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盖 集华盖集续编而 已 集目 录华盖集 题记3…………………………………………………………一九二五年青年必读书11………………………………………………忽然想到(一至四)13……………………………………通讯20………………………………………………………论辩的魂灵28………………………………………………牺牲谟32……………………………………………………战士和苍蝇37………………………………………………夏三虫39……………………………………………………忽然想到(五至六)41……………………………………杂感48………………………………………………………北京通信5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已久,后人只能通过相关的战史、回忆录、传记等等来回味与凭吊。不过,我们所能看到的,绝大多数由英美等战胜国的作家、学者们所著述;而战败国德国的意见,却鲜见视听。然而,他们毕竟是这场战争的主角,他们对于这场几乎卷进了整个世界的战争持何观点,他们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发动、进程,以至自己的失败的——我们推出这套《德军观点》丛书,就是希望读者能从更全面的视角,来了解这场战争。这套丛书包括了德国“名将”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斯坦因的作战回忆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作为本套丛书译者的钮先钟先生,也是一位军事大师。两相配合,应是相得益彰。在书中的一些段落中,作者给与了德军和德国将领一些极高的评价,但这些评价都是从纯军事技术和战术的角度出发的,与这场已有历史定论的战争的正义性与价值判断无关。...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罗马史 下卷 内战史[古罗马]阿庇安 著谢德风 译第十三卷(内战史第一卷)绪论1.罗马的平民和元老院常常因为法律的制定、债务的取消,土地的分配或行政长官的选举而发生斗争。但是内部的不和没有引起战争;他们只有意见的纠纷,在法律范围内的斗争,这样,法律是在他们彼此让步、彼此尊重的情况下制定的。有一次,当平民正要参加一个战役①的时候,他们发生了这类的争执,但是他们没有利用他们手中的武器,而是退到一个小山上,这个小山,从那时候起,就叫做圣山。②就是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发生暴行,他们只自己设立一个保护他们的行政长官,叫做平民保民官,他的职务特别是牵制执政官们(因为执政官是由元老院选举的③),使政权不致完全落在执政官...
作者: 姬晓东图书简介:楔子 当路山城中央那座建于明末清初的钟楼上传出八声悠远而沉闷的钟声时,散发着浓烈油墨味的《路山日报》便开始送进城里的各个机关单位了。 《路山日报》不很好看,不,准确地说应该是很不好看,就像报纸散发出的那种腻腻的劣质油墨味道那样,报纸简直和一碗酸溜巴叽且丝丝瓤瓤不成形的发馊饭菜差不多。在路山地区,很早就流行着一个说法,谁要检测自己的肺活量有多大,那他先拿一张刚出版的《路山日报》对着脸低头猛吸,然后观察周围之人有无闻到异味,如有,则需按此法加强锻炼,如无,则证明此人乃超人。因此,不仅各种层次的读者难以忍受这样的“味道”,就连报社里的编辑、记者、部主任甚至副社长、副总编们也都这样。...
爱美女但远离美女哈佛五年读完博士后第三章:步入政坛青云直上蒋经国在台湾的统治蒋经国的第三任英文秘书没有缺陷的年轻人平步青云超速升迁面对“二二八障碍" 美丽岛事件与江南案 “国家”认同与“台独”势力反对党兴起与“革新小组”成立“台独”活动的兴起及其演变解除戒严与开放党禁两岸解冻改善关系蒋经国的最后岁月秘密特使穿梭两岸第四章:“李登辉时代”遭遇排挤李登辉参加及退出中共内幕李登辉对蒋氏家族恩将仇报台湾两岸政策的早期负责人马英九扫黑与李登辉的排挤马英九的奇闻轶事马英九的绝妙口才第五章:台湾政坛的蓝绿对阵台湾的政治发展及其演变台湾的基本政治状况泛蓝阵营与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泛绿阵营与民进党台联党与建国党李、马关系从量变转为质变第六章:台北市长任内拒绝竟选台北市长唯一打败过陈水扁的人雄心勃勃的台北市长连任台北市长阻击四伏逢马必反踏上“总统府之路”的起跑点国民党的“世纪之败...
这都与那回看点天灯有关。我恨透了这个该点天灯的女人。我那时就想,要是逮住这个点天灯的女人,我要用锥子剜她,是她夺走了我的妈妈。我对三妈说:“是那贱女人惹的祸,长大了我要杀死她,替我妈妈报仇。”三妈说:“祥子是个有心娃儿。”我找到这个点天灯女人的线索时,已经到了大跃进时代。那时我已是高中学生了。学校也要大炼钢铁,要超英赶美,要一天等于二十年,要多快好省,要力争上游,就在学校西南角一块空地上垒小高炉。垒高炉,需要砖,校里就给我们下死任务,每人一百块砖,办法自己生,我们就乘夜间去挖墓扒砖。城周围的墓穴庙观,早让社员扒完了,我们就找来几把小推车,扭着屁股推几十里去山里找庙找坟园。那天,到了一座山跟前,天就大黑了,看到一个大坟园,就用镢头去刨,一镢头下去,声音发灵,就挖开。为了揭砖方便,男生就跳下墓坑,也不管踩在死人头上还是身上。因为,毛主席说,鬼不要怕,神不要怕,美帝国...
坟 热 风呐 喊出 版 说 明 《鲁迅全集》最早的版本,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收入作者的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共二十卷,于一九三八年印行;新中国成立后,由我社重新编辑的版本,只收作者自己撰写的著作,包括创作、评论、文学史专著以及部分书信,并加了必要的注释,共十卷,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间印行。 本版《全集》的编辑、注释工作,是在十卷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方面增收了《集外集拾遗补编》、《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和日记,以及迄今为止搜集到的全部书信,共十五卷;另加附集一卷,收作者著译年表、《全集》的篇目索引和注释索引。作者翻译的外国作品和校辑的文史古籍,以及早期摘编中外书报资料而成的《中国矿产志》和生理学讲义《人生象"瑺》都未收入。...
-第一卷 注释天意 - 村长死了。真的死了。他活了四十岁,无疾而终,这一天,正是他四十岁的生日,他脸上浮了一层渠通水来,人人都延年益寿的安详和红润,同睡熟一模一样儿。这当儿人们立在四十的床前,看见那床前有脓水流出的两个脚印儿,湿成黑泥的浓水里,白蛆还在哎哎哟哟爬动着。不消说人们明白了司马虎是回到村里见到哥和四十这副景像,才回家上吊的。第一章阎连科 嘭的一声,司马蓝要死了。 司马蓝是村长,高寿到三十九岁,死亡哐当一下像瓦片样落到他头上,他就知道死是如期而至了。他将离开这鲜活生动的人世了。在耙耧山脉的深皱里,死亡自古至今偏爱着三姓村?,有人出门三日,回来可能就发现另一个人悄无声息地谢世了。出门半月或者一个月,倘若偶然一次没人死去,便会惊痴半晌,抬头望望西天,看日头是否从那儿出来了,是否成了...
元朝至正三年是个多事之秋。水旱蝗灾频频光顾的淮右大地又平添了一场来势凶猛的瘟疫,死人往往死到一村灭绝,无人埋尸的境地。谁能料到,濠州钟离村的一个十七岁的受难者后来竟会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之君,他就是朱元璋。这一年的四月天,一连降了半个月的大雨,淮河泛滥成灾,瘟死的人顺水漂流,树上、河滩到处有洪水冲来的腐尸,吃红了眼的野狗,都受不了腐肉的臭味,专拣还有一口气的活人下口。一个霹雷电闪大雨滂沱之夜,骇人的雷声混在恐怖的雨声中撕扯着天地,把淮右大地投入浑浑沌沌的境地。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暴风雨中,鬼火一样的风雨灯一闪一闪,时隐时现,可以看见一行十几个人影,在泥水中艰难移动。这是朱元璋央求几个穷哥们儿抬着他的父亲、母亲和长兄三具尸体奔本县的皇觉寺而来,希图让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朱家亡灵,能浮厝于庙里,不当游魂孤鬼,可谁知道寺里会不会发慈悲呢?一个月之内,瘟灾夺去朱家三口人的...
这是一个短命的春天。 4月11日《人民日报》刚刚发表《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的文章,5月1日《人民日报》又刊登党中央整风指示。就在文章墨迹未干之时,毛泽东在 5月15日就写出了《事情正在起变化》,6月8日毛泽东又起草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 的猖狂进攻》的党内文件;同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至此,知识分 子的苦夏开始了。 1957年的早春时节,知识分子还沉溺在科学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春浪之中,中国几百 万立志振兴中华的知识分子,对毛泽东于3月12日《在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时的 讲话,不是后来发表出来的修订稿)欣喜若狂。事态的急转直下出人意料,直到他们蹒跚着 踏上条条风雪驿路,才开始琢磨出“阳谋”和“引蛇出洞”字眼中的含义。...
国画 作者:王跃文 二 今天还是寒风萧萧。朱怀镜一进办公室,立即觉得暖和了。原来是有了暖气。 他照样先是打扫卫生。在走廊碰到刘仲夏,他也只是点头笑了一下,不急于告诉他索画的事。忙完洒扫,又去蹲厕所,却听见谁在同别人说暖气的事儿。这人站在那里小便,朱怀镜只能透过百页窗看见他的皮鞋,不知是谁。他说这暖气管道维修快半年了,总是完不了工,快把人冻死了。还搭帮昨天停电。一停电,向市长办公室的空调当然也就停了,冷得向市长打了个喷嚏。向市长一市之长,要管的事多着哩,当然不计较这种小事,只是掏出手帕擦了一下鼻子,一句话没说,却让谷秘书长看见了。谷秘书长立即叫来行政处处长韩长兴,骂得韩长兴眼睛都睁不开。怎么搞的? 维修个暖气管道要这么久? 这么久原子弹都造出来了! 这是什么工作效率? 韩长兴挨了骂,当即表态,明天一定供暖! 从昨天下午起,韩长兴就亲自督阵,加班加点,晚上也干...
第一部第一章 正面和侧面(1)十月革命后不久,斯大林那不高的个子已经投下了引人注目的身影。这身影逐渐地生长,30年代时长得又高又大,到了晚年已成为巨人。1917年以前谁能预料到,这位不起眼的地下工作者在1922年后会风驰电掣般地登上权力的顶峰?在列宁的战友们排得又紧又密的队伍中,斯大林就像是在拨开众人,很快从后面挤出来,走进了领头一班人的行列,后来又成了这一班人的带头人。人们尤其不可能想到,在列宁去世以后,这一班人,这个由知名的布尔什维克组成的领导核心,会迅速由大化小。斯大林的地位越高,在他旁边,曾经跟列宁一起点燃革命火炬的人,也就剩得越少。在革命以前,警察局的各个分局大概对此人都比较熟悉。宪兵局每次跟朱加施维里打交道,都要认真地给他照正面像和侧面像。例如,巴库省宪兵局的案卷中就有这位孱弱的没有刮脸的年轻人用这两种姿势照的像。而这位年轻人20年后却成了列宁党的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