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盛唐神话 >

第225节

盛唐神话-第225节

小说: 盛唐神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够跟着兰陵王出征是大好事。又光荣又有好处。当然要提前祝贺了!

    作战动员下达的第二天,关内道,京畿道的十名乡绅耆老,十名被点中要出征南诏的壮丁代表,就搭着四海商社运货的四轮马车车队,跟着四海商社在蓝田工业区的负责人王玉珏来到洛阳。

    这一路上的见闻,已经给了他们太多的惊讶,这会儿看到满城热闹忙碌。所有的人都高兴得跟什么似的,王玉珏还不觉得什么,这些被抓的壮丁代表和乡绅耆老就有些傻眼了,这也太繁荣了,胜过长安几倍啊!

    还有,怎么都这么高兴?找人一问,原来不用他们来求,兰陵王已经准备向陛下请战出征南诏,洛阳城的人因此相互庆贺,然后梁小山等人就更加傻眼了。

    出征南诏。自己那边一家家哭声震天,生离死别的。怎么洛阳的人,还互相庆祝?他们不怕南诏打不死的蛮兵和要人命的瘴气么?这是什么情况?

    还有,这里可真好啊,一路上官道两边数不清的商店和酒店,个点好吃好玩的东西,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这才相隔几百里地,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这支请愿团的带头人,名叫郑南的七十六岁耆老,对此也是感慨万分,来都畿道的三天时间,已经把他积累了七十年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给彻底颠覆了。

    首先是这里的人的优越的生活,给了他太多的震惊,他一下想起路上的见闻和今天中午那个二牛起来。

    在关内道和京畿道,除了富豪之家,所有的人都是只吃两餐饭的,第一餐在辰时末刻吃,叫做朝食,然后就一直要等到申时才有第二餐吃,叫做晡食。

    可是到了都畿道,这里无论穷富,所有的人都要吃三餐饭,第一天的时候,到了中午的时候,本来他们是不吃的,但看到这里的人吃得正香,于是他们就每人花了两文钱买了一个馒头(包子)。

    大肉馒头,咬一口直冒油,里面是一块大大的肉馅,足有半两多重,他们说是猪肉馅,可是却一点腥膻味都没有,浓浓的油香和肉香简直让他们差点没把舌头吃掉。

    三个大肉馒头,就足够一个壮年人吃饱吃好,才六文钱,这都畿道的东西也太物美价廉了吧?而且这么好吃的肉馒头,就连那些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乡绅也赞不绝口,竟然还只是这里穷人的一般吃食。

    更受欢迎的是白米饭加红烧肉,一碗油汪汪的红烧肉,一碟子青菜,一碗冒尖的白米饭,就是在这里做工的工人最常吃的饭食,二十文钱。

    一路上总听这里的人说如何好吃,于是,在今天中午,郑南就不让这二十人再吃干粮了,自己出钱,请大伙在官道旁边的一家大食铺吃了一顿红烧肉,确实是无上美味,香甜松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那诱人的香味到现在回想起来,都忍不住要流口水!

    可郑南等乡绅耆老更关心的还是,这里的这些做工的,每天都这么吃,哪来的这么多钱?

    他们拉住一个健谈的工人询问,那个名叫二牛的汉子,像看土包子一样看了他们一眼,然后不无得意地给他们算了一笔账:“……俺现在工钱是一个月四个银币,也就两千四百文,再算上加班的工钱,少说能有三千五百文,家里婆娘也找到了事做,一个月也有两千文进账。

    两个小孩来得晚了,没能进到小学堂,大的在一家休闲山庄里给人跑腿,送报纸,送牛奶,挣得竟然比他阿娘还多,小的送到托儿所里有人带,一个月才要八百文。

    除去小女儿的开销,俺们一家每月还有六千七百多文的收入,每天两百多文。每天早上七个肉馒头十四文;中午我吃一份红烧肉,有时候还喝点酒,他们有时候吃,有时候吃别的,加一起五十多文也够了;晚上在自己家吃,二十文都不要,一天也就花费九十文不到,还能剩下一百多文做别的用。怎么会吃穷?”

    名叫郑南的京兆府耆老算了算,这一家每日的吃食花费,也就差不多收入的四成左右,确实不会吃穷,他想了想,问道:“你这应该算是家境好的吧,家里四个人,三个都能赚钱,就没有生活困难的吗?比如种地的农夫,或者死了丈夫一个妇人带几个孩子的?”

    二牛道:“老太公,这你算问着了,俺们家确实算是家里境况好的人家,也有境况不好的。

    就算那些佃农吧,租人家的地种,但租子只要交三成五,剩下六成五自己吃不完的,还可以买到四海商社,价钱绝对公道,这样算下来,收入也有不少。

    但他们最大的收入还在种菜和农闲时打零工,兰陵王心和建宁王心善啊,从各世家地主家赎买了好多土地分给这些人种菜,只收两成的租子,再加上各家庭院旁边的小菜地,光是每天卖菜的收入,就快赶上我们做工的了。

    再加上农闲的时候,四海商社还会组织修路,栽树,修水渠等事情给他们来做,活虽然苦一些,可工钱也不老少啊,现在俺们都畿道的佃农,生活也一点都不困难了,这一切都托了兰陵王和建宁王的福啊!”(未完待续。)

第五章 见闻(下)

    唐朝,包括其他朝代,都是皇权不下县,李唐政权只能管道县一级,再下面就主要靠乡民和宗族自己管理。

    城市里坊有坊正,乡下则有邻长,保长,村正,里正还有耆老,五里为为一乡,乡由耆老管理,从保长起,大多数都是当地人自己选出来,当然没势力没威望也选不到。

    所谓耆老,指的就是年老而德,同时又有地位的乡绅,或者族长,平常也代朝廷管理一些日常工作,比如收税啊,组织服徭役啊。

    而且耆老比后世的乡长还牛,他们除了能管理日常事务,还能判人生死,比如哪家妇人不守妇道,抓去沉塘就是这些耆老一句话的事。

    郑南就是耆老,平日在乡间可算是说一不二,不怒而威,现在见到这个之前明显还是农夫田舍汉的二牛,竟然用这样的态度跟自己说话,一点都不怕自己,还隐隐有一种城里人看乡巴佬的优越感在里面,郑南表面上仍旧乐呵呵的,心中的怒气却一点点在聚积。

    不过自己是背负着几百上千乡民的重托来洛阳求兰陵王出征南诏的,他也算是有城府和心胸的人,自然不能为了这点事情,失了体面和和气,但这种不爽和惊异,他也不想压抑。

    不过惊异归惊异,郑南也找到二牛话中的漏洞,他微微有些得意地问道:“不对吧,农闲的时候,组织修路,栽树,修河道河堤。修水渠。这些都是乡民的徭役。朝廷是不用出钱的,能管一餐饭就不错了,怎么到了都畿道还要给工钱?这是什么道理?”

    二牛露出一个我知道很多,你们都是土包子的表情,得意地笑了,在众人的注视下,不紧不慢地开了口:“老太公,这你就不知道了。以前是这样没错!但是从去年秋天开始,俺们都畿道就改了,不收租庸调了!”

    郑南越发地震惊了,租庸调的收税方法可是国策,租就是每名男丁成年后分配一定的土地,然后他每年上交国家一定的粮食;调就是所有非免税阶层的男丁每年要上交国家规定数目的绢帛布匹;庸就是每名非免税阶层的男丁每年要免费为国家服劳役二十天,不给工钱。

    从秦汉以来到现在,税法虽各有差别,但丁男每年要免费为朝廷服劳役是一直没有变的,怎么倒了都畿道就变了。要他们做点事,还要给工钱。这世道变了么?

    郑南几乎有些哆嗦地问道:“不收租庸调,那怎么收税?”

    “收钱或者收粮啊。”二牛不无得意道:“现在俺们这里所有的税收,都是用钱的,也没有了口赋(人头税,即调),收税是这样收的,农夫种地,是按土地或者产量收。就是问土地的主人每亩土地收多少钱的税,然后再按产量,二十税一,给钱也行,给粮食也行,也是问土地主人收,佃户只要交三成五的租子给地主就行。

    除此之外,自己有田的农夫和佃户就不用再交其他的税了,官府要喊他们出工做事,都是要给工钱的。”

    “那你们做工的呢,怎么收,你每年要交多少税?”

    “俺家每月只要交税八十三文,一年正好一贯。”二牛高兴的说道。

    二十个人震惊得呆住了,梁小山更是在心里羡慕的要命。这二牛家日子也过得太舒服了吧,一个月赚这么多钱,只要交八十三的税,少吃四餐红烧肉就省下来了!

    自己在信丰县,隶属京兆府,离长安也近,除了种地之外,妻子还可以在路边摆个小摊子卖掉醪糟什么的,贴补家用,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能割半斤猪肉吃。

    本来以为自己平民百姓阶层已经算过的不错了,可到了都畿道才发现,跟这里的农夫和工人比起来,简直差得太远。

    自己几乎每天都要下地干活,每年还要交粟米两石五斗,绢两丈五尺、绵四两或布三丈、麻四斤,每年还要给官府服劳役二十天,都是最苦最累的活,还不管饭。

    而这个二牛却可以天天都吃这么好吃的红烧肉,有时候还能喝酒,每个月还有三贯以上的钱攒下来,还不用服徭役。这日子简直过的比自己那边的士绅阶层过得还要舒服快活啊!

    不平衡,心里太不平衡了!梁小山一下羡慕嫉妒倒几乎要发狂了。

    郑南不可置信道:“这么少?你们一家每月赚这么多钱,就收八十三文,怎么算出来的?”

    二牛眨眨眼道:“老太公,俺没骗你,真就这么多。俺给你算啊,俺们都畿道的没有土地的就不用交租子,只按每户的收入来征税。

    一户人家,每月收入低于五贯,人口少于八人的,则不用交一文钱的税;高于五贯的,则多出来的收入按三十税一收税;

    高于十贯的,多出来的部分按二十税一收;高于二十贯的,多出的部分按十税一来收;高于四十贯的,税收又有不同,不过俺就不知道了。”

    郑南又问:“那世家大族和当地士绅交不交税?”

    “交啊!”

    郑南的世界观再次被颠覆了,贵族世家,和士人阶层是不用交税的,也不用服劳役和兵役。怎么到了都畿道又变了?这不是与天下士人为敌么,那兰陵王怎么敢?

    (比如杜甫就属于士人阶层,不用交赋税,也不用服徭役兵役。他在诗中写道“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但在原来的历史上,他的小儿子却饿死了。)

    “怎么交,你知道吗?”郑南几乎颤抖地问。

    “这些人是另一套税法,但每名士人和世家子弟,每人每月都有二十贯的免税区,超过二十贯,就要交税了,但交的可比我们普通百姓要少得多了,不过他们都非常愿意交。”

    “怎么会?”郑南像听天书一般,以前有不用交税的特权,现在要交税了,还都非常愿意交,怎么可能?

    二牛一副好为人师的样子:“怎么不会?兰陵王和建宁王可说了,交得税越多,越光荣,以后有时候好事情,也优先照顾这些交税大户,不交税不带他们做生意。

    而且啊,交税交得最多的一百家,还会刻碑纪念,多荣耀,交税最多的三家,还可以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一条街,或者一栋楼,一条桥。

    想想,这是流芳万世的大善事啊,现在洛阳城内就一条街叫做杜兴街的,便是以河南杜氏族长杜兴(名字没查到瞎编的,但杜氏在洛阳是大姓是没错的,京兆,襄阳,河南杜氏是一家,杜甫是河南巩县人但却属于襄阳杜氏)命名的。

    老太公你想啊,等几百年后,杜兴老先生仙逝了,这条街依然叫做杜兴街,这可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他能不乐意吗?”

    郑南明白了,士人和世家权贵阶层在都畿道其实还是特权的,但有产业的富裕大家族还是要交税,不过兰陵王却用生意上的照顾和给街道、大楼、桥命名的荣誉引导这些世家豪族主动交税吗。

    当真好手段啊,一条街的名字,就让这么多人尽如彀中,这兰陵王也不知道长了个什么样的玲珑心窍,竟然想得出这样的主意?(未完待续。)

第六章 请战

    郑南越想越惊叹,越想越服气,这兰陵王真是个不世出的奇才的啊,前所未有。他这样想着,那十名壮丁代表想的却是其他事。

    其中一个叫做邹狗剩的,是这群人里面家境更差的,但他还有个妹妹,家境更差,丈夫死了,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现在几乎是以乞讨为生了。

    所以邹狗剩不关心士人和世家权贵要不要交税,他关心的最穷的人在这里怎么生活:“二牛兄弟,那都畿道,就没有穷人了吗?比如家里没有男丁,全是老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