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第1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着女人去打仗,简直是天下奇闻了,必定要遭遇到弹劾的,就算是秦三德有心帮忙,都不好说什么了。
可王芙蓉和春屏。都是关心自己的,必须要做好安抚和解释。
“好了,我知道你们的担心,没有多大的事情的,还不知道流寇是不是到安庆府,就算是他们到安庆府,也就是想着劫掠一些物资的。又不是想着和官军对着干的,没有危险的。你们想想啊,若是我带着你们到安庆府去了,遭遇弹劾,可是吃不了兜着走啊,再说了。你们去了,军士还要保护你们,万一遇见了流寇,也是麻烦啊。”
苏天成苦口婆心的说了半个时辰,倒不是有这么多的话要说。主要是他说一句,王芙蓉和春屏姑娘说十句。解释都忙活不过来。
其实王芙蓉和春屏都是明白的,跟着到广安县去,肯定是不行的,只是她们已经将苏天成当作了完全的依靠,苏天成到安庆府去了,来回至少是一个月时间,若是流寇猖獗,还说不定什么时候回来的。
偏偏是春节的时间,万家团圆的时刻,苏天成却在外面征战,一家人不能够团聚,她们的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咒骂流寇的同时,也在埋怨朝廷,为什么这个时候,派苏天成到安庆府去剿灭流寇,朝廷那么多的军队,随便调动一下,不是就解决问题了吗。
熊子健、刘云清、孙元坤、刘实亮、罗昌、马华彪、刘铁汉等人,进入三堂的时候,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情,训练了几个月时间,检验的时间,终于到了。
只是这次到安庆府去,只有三千军士,众人不可能都去的,这就要看苏天成的安排了。
卢天明、渠清泽、刘仲基和苏平阳,已经在三堂等候了。
看见所有人到齐了,苏天成开始安排了。
“熊子健、孙元坤、刘实亮、罗昌、刘铁汉,带领骑兵一营、二营,步兵一营,随着我到安庆府,征伐流寇,县衙的日常事务,请卢大人负责,马上就是春节了,务必要保证江宁县的安定,不能够出现任何的问题,刘实亮负责巡检司的一切事宜,务必搞好巡逻,其余诸多官吏,一定要听从卢大人的安排,各司其职。”
苏天成刚刚说完,渠清泽慢悠悠开口了。
“大人,下官还是要跟随去征战的,县衙的诸多事情,卢大人和刘典史负责,就可以了,春节期间,事情不是太多。”
苏天成点点头,渠清泽随军征战,其实就算是监军了。
安排完毕,跟随苏天成到安庆府的众人留下来。
苏天成看了看众人,神色严肃的开口了。
“江宁县距离安庆府,六百余里,若是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大队人马,六天到七天时间,这肯定是不行的,流寇的特点,就是飘忽不定,他们在山西河南遭遇挫折,不会与朝廷军队正面对峙的,况且流寇若是到安庆府,估计是想着劫掠财物的。”
“这次出动的军士,全部用骑兵,明日一千匹战马就到了,刘铁汉,你的步兵营,改为骑兵三营,如此一来,我们配备是没有问题了,必须保证,在三日之内,到达安庆府。”
孙元坤看了看苏天成,很快开口了。
“兵贵神速,要的是出其不意,江宁县距离安庆府六百多里地,三日内到达安庆府,没有问题,我们是骑兵,对付飘忽不定的流寇,正好派上用场的。”
苏天成点点头。
“我也是这么想的,只要流寇敢于进入南直隶,我们要让他们有来无回,但我们绝不能够轻敌,这些流寇,在山西河南多次征战,不会是乌合之众,刀剑无情,若是我们过于大意了,损失太大,不划算,也有损军心。”
“此次征战,孙元坤为总指挥,熊子健为副总指挥,渠大人与我,随军行动,一切都听从孙元坤的安排,军令如山倒,军纪不可违,决不允许骚扰百姓,若是有人胆敢违背,军法无情。”
说到这里,苏天成站起来了。
“若是流寇入侵安庆府,此战就是我们第一战,务必要大获全胜。”
卢天明再次进入三堂,他实在有些想不通,兵部怎么会要求江宁县派兵去安庆府,距离如此的遥远,再说了,江宁县没有正轨的朝廷军队,无非是巡检司的军士,两大营如此多的军士,派出去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卢大人,本官奉兵部敕令,到安庆府去剿灭流寇,县衙一应事宜,拜托你了,保守预计,来回至少需要一月左右的时日,卢大人熟悉
所有情况,我就不多说了。”
“大人,下官有些不舒服,还是说出来的好,两大营如此多的将士,为何偏偏派出江宁县巡检司的将士,兵部有了敕令,下官不多说了,大人一定要注意安全啊,至于县衙的事情,大人放心,下官一定竭尽全力的。”
宋思军来到县衙,这次出去的交易,异常顺利,一千匹战马,也悉数运回来了。
江宁县出现的一些变化,令他非常的吃惊,这次的交易,他亲自带队去了,回来之后,看见了这些变化,他感觉到了吃惊,更加感觉到了庆幸。
得知巡检司将士要到安庆府征战,他也是非常关心的,按照规矩,这样的征战,县内的商贾士绅,都是需要出一些银子的。
进入三堂,看见了苏天成,宋思军连忙抱拳行礼。
“大人,在下不辱使命,带回来了一千匹战马,已经送到巡检司去了。”
“我知道了,这一次辛苦你了。”
“大人万万不要这么说,巡检司将士出征,在下想着捐出来五千两银子,尽微薄之力。”
苏天成摇摇头。
“宋老板不要这样做,日后县衙有困难了,再来找宋老板,此次出征,一切都准备好了,这出征捐银一事,今后不要提及了,盐商对于县衙的贡献,已经很大了,一会宋老板到户房去结账,包括上次借你们的银子,这次一并归还了。”
宋思军张了张嘴,想着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
邓辉突然来了,这有婿乎苏天成的预料。
邓辉倒也直爽,直接说出来了意图,就是要跟随苏天成出征,他熟悉流寇的一些作风,能够起到参谋的作用,严格说起来,刘铁汉都不是太熟悉,其余人就更不用说了。
邓辉说的情况,还是实际存在的。
朝廷大军,对流寇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程度的轻蔑,这也是很正常的,流寇大军的主力,大部分都是哗变的明朝军士,他们提高了流寇的战斗力,可他们也受到主流的蔑视和排斥,但他们的战斗力,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长期征战,绝不容小觑。
朝廷军队的几次征战,都是吃了亏的,到了后来,孙传庭倒是认识到了,可惜为时已晚,那个时候,流寇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
攘外必先安内,剿灭流寇,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这也是苏天成早就做好了准备的,他不会手软,排斥怀柔的政策,一旦自身实力壮大之后,会毫不留情的斩杀流寇,那些青史留名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一旦遇见他了,不会有一丝的活路,这是他的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带着邓辉到安庆府去,确实是有好处的。
该安排的事宜,悉数都安排了。
出发的前一天,苏天成将自己关在了县衙三堂,独自思考了很久,他隐隐有些感觉,这次到安庆府,肯定会遇见什么事情的,不会白忙活一场的。
第二百零一章 军心
苏天成有自己的想法,江宁县巡检司的五千多军士,已经开始引发诸多的注意了,军队太强盛了,总是引发他人的关注,必须要未雨绸缪。镇守太监秦三德虽然是向着自己的,可谁也不知道,京城里面,会发生什么事情。
这次出征,就是一个好机会,运气好,能够遇见流寇,有一场大胜,就有借口保留和训练军队了,也才能发展军队。
机会总是一步步争取的,军队的发展长大,需要时间,需要银子的支撑,需要血与火的锤炼,路需要一步一步走,想想明朝那么多出名的将军,剿灭流寇,没有能够成功,绝不是说这些人,没有用,客观原因,肯定是存在的。
大明朝已经病入膏肓,必须先安定内部,改革内部,让大明重新焕发活力。
崇祯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江宁城郊巡检司的军营。
冬日的阳光下,所有准备出征的军士,都穿上了铠甲,站立在操场上,等候苏天成发布出发的命令。
马华彪等人带领留守的两千军士,同样精神饱满,当然,有些军士是感觉到丧气的。
这次出征的三千七百名军士,包括原熊廷弼亲兵两千人,原来的盐丁一千人,南京京营骁骑营七百人。
看着整装待发的三千七百名军士,苏天成心潮澎湃,他要带着这些军士,昼夜兼程,三天之内,赶到安庆府。
战场上。刀剑无情,苏天成也知道。剿灭流寇,肯定是有着一些伤亡的,不管怎么准备充分,都避免不了。
“诸位兄弟,我要带着你们,赶赴安庆府剿灭流寇了,你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无论面对多少的流寇。都不会害怕,说起来,这是我们第一次出征,若是我们遭遇了流寇,一定要竭尽全力,剿灭他们,我相信。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兄弟们,你们有信心吗?”
“有……”
竭尽全力吼出来的声音,震动着苏天成的耳膜。
“诸位兄弟,我们情同手足,俱为一体。战场上,刀剑无情,我们会受伤,会残废,甚至会失去一些兄弟。但我要大家记住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我们一同出去征战,就要一同回来,我们要将所有的兄弟,悉数带回来,我们不抛弃任何的一个兄弟,不管遇见什么样的困难,我们不放弃每一个兄弟,不管是他活着或者是捐躯了,这是我们的誓言,也是我们这支战无不胜的军队的誓言,兄弟们记住了吗?”
“不抛弃、不放弃……”
“好,兄弟们,我们去打胜仗,让流寇在我们的面前颤抖。”
看着群情激昂的军士,看着红光满面的孙元坤等人,苏天成感慨万千,说起来,这次去剿灭的流寇,是三十六营之首的紫金梁,任务肯定是不轻的。
历朝历代,农民都是最苦的,不到迫不得已,不会造反,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的灾荒,让农民没有粮食吃,走投无路了,他们只能是造反,加之官府的腐败贪污,根本不将农民的困苦放在眼里,不知道救济,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苏天成的内心里面,有着一丝愧疚,没有饭吃、活活等死的情况,落到自己的头上,一样是要造反的,可理智告诉他,想要振兴大明,必须毫不留情的剿灭流寇。
农民起义,最终都陷入了怪圈中间,这场崇祯元年开始的农民起义,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些变质了,紫金梁、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人,身为起义军的头目,已经是朝着权力奔去了,他们一旦获得了权力,想到的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不是让农民能够吃饱穿暖,不是想着建设国家,而是享受,争权夺利,闹得乌烟瘴气,最终吃亏的,还是农民。
农民起义军建立起来的政权,不如大地主建立的封建王朝政权。
这是历史的局限,历史发展过程中间,一直都没有能够走出来的怪圈。
苏天成拒绝怀柔的政策,他绝不会留情,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酷,一旦遇见了流寇,他是要斩尽杀绝的,不会留下火种,特别是流寇的首领,那是一定要干掉的,他拒绝死灰复燃。
骏马一路驰骋,苏天成已经将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完全抛在脑后了,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思考,最为重要的,是在遭遇流寇之后,保证自己的军队,在最小伤亡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胜利。
打仗讲究的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一鼓作气的情况下,击败对手,战场上的排兵布阵当然重要了,但军士没有精气神,个个都是贪生怕死的,就算是苏武在世、诸葛亮重生,也是没有办法取胜的。
舍我其谁的气势,也不是说有就有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办法,人在被逼得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能够爆发出来最大的能量,但这种办法,自身的损失也是惨重的,结果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苏天成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苏天成利用的是亲情和信仰,和将士建立起来感情,一同杀敌,互相照顾,绝不抛弃和嫌弃,这样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让将士心甘情愿跟着自己,让将士们发挥最大的潜能,另外一个方面,保证将士的待遇,让将士的家眷得到很好的安置,每个将士在战场上冲锋的时候,想到的是报恩,想到的是杀敌,想到的是军魂,想到的是团体。
冷兵器为主的时代,依靠的热血,依靠的是斗志,依靠的是不怕死、不服输的精神,失去了这些关键的东西,就算是千军万马,也不过是任人宰割的一群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