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狂飙智将——陈赓 1和毛泽东是校友 陈赓是毛泽东手下的一员大将。 陈赓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二都的柳树铺。湘乡和湘潭相连,互为邻县,毛泽东的外婆家就是湘乡四都的棠佳阁文家。陈家与毛家虽为两个县,但实际上相隔并不远,韶山冲与柳树铺相隔不过30里。 毛泽东出身于普通农民之家,陈赓是将门之后,家境殷实,是陈家的“二少爷”(他大哥在他八九岁时夭折)。毛泽东比陈赓正好大10岁,在少年时,两人并不相识。但是,他们先后在湘乡县立东山高小读过书,都是东山高小的学生。 东山高小,是湖南最早兴办的新式学堂之一,在湘乡东台山的脚下,距离县城二三里远,兴建于戊戍维新前,注重西学教育,在周围的湘乡、湘潭、浏阳三县很有名气。...
一 每一刻都是新人生 松下不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有自己独到的思想,而且,作为一位著名的公众人物,他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松下的为人之道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人生是什么?数千年以来,先哲圣贤及许多好学深思的人,不断地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及角度提出他们的见解。有人说称赞神的光荣,随着神创天地的目的去过欣喜的日子,便是人生。松下认为,历来论述人生的学说及理论,百家争鸣,各有各的立场及意义,各有各的存在理由。关于人生,松下的见解与前人不同。他指出,人生只是生产、消费和度日而已。 松下解释说,这里所谓的生产和消费,并非仅指物质,而是包括物与心两方面内容。例如,住在一起的亲人,彼此表示思慕及相爱,就是一种心的生产。别出心裁的构想是好的生产,邪恶的念头是坏的生产。由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并为之费心费神是一种消费。听到优美的音乐而感到欣喜,看到美...
作者:聂运伟章节内容开始-正文 爱因斯坦生平爱因斯坦生平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
刘若英饰顾小西 顾小西二十四岁时就成功地结婚了。丈夫何建国,清华计算机系研究生,现是一家著名IT公司的业务骨干,年薪十二万,税后;人长得也好,可称之为帅。有一次居然在街上被女孩儿拦住签名,非说他是裴勇俊。回到家何建国问顾小西谁是裴勇俊,顾小西说是一个演农民演得特别好的演员。何建国明知她又在胡说八道也没办法,他一向不怎么看电视剧,包括韩剧。顾小西看,裴勇俊演的尤其喜欢。她喜欢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裴勇俊与何建国长得像。 但总有人说顾小西嫁亏了。 最初听到这种说法顾小西还挺得意,觉得人家是在夸自个儿。后来越听越不对劲儿,什么叫亏了?明着是说她条件好,稍微拐个弯,就能听出话里的其他意思:何建国条件不好。...
《规训与惩罚》 作者:米歇尔·福柯著 刘北成,杨远婴译 简介 【作 者】(法)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著 刘北成,杨远婴译 【丛书名】学术前沿 【形态项】 377 ; 20cm 【读秀号】000001301878 【出版项】 三联书店 , 2003 【ISBN号】 7-108-01794-6 / B565.59 【原书定价】 CNY21.80 网上购买 【主题词】哲学理论(地点: 法国 年代: 现代)哲学理论 【参考文献格式】(法)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著 刘北成,杨远婴译. 规训与惩罚 监狱的诞生. 三联书店, 2003.第一部分 酷刑 第一章 犯人的肉体 1757年3月2日,达米安(Damiens)因谋刺国王而被判处“在巴黎教堂大门前公开认罪”,他应“乘坐囚车,身穿囚衣,手持两磅重的蜡烛”,“被送到格列夫广场。那里将搭起行刑台,用烧红的铁钳撕开他的胸膛和四肢上的肉,用硫磺烧焦他持着试君凶器的右手,再将熔化的铅汁、沸滚的松香...
富兰克林生平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他出身寒微,10岁便辍学回家做工,12岁起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但他刻苦好学,在掌握印刷技术之余,还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著作,自学数学和4门外语,潜心练习写作,所有这一切为他在一生中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自立于当时的社会,他几经周折,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印刷所。由于吃苦耐劳,讲求信誉,注意经营管理,他不仅在印刷界激烈的竞争中站住了脚,并且把业务扩大到邻近几个州以及西印度群岛,成为北美洲印刷出版行业中的佼佼者。 他注意观察自然现象,研究科学问题。他从实践出发,从事科学实验和观察,在电学上解答了“电为何物”的问题,将不同状态下的电称为“正电”和“负电”,提出了电学中的“一流论”,在大气电学方面揭示了雷电现象的本质,被誉为“第二个普罗...
++++++++++++++++++++++++++++++++++++++++++++++++++本书来源于:目前国内最大的智能手机论坛:bbs.dospy/?fromuid=1094439++++++++++++++++++++++++++++++++++++++++++++++++++天行者刘醒龙 献给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 1 九月的太阳,依然不想让人回忆冬日的温情柔和,从出山起,就露出一副急得人浑身冒汗的红通通面孔,傲慢地悬在空中,终于等到要落山时,仍要挣扎一番,将天边闹得一片猩红。这样,被烤得蔫蔫的山村才从迷糊中清醒过来。一只黑溜溜的狗从竹林里撵出一群鸡。没完没了的鸡飞狗跳,让暮归的老牛实在看不下去,抬起头来发出长长的叫声。安静了一整天的大张家寨,迫不及待地想发泄郁结。大大小小的烟囱,冒出来的黑烟翻滚得很快,转眼间就飘上了山腰,并在那里徐徐缓缓地变化成一带青云。...
【美】小奥托·普雷斯顿·钱尼 著译者的话第01章 早期的经历第02章 坦克战专家第03章 国外的使命第04章 哈桑湖和哈勒欣河战役第05章 暴风雨前夜第06章 巴巴罗萨计划第07章 1941年的列宁格勒第08章 保卫莫斯科第09章 斯大林格勒会战第10章 东进的破产第11章 第三帝国的衰亡第12章 短暂的蜜月第13章 默默无闻……和再次出现第14章 军人政治家第15章 “害群之马”:反党集团第16章 一长制与波拿巴主义:朱可夫被撤职第17章 复 出朱可夫元帅译者的话德日意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把二十多亿人口卷入战争,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苏联人民和苏联...
简介:汪精卫和陈璧君曾有过一段令人羡慕的花样年华,但此后他们却没有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反而逆历史而动,追求一己之私,变成中国近代史上典型的政客、汉奸、卖国贼,为人们所抛弃,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反面典型。他们从反清志士的激情恋曲,到堕落政客的婚姻悲歌,汪精卫和陈璧君演绎了民国乱世一段光怪迷离的情感肥皂剧,他们的经历和结局,给后世的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教训。 1革命年华同盟会员 1904年9月的秋天,天高云淡。一伙血气方刚、年轻有为的志士抛弃了仕途,等候在广州码头,准备乘一艘汽轮漂洋过海,东渡日本,走上为救国图存、向外国学习之路。为首的一个俊秀青年仪表堂堂,风度潇洒。他,就是汪精卫———中国近代史复杂多变的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同盟会时期,他是孙中山的“如身之臂”;民国肇基伊始,他作为一名反清志士被人称颂;新旧军阀混战时期,他以一名反蒋的投机政客为人们注目;抗...
活剥金瓶梅 内容提要第 一 回:武二郎留洋归来,潘金莲投怀送抱第 二 回:西门庆又添艳史,麻将馆再续新篇第 三 回:混混儿郓哥闹事,武大郎轮下丧生第 四 回:官场有钱鬼不鬼,情场无情人非人第 五 回:贺胜利打高尔夫,闹花丛争风吃醋第 六 回:浪荡子得陇望蜀,李瓶儿另攀高枝第 七 回:新人欢笑李瓶儿,旧人呜呼花子虚第 八 回:大闹包房西门庆,幽怨出家吴月娘第 九 回:吴千户为女求情,应伯爵权作说客第 十 回:吴月娘回心转意,岫云庵拈签卜卦第十一回:李瓶儿论道改嫁,十兄弟纵酒放言第十二回:吴典恩点评官经,西门庆醍醐灌顶第十三回:应伯爵献计偷欢,潘金莲设法捉奸第十四回:潘金莲开导春梅,西门庆戏耍双娇...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为什么要开一个规模如此巨大的会议?(1) 1962年1月11日-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地委、县委、重要厂矿党委及军队的负责干部参加,共七千多人。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会议,人们习惯地称其为“七千人大会”。 召开一个七千多人的中央工作会议,规模之大,在党的历史上是空前的,至今也是没有过的。况且是在国家财政极端困难,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召开这样一个大会,决不是一件轻易决定的事情。一般说来,极其特殊的现象,其背后必定有极不普通的原因。那么,七千人大会的背后是些什么情况呢? 关于会议的远因...
作者简介序 言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作者简介序 言 很不幸的,另外有一件事也没有改变,那就是指导阅读的层次,仍然逗留在基本水平。我们教育体系里的人才、金钱与努力,大多花在小学六年的阅读指导上。超出这个范围,可以带引学生进人更高层次,需要不同阅读技巧的正式训练,则几乎少之又少。1939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詹姆斯·墨塞尔(James Mursell)教授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学校教育的失败》。现在我引述他当时所写的两段话,仍然十分贴切: 学校是否有效地教导过学生如何阅读母语?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到五六年级之前,整体来说,阅读是被有效地教导过,也学习过了。在这之前,我们发现阅读的学习曲线是稳定而普遍进步的,但是过了这一点之后,曲线就跌入死寂的水平。这不是说一个人到了六年级就达到个人学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