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做成功的淑女 序(1) Preface 你一定会问,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淑女”?这是《中国淑女》最核心的问题。淑女要具备的品质,和《中国绅士》中提到的“绅士”一样。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她必须是一个善良的人,为他人着想,慷慨,愿与他人分享;从来不伤害别人,也不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正直、聪明,不傲慢;受过良好教育(并不是说她要有多高的学位,更看重的是她的教养);像对待自己那样真心对待别人。 这些品质并非难以企及,我在中国见过很多这样的淑女。如果你想是这样一个女人,你要做更好的自己、更完善的自己,那最该具备的就是“淑女”的品质。 淑女是天生的吗?我可不这样认为!我认识一些显赫家族的金枝玉叶,却并不是我眼中的淑女。淑女是要用很多钱来打造的吗?不是!像著名的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说的那样,“拿走他们的钱财,他们将一无所有”,智慧、品位、修养是...
作者:徐訏献辞:春天里我葬落花,秋天里我再葬枯叶,我不留一字的墓碑,只留一声叹息。于是我悄悄的走开,听凭日落月坠,千万的星星陨灭。若还有知音人走过,骤感到我过去的喟叹,即是墓前的碑碣,那他会对自己的灵魂诉说:“那红花绿叶虽早化作了泥尘,但坟墓里终长留着青春的痕迹,它会在黄土里永放射生的消息。” 一九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夜倚枕说起来该是十来年前了,有一天,我去访一个新从欧洲回来的朋友,他从埃及带来一些纸烟,有一种很名贵的我在中国从未听见过的叫做Era,我个人觉得比平常我们吸到的埃及烟要淡醇而迷人,他看我喜欢,于是就送我两匣。记得那天晚上我请他在一家京菜馆吃饭,我们大家喝了点酒,饭后在南京路一家咖啡店闲谈,直到三更时分方才分手。...
君特·格拉斯[德]/著蔡鸿君 石沿之/译目 录致中国读者中译本序第 一 章第 二 章第 三 章第 四 章第 五 章第 六 章第 七 章第 八 章第 九 章第 十 间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致中国读者君特·格拉斯中译本序蔡鸿君 一九二七年十月十六日,格拉斯出生在但泽(现今波兰的格但斯克)一个小贩之家,父亲是德意志人,母亲是属于西斯拉夫的卡舒布人。爱好戏剧和读书的母亲使格拉斯从小就受到较多的文学艺术熏陶。格拉斯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正值纳粹统治时期。他参加过希特勒少年团和青年团,未及中学毕业又被卷进战争,充当了法西斯的炮灰。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七岁的格拉斯在前线受伤,不久就在战地医院成了盟军的俘虏。一九四六年五月,他离开战俘营,先后当过农民、矿工和石匠学徒,一九四八年初进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版画和雕刻,后又转入柏林造型艺术学院继续深造,一九五四年与瑞士舞蹈演员安娜·施瓦茨结婚。...
大六壬与大六壬学习1卷之一 壬式起课方法6一学习大六壬前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6二起大六壬课的步骤9三月将的确定15四.卜占时的选用16五.宗门九课的起法17六.一天将的起法31七、课传中六亲的确定35八.遁干的确定36九迅捷起课法38卷之二壬式要素分析48一人手判断的准备工作48二四课的构成要素分析52三传的构成要素分析一69四 天将分析77五 六亲分析85六 空亡的分析92七 合、刑、冲、破、害的分析95八 十二长生运的分析101九 旺衰的分析103卷之三九大类象系统107一类象107二于支108三支神113四天将119五神煞123六六亲127七十二长生运130八课体135九年命136十遁干139卷之四壬式分类占法144...
序言第1节 《麦琪的礼拜》第2节 阿比尔派教徒十字军第3节 T形十字章第4节 清洁派教徒、卡特里派教徒第5节 苦修带第6节 贝祖·法希第7节 郇山隐修会大师第8节 异教徒第9节 圣血与圣杯第10节 圣杯第11节 最后的晚餐序言 假如基督果真留下后人,那么宽泛的讲,我们将面临一小一大两个异端,其中大的是根本。小的则说来简单:教会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真像却以各种原因向基督徒们掩盖了多年;另一个则是大麻烦,因为如其所述为真,那么整个历史的整个包裹就要拆开重新打理。于是我们发现生命、信仰和身边整个世界的如此脆弱,简直是危如累卵。 为什么《达·芬奇密码》如此热销?首先是有一个好故事,让人不忍释卷。相信在朗·霍华德的执导下,它必将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影片。另外它的成功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丹·布朗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固化的神经。很多人因《达·芬奇密码》一书而对他们所受的思想灌输和信仰教育方式...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作者: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译者:温恰溢出版社:时报文化出版社目录:中文版序第一版序第二版序推荐序一推荐序二第一部 征服与巩固1.晚明2.满清的绥服3.康熙政权的巩固4.雍正的权威5.中国社会与乾隆政权6.中国与十八世纪的社会第二部 分裂与改革7.与西方世界的初次冲突8.内部危机9.改革的中兴之治10. 晚清的新张力11. 清朝的倾覆第三部 国家与社会的展望12. 共和国的肇建13. 「便成了路」14. 冲突迭起15. 政府的试验16. 开启战端第四部 战争与革命17. 第二次世界大战18. 国民党的崩解19. 人民共和国的缔造20. 筹谋新社会...
前书纪要序诗第三章第一节 波罗莫的告别第二节 洛汗国的骑士第三节 强兽人第四节 树胡第五节 白骑士第六节 金殿之王第七节 圣盔谷第八节 通往艾辛格之路第九节 残骸和废墟第十节 萨鲁曼之声第十一节 真知晶球第四章第一节 驯服史麦戈第二节 沼泽之路第三节 黑门关闭第四节 香料和炖兔子第五节 西方之窗第六节 禁忌之池第七节 前往十字路口第八节 西力斯昂哥的阶梯第九节 尸罗的巢穴第十节 山姆卫斯先生的抉择这是魔戒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在首部曲「魔戒现身」中,记述了灰袍甘道夫发现哈比人佛罗多所拥有的戒指其实正是至尊魔戒,统御所有权能之戒的魔戒之王。因此,佛罗多和伙伴们从夏尔一路被魔多的黑骑士追杀,最后,在伊利雅德的游侠亚拉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逃到了瑞文戴尔的爱隆居所去。...
序:这场宴席将接待下一批饕食者 高建群 《沉重的房子》中的社会大背景,那三个地方我都在其中待过。一个是县城及县城四周的村庄,一个是中等城市,一个是大都市。一般说来,中国的青年农民走向外部世界,他就是这么个走法。 我所以在这里想起这事,是因为《沉重的房子》中主人公的行动轨迹,亦是乡村、中等城市、大城市这样行走的。 《沉重的房子》中那个县城环境,我在其间待过近十年。中间是县城,生产队绕了县城一圈。我第一次看如何绑人和打人,就是在生产队的会议室见的。 先喊一声某某某站起来,然后,人们用事先准备好的大绳子(这绳子先前是犁地时拽牛的曳绳),将绳子等停了,中间部分往这人的肩膀上一搭,然后两边顺着两个胳膊拧几道。下来,将两只手反剪着,拴在身后。这叫小绑。(还有一种绑叫五花大绑。)绑完以后,将绳头儿向房梁上扔去。绳头从梁的那边垂下来了,这时两个小伙子,拽住绳...
The time of my end approaches. I have lately been subject to attacksof angina pectoris; and in the ordinary course of things, my physician tellsme, I may fairly hope that my life will not be protracted many months.Unless, then, I am cursed with an exceptional physical constitution, as Iam cursed with an exceptional mental character, I shall not much longergroan under the wearisome burthen of this earthly existence. If it were tobe otherwiseif I were to live on to the age most men desire and provideforI should for once have known wheth
01作曲家哥鲁克02作曲家海顿03作曲家莫扎特04作曲家贝多芬05作曲家舒伯特06约翰.施特劳斯(父亲)07约翰.施特劳斯(儿子)08作曲家布鲁克内尔09作曲家勃拉姆斯10作曲家奇雷尔11作曲家 指挥家雷哈尔12维也纳乡土演唱家汉瑟尔13施拉默尔四重奏纪念碑1 作曲家哥鲁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哥鲁克是一个林业管理员的儿子,他17岁离家出走到布拉格寻求搞音乐的职务,曾在那里的大学注册学习数学和逻辑学,30岁时第一部歌剧在意大利公演,得到音乐界的广泛好评。此后接连有多部作品发表,并在欧洲各国作巡回演出。哥鲁克曾为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谱曲,有十年时间在宫廷歌剧乐队任职。他的音乐严肃,严谨,从创作风格上抵制来自意大利和法国的流行音乐,被称为歌剧的改革者。...
第1章 阿廖辛、塔曼采夫、勃林诺夫第2章 作战文书第3章 搜查队队员塔曼采夫上尉第4章 在什洛维奇第5章 搜查队队员安德烈·勃林诺夫第6章 搜查小组组长阿廖辛大尉第7章 近卫军中尉勃林诺夫第8章 塔曼采夫上尉第9章 作战文书第10章 阿廖辛·巴维尔·瓦西里耶维奇第11章 在森林中的泉水旁第12章 塔曼采夫第13章 近卫军中尉勃林诺夫第14章 塔曼采夫第15章 必须把他们两个人调查清楚第16章 作战文书第17章 到利达去第18章 在方面军食品仓库第19章 在城里、傍晚和半夜第20章 作战文书第21章 阿廖辛大尉第22章 波里亚可夫第23章 早晨,在市内寻找第24章 作战文书第25章 飞机场,中午...
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译者前言我的一位年轻朋友,听说我在校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译文,特意写信来,要我在书出版以后,务必给他留一册。他说,他还是“文化大革命”末期刚上小学的时候,抓到过一本连环画,从头到尾,从尾到头翻了一个稀烂,原书却至今不可原谅地没有读过。他很想读一读。他说的情况,在年轻人中间大概有一定的代表性。五六十年代上大学的人,情况就大不一样。不仅人人读,而且多次读,认真读,读了以后就见诸行动。前不久我们学校一位博士生导师寄语大学生,谈人生的意义,一开头就说,保尔·柯察金那段名言伴随了他一生,鞭策他抓紧每秒每分钟的时间,去做一些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事,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这位老教授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