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宋王 >

第142节

宋王-第142节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说的很明白了,这件事的影响不言而喻,苏轼很清楚,在皇帝与王安石都满怀欣喜的时候,上书泼冷水是有风险的。但林昭一个新党标签清晰的官员坚持这么做,足可见此人品xìng,单单是这一点就让苏轼很敬佩,很是赞赏!

    林昭扛下来的是一件苦差事,那么余下的事情……本就是他分内之事,尤其是涉及到的这些问题,更应该出面管理。

    苏轼点头道:“好吧,此事我过问就是了!”

    “那这孩子?”

    苏轼无奈一笑道:“留下吧,我让夫人先照料着!”

    “那好!”林昭正是这个意思,也算是chéng rén之美了。心中暗笑,有朝一rì,你苏子瞻得请我喝谢媒酒才是。

    林昭随即便离开了,匆忙之间并未注意到临走之时,小姑娘王朝云那不舍的眼神。

    ~~~~~~~~~~~~~~~~~~~~~~~~~~~~~~~~~~

    富阳县令刘惠很是诧异,好端端的通判大人怎么会知道王员外之死。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的墙,消息最终还是泄露了。

    刘惠知道疑惑已经毫无意义,当务之急是该如何解释这件事,遮掩是必须的。

    他知道苏轼是保守派官员,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才被“贬”杭州的。杭州的两位行政高官都是反对变法的保守官员,这一点对于刘惠这样的变法积极分子而言,着实相当苦恼!

    刘惠想好了很多种说辞,可是到头来才发现都无济于事,通判大人对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想要蒙混过关根本没有可能。

    为什么官差会与王员外起冲突?为什么会出现三十户一保的状况?一连串的疑问顿时让刘惠有些招架不住了。

    于是乎苏轼一道参奏的密折立即送往汴京,与此同时林昭关于青苗法见闻的奏章的也发了出去。

    当然了,至始至终都很低调,走的是秘密渠道,这事需要先告知给皇帝知晓,不好弄得轩然大波。因为他们很清楚,这件事一旦闹大,旧党绝对不会放过如此,必然会对变法加以攻讦,到时候会演变成什么样可就不好说了。

    林昭自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出了问题,还是让皇帝赵顼与王安石自己去反省,给他们思考和处理的时间和机会。要是骤然间直接闹大了,一切就无法掌控了。一来会驳了官家与王相公的面子,二来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

    出于谨慎考虑,苏轼与林昭很默契,一起进行了秘密劝谏。

    ~~~~~~~~~~~~~~~~~~~~~~~~~~~

    汴京,皇宫垂拱殿!

    皇帝赵顼正在看奏章,枢密院刚刚上报,陕/西路今年的马匹饲养数量有所下降,能够提供的战马相对少了两成。

    看到这里,赵顼很是生气,同时又忍不住唉声叹气!

    宋朝因为失去了幽云十六州,西夏又盘踞西北,致使宋朝的马匹奇缺,少量马匹则是来源于川滇一带,但是马匹的素质相对就差的远了。

    因此宋军骑兵的数量与质量都可想而知,弱小的可怜,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过程中,屡屡吃亏。没有骑兵,远距离打击根本做不到,每次对外征战,光是粮草辎重已经是巨大的消耗,根本无法远征。

    因此对外战争中,宋军几乎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得亏了宋朝步兵的战斗力不错,在失去燕山屏障之后,依旧能够坚守住漫长的边界线。

    可是马匹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宋朝君臣,故而在边境地区饲养战马,勉强补充匮乏的战马。

    可是今年陕/西路的马匹竟然下降了两成之多,原因到底何在?赵顼对此一无所知,相比之下,他更在在乎的是结果。

    马匹,马匹,如何解决马匹的问题?赵顼一直在心里默默念叨这件事。他突然想起,前不久,貌似是林昭上了一封奏疏。

    提议开辟一条茶马道,与川滇、吐蕃甚至是西夏互市贸易,用茶叶等中原特产换取马匹。

    当时他没有在意,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貌似是个不错的建议。他旋即想起来林昭前些rì子从杭州送来的什么龙井茶,清香独特,让人回味无穷。还有正旦之前,送来的棉被,皇祖母与母亲都赞口不绝,林东阳还是真实别具一格,尽搞出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这个茶马道的提议很不错,回头与大臣们商量一下,川滇劣马不行,吐蕃倒是完全可以考虑。河湟一带的吐蕃青唐国与大宋朝的关系不错,兴许这是个机会。至于茶叶,大宋朝有的是,林昭有建议,南方各地的山上不适宜种田,但栽种茶树确实上好的选择。

    心里正想着此事,中书省呈上了各地青苗法推行具体状况,以及上半年青苗钱的收入账目。赵顼顿时来了兴趣,兴冲冲地打开了,看到那些喜人的数据,一脸笑意,龙颜大悦。可是当翻到两浙路的时候,官家的眼神一动,脸sè瞬间yīn沉了。

    只见赵顼死死盯住钱塘县三个字,再看看后面的数据,眼眸中浮现出惊疑与不解,同时还忍不住有些愤怒!

    小黄门只听到官家喃喃道:“林昭……林昭……”

    说来也巧,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来禀报:“陛下,杭州来的两份密奏!”

    “拿来!”一听到杭州两个字,赵顼顿时神情紧张。

    两份密奏很快放到了御案之上,赵顼急忙打开一瞧,目光浏览过去,眼神里的惊疑越发的浓重,颜sè也越发的yīn沉。

    小黄门隐约觉得,这是龙颜大怒的前奏……(未完待续。)

第一九五章 青苗又起纷争

    ()    赵顼很愤怒,愤怒的原因有些复杂!

    关于青苗法各地成效的奏报已经送上来,本来对两浙路,尤其是杭州的数据很是期待。可是万万没想到,钱塘县的数据几乎为零。

    这事该怎么解释?难不成林昭是没有推行青苗法?可是对他寄予厚望啊,这就是他回报的结果?

    赵顼的心情瞬间就有些低沉了,同时隐约有些怒意,他想要林昭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与此同时,林昭与苏轼的密奏就一起到了他的案头。

    苏轼在奏折里只说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富阳县令在推行青苗法的过程中,竟然逼死了人命。同时还道出了那三十户担保的事情,这是赵顼始料未及的,他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相信。可是苏轼言之凿凿,让人很是震惊!

    怎么会这样?青苗法怎么能出问题呢?赵顼有些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毕竟他接到的消息都是报喜的。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时间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紧接着,赵顼看到了另外一份奏报,是钱塘县令林昭写的。他以为这是林昭对未推行青苗法的一个解释,没想到内容有些让人出乎意料。

    确实是对青苗法的解释,实际上远远超出的解释的范围,准确地说是一份对青苗法内容的分析评价,而且内容基本上还都是负面的。

    林昭在密奏中详细叙述了青苗法的利弊,尤其实际执行过程中,种种匪夷所思的行径。赵顼第一次看到老百姓对于青苗法的负面评价,与平rì里各级官吏的上奏的良好情况完全不同。难以想象,民间百姓对青苗法是如此的抗拒,如此的厌烦。

    其实,之前不是没有其他官员说青苗法的不是,但主要都是一些保守派的官员。赵顼认为他们是有意诋毁青苗法,故而从心底里就不愿意相信。

    但是林昭的身份不同寻常,算得上是自己最得力的亲信了,他的话可信度就高了许多。是以赵顼心理面已经开始微微有些动摇了。

    难道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好好的青苗法,为什么成了这幅模样?难道之前的那些奏报,那些好消息全部都是骗人的?也许是现实太过于残酷了,赵顼一时间也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不行,这件事一定要尽快验证,赵顼心里开始生出疑窦。不好有一点还好,那就是林昭与苏轼都是采用密奏的方式,至少没有将这件事闹的满城风雨,不至于影响变法的大局。只是出了这样的事情,总是需要查个清楚明白的!

    赵顼沉吟片刻,吩咐道:“传王相公垂拱殿见驾!”

    ~~~~~~~~~~~~~~~~~~~~~~~~~~~~~~~~~

    赵顼没想将事情闹大,但是有人却想要推波助澜!

    吕惠卿rì间从崇政殿回来之后,心里就在犯嘀咕。位在中枢之人,必然耳目聪达,今rì官家匆匆召见王安石,隐约之间又听到与杭州有什么关联,貌似是有人说青苗法的不是,官家对此很震怒。

    一说到杭州,八成与林昭有什么关联,吕惠卿现在可以说是有点神经质的敏感,故而多留了个心眼。

    回到家中,弟弟吕和卿又带给他一个消息!

    杭州青苗法推行貌似死人了,而且还有一些很不利的情况。

    听到这样的消息,吕惠卿也有些震惊,毕竟青苗法是他一手起草的。怎么会这样呢?对此他也多有不解。同时意识到,此事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很不利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自己是变法一派的中坚力量,要是自己一手设计起草的青苗法出现逼死人命的状况,自己脸上无光不少,说不定还会因此被弹劾,甚至是受到牵连。

    当然了,吕惠卿最为担心的是此事对于变法的影响。要知道他的风光得意,与似锦前程都与变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变法要是受到影响,自己的好rì子也就倒头了。

    所以,吕惠卿在第一时间的惊疑之后,便想着要如何掩盖,几乎要急匆匆地出门去找王安石商议对策。

    可是当吕和卿将来龙去脉讲清楚之后,吕惠卿突然笑了,想不到林昭竟然牵涉进去了,这不是个绝好的机会吗?

    吕氏兄弟为了报仇,可是在杭州一带埋下了大量的耳目,一直暗中留心着林昭的举动。至于王员外之死这件事,则是从富阳县和钱塘县衙的情况综合得知的。

    富阳县令刘惠一心想着通过变法升迁,对朝廷的变法派官员多有巴结,吕和卿想要从某些渠道得知富阳县的情况并不难。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何况杭州通判都已经插手了,纸包不住火是肯定的。

    于是乎,吕和卿通过种种状况分析,对富阳王员外之死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更为重要的是,有线索显示,林昭也参与其中了。

    吕惠卿立即联想到今rì在皇宫中隐约听到的风声,便猜想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林昭到底在其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sè,他们并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参与了是肯定的,如果将这个消息透露给官家和王安石呢?

    吕惠卿能够想象,八成是官家已经得知富阳县命案的事情,一定是想方设法想要将此事捂住。一旦曝光出来,对青苗法大局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出于政治立场,吕惠卿也赞同保密。

    但是现在,吕惠卿改变主意了,只要能打击林昭,自己略微损失点有算什么呢?

    “上次让你准备的事情怎样了?”吕惠卿沉声询问。

    吕和卿笑道:“已经嘱咐了几个保守派的官员,正准备择rì上疏提及呢!”

    “不等了,这件事就明天,而且不是上疏,而是直接对当朝言明!”

    “这……”听大兄如此吩咐,吕和卿略微有些迟疑了。

    吕惠卿笑道:“没事,让他们上书赞扬的林昭就是了,争取将钱塘县树立城反对变法的一个典型。林昭搞得越好,那些泥古不化的老头们就越是有话说,越是以这种鲜明对比来抨击新法。

    他们说的越起劲,官家与王相公就越发挂不住,毕竟林昭可是官家亲自选中的人物。连他都开始质疑,甚至反对青苗法,那官家的脸面往那里搁呢?还有王相公的脾气,想必你也是知道的。”

    “大兄这招高明,借刀捧杀啊!”吕和卿已经完全明白大兄的意思。

    吕惠卿冷哼道:“这完全是他自找的,驳了官家与王相公的面子,后果怎样不言而喻!”

    “是啊,这次林昭在官家与王相公心目中的地位只怕要……”吕和卿也是嘿嘿一笑,这只是第一地步,只要林昭失宠,报仇的下一步计划就容易多了。

    吕惠卿道:“不止如此,想办法通知御史,让他们的在明rì的朝会上将富阳县的事情捅出来……”

    “大兄,这样怕是不妥吧,如此对你也没有多少好处……”吕和卿也很清楚此事对大兄的影响,故而有所顾虑。

    吕惠卿却摇头道:“不会的,这件事首当其冲的绝对不会是我,天塌下来,也有官家和王相公顶着,何况天塌的下来吗?想必今rì官家已经得到消息了,杭州那边可能也比较谨慎,这件事八成会被捂住,低调处理。

    官家兴许会因此事而动摇,但是这件事一大曝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