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盛唐神话 >

第237节

盛唐神话-第237节

小说: 盛唐神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离龙尾城大约五里的时候,就见前头仓皇跑来十来个人,其中三人正是自己四弟蒙成进的亲卫,见到自己之后同样也是痛哭流涕道:“大王快跑,龙尾城丢了!”

    “噗!”之前一直抑积在喉咙里那个鲜血终于一下喷射出来,阁逻凤只觉得头晕目眩,在马上几乎就要坐不住,几名亲卫连忙将他扶住,过了半饷,他才幽幽地睁开眼睛,不相信地问道:“龙尾城有一万四千多忠于孤王的精兵,怎么丢的?”

    “下大雨之时,一支两百余人的天策精锐部队乘着天黑,冒雨泅渡过了西洱河,随后段全葛配合这两百天策精兵迅速攻占了北门,与此同时南门也被那狗贼的人偷偷打开,八千天策军长驱直入,杀入城内,四王爷被那个叫李晟的唐将一枪给挑了……”

    阁逻凤两眼又是一黑,还想问什么,就听后面杀声四起,一支几百人的天策骑兵已经从龙尾城里追了出来,阁逻凤再也顾不得说话,抱着马脖子死命的逃跑,然而还没跑出去两百步远,从太和城方向又杀出一票兵马,将去路拦住。

    南北两个方向的唐军将这支五十多人的逃亡队伍牢牢包围,上千天策战士眼睛放着光,兴奋地大喊:“活捉阁逻凤,投降不杀,活捉阁逻凤,投降不杀……”

    周围亲卫心腹全都战战兢兢止住了战马,扭头看着阁逻凤,阁逻凤抽出随时携带的宝刀,在一众亲卫的惊呼中,闭上眼睛就要自刎。一切都结束了,祖辈几代人的奋斗,父子两代人的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到现在现在都结束了。

    自己是那么的接近成功,到现在却是如此凄惨的下场,所有的王图霸业,转眼间就都成了虚幻。除了遗憾,阁逻凤此刻更多的还是不服气。

    自己和父亲两人,明明全都做得极为出色,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不过即使有再多的不甘,作为曾经的王者,阁逻凤也不准备被俘受辱,这个时候,自杀无疑是保护尊严最好的办法。

    然而还不等他用宝刀朝自己脖子割下去,就听“叮”的一声,一股大力从刀身处传来,宝刀瞬间脱手,阁逻凤睁开眼睛,就见一名二十多岁的锦袍唐将朝自己疾驰而来,轻舒猿臂,就将自己从马背提了起来,夹在自己腋下,一回合生擒活捉。

    片刻之后他被名叫李晟的锦袍唐将重重地掼在马鞍上,疼得他眼冒金星,但毕疼痛更让他受不了的屈辱和羞愤,他悲愤地大声喊道:“孤王不服!你们天策军不过是凭借武器先进取胜……”

    李晟像开白痴一样看着被横放在马鞍上的阁逻凤,语调中带着嘲讽:“我们何须你服?我们就是凭借兵器先进取胜又怎地,你南诏两次取胜不也是凭借地形之利,和瘴气之毒吗?”

    阁逻凤闭上眼睛,默默不语,他的五十余名亲卫心腹战战兢兢,不停发抖,在几个时辰之前,还扬言要死战到底,坚守八天等到吐蕃援军前来的南诏军队,在一天之内,就被天策军攻破!

    天宝十三年,七月十一,南诏政权,正式覆灭,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论罪

    大唐天宝十三年七月十一,骠骑大将军、天策府统领、大唐兰陵王摔率兵大败攻入南诏腹地,天策军生擒南诏王阁逻凤,先取太和城、龙尾城,随后唐军在前南诏大将段俭魏的带领下,率轻骑急驱龙首关,不等守将反应过来,成功占领这座遏控南诏腹地北境的雄关,随后唐军与新武装出来的白蛮军接管了全部城防,南诏政权正式覆灭。

    七月十二,上午辰时,名叫阁逻凤的一代枭雄终于与打败他的对手,大唐兰陵王萧去病正式会面了,会面的地点正是在他自己的王宫里面。

    到场的除了两人,还有竹灵儿,一直跟在萧去病身边,李晟、马燧,等军中重将,还有随军中使贾奇俊,几名四海商社的高层管理,以及两名商贾代表。

    前南诏这边的成员则有,段全葛、段俭魏、赵眉丘、等领军大将,杨傍佺等投降官员,姜如之、郑回、娄静等人,以及其他五诏,和爨氏的代表。

    商议的事情,萧去病没没有说,但众人心里都明镜似的,应该就是南诏覆灭之后,云南之地的管理问题,天策军毕竟不能长期驻扎此地,这里还得交给当地人去管不是。

    想通这点,这些望风投降的当地土著,还被俘后又立功的唐人官员,一个个都是又紧张害怕,又兴奋期待。

    众人到齐之后,萧去病命萧玄、萧黄和陈大海给每人奉上一杯热茶,什么作料都不加反而茶香四溢,用得又是水晶杯。可以亲眼看见一片片茶叶在杯中上下沉浮。这样的喝茶方式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加上茶具的珍贵,一时间很多当地土著都有些不敢去碰杯子,被俘唐朝官员则不停惊叹,心说这兰陵王果然是富可敌国。

    “本王就不拐弯抹角了,这次叫诸位来,就是商议这云南之地今后的管理问题。”茶香袅袅中,萧去病开口道,但说的第一件事。却有些出乎众人的意料。

    “这些年来,南诏之地发生了多场大战,十年之内,因战乱而死的人,没一百万,也至少有五十万。特别是几次大战,都是杀人盈野,死伤枕籍,血流成河。

    死这么多人,这其中包括我们唐人。也包括之前的南诏人。说实话,本王虽然杀人无数。但内心却是追求和平的,看到死这么多人,两边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本王很心痛。今天请诸位来,就想和诸位商量出一个消除战乱,永保太平的方法方案来,本王的宗旨就是,爱和平,不要战乱。”

    “兰陵王忧国忧民,让人钦佩……”

    “兰陵王宅心仁厚,是我等云南百姓之福……”

    众位当地土著唯唯若若点头,阿谀奉承,唯有阁逻凤心里大骂:这萧去病简直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现在却说对战乱死人心痛,还说爱和平,不要战乱,脸皮当真是比城墙还厚,不过成王败寇,还不是随他怎么说。

    孤王倒要看看他能提出什么消除战乱,永保太平的好办法出来。

    “不过在说这些之前,本王相对之前南诏和大唐发生的所有事情,做一个总结。死了这么多人,这其中的是非曲直,总要有一个结论,也好给世人引以为诫不是?

    对于这些事情,本王苦思冥想了好几天,有一个不太成熟的结论,诸位想听吗?”

    “兰陵王请说……”

    “我等洗耳恭听……”

    “本王觉得,若从大的政策上和对待具体事务的解决方法上来说,大唐自然是全错,而南诏几乎全对。”

    “……”这些当地土著一下傻眼了,表情错愕,一时不知该怎么接话;阁罗凤则错愕的同时,微微又有一些自得。

    “但若从大唐和南诏之间,关系发展的来龙去脉上说,评价其中的是非情理对错,本王觉得,全都是南诏的错。”

    众土著越发错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自然对此不是很认可,但也不敢辩驳,只能沉默对待,唯独阁逻凤一无所有,已经豁出去了,他神色激愤,目光冷热,开口抗辩道:“在下到倒想听听兰陵王高论,如何就是南诏全错?”

    萧去病看都没看一眼,轻嘬一口清茶,放下了手中的茶杯,淡淡开口:“我大唐对于治理各藩国、内附部落的政策一向就是以夷制夷,这点不用本王多说,相信众位也都清楚。

    本王并不是说以夷制夷这项政策全错,但这项政策确实出了太多的问题,而且一直被野心家利用。前有突厥为祸多年,而被我太宗皇帝平定,太宗仁慈,对投降内附的突厥遗民优之厚之,使其居于我河北腹心之地,以及云中,河曲等地,且不收其赋税,仍由其酋长统帅其族人,准许其保留军队,政策之优渥,可谓达到了极点。

    可是我大唐这么做,最后换来了这些突厥人的感激了吗?没有,太宗驾崩,西突厥即刻造反,攻陷安西四镇,后被平定;再之后,大唐征讨吐蕃失利,国力受损,突厥又反,为祸边疆数十年。

    这就我们大唐以夷制夷政策的第一个问题,让夷人自己管理夷地,大唐几乎完全没有参与管理,也不对这些夷人进行教化,使得他们几十年来,一百多年以来,都与没投降内附之前一样,他们不会对大唐产生丝毫感情,只会从大唐获得好处;不会对大唐宥一点感激,只会觉得大唐傻。”

    这分明是有所指了,举例子虽然是说突厥,但分明也是在骂南诏忘恩负义,只会从大唐获取好处,而对大唐没有一丝感激,感情。

    众位土著心中愤愤,又觉得好像真是这样;不过转念又想,唐人其实也不是什么好鸟。这些年来。也没少搞一些小动作。背后挑拨各部族相斗什么的;阁逻凤心中冷笑更盛,心说大唐本来就是傻,才会被自己父子两耍得团团转。

    萧去病继续道:“大唐以夷制夷第二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妄图以甲夷制乙夷,到最后却被野心家利用。

    这也有前例,后突厥默啜时期,突厥屡次寇边。朝廷每次征讨突厥,默啜都向朝廷求和,说要为朝廷征讨同为叛逆的契丹、奚,而朝廷也每每上当。

    本朝也是如此,诸爨造~反,杀筑城使越崔都督竹灵倩,朝廷以夷制夷,不去彻查竹灵倩被杀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想快点平定叛乱。

    在南诏的运作下,朝廷发诏书让南诏征讨诸爨。却不料诸爨造~反本是南诏暗中挑拨教唆,经此一事。南诏趁机插手滇东事务,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南诏之乱。

    可以说,朝廷对整个这件事的应对都是极其错误的,甚至是愚蠢的。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相信诸位也都已经了解,说白了,这事就是朝廷被南诏戏耍利用了,这就是朝廷以夷制夷带来的恶果。

    这些就是大唐在大的政策上的和对待具体事件的解决方法上的错,从这点上来说,自然是大唐全错,南诏应对得当,巧妙利用大唐的以夷制夷的政策,一次次发展壮大。”

    萧去病说完,特意走到阁逻凤面前,拱了拱手,认真道:“说到这里,去病不得不佩服,云南王,好手段!”

    阁逻凤脸色肃然,淡淡开口道:“兰陵王如何不说李宓在爨氏施挑拨离间之计,挑动爨崇道杀死亲叔父和亲兄弟,以致生灵涂炭;怎么不说张虔陀勒索贿赂,试图侮辱同行女眷,并诬告我南诏将反?”

    萧去病点点头:“你说的没错,李宓奉行以夷制夷的政策,挑动爨崇道杀死亲叔父和亲兄弟,妄图将南诏的势力清除出滇东,最初确实达到了效果。

    但云南王你掀了桌子,应爨归王妻子的请求,直接出兵杀灭了爨崇道,兼并其人口和地盘,大唐就没辙了。这件事更加说明了以夷制夷政策的巨大问题。

    张虔陀则是执行鲜于仲通的意志,想要逼反南诏以获得军功,轻易挑起战事,最后却是全军覆没的下场。张虔陀自然有错,鲜于仲通更是罪该万死。”

    顿了顿,萧去病道:“当然,要是那鲜于仲通有本王的一半本事,能用低于千人的伤亡,解决南诏之事,那他就算有大功于国,张虔陀也可以算是为国牺牲的英雄。

    可惜两人都是庸碌无能,且自以为是之辈,全都死有余辜,本王恨不得将其挖坟掘墓,挫骨扬灰。”

    这明显是在夸自己,脸皮之厚实属罕见,不过他确实做到了,死伤不足四百,就平定了南诏十多万军队,而且对李宓和张虔陀做的事情也没有掩饰回避,阁逻凤转过脸去,不再说话。

    “下面来说南诏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本王为什么说全都是南诏的错。”萧去病回到位子上:“之前,这片土地上,有八诏(加上矣罗识和时傍两族),有白蛮,有爨氏,期间互相攻打兼并,就不多做叙述了,只说六诏。

    六诏之中,其他五诏在北,靠近吐蕃,虽然很早之前就归附我大唐,但在吐蕃的压力之下,时常弃唐依附吐蕃,而只有蒙舍诏(在六诏最南,所以又称南诏)始终附唐,因此获得我大唐的支持。

    蒙舍诏处处表现得极为忠诚恭敬,加之皮逻阁不断贿赂剑南道的大唐官员,以致朝廷认为蒙舍诏可为我用,遂默许南诏兼并其他五诏。

    不然,如果不是朝廷的支持和偏心,越析诏诏主波冲被人所害,他虽然没有儿子,却有侄子于赠,凭什么把越析诏的地盘划归蒙舍诏?

    再后三浪与蒙舍诏交战,朝廷给予蒙舍诏大量粮米物资,兵器支持,蒙舍诏这才最终获胜;皮逻阁害死蒙帯髡赵鹌涠樱⒁彩枪室馐尤舨患庑┦驴捎写恚俊

    没人说话。

    “云南王,本王讲的可有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