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回明-第17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柳兰能想到把《扬州周刊》搬到南京,刘宗周当然也能想到。
罗剑亲自撰写的文章《何为国之本?》首先打响了第一炮,尽管随后《明报》也刊登了若干篇驳斥文章,但罗剑根本就不予理睬,接下来在报纸上连续发表了四五篇文章,在文章里把南京临时政府的架构和设想都十分清楚地表达出来了。
其实对大家思想冲击最大的还不是罗剑的文章,这里面起了关键作用的是朱慈焕。
朱慈焕在那天晚上同史可法等人与罗剑长谈之后,就要急着回扬州,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总算找到了,他急着回去解决问题,柳兰拦住了他。
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军南进
被国防军近三个师包围着的刘泽清已经惶惶不可终日,现在的他开始后悔当初不接受临时政府改编部队的命令了。
惊慌失措的刘泽清只得派人前去与黄得功交涉,表示愿意接受改编,但黄得功却不干了。
黄得功的底气来自临时政府最近的一项决策,那就是将对南京的炼铁厂进行大规模改造,那儿将建成比瓜州和芜湖规模更大的炼钢厂。
新建成的炼钢厂和其配套产业将需要大量的工人,临时政府正为此事发愁,罗剑想到了刘泽清部的五万人。
罗剑的意图是将刘部全部解散,其部大部分都是到了江阴之后招募的,时日尚短,并未沾染上刘部的恶习,这部分人员将被吸收到工厂中,两个问题都将被解决。
按照临时政府的决议,黄得功命令刘泽清解散部队,其本人何去何从,由他自己决定。
就在刘泽清犹豫之中,等得早就不耐烦的黄得功命令部队发动了进攻,不到两个小时,刘泽清部就全线崩溃,刘泽清本人乘坐船只从长江逃了出去,最后不知所踪。
刘泽清部人马全部被解散,除了小部分人不愿留下当工人,绝大部分都被遣散进入了工厂,一直困扰着罗剑的问题终于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
两师一旅在解决了刘部以后并未停留,马不停蹄继续向南方开进。
刘泽清部的被解决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路振飞一路对各府县的改组可就快得多了。
三月的杭州,草长莺飞,万木复苏,百花盛开,当是人间仙境。
路振飞和黄得功等人是同大军一起到达的杭州,大军并未进城,在杭州城外驻扎了下来。
杭州城的情况比其他府县要复杂得多,没有大军在外支持,路振飞和黄得功也没有把握把杭州的问题给解决了。
杭州附近光南明的各部军队就不下七八万人,这其中就包括从南京跑过来的郑鸿逵一万多人的水师。
这些军队每日除了消耗大量的粮饷,实则无一丝用处,前次清兵千里奔袭南京之时,只有五千多人出城拦截,却连清兵的时间都未曾耽搁一点。
罗剑对这些前明军队很是头疼,如果一股脑给解散了,又怕他们流落民间成为土匪祸害百姓,如果都留下来,光是养着这一大帮人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罗剑非常清楚,随着以后工业的发展,人力紧缺将是严重的问题,但此时的工商业却并未真正大发展起来,随着刘泽清部的解决,南京附近新建工厂的用工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靠工厂解决南明军队的安置问题,目前看来已经不可能了。
而要给这些军人分配土地,让他们回乡务农,目前可能性也不大。
南明的这些地方不象扬州地区,扬州地区被清兵过了几遍,无主土地极多,这才让罗剑当初能够轻松安置军中淘汰下来的士卒。
延续着明朝的恶疾,南明的土地兼并极为严重,象杭州的潞王就占有杭州附近的田地达十几万亩,其他大地主也极多,少则几百亩,多的也有上万亩。
这些大地主有的是象潞王这样不劳而获的,也有巧取豪夺来的,但绝大部分却是代代积累下来,对这些地主可不能象自己前辈那样一刀切,此时的社会情况与那时根本不同,同样的方法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虽然从长远来看,几十万前明军根本算不得大问题,只要把满清问题给解决了,土地问题当然也就不成问题了,此时的全中国包括满清治下,人口不过五六千万,到时侯人口不足又成问题了。
罗剑想到了硫球。
硫球被实际占领以后,任民育也派了官员前去治理,但硫球各岛人口实在太少,岛上大量土地还未开发,这些岛屿容纳几万人肯定没问题。
除了郑鸿逵带着他的水师从近海又跑到福建,找他哥哥郑芝龙之外,杭州附近所有军队全部都被集中在城外。
路振飞和黄得功带人到明军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代表临时政府作出承诺,到硫球岛开发的人员,将享受十年免交任何赋税的优惠,而且上岛三年愿意回来的,也可向政府提出申请,政府将尽量安排回大陆。
扬州这几年的工商业大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兴盛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对这些海外岛屿,人们也不再象以前一样,把它们当成了流放之地,此前扬州军占领硫球之事,杭州军民也曾听说。
路振飞和黄得功辛苦的工作没有白废,总算动员了三四万人愿意到硫球。
接到报告的罗剑丝毫不作耽搁,马上派出了舰队和商船开始向硫球岛运送人员和物资。
也有不少明军士兵愿意回乡,路振飞和黄得功给他们发放了一定的安家费和路费,这部分士兵也有一两万人。
七八万明军留下的只有一万二千人,这些人都是黄得功精心挑选后留下的,留下的官兵被编成了杭州守备师,马应魁被任命为守备师师长,由一师和二师抽调骨干进行强化训练。
解决杭州问题花了半个多月,问题解决之后,大军继续向南方开进。
虽说大军南下是以迎击清兵的名义,但任谁都看出来了,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巩固临时政府对前南明属下的治理,在大军威慑之下,路振飞和黄得功两人对各府县的改组和对军队的整编倒是极为顺利,再过两天,大军就要进入福建境内了。
三个师进入福建以后一下加快了速度,由不得他们不着急,两广报急的文书已经象雪片一样飞向南京。
就在临时政府巩固属下治理的时候,洪承畴并没有停着,二十几万清兵在洪承畴的亲自带领下象两广发动了猛攻。
清兵兵分东西两路,东路十六万人由洪承畴亲自率领,智顺王尚可喜的“天助军”也在其中(前文有误,把孔有德的部队误认为天助军,大家见谅),朝广东境内长驱直入,正在猛攻韶州(今广东韶关)。
西路十一万人由多罗贝勒博洛率领,从湖南永州出发,前锋已经抵达广西柳州。
考虑到向两广进军的清兵人数极多,罗剑担心两师一旅人数太少,又让骑兵师全数赶了上来,西进大军由刘肇基统一指挥。
如此一来,南京已经没有了驻军,在史可法的提议下,又将七师也就是扬州守备师调至南京,直接驻进了京营,一边加强训练,一边负责南京的防守。
临时政府派来大量援军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广东明军的士气,清兵在韶州就受到了顽强的抵抗,主攻韶州的天助军猛攻了八天,韶州城却依然在明军手中。
洪承畴见明军抵抗实在顽强,天助军竟无法攻下城墙并不高大的韶州城,急从军中抽调了几十门火炮,开始对韶州城猛轰。
韶州并不高大的城墙没有坚持多久,城墙终于被轰蹋,韶州也被天助军占领,进入韶州的尚可喜丧心病狂地下达了屠城的命令,韶州城中三万多军民全数被清兵杀害。
福建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大军前进和军需物资的运输,尤其是阎应元的炮兵行动极为不便,照现在这个速度走下去,恐怕一个月也无法赶到广州。
无奈之下,刘肇基只得率大军从南平转向福州,准备从海上向广东进军。
临时政府的海军舰队正全力向硫球运送人员和物资,现在并未返回,等他们回来恐怕时间上已经来不及。
好在福州的郑芝龙倒是向临时政府递交了效忠信,表示愿意服从临时政府的领导,刘肇基前往福州,就是要用郑芝龙的水师运输军队和物资。
得知大军在福建被耽搁,路振飞和黄得功也放下了浙江的工作,紧急赶往福建,他们也要借助大军的军威一鼓解决福建的问题。
福建水师参将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自从郑成功加入了扬州军以后,虽一次都没回过福建,但往来书信从不曾间断,郑芝龙对扬州和现在的南京临时政府倒也知之甚详,对以前扬州军的几艘军舰印象尤其深刻。
当初他也曾不顾父子之情,派人对郑成功率领的舰队下过手,结果被收拾得极惨,这让他对扬州军的海上力量大为忌惮,从那以后,郑成功做他的工作就容易多了。
历史上郑芝龙于1646年就投降了满清,当时因郑成功阻止,只带着不多的心腹北上降清,结果被满清大臣苏克萨哈杀害。
现在因扬州军的发展壮大,南明朝廷一直相对比较稳定,郑芝龙自是不会生出投降满清的心思。
南明朝廷被灭后,南京临时政府很快下达了通告,接替了对南明属地的管辖,郑芝龙因对扬州军了解甚深,除了想保全自己的地位,倒也没有生出其他的心思。
况且他十分清楚,南京的那位大都督不知何故,对自己儿子郑森极为器重,眼见着儿子在临时政府中前途远大,郑芝龙自是不会拖了儿子的后腿,就为这个,他对郑鸿逵不接受临时政府整编,带水师跑到福建一事十分不满,兄弟两人现在还闹着别扭。
现在国防军欲借他的水师运兵,郑芝龙自是满口答应下来,在刘肇基派人告知后,即刻着手准备船只,做好了一切准备,甚至连国防军的粮草都准备齐全了,倒让临时政府省了许多粮草。
从南平转道福州,仍是花了国防军十多天的时间,刘肇基和李成栋等人都是心急如焚,想到到海上乘船基本不消耗体力,二人都是命令部队以急行军的速度朝福州进发,而阎应元的炮兵却拖到了后面。
此时洪承畴率领的清兵已经逼近广州。
第二百二十三章 父子相见
就在国防军三师一旅向广东进军之时,罗剑开始有了收复台湾的想法。
罗剑从安排明军中精减下来的士卒到硫球时,就已经想到了东番(台湾岛,明朝官方对台湾的称呼,满清以后更名为台湾,以下皆称台湾。),台湾岛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实际占领,历史上郑成功过几年就要收复台湾,现在自己等人来了,得把这个时间提前几年了。
要解决台湾问题,必须用到海军,现在南京政府虽然有了四艘战舰,尽管战斗力已经远高于这个时代的战舰,但数量仍是太少,若是几个方向有事,根本就应付不过来,因此瓜州造船厂仍在加班加点。
瓜州造船厂在清兵袭击时并未受到冲击,停工时间也极短,清兵被歼后,工厂很快就开工了。
目前在建的“岳飞”号比“卫青”号和“霍去病”还要大不少,主要是为远洋航行准备的。
扬州地区工业的发展对橡胶的需求越来越急迫,而此时橡胶还只有南美州才有,罗剑已经派人在做这方面的准备,等“岳飞”号下水,即刻准备向南美州进发。
虽然罗剑很想让铁甲船提前问世,但目前仍是困难重重,主要是钢铁产量严重不足,南京炼钢厂正在建设中,若要投产恐怕还得半年多,瓜州和芜湖炼钢厂的产能有限,光是军工和蒸汽机的生产就基本消耗殆尽。
其次是防海水侵蚀问题还是个大难题,罗剑和刘为民查了资料,电脑中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还得慢慢摸索。
尽管现在无法制造,但罗剑已经安排瓜州造船厂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据小刘乐观的估计,二三年内解决应该没有问题。
要解决台湾问题,以临时政府现下的实力,当然不成问题,只是前段时间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保持了比较好的贸易关系,加上国内的问题更为急迫,没有考虑到这个上面罢了。
临时政府逐步稳定下来,浙江和江西、福建几省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罗剑准备等两广之战后即刻动手收复台湾。
为了运送国防军到广州,郑芝龙调动了几乎所有他能调动的能够海上航行的船只,近二千只船只的大船队从福州浩浩荡荡地出发,一路上吓得一些小海盗避之唯恐不及,沿海一带的海上航行竟安全了许多。
就在郑芝龙的船队出发的第三天,郑成功率领的舰队也从杭州湾赶到了福州,开始运输阎应元的炮兵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