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盛唐神话 >

第96节

盛唐神话-第96节

小说: 盛唐神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忍不住好奇起来,杨贵妃却是充满了期待,而杨贵妃的三个姐姐,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第十九章 开酒楼

    没敢让李隆基再次久等,萧去病几乎是同时操作两三口铁锅,等李隆基和杨氏四姐妹落座之后没到五分钟,萧去病就和几名宫女宦官端着这八道菜来到大殿。

    七道色香味俱全的炒菜一上桌,那热油炒菜独有的香味就立刻将众人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萧去病看到杨贵妃还忍不住悄悄舔了一下嘴唇。

    “让陛下还有娘娘久等了,还请恕罪!”萧去病将手中的牡丹鱼片放到杨贵妃面前,对两人行个揖礼道。

    这晚宴其实是杨贵妃张罗的,听说萧去病上街遇刺,她就微微有些担心。后来听到贴身宫女汇报萧去病像变了一个人似得,神情憔悴眼光黯淡,她就有些想帮助萧去病。想了很久才想出专门设宴招待萧去病的方法想李隆基和其他大臣表示:我跟寿昌县侯亲近,你们不要欺负他。

    这个时候杨贵妃看到萧去病神采奕奕,两只眼睛又重新放出光芒,一颗心就也落地了。有听说萧去病特意去御膳房要做几道菜进献给皇帝和自己,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会因为等待一小会就怪罪呢。

    “寿昌县侯快快免礼,这是家宴没那么多规矩,快坐下吧。”杨贵妃有些小兴奋地问道:“我没想到你还会烹饪菜肴,这些都是你亲手做的吗?”

    李隆基也有些好奇:“都说君子远庖厨,辅臣你怎么会做菜的?”

    萧去病来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点了点头道:“陛下,娘娘想啊,臣和师父两人单独生活上山上,总要有一个人会做菜,要不每天吃什么?最开始都是师父做给臣吃,等臣十三岁之后,就一直是我臣做菜了。”

    两人点点头表示赞同,心想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可不,就两个人总有一个要做菜。原来没往这边想,还以为他师父当真是神仙呢,每天餐风饮露,原来也是个人,需要吃饭。

    想通这一层,杨贵妃笑了笑,指着一旁她的三位姐姐向萧去病介绍道:“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大姐韩国夫人,这是三姐虢国夫人,这是八姐秦国夫人。”

    萧去病依次躬身给三人行礼,可不敢得罪这三人。其实杨家所有人里面,杨贵妃还好,比较娇憨心思单纯,只在皇宫里陪着李隆基,同时醉心于她的舞蹈艺术,也不参与什么事情。相反因她得势的杨家众人却非常的嚣张跋扈,特别是她的这三位姐姐,简直气焰嚣张到没边了。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说得并不是所有女子,其实就是特指这三位国夫人这样的又嚣张跋扈又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小女人。她们可以直接跟李隆基见面告状,得罪了她们就等着难受吧。

    行完礼,萧去病一脸歉意道:“我不知道三位国夫人会到,没有准备礼物,恕罪恕罪,容我明日补送。”

    听到还有礼物,三位国夫人都很高兴,心说没想到这小子还挺懂事。她们不知道其实萧去病这时心里也在说,还好我记得书上说你们都是守财奴,贪得无厌。李隆基有一百个孙子住在百孙院,这三位国夫人强行给李隆基的这些孙子介绍对象,然后索取贿赂。

    介绍完毕,杨贵妃又道:“寿昌县侯,快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八道菜肴吧,我闻着都很香呢,我面前这道菜还很好看呢,像朵牡丹花。”

    萧去病赶紧介绍起来:“回娘娘这道叫做牡丹鱼片,做法是先将鱼肉切成薄薄的鱼片,用葱白生姜,还有香橙汁和盐料酒等调味,然后再两面撒上干面粉,放到油锅里炸两次,然后摆盘就好了,这是十七岁时师父教臣的。”

    顿了顿,萧去病想到皇帝吃的东西一般都要有人先试菜,而且作为厨师也有自己先吃第一口的规矩。于是又道:“陛下,娘娘,这道菜臣一年多没做了,让臣看看味道变了没有。”

    说完就拿起筷子夹了一片放在嘴里,嗯,虽然做得匆忙但味道还不错。萧去病笑着道:“味道没变,跟在山上时差不多,陛下和娘娘还有三位国夫人请尝尝。”

    杨贵妃立即也夹起一片置入口中,细细地咀嚼,然后眼睛里就开始放出光来,忍不住道:“真的很好吃呢,又香又脆,回味无穷,而且这个鱼片还切得这么薄。陛下你尝尝。”

    李隆基和三位国夫人也夹了一片吃,同样是赞不绝口。遍尝天下美味,谁能比得过李隆基,可今日这道牡丹鱼片却是从未有的香脆,而且还不是吃腻了那种肉蔻胡椒的香味,而是鱼肉本事的清香,让他回味无穷,吃了一口想第二口。

    “高将军,你也吃啊,尝尝小子的手艺。”萧去病恭谨地夹了一片放在高力士面前的盘子里:“小子还要谢谢高将军派人来教我,要不小子就睡过头了。”

    高力士笑着道:“你受的伤,睡一觉就全好了?”

    萧去病道:“应该好的差不多了,伤口已经愈合了。多谢高将军关心。”

    八道挨个吃完一圈下来,每道菜都是他们没吃过的,色香味俱全,吃得他们口齿留香大呼过瘾。特别是当他们知道这八道菜用得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材,而且只放胡椒孜然和花椒等普通香料,并没有放一点肉蔻丁香等价钱昂贵的高级香料,都无不感叹萧去病不愧仙人弟子,连烹饪之道都远超常人。

    萧去病心想,自己厨艺只能算中等偏上,比起御膳房那些专业厨师肯定要差上许多。之所以自己能做出他们做不出的好吃的菜肴来,其实只是沾了自己来自后世的光。

    人类其实从来都不缺乏智慧还有动手能力,只是受时代思维所限,有着思维和习惯上的惯性,很难捅破那层窗户纸。好比烹饪,这些御膳房的厨师他们以前只知道煮菜和炖菜,要么就是蒸,或者烤炙。因为这是从更古的古代就传下来的,他们一路继承下来,有了路径依赖。

    他们不知道其实大多数食材用热油烹饪会激发出强烈的香气。现在他们掌握了这个秘密,要不了多久就能做出比自己还好吃的菜肴来。

    再比如刚到安西的时候,萧去病就发现唐朝的书籍竟然大多数都是一卷一卷的像画轴一样,无论是存放还是观看都非常不方便。那么纸张已经出来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这么久都没出现类似现代这样方方正正的线装书呢?

    这说白了也是路径依赖。因为一开始中国人普遍的书是竹简,一根根竹签连在一起卷起来从上往下竖着看。后来发明了纸,但在人们的思维惯性里书还是卷起的。于是只是用纸代替了竹签,但书还是原来那个样子,卷起来像竹简。直到到了宋朝才慢慢又了线装书,但书写习惯还是竖着写,由右到左,和竹简一样。

    不过正因为如此,穿越者才有了巨大的优势,虽然在很多方面智商和能力都跟古人差不多,甚至还有比如,但却不存在这个思维局限,很多观念和技术都领先这个时代很多年。如果运用得好,自然就无往而不利。

    萧去病现在就在想,自己可以培训一批会做炒菜的厨师,在大唐各地开连锁酒楼,到时候一定很赚钱。萧去病是这么想的,然后他就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什么,你想开酒楼?”李隆基一脸诧异道。他觉得萧去病这是不务正业,自降身份。他不理解,非常不理解。

    ps:可能还有一章不过也许要到很晚,也许要到明天早上。最近家里事情多,以为今天白天能有时间,结果还是有事要出门。然后晚上写得又慢。

第二十章 认亲

    萧去病微笑道:“陛下,其实臣不止想开酒楼,还想做其他许多生意,什么生意赚钱就做什么生意。比如臣就打算建立一个商社进行长途贩运,自己组织人手走丝绸之路,赚昭武九国人的钱还有大食和拂菻的钱。”

    李隆基不解,微有不悦道:“辅臣你不要忘了你是个将军,大唐的开国县侯,如何要去做这商贾的贱业,自降身价?难道你还不够钱用吗?”

    萧去病其实想做的更多,他想建立自己的商业系统,垄断或把持帝国经济的一些重要领域。一方面可以为自己赚取大量的钱财,有了钱很多事情做起来就简单容易了;另一方面还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改变这个世界。

    比如几乎每个朝代发展下来,财富都会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然后贫者越贫,富者越富,最后各种矛盾爆发。比如唐朝天宝年间,李隆基穷奢极欲,王鉷和杨国忠帮他大量敛财。财富大量向李隆基和一些高级大臣手里集中。

    然后李隆基又大量赏赐,又乱花钱,最后是李隆基逍遥了,同时也便宜了长安城的大大小小的贵族。而萧去病想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将钱再从这些大大小小的贵族手里,长安城的有钱人手里把钱再次赚走。一方面得来的钱可以为自己所用,组建自己的班底啊,发展军队啊。另一方面也能回馈那些被剥削压迫的穷人,比如开设工厂作坊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等等。

    当然最最重要,最出乎萧去病本心的原因是萧去病气不过大唐的军队维护整条丝绸之路的畅通,但大唐获得的经济利益只是昭武九国商人的获得利润的一个零头。所以在从河中回长安的这一路上,萧去病几乎每天都在心里愤愤不平,想方设法想跟昭武九国人抢生意。

    就是不知道那些赞颂萧去病帮他们赶走了大食人,称颂传扬萧去病是他们索什扬的昭武九国人在知道萧去病内心真实想法以后会作何感想。

    说实在的,每次想到这些,萧去病都微微有些激动呢!

    他很期待,虽然觉得自己足够阴险,但心里却问心无愧。因为萧去病现在是个唐人,是汉人,而且让大唐给昭武九国人做保镖做苦力让他们赚大钱,也确确实实太不公平了!

    当然这些想法没办法跟李隆基讲,后世的观念李隆基也一下很难理解接受。萧去病决定举例子,然后再以利益诱惑之。反正李隆基现在对朝政也不敢兴趣,除了杨贵妃,李隆基感兴趣的只有三件事:长生,音乐艺术和玩乐,还有就是钱!

    萧去病耐心解释道:“陛下,臣一个人能用掉多钱呢?师父给臣取字辅臣,臣的心思其实还是在军队上的。臣的志向是成为大唐,还有陛下手中的一把利剑,为大唐还有陛下扫平一切外敌,让整个天下都臣服在天可汗皇帝陛下的天威下。诸如吐蕃,契丹,奚,还有南诏,但凡有不臣者,臣都愿意为陛下讨之。

    然而这就需要练兵和养兵,如今虽逢盛世,四海皆富。不过臣在从安西回长安的路上,还是看到了一些穷人,他们都是种地养蚕的农户。臣想练兵但又不想加重这些本就穷苦的农户的负担。臣就在想,商人之利高于农人之利何止十倍,臣就想经商赚钱。

    但臣并不是要做一个商人,也不想做一个商人,臣的志向是做一个扫平四海的将军。臣的意思是想做一个商人的管理者,就是说臣组织一批商人帮臣经营酒楼,帮臣进行长途贩运。嗯,准确来说也不能说是帮臣,而是帮大唐赚钱,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不是普通商人而是官|商。陛下你也知道昭武九国胡商有多么富有,既然他们能靠着丝路贩卖货物赚钱,为什么我们大唐人不可以呢?”

    顿了顿,见李隆基有点没明白,萧去病又举了一个例子:“这就好比在汉武帝之前,贩卖盐铁都属于个体商人经营。后来桑弘羊向汉武帝建议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国有,盐铁的收入收归国库。臣计划的这个连锁酒楼还有这个在丝路上贩运货物的商社,其实也是意思,国家经营。酒楼和商队的收入除去一部分留下继续周转,小部分作为俸禄发给这些经营者之外,剩余的收入全都属于国家和陛下。而这些酒楼和商队的主要经营者,比如大掌柜等不单单算是商人,同时也是大唐官员,受御史台和观察处置使的监督。”

    这其实就有点想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和盛宣怀了,不过萧去病打算其实更想做出一个类似东印度公司的机构来。

    李隆基总算听明白了,感情是帮大唐,帮自己赚钱啊。他立刻高兴起来,但他有些地方还是没怎么想通,因此没有立刻说好。倒是一旁的虢国夫人一下听明白了,好奇地问道:“若如此,每年能得利几何?”

    萧去病想了想道:“最开始一年应该赚不了多少钱,但如果经营得顺利的话,第一年至少也能得利三百万缗吧,到第二年臣认为可以达到四百万至五百万缗,以后两三年每年都能至少能增加一百万缗。臣打算除去给经营者和护卫发的基本俸禄之外留出一成作为给他们的奖励,三成作为商社壮大的投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