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丛桂草堂医案作者:袁焯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序属性:先大父秀山公云。老医断病如老吏断狱。善断病者必善治病。前哲陆九芝云。案者断也。方者法也。惟能断而有法。乃可称方案。旨哉言乎。夫吾国医学之发明。其源古矣。周秦时代。医师诊病之法。大率注重于气色脉候。听声写形。详见素灵难经。后汉张仲景崛兴。于望鼻色目色外。更注意语声呼吸以参合脉候症状。六朝至唐。如褚彦道孙思邈辈。则又重在明症候。询嗜好。察致疾之由来。辨病脏之虚实。相其老壮。酌其浅深。归本于博涉多诊。屡用三端。此周秦以迄晋唐。诊断术之大略也。厥后金元四大家。暨明之韩天爵陶节庵等。名医 起。则又兼审风土时令。以决病之阴阳燥湿。且兼施腹诊之法。佐望闻问切四诊之...
2、219.153.7.233/downfile/美空模特-徐莹-悠米-张婉悠-路遥-尐mina-闫凤娇私拍套图.rar3、219.153.7.233/downfile/韩国第一性感车模林智慧写真.rar4、219.153.7.233/downfile/汤加丽人体写真全集.rar5、219.153.7.233/downfile/意大利性感女神莫妮卡贝鲁奇电影MTV精选12部.rar7、最新空姐门,野战门,跳蛋门,喂奶门,艳照门,北影门,海运门.....好多门!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书名: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作者:胡澍学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序属性:汉志录医家言首黄帝内经隋志有全元起注内经已佚不可尽见今所传惟唐王冰注本章句已非全氏之旧矣然古字古义尚有存者明以来传刻本尤多淆乱庸师俗工习非成是莫可究诘绩溪胡君 甫精华国小中年多病留心方书得宋本内经用元熊氏...
书名:要药分剂作者:朝代:年份:自序内容:按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诚哉是言也。内经发挥宣通等义亦甚时不可治热。热有时不可治寒。訾为背谬。因去寒热而增升降二剂。夫缪之訾陶。其说良是。但即升降二义绎之。十剂中如宣轻则兼有升义。泻滑则兼有降义且诸药性。非升即降。或可升可降。或升多降少。或升少降多。别无不升不降专为宣通等性者。则升降二字可以概群药。不得另立二门次于十剂后。宜之才以十剂为药之大体。靡所遗失也。自神农着本经。历代药性书。悉以草木金石等依类相次。读者几忘十字之义。并忘药有此十种之性。宜其制方用药。...
书名:张聿青医案作者:张聿青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年—1911年例言属性:一是编次序,先外感,次内伤,次杂病,古则取法金匮,近则以准绳医通诸家为准。一每病以主病为纲,而相类者附之,如类中附于中风门是。一六经病总名伤寒,而东南之区,真伤寒少,温病为多。内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南阳于中风伤寒后,即继以温病风温两条。难经则云伤寒有五。窃谓伤寒与温病,南北对峙,伤寒可以该温病,温病亦可以该伤寒,在冬为冬温,在春为风温,在夏为温热,长夏为湿温,交三伏后则为伏暑,在秋为秋燥,俗亦谓秋温,此就时令言之也。南阳则以温病之重者为风温,今人亦或谓之伏温,故以风温为温病之提纲,而冬温温热秋燥皆附之。惟湿温与伏暑截燃不同,另立专门。鄙陋之...
附: 【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畅销80国世界级励志书:不抱怨的世界作者:[美]威尔·鲍温第1节:紫手环的力量(1) 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o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 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而你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戴上紫手环,接受21天的挑战,为自己创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 1.紫手环的力量 在你的手中,握有翻转人生的秘密。听起来像在吹牛说大话?是吧,但我的确见过许许多多人的生命,都因此得到了翻转。我看过他们寄来的电子邮件和书信,也接过他们的电话。大家都在运用这个简单的概念将紫色的橡胶手...
四川虽不靠海,又不沿边,对外交通相对闭塞,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国内,只要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一提到四川就会立即想到:啊,那是“天府之国”’一个古老又富饶的地方!外国人了解四川,恐怕以下三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当代世界伟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出生在四川;二是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不仅把中国的卫星送上了天,而且还把美国生产的卫星送上了太空,这不得不使许多外国人对四川另眼相看。三是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为使外省人或外国人更透彻地认识四川,我在这里给导游先生(女士)们说说四川的古今梗概。 天府之国历史悠久 在远古时代,四川为巴、蜀两个国家统治着,过去一般认为是在商周时期(即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建立的国家。现根据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推断,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经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华阳国志》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
书名:奇经八脉考作者:李时珍朝代:明·万历五年年份:公元1577年奇经八脉总说属性: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夏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 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八脉散在群书者,...
书名:针灸资生经作者:王执中朝代:南宋·嘉定十二年年份:公元1220年序属性:铜人明堂。黄帝岐伯鬼臾区留以活天下后世。自隔垣透肤之妙无传。乃谓是能绝筋脉伤。至望而畏之。有疾则甘心于庸医。百药之俱试。不知病在巅者。必灸风池风府。非桂枝辈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魂门。虽枳实辈不能下。遂至于束手无策。岂不哀哉。近世朱肱庞安常俱为针法。许知可亦谓病当以刺愈。三衢邹握虎以治法为歌诗该括行。古圣贤活人之意。赖以复传。今东嘉王叔权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巅末。行分类别。以穴对病。凡百氏之说切于理。自己之见得于心者。悉疏于下。针灸之书。至是始略备。古圣贤活人之意。至是始无遗憾。传谓为人子者。不可不学医。予亲年八十。精力强健。非赖此书耶。因俾医卫...
一心皈命净土法门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碍之感。他为了学佛修行,已经在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法门中,摸索了大半辈子。本来学教理,研究经典;后来改修净土,然后再习禅定;接着又学密法,大概黄教、红教、花教都去凑凑热闹,经过一下。如此天南地北转了一大圈,现在又回到老路,专修净土法门。 在信上,他以为我大概很反对他这样的做法。我说我很高兴你遍学一切法,因为你把天底下所有的法门都摸过以后,再也不会胡思乱想,因好奇心的驱使而定不下心来。反正什么都学过啦,人生的各种滋味——酸甜苦辣大致都经历过了,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玩意儿也差不多都玩过试过了。——那么,我说你现在正好放下一切,死心塌地,一心归向净土...
书名:温热论作者:叶桂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总论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大类型。叶天士温热论是论述温病证治的名著,创立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层次作为辨证的根据,并指出温病的传变模式有顺传与逆传贰种∶顺传由卫而气而营而血,逐步传入;逆传由卫分直入营分。至于卫、气、营、血如何分辨,主要是根据温病的诊断特点,运用察舌、验齿以及辨斑、疹、白,作为要点,然后结合证情,作出诊断,决定治法。全篇从原则到具体,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兹重编分章论述如下。第一章·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
书名:产后十八论作者:朝代:年份:序属性:余素不知医,且不信医。每见世之庸医,偏执浅见,任意妄治,悖理误人者,指不胜屈。故自谓∶嗜欲饮食稍为慎节,便可寡病。持此意几三十年。岁丁酉,子媳孕,余望孙甚切,而媳素弱多疾,临产愈甚,举家惶惶,莫知所为。延医十数,聚论纷然,无济干事,真呼吸死生也。适妹丈施君以《产后十八论》见与云∶得之世医,为效甚奇。余心疑之。既而无计可施,乃按症投药,一服而子母保安,其应如响。余犹谓适然。尔后,值家人妇三、四辈,皆产后危症,按论而治,不爽毫厘。真若以手之去物,而余始稍信焉。尚不敢播之于人,族党亲友间,以此方治之者,无不神验。历年以来,百投百效,交口相传,溢于四方,然后知治之自有真焉。...
医学捌号楼 ? 阅览室 ?《论人的天性》E.O.威尔逊著 林和生 谢显宁 王作虹译 前言《社会生物学》的发表促使我更广泛地阅读论述人类行为的文献,驱使我参加各种各样的研讨班,并和社会科学家们交换文献。我比任何时候更加坚信,填补两种文化之间鸿沟的时代终于来到了。普通社会生物学,作为群体生物学和进化论向社会组织的简单推广,是完成这一努力的理想手段。《论人的天性》正是对这一思想所作的阐述。第一章 困境关于人性的这些思考看起来是抽象而难于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错误的。相反,那么多聪明而深刻的哲学家们至今没有认识到的东西,似乎不可能是很明显和容易的。无论这些研究将使我们付出怎样艰辛的努力,只要在这些其重要性如此不可言喻的问题上,我们的知识能因此有所增长,就可以认为我们得到了充分的酬劳。不仅仅是利益,而且还有乐趣。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第一章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