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第80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懂得封官许愿,话还是说不利索,族人代表是他的三叔爷,却品全了这话的意思,花白胡子一下撅起老高,混浊的眼瞳里也透出光彩。
就这么着,李宏德的族亲,就是几家李姓半自耕农乃至全佃农的人家集合起来,以李宏德为核心,在这夹山乡红红火火开干了。
最先自姻亲密友下手,再找他们的姻亲密友,发动起来后,再在乡村一家家登门解说,不多时,工作已作遍全乡各村。
四月二十二日,“夹山都第一次父老乡亲全民大会”就在乡里的赶集场子里办起来。大家对李家许下的承诺都还半信半疑,要聚在一起,亲耳听到英华官老爷的告谕。
当日来了上千妇孺老弱,丁壮还是不敢全到,就来了二三百,但这已代表了全乡二三十个村子上万人。
知县说其他乡也在搞大会,连他在内,全县所有正式官员都要下乡,没办法来夹山乡。知县认为,李宏德能不靠官府,这么短时间就把工作推进到了这一步,能力肯定是够的,其他还乡客就差得多了,必须要正式官员手把手护着。所以呢,李宏德,就你自己宣讲吧,你行的,官府相信你!
相信我?我该相信谁?
李宏德吓得差点尿了裤裆,这么大阵仗,他何曾经历过?即便老胡百般鼓励,他都如屎壳郎一般,执倔地抱着那股畏惧,坚决不肯出面主持。
老胡气得不行,他虽将李宏德比作官老爷,自己是差老爷,可实际他们镖队跟李宏德是合作性质,李宏德搞不定夹山乡,镖队也要扣考评。
他怒道:“总不成我上台吧……”
看看山大王气度十足的老胡,李宏德心说,你上去了,这夹山乡怕是再不信大英朝廷了。
“李乡官你就镇台子,我来讲具体的条令法文吧。”
镖队里的小霍挺身而出,李宏德强自振作,终于接受了这方案。
这一日,穿着绣有鹌鹑的蓝袍官服,头戴招风双翅乌纱的李宏德上了台子,面对一千多民人,真如一只憨头鹌鹑般,憋了半分钟,才涨红着脸,挤出一声高呼:“乡亲们——!”
这一嗓子如鲤鱼跃龙门,推着李宏德一颗心稳了下来,开始背起知县之前的训词,等他宣讲完毕下台时,乌纱翅膀左右摇曳,还真有一丝官气上身了。
接着是红马甲小霍上台宣读各项政令,大会一边开着,一边还有民人涌入,到政令宣读完毕时,集子的晒谷场里已挤了不下两千人。除妇孺老弱外,还有不少丁壮,甚至能见套着直筒大褂的读书人,那几个书生用网巾兜住刚剪了辫子的脑袋,双手笼在袖子里,就冷冷地看,冷冷地听。
场中秩序井然,民人都很安静,从表面上看,蓝衣官老爷,红马甲,还有从县里调来助阵的一队黑衣,就这么个草台班子,竟然也有了官府之威,收了夹山一乡民人的心。
就在鞭炮鸣响,“大英山西太原府静乐县夹山乡公所”的牌匾挂上集子里最大一座屋子时,异变骤生。
“这个官府是要拆了人家,分了田地,让大家都没得饭吃!”
“去西域和海外就有百亩田地?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他们就是要哄着你们上船,然后拐到矿山里去做奴工!”
“免什么皇粮,现在说得好听,等大家田亩丁口都交代上去了,官老爷嘴一张,什么杂派都下来了,绝不能信他们的!”
本是无比安静的人群里,有人振臂呼喊着,正是那几个读书人,他们就来自乡中大户人家。
读书人一鼓噪,其他民人心中的疑惑也被引燃,纷纷鼓噪起来,杂物如雨点砸向红马甲、黑衣,李宏德一身碧蓝官服,更是众矢之的,片刻间就挂了一身烂菜叶。
“别!千万不可!”
老胡被半截砖头砸中,头破血流,怒火高炽,正想拔枪,李宏德却一把扯住,语气坚决地喊着。
大户反击了,可这反击不是用刀枪直接来,他们也无胆硬来,而是鼓噪起民人。李宏德所受培训里严厉强调过,他们这些还乡客绝不能动武,也无权动武。
李宏德无权,老胡头脑清醒后,也是不敢,平阳府城外的景象还在他脑子里晃着呢。
可眼下怎么办呢?退倒简单,可李宏德的族人就算是被坑了。这夹山乡也算是前功尽弃,对官府来说只是小挫,可对李宏德和老胡这个镖队来说,却没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宏德不愿放弃,鼓足了心气,带着本乡族人以及交好乡亲,努力维持着秩序,同时还在竭力解说,跟那几个读书人的言论针锋相对,逐条辩驳。可包括小霍在内,这支草台班子的嘴皮功夫显然不如那几个读书人,局势就此相持不下。
第九百四十二章 上下皆动,同盟会崛起
正闹得喧嚣时,集子外行来一大队人马,李宏德老胡以为是那些大户弄来的援兵,鼓噪一方以为是新朝官府派来弹压的,两边都狐疑不定,叫骂声顿止,半空飞扬的杂物也没了踪影。
待这队人马进了集子,车是驽马驴骡拖着的,人有男有女,有商贾有读书人,竟不知来路,两边都是一头雾水。
“哟……还丢菜叶呢,静乐的风俗真是古怪,呃……大伙把旗号亮起来啊!”
领头之人见着凌乱现场,先也是一头雾水,再见场中人分作两堆,红马甲和黑衣正拦作人墙,马上反应过来,一声招呼,各色旗招举了起来。
“四川印业联合会助晋书香行”……
“陕西布行南北共暖会”……
“湖北五谷社山西兴农路”……
“湖南百货总会善业团”……
“湖广乐善堂援晋团”……
“英华女子助业会山西分会”……
红黄蓝绿,煞是热闹,便是不识字的农人,见着这如林的旗招和旗下男女的和善笑容,也知对方没有敌意。
李宏德迎上那领头人问:“你们这是……”
领头人一口晋北腔:“县太爷不是说这静乐县里,就夹山乡先定了下来,大家就先来这行善业了。”
他再压低声音道:“是出了什么篓子?咱们呆这合适么?”
这人估计是英华在太原的商代出身,看出这里的人心还没搞定。李宏德跟老胡对视一眼,长出了一口气,这是他们的援兵,至于后一问,两人连声不迭道:“合适合适,再合适不过了!”
四轮大车拖进了场子,车门一掀,这些人就吆喝开了。
“送书了!大人小孩都能拿!”
“派衣裳!粗布衣裳,男女都有,货仓里直接拉出来的,十成新!”
“麦种、粟种、苞米和红薯种,正是春耕时,留两三分田地试试新种,不要钱,还教怎么种,登记了田亩土籍就有啊!”
“老弱孤寡病残的都可以领善券啦,凭券在县城善堂取粮米药物,等善堂建起来了,还有机会养病哦,不要钱的,在官府落了户籍就好。”
一辆车就是一个阵地,吆喝声四起,让民人们一个个全听傻了。他们看这一车车的东西,还以为是商队下到夹山乡,可没想到,竟然全都不要钱!
书纸质地虽不怎么好,可所印字画的清晰程度却是民人们生平未见过的,新崭崭,还散发着油墨香味。衣服都是粗布制的,但剪裁精细,针工也异常密实,叠印清晰,还真是十成新。至于其他车子上的粮种,那更是十足十的硬通货。
琳琅满目的珐琅锅碗瓢盆、水晶镜子、蜂窝煤炉,这更让民人心潮澎湃,两眼放光。这些个“南货”他们在县城也见过,可都不是他们能问津得起的,现在竟然白送!?
“平白送东西,定有阴谋!”
“定是藏着邪气,用了就害人!”
人群中还有些阴恻恻的言语,可当一辆车子发下若干精巧玩具,什么铁滚环、漆竹马、玻璃珠,还派发糖诒和帆布缝的书包时,小孩子顿时沸腾了,围着车子跳个不停,分到一件更欢喜地高声叫嚷。
小孩子一闹,什么怀疑什么顾虑全都丢开了,民人们顿时分头涌到不同的车子前,千百年来,民人都难自主命运,未来太缥缈,只能紧抓着眼前。让他们之前怀疑李宏德,怀疑新朝的就是这般心理,而现在心思猛转,什么阴谋什么毒都顾不得,就只为分得一些东西,也是出于这般心理。
“排队排队,先老弱后青壮,就算不识字,也该知些做人的道理!”
见形势大好,李宏德赶紧顺竿子往上爬,招呼着老胡带红马甲和黑衣去维持秩序。
后面那几个读书人脸色灰败,这股人心大潮他们还怎么扭?他们这些出自大户的,倒也不是想跟新朝官府为敌,纯粹是瞅着李宏德拉扯贫苦农人来重新打理这一乡而不满,想弄出点动静,凸显出他们的重要性。待官府看到他们在乡间的力量,再来借重他们,那时他们自会恭顺了。
可这番心思,在这十多辆大车前轰然垮塌,之前压制李宏德老胡等人的娴熟嘴功,在车上无数善物前,也显得那般苍白无力。
“阴谋?你们这些满脑子奴气的人哪明白大英子民的心境?这不是官府压下来的差事,是咱们念着南北一家,都是同胞,来这里行善积德的。”
“邪气?是不是还要练团结拳啊?现在直隶团结拳可闹得欢,真要闹起来,看你们这些人还有好日子过?”
“这还只是施舍些东西,真正过日子还得靠你们自己,谁早一步跟上官府的步子,谁就早得富贵。”
“天庙还跟在后面呢,他们才是行善的大行家,咱们这就是毛毛雨。”
送书的都是些读书人,对还在犟嘴的那几个当地读书人份外看不惯,纷纷出言洗刷。
“你们南……南面的就是不怀好心!这书上的东西,也定是教人入邪魔的玩意!”
某人还在咬牙硬撑,其他同乡凑过去翻了翻那些书,一个个目光都变了。
“段子的《四书会注》、《华夏气节百诗选》!”
“吕小先生的《唐宋古文集注》!”
“孔先生的《www。kanshuba。org:看书吧初仁义诸知》!”
“圣道……陛下的《劝学说》!”
“都是锦官坊版,虽是善业版,也值得珍藏啊!”
书是好书,南北交融多年,尽管大清治下读书人对英华在天道和工商上的学理不屑一顾,多斥为邪魔之说,可在传统儒学领域,有段宏时、吕毅中、孔兴聿乃至天庙圣宗下的彭维新、刘纶等儒生发扬光大,心学、理学等儒家学知卸下了治国重担后,反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术成就远远比满清理儒高得多。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上,返璞归真的儒学更占据着教导人立身处世的统治地位。
因此北方读书人一面骂着南蛮已是夷狄之国,一面却对南蛮在儒学上的成就向往不已。段、吕、孔等人也被暗中奉为儒宗,甚至圣道皇帝的一些著作,北方理儒士子也不得不承认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例如《劝学说》。跟历代劝学诗,尤其跟宋仁宗的《劝学诗》不同,圣道强调学不止在师,不止在学校,更在各行各业,虽然拉上了天道无处不显的说法,而且只将儒学摆在做人的层面上,可重学之心也令这些读书人心怀感佩。
这几个本地读书人也瞬间转投了阵营,个个腆着脸也去排队拿书,就剩一个孤零零站着,正彷徨不知所为,车上一人忽然喊出了他的名字,竟是他在太原府进学时的同窗。
“大英之下自有新气象,看你头上的辫子剪了,心中的辫子还没剪,可是难在新世为人的哦!劝你放开心扉,多朝前看,也劝你爹别再盯着那十来顷田,大英收了北方,百废待兴,什么机会没有?”
同窗既是嘲讽,又是劝慰,那人绷着的脸终于化了,期期艾艾地也凑了过来。
“之前乱言蛊惑的,别想免罪啊,人人都到乡公所来抄告示!”
眼见一场风波化解,夹山乡的人心被这善业车队裹进了滚滚车轮里,李宏德欣慰之余,也学会了恩威并重。当然,他只是高举轻放,毕竟大好局面已至,就不必太深究了。
此时李宏德才知,为什么知县会这么放心让他鼓捣,收拢人心这事,可不是就放在他这还乡客一人身上。在他身后,还有浩瀚的国中人心,雄厚的各业物力。
正腰杆挺直,盘算着让知县尽快派下办事文书,将一乡人丁田地编户入籍,就听一声娇呼:“李大哥……你还真是个官老爷,欺得奴奴好苦!”
后颈汗毛起立,李宏德暗自叫苦,潘姑娘!
转头去找老胡,想拉他过来挡箭,却见老胡正被一个漂亮小娘子扯着,两人四目相交,仿佛天地再无他物……
你怎么也来了!?
李宏德只好苦脸应付,潘姑娘脸上溢着异样的光彩,不过是平凡女子,此时看起来却添了一层丽色,让李宏德这乡巴佬一面心驰神摇,一面痛责自己已成衣冠禽兽。
“女子兴业会也来了静乐,现在奴奴也有生计了呢……”
潘姑娘显是极度兴奋,如欢雀一般叽叽咕咕把事说了个大概。
这什么女子兴业会来头好大,不仅有诸位皇妃娘娘,还有英慈院、金陵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