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发云 《如焉@sars·e》 题记 作者简介 众说纷纭话《如焉》(1) (专家、网友评论) 六朝无文,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当代亦无文,惟胡发云《如焉@sarse》而已。 ——章诒和(中国戏剧研究院研究员) ——崔卫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傅国涌(自由作家) 感慨良多!结尾很好,只有这样的结局才是真实的。老人死后的讨论会开不成,达摩的网站被关闭。当然,市长的西装和拖鞋应该扔给拣垃圾的人。虽然我怀疑在中国有没有一个如焉,但我希望有。很多中国的普通人也许就是如焉,不知不觉地走出自己的局限,从狭隘的利益走向终极的思考。 我原以为没有这样一个中国,看来的确还有一个这样的中国,还有一个达摩老祖,毛子却是大量的,在我周围就很多。...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楣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首先,这类事情叫我腻烦;其次,我要是细谈我父母的个人私事,他们俩淮会大发脾气。对于这类事情,他们最容易生气,特别是我父亲。他们为人倒是挺不错——我并不想说他们的坏话——可他们的确很容易生气。再说,我也不是要告诉你他妈的我整个自传。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后来我的身体整个儿垮了,不得不离家到这儿来休养一阵。我是说这些事情都是我告诉DB的,他是我哥哥,在好莱坞。那地方离我目前可怜的住处不远,所以他常常来看我,几乎每个周末都来,...
杨小凯 《牛鬼蛇神录》于1988 年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后,小凯先生和苏珊·秦将之译为英文本The Captive Spirits (直译是《囹圄中的精灵》),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原似应有二十八章,但后学仅在互联网上搜罗到除“后记”之外的二十章,而包括描写私人企业家卢瞎子等在内的多章未得一见。 因尚未看到原书目录,这里只能以事件发生顺序和上下文揣度罗列。又因所有材料均来自互联网,错讹颇多,我虽勉力修订,但疏漏仍在所难免。附录中的五篇文字(其中,未列出作者姓名的为先生所作),并非原书的一部分,但对于理解该书,进而杨氏的核心思想,确有助益。 值中国晦明不定,而后学初识这位独立战士的思想之际,先生的离去即使于我个人,也是一大损失。谨以此纪念。——迅雨疾风楼案...
穷鬼者,不知所自起,庙元和中[2],始依昌黎韩愈[3]。愈久与之居,不堪也[4],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5]。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 阅九百余年,闻江淮之间有被褐先生[6],其人韩愈流也,乃不介而遏先生于家[7],曰:“我故韩愈氏客也,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8]。”先生避席却行[9],大惊曰:“汝来将奈何!”麾之去[10],曰:“子往矣!昔者韩退之以于故,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其《送穷文》可复视也。子往矣,无累我。无已[11],请从他人。”穷鬼曰;“先生何弃我甚耶?假而他人可从[12],从之久矣。凡吾所以从先生者,以不肯从他人故也。先生何弃我甚耶?敢请其罪。”...
赵 翼 赵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早年家境清贫。自六岁起,即随在私塾任教的父亲就读于外。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 十五岁,父卒,迫于生计艰难,他接过父业,挑起生活重担。十九岁入府学,成为秀才。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职被解雇,饥寒驱迫他离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时年二十三岁。 抵京后,赵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刘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国朝宫史》。翌年秋,他在顺天乡试中一举克捷,中乾隆庚午科北榜举人。由于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自同年冬起,赵翼在结束《国朝宫史》的编写之后,又被聘入汪氏幕署。汪氏家中富于藏书,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学,又极爱赵才。积以日月,赵翼的诗文修养不觉大进。在此期间,赵翼虽在会试中边遭败北,但...
有个外国姑娘,到中国来了两年,故宫、长城、东方蒙特卡罗、东方威尼斯,都是没瞻仰过,对于中国新文艺新电影似乎也缺乏兴趣,然而她特别赏识中国小孩,说“真美呀,尤其是在冬天,棉袄、棉裤、棉袍、罩袍,一个个穿得矮而肥,蹒跚地走来走去。东方人的眼睛本就生得好,孩子的小黄脸上尤其显出那一双神奇的吊梢眼的神奇。真想带一个回欧洲去!” 思想严肃的同胞们觉得她将我国未来的主人翁当作玩具看待,言语中显然有辱华性质,很有向大使馆提出抗议的必要。要说俏皮话的,又可以打个哈哈,说她如果要带个有中国血的小孩回去,却也不难。 我们听了她这话,虽有不同的反应,总不免回过头来向中国孩子看这么一眼——从来也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了不得之处!家里人讨人嫌,自己看惯了不觉得;家里人可爱,可器重,往往也要等外人告诉我们,方才知道。诚然,一味的恭维是要不得的,我们急待弥补的缺点太多了,很该专心一致吸收...
混唐后传序 昔人以《通鉴》为古今大账簿,斯固然矣。第既有总记之大帐簿,又当有杂记之小账簿,此历朝传志演义诸书,所以不废于世也。他不具论,即如《隋唐志传》,创自罗氏,纂辑于林氏,可谓善矣。然始于隋宫剪彩,则前多阙略,厥后铺缀唐季一二事,又零星不联属,观者犹有义焉。昔有友人曾示予所藏逸史,载隋炀帝、朱贵儿为唐明皇、杨玉环再世因缘,事殊新异可喜,因与商酌,编入本传,以为一部之始终关目。合之遗文艳史,而始广其事;极之穷幽仙证,而已竟其局。其间阙略者补之,零星者删之。更采当时奇趣雅韵之事点染之,汇成一集,颇改旧观。乃或者曰:再世因缘之说似属不根。予曰:享虽荒唐,然亦非无因,安知冥冥之中不亦有账簿,登记此类以待销算也?然则斯集也,殆亦古今大帐簿之外,小帐簿之中,所不可少之一帙欤!...
小说版 序章 南绍传说 在中国的南方,千山万水之间,水烟缭绕,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王国。 这个王国,人们称它为南绍。 很少人知道这个国家的历史,更不曾听闻过这个国度的传说。 只有一些不知何朝、何代,由谁传唱出来的故事,流传在苗人嘹亮的歌声中。这些歌曲响遍了云霄,在山谷间回荡着、缠绕着,一重又一重的回音,像永远不会消失一般,朝向云间渐渐盘旋而上,也许是传到天空,让神仙们听见了。 “为什么苗人要在山谷间唱着歌呢?” 苗族的老族人吟唱传说之前,一定要先问一遍孩子们。 孩子们也都一定会大声地回答:“为了让凤凰听见!” 苗族的老族人拨了一下琴弦,在冷冷的一声清音中,又问道:“凤凰听见了歌声,会回来吗?会载着美丽的公主、英勇的武士回来吗?”...
【絮蛤蟆】我打扮做个货郎儿,担着些零碎去寻那个艳质,他来买我些东西。(宋江云)可是甚么物件那?(正末唱)也有挑线领戏,也有钗环头篦。他若问我是谁,我索将他支对。那厮将我骂毁,我不邓邓火起。我见揪住头梢,挽住衣袂,滴溜扑摔下那厮阶基。拳捶心窝里,使靴尖踢,打这厮无道理,无见识,羊披着虎皮,打这厮狐假虎威。(宋江云)兄弟,你休避驱驰,则今日便索长行也。(正末云)哥哥,你放心也。(唱)【尾声】我与你沿村转疃亲寻觅,四大神州捉逆贼。我若还撞着你,揪住头梢,扌昝住领戏,我将那厮滴溜扑摔下那厮阶基。我将那厮死羊儿般,到拖将来俺这个山寨里。(下)(宋江云)山儿去了也,我便差鲁智深接应将去。学究哥,无甚事,后山中饮酒去来。众小校听咱分付,今日个该您题捕。伏路处俏语底言,不许您结笑喧呼。人人要擐甲披袍,个个要开弓蹬弩。若违了某的将令,斩首级决无轻恕。(众下)...
后西游记 序第一回 花果山心源流后派 水帘洞小圣悟前因第二回 旁参无正道 归来得真师第三回 力降龙虎 道伏鬼神第四回 乱出万缘 定于一本第五回 唐三藏悲世堕邪魔 如来佛欲人得真解第六回 匡君失贤臣遭贬 明佛教高僧出山第七回 大颠僧尽心护法 唐三藏显圣封经第八回 大颠僧承恩求解 唐祖师传咒收心第九回 心猿求意马 东土望西天第十回 心明清净法 棒喝野狐禅第十一回 后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家第十二回 一戒认亲 钉耙归主第十三回 缺陷留连 葛藤挂碍第十四回 金有气填平缺陷 默无言斩断葛藤第十五回 假沙弥水面陷师 小天蓬河底捉怪第十六回 弄阴风热心欲死 洒圣血枯骨回春第十七回 小行者力打截腰坑 老魔王密铺情欲堑...
楔子 「要白!公孙要白!」十岁的男孩寻遍整座庄园,一条条青筋开始爆裂,让他天生偏冷的脸庞变得些微狰狞。 最后,他在偏僻的侧院里找到她。 她身着紫绸短衣嫩黄湘裙,黑亮亮的青丝扎着同色缎带,正规规矩矩的坐在椅子上。 这身打扮他见过,就在前两天,她穿给他看过。他以为女孩贪漂亮,常换新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男孩的乌瞳轻瞇,走到画师身后,盯着跃然纸上的妙龄佳人。 「怎样怎样?像我吗?」公孙要白秀眸闪闪发光。 男孩面色无波,多看画师两眼,状似自然地来到她的身侧。 她连动也不敢动,维持着最最优美端丽的姿态。 「妳干什么妳?明明才十二岁,找个画师拟画妳二十岁的模样做什么?」他斥声责怪,漆黑的瞳眸隐忍着怒意。...
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在退潮期间,褐色的泥浆被晒干后龟裂成一片片小方块,一眼看去,整个泥滩像 被铺上一层砖瓦,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泥滩上那条向远处的大海流淌的溪水已不再像一条小溪,只剩下一条 沟,几乎是条裂缝,沟底汪着一小滩死水。潮水一来,这条沟又会被灌满。沟有两条倾斜的侧岸,上面的泥浆 与其他地方的泥浆干的过程不一样,那里的泥片干得很彻底,焦干焦干的,像漂过白似的。看上去像黑白相间 的拼图。 这里就像任何一个货港,是一条工业化的风景线:大型停车场、金属保安栏网、头戴安全帽的人们、巨 大的载货车在货物的重压下哼哼。坐落在坚实基础上的钢铁巨臂向大海伸去,去迎接货轮上的货物。起重架无 声地转动,将货物抓起放下。铁路边上是一座座煤山,长长的货车丁丁当当地缓缓驶过,形成了背景的一部分 。巨大的圆形仓库的两侧是白色的现代样式的办公楼,形成了背景的另一部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
作者:斯·茨威格第一章社首次出版,本译本曾于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当时书名译为《富贵梦》。奥地利的每个乡村邮电所都差不多:知其一而尽知其他。它们都是在弗兰茨·约瑟夫时代①仰仗同一笔经费、用同样寥寥可数的陈设装点起来或不如说划一起来的,处处显示出官府财政衙门那种不耐烦的神气,就是走到极为偏僻的、嗅得到冰川气息的蒂罗尔②山村,也处处清一色地散发着一闻便知的奥地利旧衙门气味:冷冰冰的烟草味和积满尘土的文牍霉味。到处是千篇一律的布局:一道中间装着玻璃板的木板墙把房间按严格规定的比例分成两半:一边谁都可以进来,另一边则是公务重地。国家不怎么欢迎它的公民在人人可以进入的那一侧滞留较长时间,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