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菜叶-第2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女兵听了个个惊奇,小荷更是兴奋红着脸忍不住问道:“您就是陈国的还珠郡主?老听许公公、晁公公他们提起您竟然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
清瑜微微笑了笑,摇头道:“都是过去的事儿了。我如今被革除了封号,只是寻常。对了,怎么不见羽墨、雪砚他们两个?你们口中的许公公、晁公公又是谁?”
那领头女兵忙道:“田公公……也就是雪砚,如今做了襄阳襄王府的内务少监。晁公公便是羽墨,如今也是殿下的扶印少监,这次也跟着殿下来了……”
清瑜低头想想也是有理,既然羽墨、雪砚是自小跟着周景渊的,这么多年历练下来,自然不会还是做跟班了。正想着,外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奴才羽墨求见还珠郡主”
清瑜忙起身道:“晁公公快请进”
正文 三百零九、指点江山
三百零九、指点江山
羽墨进来,清瑜不禁一愣,当日那个有些调皮的小子已经长成大人了,个子快赶上周景渊那么高了,看着也沉稳多了。
羽墨忙跪下行了个大礼,清瑜匆忙上前将人扶起,笑道:“这么多年不见,反倒生分了。还记得当日在姿生堂初见你的时候,不说趾高气扬,起码也是端得起架子的。”
羽墨听清瑜说起自己年少轻狂,有些不好意思,忙道:“那都是奴才小时候不懂事。又不识郡主真面目,才会那般无礼。郡主莫要再提,真真是令羽墨汗颜。”
清瑜呵呵一笑:“是我的不是。晁公公如今也是有头脸的人物,是我没正经。你手上的伤没什么大碍吧?”
说着,清瑜便去拉羽墨的袖子,要看当年的伤疤。
羽墨忙推辞道:“有劳郡主关心,一点皮外伤,不值得一提。”
清瑜已经瞥见羽墨手背上长长的疤痕,像是一条大虫一般,很是难看。七八年过去,看样子是恐怕很难恢复如初了。清瑜叹气道:“这都是我的不是。当年若不是我被坏人利用,也不会差点危及襄王殿下。你也不会中了那胡族的毒,落得这个样子。”
羽墨不在意的摆手道:“这算个什么?我又不是女子,又没有伤及颜面,在手上就是留条疤痕也无所谓的。郡主这些年一直都没有消息,可把殿下急坏了。您这些年还好吗?”
清瑜微微叹气,还是笑道:“虽然经历不少,不过总算有惊无险活到今天。你看我的样子,也不像是过得多么凄惨吧?”
羽墨大着胆子盯着清瑜看了看,点点头道:“郡主虽然有些疲色,不过看着还是康健。一身气质,比起从前来还要清雅,隐隐有些禅意。莫不是……”
清瑜没想到羽墨眼色这么厉害,忙道:“真看不出,你竟然有几分看相的本事了。我在佛寺住了好些年,沾染了不少气息。”
羽墨笑道:“奴才也是瞎猜的。对了,那位护送郡主来的师傅,已经上过伤药,吃了东西,如今已经躺下休息了。看样子是疲乏得紧了。”
清瑜正想问悟空的情形,听羽墨说起,才放下心来,嘱咐道:“那位是我的师兄,多亏他一路舍命相护,我才能留着命到此。烦请晁公公帮我好生照顾他。”
羽墨忙点头道:“这个自然。郡主的恩人就是我们殿下的贵客,一应取用都是最好的。您只管放心。”
清瑜点点头,又问:“你们殿下怎么来到陈国境内?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羽墨一拍脑袋,忙道:“您看看我,本就是殿下打发我来看看郡主梳洗完毕没有。我去一时忍不住跟郡主说了这么久的话,郡主这边请,殿下在等您一起用膳呢。”
清瑜笑了笑,逗羽墨道:“你倒是学乖了,年纪大了口风也紧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欧阳先生罚出来的?”
羽墨嘿嘿笑了笑,心中也是温暖。隔了这么久,清瑜还记得自己当年趣事,可见这位金枝玉叶不是把自己当下人看待的。羽墨对清瑜的好感又多出几分,这些年积累的陌生感也如风消散了。
等清瑜坐在中军帐内,与周景渊隔案相对的时候,却没有那么轻松了。清瑜之前跟羽墨只说了几句便恢复旧时的情谊,可是对着周景渊,她却是变得嘴拙起来。
周景渊这些年来历练颇深,出入朝堂也能侃侃而谈,今日也一改往日洒脱,变得有些拘束。
羽墨见到这情形,忙招呼那些伺候的女兵出去。他对着周景渊、清瑜低头施礼道:“殿下与郡主多年不见,想必有好些话要说。我们不便打扰,就在外头听候吩咐。”
周景渊这些年已经习惯了羽墨变得谨慎小心,哪知今天这小子忽然换作了当年气性,自作主张起来。周景渊想要教训几句,抬头看到清瑜,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空空荡荡的中军帐内便只剩下梁国襄王与陈国前郡主二人大眼瞪小眼了。
“你……”
“你……”
二人几乎同时开口想问,又都一齐停住。
清瑜摇头微笑道:“九公子您先说。”
周景渊顿了顿,劈头就问道:“这些年前后我送了不下百八十封信给你,你怎么一个字也不回给我?”
清瑜一愣,忙问道:“我并没有收到你只言片语。九公子把信送到哪里了?”
周景渊眉头一皱,自言自语道:“难道是魏保安回襄阳后,他留下的人有问题?次次都说送到了嘉王府上。”
清瑜心头一转,便猜到几分,忙道:“不是他们的错。我这些年都幽居感应寺里,我父王出镇陇南,母妃又……病逝。嘉王府里做主的是父王的侧妃。这些年我收到的家书都藏头露尾,不尽不实,何况你转托的书信呢。”
周景渊也是王室中人,这深宅大院的家事清瑜只点了一点,他便明白。此事揭过之后,少年郎心头一块大石落地,神色也变得灵动了许多。看着清瑜虽然淡定却有些忧虑的脸,周景渊不禁又想起当年在襄阳的那个坚强独立的女孩来。他正准备关心清瑜为何逃难。清瑜便先开口问起周景渊此行的目的来。
周景渊知道清瑜不是一般女儿家,自然回答道:“如今你们陈国的形势你也清楚。虽是主要因为甘王图谋不轨自毁长城,说到底我们梁国也有些责任。若不是我们大军调动空了西北边界,蒙古人又怎么敢冒这个险?不过父皇筹谋伐齐不是一天两天,难得有这样大好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错已铸成,好在梁陈联盟仍在,我们自然不能坐视陈国陷入国破家亡的地步,所以父皇命我调集一部分驻守边军前来支援。只是……边军兵力有限,又要防御边关,抽调的数目自然不够。我带领这三千余精锐先行入境。余下还有四五千人马正在调集。”
清瑜沉声问道:“依九公子看,这次赢面能有多大?”
周景渊眉头一扬,充满自信的道:“至少七成当日我听说陈国皇帝死守成都,派出太子驻守巴州。便不禁拍手叫绝。想那蒙古人劳师袭远,兵力又并非压倒性优势,若不能将陈国朝廷一举覆灭,便只能陷入拉锯战。他们蒙古人即便是抢,也很难维持长时间在陈国境内打仗。加上陈国军民悍不畏死,我们梁国支援。我料不久之后,战事便要转折。”
清瑜听了终于微微放下心来,虽然周景渊还年轻,也不是战场宿将,清瑜却不知怎么的极其相信他的眼光。
周景渊有些意气风发的道:“父皇也是看准了这个形势,这才允了我所求,命我带兵前来。”
清瑜心头一震,低头沉思了片刻,小心问道:“九公子的意思是,你们这次来是梁国陛下与你的意思,我们陈国这边皇爷爷和太子叔叔事先并不知情?”
周景渊知道清瑜担心什么,他点头道:“一开始自然是这样,不过我入境前已经派了使者去过巴州,递送了国书。如今贵国太子监国,他已经同意了向我们梁国借军灭寇。”
清瑜只稍微揣摩一下,便晓得那个太子叔叔为何如此,一方面陈国面临灭顶之灾,梁国愿意出兵相助正中下怀。另一方面,即使太子担心梁国军队有所图谋,依陈国目前的形势,也绝对不可能两面树敌,惹恼了梁国。所以只好顺水推舟,先解了眼下的燃眉之急再说。
说到底,清瑜十分矛盾。于理,梁国这番兴师动众,绝非只是同盟之谊。败了不必说,要是帮助陈国得胜,必定会有一番算计。于情,襄王周景渊是自己故交,他这般引师来援,多多少少冒着风险。不仅正面面对蒙古军队作战有危险,还要防着日后太子那边动什么手脚。
两方都有自己的立场,说不上谁对谁错,但是清瑜只觉得夹在中间很是为难。她既想劝说周景渊放下梁国私利,与陈国一心共抗蒙古;又想提醒周景渊提防战场外的阴谋诡计。实在是两面难做人。
周景渊见清瑜低头不说话,便问:“怎么了?可是有什么不妥?”
清瑜动摇了半天,还是决定点醒一下周景渊,低声道:“梁国义气相助,论理我不该说这些。只是如今梁国刚刚灭掉东齐,正是天下侧目的当口,九公子此时领兵入陈,落在有些人眼里,只怕就是狼子野心,居心叵测……”
周景渊听了忍不住紧皱眉头,他的幕僚不是没有提过,要趁机与陈国好生商谈商谈,若是梁国助陈国得胜,应当效仿当年襄阳旧事,割让国土以酬辛苦。只是周景渊觉得这样实在有些趁火打劫,摇头不许。但是周景渊也知道,满梁国的人都像他的幕僚一样,有这些算计,就是高高在上的父皇,嘴上没说,心里也有一把算盘在。
周景渊看着清瑜,郑重道:“我不知道你还信不信我。记得当年你曾寄许过我,要让汉人得这天下,不能让胡族南下涂炭生灵。我这次请缨,确确实实是胸怀这样的抱负。至于其他人怎么想,怎么算计,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只能向你保证,在我控制的范围内,绝不做那等落井下石的事。”
——————————
转眼已经到了农历辛卯年的年根,瓶子回望过去的这一年,真是此起彼伏(此处省略一万字)。不管怎么说,很感谢书友一直支持金枝这本书,瓶子也很荣幸为读者朋友讲了一个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可能不够精彩,不够特别,但是却是我很认真很认真在做的一件事。几百个日夜坚持不懈,是一件很难但也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感谢你们的陪伴,也很高兴能陪伴你们
祝福大家龙年龙马精神,幸福快乐
小声求红包,捂脸……
正文 三百一十、青青子矜
三百一十、青青子矜
清瑜默默看着眼前英气勃发的少年,心中一片暖意。也许在旁人看来,周景渊这般想法有些幼稚,但是清瑜却真真实实看到了周景渊脱离国家界限显现出来的一片民族情怀。在周景渊眼里,汉人与胡族的矛盾更高于国家之间的利益,光凭这一点,周景渊就有比旁人高出一截的眼光,比父辈宽阔得多的胸怀
清瑜定了定神,笃定道:“有此一言,便足够了。我这里要提醒九公子,你们这次入陈国境内,事起仓促,准备不足。即便你预估形势大好,也要有细致的心里准备。”
周景渊知道清瑜不是无的放矢,忙郑重道:“清瑜小姐与我患难之交,有什么话不妨直言。”
清瑜点了点头,低声问道:“我虽不懂军事,但也听话本说书里讲过。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殿下这次率军入陈,补给可曾准备妥当了?就像殿下刚才说蒙古人那般,他们在异地作战,后勤补给将会是最大的软肋。易地而处,殿下何尝不是一样?”
周景渊微笑道:“这个不消你顾虑。虽然我们梁军不能在陈国征调粮草,但是到底是陈国盟军,贵国太子已经同意为我们筹集。实话不妨跟你说,为了尽快赶来,后勤辎重我都是能省尽量省掉,免得耽误行程。如今携带的,也不过是四五日口粮。皇帝不差饿兵,这个道理为君者怎会不懂?”
清瑜微微一叹,她所知道的历史上被中央后方生生拖垮的前线比比皆是。无论是被十二道金牌强调回去的南宋岳飞,还是死守关外遭君王猜忌得不到补给被迫带兵吃马吃人的明末名将袁崇焕,军事武力上都是有战胜的可能。清瑜又怎么能相信那个优柔寡断的太子叔叔陈洪恪?她不得不郑重道:“我接下来一番话说出来,可谓是不敬尊长,不利国家。但是冲着殿下这番信义,我也不得不说。殿下率领梁军打上前线,不仅要与蒙古铁骑一决生死,更要提防后方的牵制。殿下请想,若换作你是我太子叔叔,是全力支持你,让你得胜邀功好呢?还是拖住你的后腿,让你与蒙古军队两败俱伤,无力威胁陈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