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一 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 十力五眼大圣雄 为物求法无边劫 八万四千妙宝藏 咸契其真胜彼岸 随机诠显各令鉴 故号能仁为法王 佛日权隐涅槃山 正教随潜慧眼灭 十地三贤诸圣众 愍物护法释深经 末世命念慧行微 多者随情迷圣旨 偏释正教从己见 自迷迷他碍法流 今采经论会诸文 通法济生令正解 故我稽首归三宝 唯愿慈悲见加护 夫胜义无差。经论起平等之说。俗谛有异。诸圣流四一之谈。随相理智星分。归性心言并绝。或真或俗。乍实乍权。量为应物示因符机趣果。理虽是一。根器寔多。故更使十二玄门说有同别。三藏奥旨诠或总分。或有执如而作生因。心体为诸法种。迷执一文总不令异。有异难会。即指为小为权。不知如来有根性等力。有情有种种界等。或有偏固别诠咸使不一。有一乖反即云随假随人。不知世尊有同体意乐。依如有不定性等。所以声闻被诘。为不识机差。菩萨见诃。由不依...
---佛教法相学会与志莲净苑合办?罗时宪教授往生十周年纪念佛学讲座--陈琼璀一?序言各位嘉宾,各位善知识:很多谢学会给我这个讲题,让我讲一下罗公、杂阿含与唯识学。记得1990年9月,罗时宪先生在香港能仁书院研究所开始讲授《般若经论对读》,后来结集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罗公著作《八千颂般若经论对读》,以唐、玄奘法师翻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其中第四会,即八千颂般若经,与近代法尊法师从藏文翻译过来,由弥勒菩萨造的《现观庄严论》配合对读。记得开课当日,罗先生就很强调说,佛教并无所谓小乘经,佛经只可说有两类:一、通经,这是无论大、小乘佛教皆作依据的,如四部阿含经。二、大乘经。我们要判别那些是佛说的经,应该「以理为宗」,重要的是否合乎三法印的标准:一、诸行无常,这是着重在对现象界的说明,后来发展成唯识思想体系。二、诸法无我。佛陀在世时印度各派哲学皆执有常、一、主、宰的“...
德川家康山冈庄八 01 破晓之前02 尘土之叹03 桔梗04 雪 月 花05 死 谏06 流 星07 重 逢08 逃 亡09 贯彻到底10 中 计11 女 刺 客12 审 判 者13 初 战14 灭亡之歌15 大地之盐16 人民的心声17 烈 日18 志气之塔19 下一阵风20 筑前旋风21 误解之海22 出奔23 两雄相会24 派阀之芽25 妻 母26 朝日夫人27 憎 恶28 弥陀之光29 老年得子30 高野之雨31 三成的腹案32 江户的觉悟33 台风眼34 神佛的声音35 静36 淀君日记37 樱花的淫行38 百花争放39 朝 之 葵40 独 眼 龙41 四条之水42 南 蛮 营43 地 鸣44 火山复活45 纪伊见山46 友情三略...
序言 演词节录——时在一八九五年五月卅一日最使我感觉惊奇的,就是从世界各地宣教师的信函,正如雪片一般的飞来。这些虔诚事奉主的同工们,大家都一同见证他们在工作中所感觉的需要,那就是他们期望能够更深切更清楚的看见,基督在他们身上所要成就的一切。让我们来仰望神在他的子民中间启示他自己,就是极少数的人在以往所曾感觉到的。我们要对神期望他亲自行大事。在我们过去所有培灵大会和种种聚会中,对於等候神这件事,实在是太过疏忽了。神岂不乐意按照他自己神圣的方法来安排所有的事情吗?神子民的生命曾达到了神乐意为他们所成就的那一个最高境界吗?当然还没有。我们务要等候他,而放下我们那些大蒙祝福的缝历,我们所认为那些基本属灵真理的看法,和我们那些似乎非常必须而实用的计...
佛使尊者【法音丛书出版缘起】向大自然学习佛法香光书乡编译组法音丛书是一套探寻佛陀智慧的丛书,是由泰国高僧佛使尊者的系列着作集成,也是香光书乡编译组引介南传佛教思想的开始。[回归佛陀的本怀]在中国传统的分类上,北传佛教属於大乘佛教,南传佛教却被贬抑为小乘佛教而长期被忽视。诚然,大乘佛教的兴起带给佛教普化人间的新机,但是它大开方便之门的作风,却给外道思想趁虚而入的机会,使得後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渐有背离根本佛法的现象。近年来,台湾佛教快速成长,各种法会、活动以及慈善、教育等公益事业,都吸引着各阶层的人士叁与,一时之间,学佛蔚成风气。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探寻佛教的修持方法,以弭补物质发展後的心灵空虚,有的人向上师寻求密法,有的人静坐叁禅,更有的人想要只凭加持立即开悟....,在以佛教为名的天空下,各种修法正呈显着多彩多姿的面貌。...
No. 1584 決定藏論卷上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心地品第一之一智慧靡不通 於淨更無治濟世論世盡 頂禮最勝尊法如所說者 靜地道為道未解此三法 世轉如輪轉聖僧住於法 過縛過餘眾十分八分八 果道道果故 若諸大士夫。欲造論益無知人倒見疑者。所言利益。從正智生。言正智者。出決定藏論曰。本已說。地今廣分別解此地義。善答問難。五識地心地經言。阿羅耶識普為種本。云何知有。此是如來藏說。故解節經偈云盛識普種本 深細流如溢不為凡人說 恐生我見故 欝陀南(梁言持散)執持本分明 種本非是事身受無識定 亦非氣絕者 以此八種因緣知有阿羅耶識。若離此識根有執持。實無此理。執持有五。一者阿羅耶識持先世業。復從現因後諸識生。如佛阿毘曇說。因根塵心業諸識得生。二者善不善等六識得生。三者於六識中若有一無記識。而獨是執所攝持者。無有是處。四者諸識各依根生隨生一識根有執持。餘根應無。五者諸根數執持。義...
1、胜莲如来刹土庄严 据《大悲妙法白莲经》中记载:释迦如来一时于王舍城灵鹫山说法。时有比丘六万两千,弥勒等不退转大菩萨八百万数,世间怙主梵天之类及天龙夜叉等大乘种姓众生而为围绕。弥勤、见义、狮慧等一万余大菩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面向东南合掌恭敬,以欢喜、清净心而白佛言:"胜莲如来正等觉成佛以来示大神变,饶益千万众生善法利益。如来置众生于不退转菩提果位,实乃稀有无比。"此一万大菩萨众说完齐声诵道:"顶礼胜莲如来。"此时众中有一菩萨名叫宝光,从座而起,恭问佛道:"胜莲如来所住刹土距此世界远近如何?他成佛后已过多少时日?"佛陀答言:"善男子,你以大悲为成熟无量众生善根而问胜莲如来成佛、示现神通变化、利益众生种种事业,你所发问实为你福报、辩才所致,我当为你宣说,你应谛听:...
缅甸毛淡棉帕 有两种布施: 一、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二、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呢?请回答。 在此讲座中,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savaka)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你的期望与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让我们看《布施分别经DakkhinavibhavgaSutta》中的例子: 一时,佛陀住在释迦国(Sakyancountry)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的尼拘陀园(Nigrodha’sPark)。摩诃波闍波提瞿昙弥(Mahapajapatigotami大爱道)带著一套她亲手细心编织而成的新袈裟,到佛陀那儿去。礼敬佛陀之後,她坐在一边,对佛陀说:「世尊,这套袈裟是我特地为佛陀纺纱、编织而成的,请佛陀慈悲接受它。」...
目录一、洞穴和做梦人二、灰心沼三、偶遇老世故先生四、窄门五、解释者的住所六、十字架七、艰难山八、美丽宫殿九、魔王十、死荫谷十一、基督徒和忠信十二、多话十三、浮华市集十四、基督徒和盼望十五、怀疑堡垒和绝望巨人十六、快乐山十七、无知十八、着魔之地十九、渡过死亡河二十、天门二一、尾语序、 作者传记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通常作补锅匠的父亲会带上年幼的孩子们作帮手。约翰.本仁的父亲却是个例外。他一定是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将他带上作...
莲华戒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一 莲华戒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归命三世一切佛 略集大乘诸法行 建立最初胜事业 我今广释菩提心 此中云何。若欲速证一切智者。总略标心住于三处。出生悲心。从悲发生大菩提心。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此悲所因为观众生故。如圣法集经云。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诸菩萨不应修学多种法门。但于一法而自勤行。即于一切法如掌中得。何等一法所谓大悲。诸菩萨乘此大悲。即于一切佛法如掌中得。世尊譬如转轮圣王轮宝行处。即得一切力聚。而诸菩萨亦复如是。大悲行处。即能成就一切佛法力聚。世尊又如士夫命根坚固。即能令诸根而得转故。而诸菩萨亦复如是。大悲坚固。乃能令诸菩提行法而得转故...
作者:月溪法师摘要:释觉开(惟力)摘要前言月溪法师是已见性的人,在一九六五年圆寂于香港九龙(输入者注:月溪法师的金刚不坏之身现供奉在香港万佛寺,生前悟道弟子8人,皈依弟子50多万)。他著《大乘绝对论》是有意要帮助西方人进入佛法。原著举出许多著名的东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的主张和思想,但最高的思想也没有离开相对的范围,能够接近绝对的就更少了,至于能够进入绝对的连一位都没有。论中所述有关西方哲学的辩证法,都徘徊于相对的范围(即一念无明),其中也有人推论到无始无明。但尚未有人能达到究竟绝对。这一切都是不懂实行的路线而只靠脑筋推理,所以月溪法师用释迦牟尼的辩证法加以证明,并介绍实行方法,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传授的直接禅法。如果西方人肯跟着来实行,就将会打破无始无明而进入绝对存在的宇宙。...
佛理奥义探究 胡晓光 禅学的禅悟与哲学的直觉 时至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加密切,由于西方理性思维比较发达,带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当代可以说是科学的时代。由此,人们普遍崇尚科学,崇尚科学实质就是崇尚西方的理性思维,对东方传统思维则予拒斥。好在现代西方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西方人对自己传统理性思维的反叛,他们认为理性思维是人类认识宇宙事物的表层意识,只不过是一种幻相认识而已,在人本身深处潜藏著一种本能的认识能力,这就是非理性的直觉。由于西方哲学提出直觉认识论,人们才对历史反思,发现直觉思维类似东方人的传统思维,于是西方一些开明的学者开始重视东方传统文化,掀起非理性思潮。 ....
1.一灵独觉法 即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於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於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於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