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明末风暴 >

第315节

明末风暴-第315节

小说: 明末风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有很大的利益存在。田常便在此负责,名义上他是田宏遇的侄子,实际上只是族侄,但甚得田宏遇的看中。

    仗着田妃得宠,田家人颇为跋扈,张溥甚至听得到田家一个仆人在那嚣张地大喊。

    “便是紫禁城,我家大爷进去也不须排队,你这区区破船儿,还要排队?南海伯?让南海伯出来与我说话,我就不信南海伯会不给我们家娘娘面子!”

    “外戚横行,取祸之道!”张溥哼了一声,却全然忘了,他自己也走过这外戚的门路。

    田家仆人的嚣张,在蓬莱号水员面前却是没有任何用处,这些水员可不是简单的水手,既有曾在刘香佬等海匪手下干过没本钱买卖的大盗,也有虎卫中转到渔政局里来的,他们眼中,除了俞国振之外,就是崇祯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是一个外戚!

    “你进紫禁城可以不讲规矩,那是你田家有个娘儿们在宫里当贵妃,若是你们田家还有个娘儿们给我们伯爷当夫人,再到我们面前来嚣张吧——不过按着我们伯爷的规矩,越是家人就越得守着,不守,我们又不是没有往海里扔过人。”

    一个大胡子冷冷地说着,看着田常的目光极是不善,口里的话语也可以说得上是极为不敬了。田常心中怒极,却皮笑肉不笑地道:“原来南海伯的规矩比当今天子还要大……依你说,我当如何上船。”

    “排队,轮到你自然能上了。”大胡子冷冰冰地道:“船上谁不讲规矩,出了海失足落水去东海龙宫当了姑爷,可莫怪我没先说。”

    此语一出,田常脸色又是一变,这可是**裸的威胁!

    不过想到自己此次去钦‘州肩负的使命,田常还是咬了咬牙,先忍住这口气,等完成了主家交待的事情再说。

    这场小小风波很快平息下来,张溥皱着眉将窗子关好,他如今身份尴尬,虽然官府还没有明文缉拿,可被田常看到终究是不大好。但船上狭窄,而且以田常身份,肯定是上头等舱的,想不被他见到都难。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张溥又听到了码头上敲响了当当的钟声,然后船身晃了一下,开始离开码头。

    蓬莱号离开金陵,借着顺水与斜风,当天便到了上‘海,在此停泊一夜之后,便又用了两日时间,抵达了宁‘波府。在这两处,都有人下船,张溥才知道,原来不少人并不是要去钦‘州,而是中途便下。但同时,也有人上船,多是贾人之流。

    在宁‘波府停了一日一夜,因为天气尚好,所以于七月二十日晨再度出海,不过当他们驶到外海时,远处便看到几艘船正等着。

    “天如,你说这是什么船?”虽然张溥不大愿意,但既然避不过,他还是与田常见了礼,田常在船上呆得寂寞,便总是缠着他一起,两人正在甲板上东望,田常看到那几艘船影便问道。

    “是……战船!”张溥见识要广些,当那几艘船靠近些,他变色道。

    确实是战船,而且是那种大明水师中都没有的巨型战舰!

    一艘巨型战舰,两艘大型战舰,那艘巨型战船半边船身上足有几十门炮的炮孔。

    “海……海盗?番人海盗?”田常也吓坏了,他虽然没怎么出过海,可这样的战舰,完全不是大明样式,十之**,就是来自欧罗巴的番人海盗!

 四二二、万里惊涛闲庭渡(二)

    在海中遇到了海盗,那就是死路一条,即使海盗大发善心,不主动处死,将人放在荒岛之上,迟早也是个死。

    田常这十余年一直在享福,就算是奔走往来,也总有地方官府遣人护送,因此并未经历过这类事情。一看到番人战船,顿时魂飞天外。张溥多少经过一些事情,倒没有着急,而是一把拉着从身边经过的一个水手:“那几艘船可有敌意?”

    “怎么可能有敌意,那是咱们自己的船!”那水手笑道:“若是海寇,船上会响警钟,自有水手引导诸位避难,诸位只管放心。”

    “自己的船?大明啥时有这样的战船了……”田常嘟囔了一句,眼光有些异样。

    原本蓬莱号就让他觉得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此行的任务,而那三艘战舰,则更是让他心神有些不宁。

    三艘战船很快接近了蓬莱号,然后呈“品”字形将蓬莱号夹在中间。在其后,还有四艘火炮较少的大船,看起来与“枕霞”号有些相似。张溥放宽了心,可以专门欣赏这难得的战舰护航情形。看了一会儿,他便将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好让自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哈哈,天如这眼镜倒是挺不错的。”田常望了望他,笑着道。

    这种钢丝琥珀眼镜,市面上能卖到五十两银子一副,而且还是抢个不停!读书人,特别是那些举人老爷,一旦放榜有名,立刻便有人投效,五十两银子对他们来说只是稍稍有些牙痛,甚至可能只是请几次名妓打打茶围便要花掉的钱。而有了眼镜,他们原本昏花的目光又变得光明起来。

    张溥微微一笑:“此乃会安眼镜所特制,吾友万时华所赠。”

    “那位文章憎命达的万时华?倒是有些时日未曾听说过他了,他不是在江‘西么?”田常对万时华的名字不陌生,田府交游广阔。有不少读书人投靠于其下。张溥笑着摇了摇头:“早就不在了,崇祯九年时,他为方密之所荐,去了南海伯处。”

    “哦……”田常目光闪动了一下:“天如与南海伯相熟?”

    “还算熟悉……咦?”

    张溥还没有答完,就惊咦了一声。因为他远远地看到一个人影比较熟悉,看起来,似乎就是俞国振!

    在张溥想来,俞国振既封为伯爵。就不该离开他的封地会安,最多也只能到到钦‘州。唯有如此,才符合朝廷仪制,但现在俞国振却出现在茫茫的大海之上,莫非他又到哪儿搅事了?

    那边俞国振放下望远镜,也有些惊讶:“张天如怎么会在蓬莱号上?”

    跟着俞国振的是茅元仪。另外还有俞大海,这二人都不熟悉张溥,特别是俞大海,根本对这个人没有印象,倒是茅元仪问了一句:“复社的那个张天如?”

    “正是他。”

    “想来是去钦‘州看热闹的,这一年来,到钦‘州看的人可不少。”茅元仪笑道:“南海伯自己或许不觉得,可是在旁人眼里,咱们新襄……”

    与大半年前初投新襄时不同。现在的茅元仪已经打磨出来,不再想着一步登天,在新襄主导军务,而是老老实实给俞国振提供参谋。在他摆正心态之后,他对于新襄的接受程度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到现在,才是十个月时间,他已经能够很习惯地称呼出“咱们新襄”来了。俞国振哑然一笑,然后缓缓道:“安民先生是不了解这位张天如先生……安民先生记得我在《新襄学术》上的文章《从屁股到脑袋》么?”

    提到这篇文章。茅元仪忍不住大笑起来:“伯爷此文。说实话,属下觉得太过刻薄。非宽仁之道。”

    “非刻薄不足以动人啊……在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哗众取宠。”

    《新襄学术》乃是一部只在新襄、会安、羿城和新杭发行的杂志,其面向对向,乃是新襄越来越多的文人——知识者。这些人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新襄自己培养出来的,比如说,象蒋佑中这样完全是俞国振一手教出来的;二是投入新襄体系的旧文人,象宋应星、茅元仪、章篪等。其中旧文人多一些,新文人数量与之相比较少,因此如何改造旧文人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俞国振希望招纳部分开明的旧文人参与新襄的建设,这样能节约大量的时间,但在这同时,他也对这些旧文人保持着巨大的警惕,他是要来改造旧文人,而不是让自己的学生被旧文人改造。

    因此,便有了《新襄学术》和文人去生产战斗第一线的号召。

    崇祯十一年元月,《新襄学术》创刊号发行,这完全由白话文写出的文字,第一篇就是《文人的职责是什么》,这篇文章中,俞国振从先秦时论起,指出华夏文人对华夏文明的意义,其中免不了褒扬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与兴办私学的教学实践,将文化从贵族世裔的专利解放出来,使得普通人也可以学习文化。但俞国振紧接着就认为,孔子对于文化的解放还不够彻底,而后世文人则不敢在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就使得后世文人被困在他的圈子里,对于文人的天职无法进行根本的认识。

    最接近于突破的人是张载,他说的文人的职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他的认识还是有所偏差,仍然将文人从“生民”中独立出来甚至凌驾于生民之上。

    俞国振在这文中很明确地指定:文人乃出自百姓,是百姓一员,文人所为天地、为生民、为往世、为太平,说来说去都是一个,为百姓!

    文人的职责就是为百姓服务为百姓公仆,若非如此,便是偏离了正道,便是将文化变成只供少数人狎玩的妓‘女。

    此文一出,顿时在新襄旧文人中掀起轩然大波,长期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到了俞国振文中。读书人却是要为万般下品服务的公仆,这岂不是乾坤倒置?

    一场大争论便在新襄展开,不过蒋佑中等新文人没有参与,倒是旧文人首先分裂。有些觉得被羞辱了的读书人甚至公开驳斥俞国振,而支持俞国振者亦不甘落后,这其中,章篪、茅元仪、宋应星等主动应战,他们都明白。这是向俞国振摆明立场的时候了,而且俞国振所说,正合孟子以来“民为贵”的思想。双方引经据典,从俞国振的话一直争到儒家道统,就在这时,出外考察回来的徐弘祖徐霞客一句话。让众人实现了共识。

    “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来自于《尚书》中的原话,象是座山,将那些认为读书人就要比别的百姓高贵的观点击得粉碎。

    紧接着,俞国振便放出了第二枚炸齤弹:《从屁股到脑袋》。

    这部文里,俞国振提出了看待人物,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实人物,都必须运用本质分析法,即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离不开其本质,也就是他的屁股坐在哪一边,将决定他有什么样的思想。

    此时新襄医学大昌,心为血之源脑为智之源的医学观点已经得到了普及,故此,俞国振的意思大伙都明白,就是立场与思想的关系。

    俞国振毫尖锐地说,旧文人是屁股决定脑袋,他甚至公开指斥历史上所谓的清流。大多数都是沽名钓誉牺牲别人利益来维护自己利益之辈。这其中以如今的东林最为盛。比如说当今朝廷的危机,最大的不是流寇和建虏。而是财政危机。解决财政危机的办法目前来看只有收商税,可是东林对此是竭力反对,原因无它,东林的核心阶层,代表的就是东南沿海商贾化士绅的利益。因此,哪怕他们明知道不解决财政危机,朝廷就将走向不可收拾,可是他们仍然如此。因此,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今日可以支持刘泽清、左良玉这样的军阀,明日就可以支持建虏这样的蛮族。

    这些人越是关心天下大事,天下大事就越是一团糟。若是有必要,他们甚至可以说出朝廷用不着保证充足的耕地、普通百姓住房里用不着有厕所、要解决华夏危机须得给建虏先统治三百年的话语来。

    因此,俞国振提出新襄治下要教育新文人,斥退旧文人,要培育新国学,改造旧儒家。而要做到这一点,特别是旧文人要想成为新文人,就必须将自己置身于百姓之中,真正到基层一线去,去看那些最普通的工匠、农夫、士兵,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厌恶什么。

    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脑袋决定屁股。

    此论出后,已经没有人同俞国振相争了,相反,万时华第一个提出,要到新杭去教第一线垦殖的农夫识字,紧接着,所有新襄的旧读书人,一个又一个申请进入基层第一线——他们中有许多倒不是真的想响应俞国振的号召,而是想在基层中找到反驳俞国振的依据来。在某种程度上,俞国振通过这两篇文章,将新襄治下各地的思想空前统一起来。“南海伯所谋甚远,这个时候张溥来,会不会……有什么不妥?”茅元仪又问道。俞国振这两篇文章统一新襄的思想,显然是为了开始和东林等等旧儒家进行思想急夺,茅元仪甚至判断,俞国振那两篇文发在《新襄学术》上,只是为了在《风暴集》上试声。他甚至可以想到,如果俞国振在《风暴集》上发表这两篇文,对于以东林为代表的旧儒家,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

    这是道统之争,甚至还要强过社稷之争——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