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62-第16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绝对的忙碌之中。
柳州本地的工业园区。钦州钢铁厂的视察,和钦南钢铁厂到港口间那一小段铁路的铺设,再有石碌铁矿、钦州港、石碌港【昌化】、石碌水泥厂、鸿基港等等秦军独资‘企业’的扩建,以及秦军各部新旧兵员的交替,这种老兵退伍新兵入伍的场面,秦军每年都有的,区别只在于人数的多寡。当然老兵退伍后的安排也是一项重要工作。秦军的老兵退伍后,并非就真的退伍,绝大部分的人会被安排到秦军诸多产业的安保位置上。如工业园区,如钦南钢铁厂,如诸多港口,如鸿基煤矿、石碌铁矿两大人口基地。等到日后起兵的时候,再一征召,那就是数万虎贲!最后是从柳州到钦州的电线铺架……
在中国电报是早就有了。英国、俄罗斯、丹麦敷设的香港至上海、长崎至上海的水线,全长2237海里。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更是不经清政府允许,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入了中国内陆。并且沟通了天津到上海的线路。但是这些电报局完全掌控在外国人的手中,中国人自己承办的电报局,那是一个也没有。
今年是中国电报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就在刘暹与法国人大战越南的时候,法国驻华公使馆人员威基杰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常用汉字6800多个,编成了第一部汉字电码本,名为《电报新书》。后由我国的郑观应将其改编成为《中国电报新编》。这是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本。同时间,华侨商人王承荣从法国回国后,与福州的王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报机,并呈请政府自办电报,清政府自然是毫不例外的拒不采纳。
满清当局不采纳,可不意味着秦军不采纳。虽然那个时候刘暹还在越南,根本不可能第一时间处理此事,可范德榜这个秦军大管家也不是吃白饭的。当即命令北京站人员接触二王,请他们到柳州来,然后一切就都不成问题了。至于北京当局不让铺架电线,刘暹置之不理。他连钦南钢铁厂到港口的那条几十里长铁路都敢自行铺设,架几条电线还能让他战战兢兢不成?
刘暹眼下是风头鼎盛,对法大胜让先前的一切麻烦都成了过去式。北京不仅不会再由‘请办铁路’来找他的茬儿,还不得不封他一个‘南洋提督’的名头,让刘暹日后可证明言顺的总理南洋军事。广东的水陆两提督都因此成了他的下属。刚出生不久儿子,都得了一个一等男的名爵。可以说,只要刘暹现在不起兵造反,他想干什么事儿,北京乃至两广的大佬们都会睁只眼闭只眼的。
修铁路?架电线?搁在别人身上是大祸事。搁在他身上,天空飘下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啊……
……
离柳州府城二十几里的真宁镇是广西大地上普普通通的一个农业镇。这里没有矿产,也没有便利的水路可通商,有的只是还算肥沃的农田。这里的百姓世世代代就在一亩亩的水田中耗尽了自己的人生。
因为远离金田一带,加上本来日子还过得去,太平军兴起来的二十年,真宁镇虽然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但真心不大。这里的地主、士绅还依旧拥有绝对的权力,宗族还继续是百姓们的天。百姓还是如自己的祖父辈们一样,从生活环境到生存资料,都没什么大变化。
梁平就是真宁镇的一个普通百姓,梁平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家里有两亩水地,再租了镇东梁家的五亩地。每年打的粮食刚够全家吃饭。
梁平就像这么平平窝窝的过一辈子,他没大的志愿,只盼着儿子长大结婚了,给自己生孙子,梁家就这么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但是从去年开始,梁平的平窝日子变了。
镇东梁家把田租从五成五变成了五成了。本来梁平是镇东梁家的同宗,田租就少着五分呢,现在又减五分,那就是对半了。
五亩田,一年两熟,能打二十多担米粮,五分就是一担多的粮食,省这点就差不多是一个人的口粮了。
梁平把宗家当成了大善人。心里盘算着,自家日后的日子会过的更宽松。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一波跟着一波到来,今年镇东梁家又主动多租给了梁平三亩地。他一家能种的水田达到了十亩。这不由得让梁平高兴到极点,可是又让梁平觉得很不自在。凭什么自己就突然多租种了三亩地呢?这可不是小事。对于梁平这种人家,能不能多种几亩租田,关乎的一个家庭的生计和命运!
往日因为租田的事,吵架打架,头破血流的,都是平常。
梁平知道自己得到了这样的好处,肯定有人就要少了土地。这事是明摆着的,少了地的人家自然要过的艰难。
梁平是个心善的人,都是一个镇的乡亲,这种事情出来了,他心里猛地有点亏欠生出来,有点怕见人。所以看见周边邻居、乡亲的时候,梁平就觉得心里面有些发怯。这样时间过了一个多月,梁平也知道是那几家的租田被宗家给剥了,可他却慢慢发现,那几家被收了租田的乡亲,日子过的似乎更宽绰了,而不是艰难的无以为继!再一打听,梁平才晓得,原来那几家的当家的跟青壮,都去府城做工去了。干活的工钱每月都带回来,比种地强多了!梁平心中的怯意这才消散去,却又发现自己心里生起一种古怪的,说不清由头的感觉。
府城那里的工业园区梁平是知道的。最近三两年,真宁镇这地方,不仅是土地变化了,别的地方变得也很多。比如种甘蔗的多了,还有种桑树养蚕的多了,种烟叶的人多了,再有织布的人少了。市面上土布越来越不吃香,就是梁平自己,除了家里婆娘织的那点土布外,买的布料也都是洋布了。虽然洋布没有土布结实耐穿,但是它轻薄透气,在广西这地方,这优点可比江南江北更得人喜欢。
还有盐糖,价格都在下降了。
而最得梁平心意的是,铁价也在大幅度的往下掉。
广西广东很少有铁矿、煤矿,佛山的炼铁业虽然发达了好几百年,可铁料多却是打外头进回来的。在两广这地界,一块好铁,在民间都是弥足珍贵。要用一两斗大米去换。
在今年之前,真宁镇依旧是如此。一把镰刀要好几十铜子,铁料还差劲,外表黑乎乎的,很容易生锈,且很不耐用。可今年,就在真宁镇内开的那家店铺,里头菜刀、斧头、剪子、镰刀、铲子、铁锨等等,都有得卖。所有的物件刃口都白亮亮的,看着就喜人。
梁平从那家店铺里买的镰刀,刀口锋利,刀身坚硬,收稻子的时候,三把镰刀割了所有的地,都只是磨了一次。他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不懂得什么是生铁、熟铁,可却一直不信,眼前这些好镰刀跟以前的那些黑乎乎的赖镰刀,都是用一样的铁打的。
第二百八十八章大扩军——偷梁换柱架子师
钢铁厂给广西民间带来的影响,纺织厂给广西民间带来的影响,缫丝厂给广西民间带来的影响,卷烟厂、榨糖厂等等给广西民间带来的影响……
在梁平这个草根小农民根本看不到的地方,偌大的广西省,已经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广西的东部地区,尤其是柳州府!
五十万人口都不到的柳州府有多少青壮年?十万?还是十五万?这些年秦军一连串的动作又带走了多少青壮年?
光一个府城外的工业园区,如今工人数量就已经超过了一万。纺织厂、缫丝厂这些每日三班、两班颠倒,人歇机器不歇的厂家,规模早就不是最初开始的那一万纱锭了。以被推入市场里公开招股的缫丝厂为例,这两年来资本扩大了四次,规模达到了三万余锭,单它一个厂子,工人数量就超过了两千人。虽然这里头有少量的女工、童工,但还是正当年的男工居多的。
整个柳州工业园区上万名工人,超过七成都是柳州府本地人,里头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青壮年。如此再算上鸿基煤矿的柳州人,后者现今的华人数量已经超过了三万大关。这当然不会全部都是煤矿上的劳动力,里头有四五千是劳工们的家眷,还一些人在鸿基城周边种上了粮食蔬果,一些人做起了小生意,以及鸿基港同样需要大量的人手,这些人中三分之一是柳州人。
而除了工业园区和鸿基城、鸿基港外,秦军其他的基业中,除去汉中过来的老人外。柳州人就属于后来者集团里的中坚力量,钢铁厂、石碌矿业区、钦州港口。以及现在修筑铁路和架设电线招募的人员劳工,都有大批柳州人的身影出现。总统的说,秦军这三年里靠着产业至少从柳州吸取走了两万名青壮!
柳州总共才多少青壮啊?一下去掉了两万,这两万原先还近乎全部出自农村,给整个柳州农村原有的社会结构,造成的是致命的影响。
从真宁镇来看,那就是田租不得不降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使得地主手下的佃户数量减少中,还剩的佃户租种田地面积不得不扩大。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日子变得好过来了!
虽然柳州的底层百姓中。如真宁镇这样,士绅权力、宗族权力依旧牢不可摧。但是两万青壮年至少能辐射二十万人,加上因为柳州商业骤兴,再带来的影响力,已经让秦军在整个柳州都深深的扎下了根。
其他的区域,秦军的影响力虽然不如在柳州如此的浓郁,但也绝对不可小觑。整个秦军产业上,七八万人的劳力规模,对广西全省的影响都肉眼可见。自军情处从布政使衙门和巡抚衙门探得来的一些资料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三年来广西民生的恢复速度很快。而究其原因,秦军的产业建设吸收走广西境内的数万流民,七八万劳动岗位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就给李福泰等带来的便利太大了。
要知道现今整个广西也才四百来万人。人口数量不及后世的十分之一。当然,广西现如今的农业开发也是远不如后世的七八千万亩耕地。但至少四千万亩耕地是有的吧?人均耕地就摆在那里的。不管这些土地有多少掌控在地主阶级手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的土地总是要分给佃户租种的。在剥削比例大致保持着六成这条红线的时候。以广西农业一年双熟的情况看,老百姓还是能活得下去的。
战乱平息后。广西的资源人口就摆放着的,本身就该走上一条自我恢复的快速车道。现在有了秦军产业的出现,就更给广西经济民生的恢复增添一个推进器了。
可以说,如果外人以考订洋务运动的目光来看待秦军在广西省境内的一系列洋务运动,那端的是完美无缺,为现今中国之救世良药。刘暹却不会如此的小白,一样的事物在经济薄弱的广西推展,和在经济发达的江南、闽粤推展,那会得到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的。
对比秦军洋务在外头大佬们眼中的效益,刘暹更看重的是,这些产业在广西本地产生的影响力。此次秦军士兵新老交替,刘暹就首次在广西公开招募新兵,虽然主力还是汉中来的新兵,但在广西本省,在海南岛,公开招募的结果都让他甚是满意。两地一个月的新兵招募期里,共有超过五千青壮主动投军,其中光柳州府这里就有上千人。
士兵,主动参军。要想知道一个地方的百姓对一个势力的支持与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简单明了的呢?
十一月份,一个百人队混搭在南洋船运公司的船队里,进入了上海。这些人都是百战余生的精锐,归王庆掌管,如今上海站规模越来越大,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刘暹考虑到自己起兵的日子也要不了几年了,他必须尽快充实上海的实力。
三千多人的退伍兵力,只有不到七百人转回了汉中,剩下的都进入了鸿基城和石碌。名义上自然是作为护矿安保!而秦军今年整编进来的新兵,兵力则达到了一万人。如今的秦军,汉中留守团,海南岛的齐大林部,以及鸿基城部,刘暹本部,都在不停地扩充之中。
按照预计,在今后的两年之中,鸿基城需要编练出两个守备团的兵力来,由刘卓来负责带领。海南岛的齐大林也要正出两个守备团的兵力出来,汉中的张忠奎则要将本部由一个守备团扩充至一个整编旅。当然,这不会要他们光明正大,毫无遮掩的扩充兵力,而是要他们多方遮掩、偷梁换柱!
无论是琼州镇还是汉中镇,搞一搞偷梁换柱的手段,不要太容易。明面上则只需保持着建制基干,当战争来临的时候,那些退伍的老兵、愿跟着秦军一条道走到黑的新兵,兵力一填充进来,一个守备团、一个整编旅就能拉出来见仗。刘暹要求他们做的就是……准备好兵源,做好架子!
这期间汉中是重中之重。刘暹广西起兵,一时半会人打不进汉中,可是这个地方又太过重要,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刘暹实在不想放弃。以他的估料,若想守住汉中这块地儿,至少需要一个整编旅的力量。但那只是一个至少,加之刘暹想的也不仅仅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