,是我国整个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在京剧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正是由于这些艺术家的卓绝努力,京剧才能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和精湛的技艺,达到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这些杰出的艺术家各以其独特的风格流派,共同构建起京剧这庄东方艺术的瑰丽大厦,使之耸立于世界文化宝库之林,百代千秋地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京剧泰斗传记”书丛就是以京剧艺术发展过程中所涌现的杰出表演艺术家为描述对象的传记书丛。这些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倾其毕生心血创造的艺术成就,凝结的艺术经验,以及德艺双馨的高尚品德风范,永远是后人学习...
书中将艺术和爱情等同起来描述,表达了作者的最高理想。花城出版社 出版 作者:残雪/* 标题 */最后的情人/* 目录 */作者简介目录序言:(1)序言:(2)序言:(3)媒体评论书评人语网友评论第一章 乔和他的书籍(1)第一章 乔和他的书籍(2)第一章 乔和他的书籍(3)第一章 乔和他的书籍(4)第一章 乔和他的书籍(5)第一章 乔和他的书籍(6)第一章 乔和他的书籍(7)第一章 乔和他的书籍(8)第一章 乔和他的书籍(9)第二章 里根先生(1)第二章 里根先生(2)第二章 里根先生(3)第二章 里根先生(4)第二章 里根先生(5)第二章 里根先生(6)第三章 橡胶园里发生的事(1)第三章 橡胶园里发生的事(2)...
对城市建设的文化阅读杨东平2002年06月24日 10:59主持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圣凯诺·世纪大讲堂。主持人阿忆知道一位教授,他原来学的是自动控制,后来搞的是高教研究,他还写过《城市季风》,他研究城市建筑。他还是"自然之友"的副会长,同时他还是央视"实话实说"的总策划,这个人是谁呢?观众:杨东平。主持人:大家都知道,杨东平就长这个样子。欢迎您来,我还没有介绍您要讲的题目,一会儿咱们再说。咱们先看看杨东平长这个样子,他到底是怎么一个人呢?还得细挖。先看一下他的履历,杨东平,1949年9月生,这个日子很奇怪,再过几天就是我们的国庆,换句话说您也是国家的同龄人。杨东平: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
《公有法典》 作者:泰·德萨米 译者:黄建华, 姜亚洲 简介 【作 者】(法)泰·德萨米著 黄建华, 姜亚洲译 【丛书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形态项】 327 ; 21cm 【读秀号】000000559263 【出版项】 商务印书馆 , 1982 【ISBN号】 7-100-02029-8 / D956.51 【原书定价】 ¥12.20 网上购买 【主题词】公有制 法典 法典 公有制 【参考文献格式】(法)泰·德萨米著 黄建华, 姜亚洲译. 公有法典. 商务印书馆, 1982. 《公有法典》泰·德萨米著 黄建华, 姜亚洲译 中译本序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在法国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时代。十八世纪末随着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巴贝夫被处决、一度销声匿迹的巴贝夫主义在这一个时期中又公开出现,它甚至具有了比在巴贝夫时代更加广泛的社会运动的性质。泰·德萨米就是当时这一思潮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市场如何配置劳动力资源蔡 昉2002年11月21日主持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圣凯诺·世纪大讲堂。在刚刚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我们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一直是政府负责,也就是说起作用的呢,是被我们称之为我们的领导那一层次的人。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才开始认真的考虑,由市场来配置我们的劳动力资源。那今天呢,主持人阿忆就给大家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的所长蔡 昉博士,由他来给我们讲一讲这个老问题,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现在先看一段小片子。现在蔡 昉博士就坐在我的左侧,您的履历我们已经通过小片子知道了,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要问您,看到您的介绍说您研究的领域有四个,有农业经济、劳动经济,还有中国经济的改革,还有人口。尽管是人口所的,但是人口是放在最后。我要问的是劳动经济,据说咱们中国研究劳动经济的人非常少,经费也非常少。...
曹雪芹其人其书 主讲人简介: 周汝昌,我国著名红学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