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紫拐乌弓 >

第34节

紫拐乌弓-第34节

小说: 紫拐乌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健儿璞儿,一声欢呼:
  “爷爷!吴师哥!”
  随着,急扑而去。
  吴湘即忙迎上,一手牵着健儿,一手拉着噗儿,同时诚敬的对剑尊宁欣道:
  “多谢师伯指点,愚侄连出二十七拐,虽是已经竭尽全力,仍被师伯剑势迫得无法立足,如非场地宽大和师伯的剑下留情,愚侄早已支持不住了!”
  宁欣又是一笑,旋又赞许而微带感叹的道:
  “人老了就变得没有用了。老夫对剑木一道,自认稍有心得,壮年时期曾以此剑会过天下无数武林豪侠。”
  说着,低头看了看佩在自己身边的古剑一眼,继续道:
  “能够一口气接住老夫七剑的,已算江湖高手。但是今天老夫一出手就是六十三剑,中间经过九次变化,也仅只是近得你本能立足,并未全胜,以你这等年纪,确实是难能可贵,放眼当今武林能够胜过你的,已是屈指可数了。”
  这时四人已将至场地西端,剑尊宁欣,一转话题,便说到追风七剑上道:
  “老夫的追风七剑,虽然不敢与你师父的绝命三拐比高低,但可是老夫的成名玩艺,你要用心学习,自是有益无弊。如与用剑之人对手过招,更能生克制之利,贤侄颖我聪慧,倘若将此剑法再掺合在拐招之中加以融汇连用,必具奇大威势,青出于蓝必将更胜于蓝,望贤侄善自为之。”
  吴湘对这一代剑尊的热心成全,实是感激零涕,当下又深深一拜道:
  “一般江湖武林要想求得师伯剑上之一招半式,全不可能,晚辈少不更事,能得师伯另眼看待,不但晚辈终生不敢稍忘,即恩师日后知道此事,也必深感师伯的大德。”
  宁欣微一摇头道
  “非是老夫自珍不传,要习此剑法,先要看习剑之人的资质功力,若是资质不够,功力不到,即勉强学会,也是画虎类犬难臻上乘。即如贤侄目前的修为造诣,也须五天一招才能学全,其中的深奥变化;还须自己用心体研,不然也是难得此中精奥神髓。
  吴湘忽然想一事,正想请问,又听剑尊宁欣道:
  “追风七剑,“叱咤风云”,“追云赶月”,“望风捉影”,“乘虚追实”,“风起云涌”,“云山雾罩”,“叱咤风云”,“风云变色”,七个剑式,每一式含有七种变化,可分用,可合用,自是以连贯使用威势最大,如非遇上顶尖高手,一势两势就仅足够用了。”
  自当日起,吴湘即按照剑尊宁欣的指示,在济龙谷内苦练不辍。
  健儿噗儿自曾看到吴湘与爷爷在后坪上的剑拐对式,对其爷爷更加尊祟,对于这们年轻的吴师哥,更是敬佩万分。这种高手过招,是他们过去向来没有见过的。
  吴湘每日在学剑之后,大部时间都是和两小在一起,健儿璞儿更加活泼淘气,使这济龙谷中,增了不少生气。
  追风七剑在初行练习这时,分外吃力,每一式的七种变化,自出剑起始,至处满部位为止,剑锋之上尚含有不少变化,这是在别的任何剑术上所不多见的。一经熟习之后,即剑气纵横,威力突增,其气势之大,连运剑之人都不敢想像。这就是追风七剑的不同处,也是它的宝贵奇妙处。
  光阴如梭,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已是次年新春,吴湘的追风七剑,已经练得能得心应手,剑尊穿欣对他这种成就进展,分外嘉许。
  这日,吴湘在后坪正值早保完毕,忽听一声清鸣,响自谷口,突见健儿璞儿二人正从谷外追进一只绿色长尾飞鸟,大小如雀,但翠绿欲滴,尾长如翎,灵活美健,万分逗人喜爱,鸣声潦亮悠长分外悦耳动听。
  鸟儿前边飞,三人后边追,跟着鸟儿来到一个山洞中,吴湘以为进了山洞会好捉一些,但他不知他已面临着危险。
  人在生死的边缘上,和强烈的求和欲望,会予人以无限的忍耐智力冒险和勇气。这时的吴湘,正是挣扎在人生的生死之线上,父母恩师前途美景,全已没有时间允许他多想,摆在他眼前的,只有救人和保命,是他唯一迫切和急需的原望。
  这时吴湘真气一沉,右臂一引。下降的身躯又稍微加速了千万之一,吴湘的右掌,离着璞儿的背影仪约一尺,突听他暴喝一声,力贯双臂,右手五指已扣在璞儿背后,健儿的一件棉衣两件单衣全被抓透。同时身形一斜左掌插向洞旁的石壁。
  嘭啪两声响,吴湘左小臂已全部没其石壁之间,但是他着臂的这石壁上,被他一插一推之力,有七尺高四尺宽的一块石方,突然内向陷进半尺,吴湘又猛吃一惊,幸好这块石方未继续内陷,吴湘的整个身子,才借势定位没有下沉。
  但是,右手的噗儿,由其下落之势太疾,猛然一顿,吴湘难已紧紧抓住三件衣服,而这几件衣服,岂能负担得了这直坠急下之力,于是啪的一声,被吴湘将背部的片衣衫撕落。幸好在这一滞之间,吴湘的身躯已头上足下恢复正常,顺着右腿即忙一挑,右臂一圈恰恰将摸儿拦在怀中。
  这时的璞儿,已晕死过去,吴湘则惊出了全身冷汗。
  上望白云下望深洞,这时的吴湘心中真不知道如何滋味。
  他左臂嵌住石壁,右臂抱着璞儿,撑着悬空的身子,稍一宁神,再一提气,才将左股强贴在适才被掌力迫陷所内出的石楞上,全身成了一个空斜坐的姿势,那块地方虽是仅能得吴湘挂住半边大腿,但是比一双手吊在那儿,要强的太多了。
  他紧紧抱着噗儿,吁了一口长气,然后抬眼看了看险恶万分的周围,最后目光落在身边凹进的方石上。
  他心中一动,突然兴起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于是力贯全身,慢慢的向左边靠去,方石又微微一动,他心中不由大喜,继续着力。方石竟带着隆隆之声,徐徐向石壁间移动,到他的身子向校里变成斜形的时候,方石又已近进一良有余,这时石凹的宽度,已在尺半以上。
  这个宽度,在吴湘已经感觉很满足了。他乃把整个身子向内移进,他仔细而充分的利用着这块足以救他们生命的地方。
  他先将右臂间的璞儿,移近石壁,再轻轻以右膝抵住,然后,慢慢从方右上拉出右手,把璞儿的外衣撕成布条,扭成布绳,又和璞儿的腰带接在一起。小心的把璞儿结在自己的背后。
  这时,他的两手两足,已毫无牵连。
  吴湘就着原地微行调息,乃功行全身远达四肢,看准方位形势,又是一声清啸,身形一拔而起,攀腾附葛,借石踏枝,乃快速捷零如猴鸟,那样险恶的百丈悬崖,竟一口气而上至巅顶。
  最后三丈,只见他双臂一收,借一带一拉之力,身子腾空而起,到腰间与峰顶相齐之时,单手一挥左足一跨,长衫微微一摆,双足已稳稳的立在峰顶之上。在那样危险的地方,姿势动作仍是那样的轻灵美妙。
  出人意外的,是年龄稍大的健儿,仍然滞立原地,丝毫未动,面色苍双目发直,一无表情呆若木鸡!
  吴湘急急的向他看了一眼,知道他是惊恐过分所致,乃即忙解下背上的璞儿。
  璞儿仍是晕迷不醒,成昏睡状态。
  吴湘伸手在他后颈一捏,接着在他后心愿根两处折了两掌,顷刻之间,璞儿一动,抽了一口气,随即睁开眼睛一看附近情景,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在璞儿尚未睁开眼睛之前,吴湘已行近健儿身前。用手在健儿前额一试,同时用另一只手在健儿后心疾拍一掌,健儿全身猛然一震,随着脸色渐濒转为红润,精神也逐渐恢复,唯两双眼睛神色之中,似乎带有一丝儿茫然!
  忽然看见璞儿在面前不远,哭得满脸的沼痕,也晤的一声跑过去抱住健儿,两人在这顶峰之上哭作一团。
  吴湘也未加以劝阻,只静静的候在旁边,等待两小把这半天的郁闷之气泻出来之后,便道:
  “小师弟,你们感觉着好一点么?”
  两小同时点一点头,璞儿更一边擦着眼泪,一边看了看吴湘,低声问道:
  “吴师哥,那雀捉到了没有?”
  吴湘对这两位小师弟摇了摇头,作了一得无可奈何的苦笑。
  璞儿低头想了一下,看了看自己身上,又抬起头说道:
  “那么我们回去罢。”
  接着,身子作势欲起。
  吴湘脑际一闪,忽然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即刻说道:
  “小师弟,你们稍等一刻,愚死去去即来。”
  两小正想问他去什么地方,吴湘身形一闪,又行飘落深洞。
  他这次下去,已是轻车熟路再无惊险,吴湘紧贴石壁而下,顷刻之间,即已到达适才方石内陷的地方,先行看好形势,双足乃稳立于石坎上,暗运功力,两掌便向方石推去。
  隆隆之声及响,方石又向内移动约及一尺,这时,方石内陷的部位与石壁表面,距约二尺有余,这七尺高四尺宽进出二尺的地方,已足够吴湘活动的了。
  他精神一振,双手再加上二成力量,忽闻一声轻响,左掌一轻方石左端竟应手而开,向内闪出一条大缝。
  吴湘微吃一惊,即忙闪身贴在右边石壁,停了半响毫无动静,他乃面向深洞,再用右掌反贴方石之上猛力一推,石方应手而开,里面现出一条洞道,这块方石原来是一个高大石门,不过制造十分巧妙,地下有一扇形浅槽,石门随着槽口推滑开闭,并不须大力。后夹被人将大石移堵洞口脱离槽臼,所以吴湘在最初推动之时,倍觉吃力。
  洞道长约三丈,并不太昏暗,远望尽端之处,好似远有阳光,吴湘心中猜想,此洞非常高深,不知阳光从何处透人,一面想着一面慢慢的向内探索。
  约向里走了三丈,见前面两丈之处光线更亮,直至近前始行看出是一个类似屈风式样的小石壁,小石壁以内,是何种情形,则无法展视,但在小石壁之上,刻有“济龙洞”三个雄伟大字。
  “济龙洞”二字一经入目之后,吴湘便即时联想到“济龙谷”。心想宁帅伯与两位小师弟未曾向自己提及此洞。当然师伯也绝不知悉后山洞涧之中,会有此古洞了。
  转过石壁,洞中大亮,吴湘又是一惊,见这石洞与洞道正成“丁”字形,洞道尽处就是石洞,洞道与石洞之间,即是以刻有“济龙洞”三字的石壁为隔扇。
  洞内高大宽敞,设置简单。这时在石壁对面靠洞墙中央,横置有一石榻,榻上端坐着一位紫衣瘦而长须老人,榻前置一石案,中间放有一颗明珠,宝光四射,照耀全洞如同白昼,适才吴湘在洞口所见的亮光,即是此珠所发出的光亮。
  在石案上明珠的旁边,还有一册黄色簿卷,和几个铁环,全洞其余冉无他物。
  吴湘慢慢的走向老人,到达石案之前,留心查视才看出这老人是久已坐化,但是相貌威猛,仍有一股严肃崇高之气。
  吴湘诚敬的默祷了一番,然后乃先注意到那本黄卷,见上边写着“济龙八爪宝录”六个正指字,心中虽然想到此书必极宝贵,但这“济龙八爪”是什么武功,他可是丝毫不解。
  再看那铁环共有八个,每个都是大如碗粗如拇指,似铁非铁似铜非铜,成红黑之色,也不知用何种质料所打造。吴湘伸手一试,分量极重。
  这时,吴湘发现在铁环下面压着一张索笺,上面写道“人生幻灭无所争,百年到老惧是空,如能知得来和去,恩怨仇恨化太平。”
  这简单的四句话看来非常平俗,却是能发人深省,吴湘看罢,觉得这位老人能够退隐深山,大概即是田于着开了人间的一切。
  在前面四句话的后边,还有几行个字,是写着道:
  “老夫一生游侠,晚年息影于此洞,日后如有人来此,即以桌上之宝录,飞环,沉沧珠三物相赠,老夫仗此成名天下,希来人亦能借此多作善举,以为天下人造福。
  最未一行小字,是:
  “段济龙识。”
  吴湘看罢,即刻又减敬的向老人深深拜了三拜,默谢宠赐之恩。
  然后,便伸手拿起那本宝录,打开一看,上面共是画着八个人像,全部都是掌式,每式都有详细说明,其中有两三工是双掌在前,面向后转,双目的注观方向与出式相背,这是和一般拳式大不相同之处。
  一般拳式是注重的手眼身步法,步眼身法合,脚手相随这套掌法很多地方平常理之外,再看每式下边的注解,亦极怪异难于须悟。再翻检下去,便是八枚飞环的使用方法,和沉沧珠的用处。
  吴湘无暇多看,即将宝录及飞环收起在将取沉沧珠之前的一刻间,又行抬眼看了老人最后一眼,忽然在老人右边后方的洞壁上,又发现了斜斜的几行字迹,不是刻在上面,也不是写在上面,而是用手指划在石上,字体苍劲,每字入石三分,着力轻重极为均匀。是似诗非诗似歌非歌的几句:
  “未曾生我我是谁?生我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