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戍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号饰好,名称高远,逾於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於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馀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
观照的奇迹 序观照的奇迹序一行禅师著周和君译推荐序:让觉知的阳光遍照陈琴富我们每天总是过得如此忙碌,从早到晚没有一刻停息,直到夜深了躺在床上,才舒缓一口气:我们一生也是忙得如此无厘头,从年少忙到年老,直到躺下了,才惊觉这一生过得如此匆忙而不值。这样的日子,感觉上是活著,实际上却是作梦,为什么呢?想想昨夜的梦和昨日的工作,梦好像是假,但梦境中被坏人追杀得满头大汗,吓醒后心脏仍噗噗地急跳个不停,这是假的吗?昨天的日子虽然过得很充实,和朋友喝了一盏下午茶,如今想来却是如梦如幻了不可得,这是真的吗?庄周梦蝶,不知蝶是庄周抑庄周是蝶。梦和现实要怎么分辨呢?如果没有带著觉性过日子,生活就是白日梦,如果带著觉性作梦,梦也是真。你是一个清醒的人还是梦中人,其差别就在于日常生活中是否时时保有觉性。...
无 题 濮存昕老师 (2007年7月23日上午于文殊阁) 昨天夜里两点以前赶到,我在进山门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感动。在角门车停了一会儿,我仿佛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因为每天我忙于这个那个繁琐的事情,佛教的那种气氛,那种温暖,有很长时间没有接触了,有些感动。躺在禅寺的床上没睡以前,也很舒坦。今天早上一进大殿,我又很感动,那种仪式,那种气氛,一唱三宝歌,弘一大师他的那种感应,好像就在这个大厅里,仿佛他就在我们中间一样。我很不成器,歌词都忘掉了,但是我听到乐曲,看到这么多年轻人,这么真诚,我真的很感动。我突然发现,这里是那么有力量。说句坦白的话,每一个学员站出来,你们可能不自信,但是你们融在一起,你们真的是从里到外的美丽,从里到外的有力量,这是佛的力量,也是聚在一起的力量。...
太虚大师讲述 佛教经律,说二处学:一曰比丘学处,是指比丘应学习的律仪言,规定若者应作,若者不应作,使所有如法出家的比丘大众,都轨纳在这个范围内。一曰菩萨学处,这是把范围更扩大开来,除包括比丘学处外,且统贯世出世间一切阶位渐进为菩萨的学习,是指依菩萨应作不应作的规律,成为学习菩萨心行的基础,其弘深广大,较前者倍增殊胜。现在所要讲的是——菩萨学处。 一、菩萨学处释名 “菩萨”的名称,人人都知道;但其真正的意义,多数殊不了了。通常人率以偶像代替菩萨,如见泥塑、木刻或浮雕、金铸、绘画、纸扎的形像,都叫菩萨,甚者指洋囡囡为洋菩萨,这是含有错误的,而后者更成为习俗的最大错误。要知偶像中固有菩萨的像,但也有比菩萨更高阶位的佛像,也有较低的古圣先贤的像,甚至有牛鬼邪神的像,不能笼统地都称之为菩萨。...
1、胜莲如来刹土庄严 据《大悲妙法白莲经》中记载:释迦如来一时于王舍城灵鹫山说法。时有比丘六万两千,弥勒等不退转大菩萨八百万数,世间怙主梵天之类及天龙夜叉等大乘种姓众生而为围绕。弥勤、见义、狮慧等一万余大菩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面向东南合掌恭敬,以欢喜、清净心而白佛言:"胜莲如来正等觉成佛以来示大神变,饶益千万众生善法利益。如来置众生于不退转菩提果位,实乃稀有无比。"此一万大菩萨众说完齐声诵道:"顶礼胜莲如来。"此时众中有一菩萨名叫宝光,从座而起,恭问佛道:"胜莲如来所住刹土距此世界远近如何?他成佛后已过多少时日?"佛陀答言:"善男子,你以大悲为成熟无量众生善根而问胜莲如来成佛、示现神通变化、利益众生种种事业,你所发问实为你福报、辩才所致,我当为你宣说,你应谛听:...
恒实和恒朝两位行者,从一九七七年五月自洛杉矶金轮圣寺开始跪拜,至一九七九年十月抵达万佛圣城,历时二十九个月,每天的行程,在日记里都有详细的纪录;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天机畅发,启迪良知;而文笔俐落洒脱,似从自性智慧的源泉,滚滚流出。两位途中所见所闻,无奇不有。上至诸佛菩萨显灵,下至山妖水魅作怪,千变万化的人生世相,如连续剧,如走马灯,高潮迭起,引人入胜。两位法师朝山的指南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发的大愿是‘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大乘菩萨悲天悯人的大行大愿。一方面,这是为世界祈求和平、消灾解难、平息战争及减少杀人武器;另一方面,是为了成就万佛圣城的功德庄严。···修行者的消息(一九七七年五月)...
阿姜 查现在,请你用心听,不要允许你的心追随其他事物而迷失。想像这种感觉──当你独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个地方,坐在这里,当下,有什么呢?只有身和心这两样东西,如此而已。现在这个坐在这里的外壳里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觉知和思考的则是「心」。 这两样东西也叫做「名( nAma )」和「色( rUpa )」。「名」,意思是指没有「色」或形体。 所有的念头和感觉,或受、想、行、识四种精神上的蕴( khandha ),都是「名」,它们没有形体。当眼睛见到形体时,那个形体叫做「色」,而那时的觉知叫做「名」。它们总称为「名」和「色」,简单地说就是身和心。要了解:当下这个时刻坐在这儿的,只有身和心。可是,我们常把这两样东西给互相混淆了。 如果你想得到平静,就必须知道它们的真相。目前,心的状态仍是未训练的──污秽而不清明,还不是清净的心。我们必须透过修习禅坐来进一步训练这颗心。...
攝大乘論抄乃是大乘之副軸。建正法之勝幢。破異部於當時。□邪正於末代轉梵輪於像季。續千載之餘風。致令羊鹿之輪息駕□□之輪更開論其興也。乃於佛涅槃後千一百餘年。但以去聖時□□法襄未。群邪映路僻執交途。遂令唯識之理潛隱不通。時有四□菩薩出現於世。號曰阿僧伽。此云無著。亦名無礙。其人內潛□□□法性之際。外應群機而助興法雨。集二王之勝相。錄三性之法印。欲□生及□情於唯識悟非安之實諦。遂依傍大宗制造斯論矣。然菩薩次弟婆藪槃豆。此曰天親。其人如理之智內融。如量之解秀發。□□□嗟本論辭義淵玄恐後代眾生抱迷不悟。遂即披尋決定要制造釋論以解本文。於是破二乘以歸一戴。摧異見已同會一心。唯識之道遂爾再通。無性之理於茲重顯也。...
译者:若子 简介 这里逐字逐句记录了一场神圣的对话,和神谈论有关"回归神"的话题。它是九本系列图书中的最后一本,这个系列记录了一场非同寻常的谈话,跨越了11年、长达三千多页、涉及到人类生命的方方面面。 这次交谈探究了人类经验的许多领域,其深度前所未有,尤其是关于死亡和面对死亡,以及死亡之后的生命存在。 这场对话一度进入到灵性世界最远的区域 - 所有生命的宇宙学。它用比喻的方法使我们对"终极现实"投去吃惊的一瞥,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生命的原因和目的,人类获得最大快乐的方法,追寻最大快乐的旅程的本质,我们经历的这趟旅程的本质,以及这一旅程奇妙的终点 - 这个终点不是结束,而是一个辉煌的持续经验中令人狂喜的中间时间,要想完全地描述它是很难想象的。...
憨山大师著叙意 论教源 论心法 论去取 论学问 论教乘 论工夫 论行本 论宗趣 注道德经序 老子传 发明宗旨 发明趣向 发明工夫 发明体用 发明归趣 八十一章注述叙意 西域诸祖造论以破外道之执、须善自他宗。此方从古经论诸师、未有不善自他宗者。吾宗末学、安于孤陋、昧于同体、视为异物。不能融通教观、难于利俗。其有初信之士、不能深穷教典。苦于名相支离、难于理会。至于酷嗜老庄为文章渊薮、及其论指归、莫不望洋而叹也。迨观诸家注释、各徇所见、难以折衷。及见口义副墨、深引佛经、每一言有当、且谓一大藏经皆从此出。而惑者以为必当、深有慨焉。余居海上枯坐之余、因阅楞严法华次、有请益老庄之旨者、遂蔓衍及此以自决。非敢求知于真人、以为必当之论也。且慨从古原教破敌者、发药居多、而启膏肓之疾者少。非不妙投、第未诊其病源耳。是故余以唯心识观而印决之。如摩尼圆照、五色相鲜、空谷传声、众响斯应。...
文/刘再复、李泽厚2009年03月15日,星期日刘:我们在中国具体的语境中讲主体性,自然更多地强调个体主体性,这就不能不涉及个人,涉及到在中国非常敏感的、遭到批判几十年的个人主义,也涉及到"五四"所张扬的个人主义问题。我读了批判主体论的文章,许多文章也是指责讲主体性就是个人主义,我们不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李:个人主义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中国古代有没有西方那种个人主义,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裏,是缺少个人主义的。法家、墨家都反对个人主义所指涉的那些内涵。道家有些中国式的个人主义,这是逃避现实、藏匿自我的个人主义,而不是参与社会的个人主义。儒家讲积极参与现实,有点个人进取的意思,但不能算是个人主义,儒家关於人的观念倒和马克思主义关於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比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