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再复、李泽厚2009年03月15日,星期日刘:我们在中国具体的语境中讲主体性,自然更多地强调个体主体性,这就不能不涉及个人,涉及到在中国非常敏感的、遭到批判几十年的个人主义,也涉及到"五四"所张扬的个人主义问题。我读了批判主体论的文章,许多文章也是指责讲主体性就是个人主义,我们不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李:个人主义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中国古代有没有西方那种个人主义,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裏,是缺少个人主义的。法家、墨家都反对个人主义所指涉的那些内涵。道家有些中国式的个人主义,这是逃避现实、藏匿自我的个人主义,而不是参与社会的个人主义。儒家讲积极参与现实,有点个人进取的意思,但不能算是个人主义,儒家关於人的观念倒和马克思主义关於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比较接近。...
-蔡孟坚一、我如何短期内出任铲共任务 我于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十七岁时入党。先入青岛大学,后入讲武堂。毕业后,取行革命管道,参加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初任职战地政务委员会。主席为蒋作宾,我任济南特派员,目标收编敌方部队。适时,日本借口出兵济南保护胶济铁路,阻国军北伐。其时即闹成“五·三惨案”。当时任该委员会的外交特派员,竟被日军惨杀。我其时乘牛车逃至禹城,搭津浦车至天津,追踪在逃的北军师长,收编为国军四十九师。在塘沽扣下招商局的轮船,运兵至烟台,开入胶东北部,对日军施加压力。同时,蒋作宾主席再报呈北伐军的蒋总司令。蒋总司令当即来电奖励。 不料该师进入肃清野战的数月后,因烟台邻接大连,张宗昌、褚玉璞军阀首领逃往大连,得到日方保护。因我收编的师长钟某革命意识不稳固,又与军阀勾结。我立刻偕中央接收大员数十人撤离,经大连乘船抵沪。蒋总司令查究此案,我与东海警备司令温...
唯识学上的转依义戒 斌 唯识学以严密的逻辑思维,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引导人们依法修持,获得最高无漏果,离苦得乐,趣向自由解脱的境界。而这一过程,关键在于转依。如《成唯识论》说: “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这里显示了唯识教施设目的所在。唯识的理论既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理,必须要我们悟证。如果说了却不付诸实践求证,又有什么用处?况且唯识的行证方法,大都是觉者经验之谈,只要依照方法去修学,一定能证得圆满菩提,所以转依在唯识学上是何等重要啊! 转依,既是入唯识性的方法,亦是修观的过程。《摄大乘论》云: “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慧,入唯识性。”须知宇宙的现象界,天:堂地狱,皆离不开第八阿赖耶识,乃至出世间无漏果报,也舍识上之杂染转智而生。转舍阿赖耶识中烦恼所知二障,显现涅粱菩提,这一舍一得,就是...
顾顺章的叛变,足以启发我们对革命与流氓问题的思考……假如顾顺章没有被捕1928年6月4日,上海的中共中央致信井冈山的朱德和毛泽东,对朱、毛在井冈山的武装斗争进行指导。信中强调:“你们必须依照中央最近的军事工作决议案改造你们的军队……在成分上尽可能地增加工农和贫民的成分,减少流氓的成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在中国,任何一场略有气势的革命,都不可能没有流氓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流氓是最富有革命性的。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负责人担心井冈山的流氓过多,但他们在上海滩上闹革命、搞暴动,也不可能拒绝城市流氓加入——大名鼎鼎的顾顺章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共特科第二创始人、“特务大师”...
2004-03-10 小澂一 中国佛学,自唐五代以后日趋衰落,直到近代,又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单看当时的大家,出家的法师有谛闲、圆瑛、印光、虚云、弘一、太虚、法尊、印顺、巨赞等等,在家的居士有杨文会、欧阳渐、吕澄、王恩洋、韩清净、周叔迦、袁焕仙等等。他们几乎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各个宗派,而且更有的是会通各家,另立新说。 为什么佛教那个时代能重放异彩?原因很多,从大的方面看有两个。一是佛学自身的衰弊日益加深,到清末时已经相当严重。而恰在此时,西方思想随着物质文明涌入,越来越严重地冲击着包括佛学在内的传统思想、信仰。佛学在两者的合力之下,必然会发生反动。可以说,那时的大家,无论是否自觉,都是对这两方面的危机作出了回应。欧阳竟无(渐)是其中极为突出的一位,他的佛学思想一直自觉地回应着佛学的危机和机遇。...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的学术与精神——全国欧阳竟无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郑晓江 罗伽禄 欧阳竟无(1871-1943),名渐,居士,江西宜黄人,人称“宜黄大师”。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佛学家、居士佛教的提倡者。他提出“佛教既非宗教亦非哲学”的著名观点,指出佛教是一种包罗人生各门原理的独特体系。欧阳竟无在佛教唯识学方面有专门的研究和突出的贡献,留下了《竟无内外学》二十六种、三十余卷的著作,是我国佛学史和思想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 宜黄是欧阳竟无先生的故乡。欧阳竟无先生一生热爱自己的家乡,早年生活、读书在宜黄,后来曾数次回家乡探望。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佛学大师,发掘、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弘扬其人格精神,2003年12月19日至21日,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与宜黄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全国欧阳竟无学术思想研讨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
-(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陕北的延安是中共中央驻地,也是八路军后方大本营。朝朝暮暮,风晨月夕,宝塔山下,延水河边,时时传出雄壮的抗日歌声。被迫实行联共抗日的国民党政府还在延安城里保持一些机构,街上一些建筑物门口挂着“肤施(延安旧称)县党部”、“肤施县政府”等牌子,邮局等部门也由他们控制。敌我阵营分明,中统、军统也在延安设了秘密据点,时不时搞些反共活动。 1937年秋,陕甘宁边区保卫处在延安军民的大力协助下,破获了一起敌特案,逮捕了以宝塔山下一古寺住持僧人超尘(俗名孟知荃)为首的中统小组的多数成员,保卫处长周兴亲自主持了审讯工作。 案情似乎并不复杂:超尘早年在南京读过佛学院,1930年加入中统,接受过射击、爆破等专业训练,几年后奉令潜回家乡延安,在清凉寺为僧。超尘身材魁梧、贪淫好色,因不守清规而被逐出山门。但他有后台,1936年经国民党县长马濯江出面协调做工...
马兰峪乃京东名镇,战略要地,早在明朝就已名闻于世。马兰峪西与世界遗产清东陵毗邻。明朝崇祯末年,清太宗皇太极率领八旗兵入关攻明,曾与明军在马兰峪几次激战,在史书上均有记载。清朝入关后,将皇家陵园确定在马兰峪以西的昌瑞山一带后,看守皇陵的王爷、大臣、官员的府第、衙门,兵营、粮仓、官档等均建在了马兰峪。公主、大臣、保姆等陪葬墓和与皇陵有关的庙宇也相继在马兰峪镇内和周围建立,从此,马兰峪更加名声大振,遐迩闻名。在清代,马兰峪店铺林立,府邸栉比,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素有“小北京”之称。清朝著名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在谒陵后,都曾在马兰峪驻跸过。自昌瑞山一带划为清朝皇家陵园之后,原陵区内的所有庙宇都搬迁到马兰峪镇重建。当时马兰峪镇内外,寺观庙庵比比皆是,儒、释、道及民俗文化荟萃一区,当时马兰峪号称有“七十二庙”。...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的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1.2 《地藏经》融合了地藏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典皆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心开示。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果报论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也可以相应契入地藏王菩萨的教化悲愿。在所有经典中,佛理浅显易懂,又不需要他人来传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萨本愿经》。...
--摘自《楞严咒疏》清.续法大师第一会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 .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 (我今礼敬皈命,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南无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 (皈命一切诸佛大佛顶首)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 (皈命诸大菩萨至心承事贤圣)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 俱知喃 (皈命一切圣众、三世正遍知觉)娑舍啰婆迦.僧伽喃 (敬礼大辟支佛)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 (敬礼大阿罗汉)南无苏卢多波那喃 (敬礼须陀洹)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 (敬礼斯陀含)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 (敬礼阿那含)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 (敬礼过去未来现在诸圣贤众)南无提婆离瑟赧.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敬礼**天众、敬礼兜率天众、四天王天众、化乐天众、广果天众、他化自在天众、等大千世界一切天仙众。)...
欧阳竟无佛教教育思想评述李远杰 内容提要 欧阳竟无在刻经弘法、办学育人、深研佛学的一生中,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佛教教育思想。主要由四方面构成,一是关于师生关系;二是关于学佛之观念与方法;三是关于佛学研究所藉之经典和研习次第;四是关于学生的素质。从中他提出了不少值得今人借鉴的真识卓见。 关键词:欧阳竟无 佛教教育 方法与素质 作者李远杰,1968年生,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19世纪末叶,中国佛教已衰败不堪,影响式微。不仅义学凋敝,有真才实学之僧尼,寡若晨星,而且僧团涣散,典籍严重逸失,有效的传法弘道几成别调孤弹。佛门封固一隅,热衷于经忏超度,佛法真智慧真精神被遮隐废弃。这遭致社会先进阶层愈来愈激烈的评击非议,酿成了大规模的“庙产兴学”运动,佛教面临毁灭的危险。此种状况引起许多有志之士的深深忧患。一方面西学东渐咄咄逼人,另一方面传统儒学衰竭乏术,不甘心全盘西...
呼唤观世音益西彭措堪布 编述 (节选) 分三:(1)经教证成;(2)案例分析;(3)观世音菩萨救苦的无上成就相。 (1)经教证成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是一切众生无与伦比的救护主呢?这里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来讲,经中讲到观世音菩萨往昔在观世音古佛面前,佛教他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不是一般的闻思修,是从自性上入,所以更深入。),首先"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最初从闻性下手,驰求声音是出流,不听外境的声音,反闻自己的能闻之性,叫入流,这样绵密相续,默照在闻性之中,入了法性之流,忘了所闻的声音,这叫"入流亡所",这是初步的相应。这样深入修持,依次远离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从粗到细的六种结都渐次脱开(也就是消除了从粗到细的二取),这时现前两种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1.一灵独觉法 即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於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於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於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