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132节

大明政客-第132节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二月初。

到了腊月了,春节的气息涌来了。

江宁县的气氛,有了很大的不同了,最为忙碌的是县衙和商贾。

几乎每天都有商贾到县衙来,这些商贾进入县衙的时候,是昂着头的,仿佛他们能够进入县衙,就是一种骄傲,毕竟江宁县两千余家的商贾,能够到县衙做客的,只有一百零八家,这是县衙对他们的肯定。

捐银源源不断的进入府库,诸多的票据,也源源不断的印制出来。

腊月本来就是销售旺季,江宁县的商贾,忙的不可开交了,他们发现,不仅仅是江宁县的百姓,购买商品,上元县,乃至于其余几个京畿县,都有人来购买商品了。

苏天成没有闲着,他按照原来的计划,采取了下一步的措施了,送礼。

南京六部、都察院、京营、应天府、上元县,其余的京畿县,所有的官吏,都收到了礼品,这是江宁县的产品,主要是十五家商铺的产品,同时,县衙的官吏,开始大范围的向熟人推介这些产品。

官田整修已经结束了,只是修建的几个水池和堰塘,还没有彻底结束,农民拿到了银子,也加入到了购买大军里面了,马上就是春节了,谁不想自家好好过年啊。

户房对用工情况,也要做出来统计,这是知县大人专门吩咐的,令户房的吏员和参与统计的衙役想不到的是,好多参与整修官田水渠的农民,直接进入了作坊做工了,这也是因为,商铺的老板,发现这些是好的劳动力,自身也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作坊。

江宁县的商铺和作坊,短时间之内,竟然招募了六千多人,如果不是春节临近,招募的人,恐怕更多,有些农民,急着回家去过年,暂时没有到作坊去。

随之到县衙来的,是江宁县境内的一些酒楼,他们也得知了风声。

酒楼的老板到县衙来了,拜见苏天成之后,也提出来捐银子。

这是苏天成没有想到的。

流动人口的增加,必然要促进酒楼和客栈的生意,好多的酒楼,生意都非常的红火,他们自然担心了,县衙照顾诸多的商贾,唯独忘记了他们,要是今后有什么变故,这些商贾没有事情,他们岂不是要遭殃了。

再说了,人活一张脸,看看那些上缴了捐银的商贾,走路的时候,都是昂着头的,酒楼的老板自然是不服气了,凭什么自己就要低着头走路啊。

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苏天成终于笑了。

初步的目标达到了,大户、富户的捐银,接近七十万两了,加上盐商的捐银,一共是二百三十万两,完全可以办大事了。

他将目光对准了市舶提举司。

既然消费增加了,从各地进入江宁县的货物,必然要增加,最为重要的通道,就是市舶提举司了,从水路来的货物,量是最大的,这样的一笔税收,决不能漏掉了。

再说了,江宁县得到了如此多的捐银,纸里包不尊,上面知道了,肯定是要动心思的,市舶提举司收取的银子多了,上缴给朝廷的银子,自然多起来了,这样的情况下,朝廷不会眼红江宁县的银子,至少不会盘剥过多的银子。

通过王道直的联系,苏天成与市舶提举司取得联系了。

江宁县抽调了十五名吏员、三十名衙役,进入了市舶提举司,这些人的各项开销,都是江宁县负责,他们的职责,就是收取赋税,运到江宁县的货物,包括到上元县的货物,一律按照二十税一的比例抽取赋税,不管是谁,都不能够特殊。至于说收到的赋税,江宁县只要其中的一成。

苏天成的时间,计算的非常合适,大量的货物,通过水路,运往了南京。

江宁县的吏员和衙役,刚刚到市舶提举司,就开始忙碌了。

这一切,如同是变魔术,令县衙所有的官吏,目瞪口呆,他们实在不明白,知县大人哪里来的本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就令江宁县的商铺,如此的红火,大部分的店铺,忙的不可开交,商品源源不断的卖出去了。就连京营里面的军士,也开始大规模的在江宁县购买商品了。

这一切,在苏天成的眼里,是理所当然的,今后的发展,会更快的。

春耕生产,马上就要开始进行了,县衙已经有了足够的银子,免除来年田赋的事宜,没有丝毫问题了,这样能够刺激农户种田,当然,这里面,对于江宁县的士绅,是有着一些影响的,既然县衙免除了田赋,农民就不需要想方设法,挂靠到士绅的民下了。

这样的大事情,需要得到应天府的批准。

苏天成到应天府禀报的时候,发现唐世济也在应天府。

江宁县出现的巨大变化,早就引起了唐世济的关注了。

唐世济和王道直听了苏天成的禀报之后,目瞪口呆,江宁县保证足额上缴赋税,自行承担官吏、巡检司军士的俸禄,还要免去来年的田赋。

这好比是天方夜谭啊。

唐世济首先开口了,追问江宁县的收入来源。

苏天成轻描淡写的说出来了江宁县的收入来源。

他本来不想说的,可这样的事情,瞒不住,还不如早些说出来,有一个后果,他是想到的,也做了准备,那就是南京六部和应天府,肯定是要从中间盘剥一些的。

唐世济倒也爽快,直接提出来了,兵部等部门,很是困难,江宁县既然如此的富裕了,是不是考虑一下,上缴一些捐银,王道直也跟着说了,府衙的官吏,待遇还不如江宁县的官吏,这有些说不过去了。

三十万两的白银,在这样的商议中间,消失了。

离开应天府的时候,苏天成恨恨的,官大一级压死人,自己也没有办法,这些银子,必须要掏出来。

江宁县专门充实了收缴赋税的队伍,名义上,这些吏员和衙役,是收取田赋的,实际上,他们专门负责捐银的收取,至于说田赋,苏天成考虑好了,只要自己还在江宁县,就不会收取田赋,反正请示了应天府,府尹大人没有反对。

腊月二十的时候,县衙免除来年田赋的告示贴出去,再次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早在整修官田的时候,不少的农户,就来看过了,如今,县衙免除来年的田赋,这样的情况下,好好种田,田地上面的收成,都是自家的,若是不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岂不是太可惜了,不少的农户,从腊月开始,就整理自家的田地了。

第一百九十八章 巡检司军士的气势

腊月二十,苏天成、渠清泽和熊子健三人,来到了位于城郊的巡检司的军营里面。

军营是新建的,周围都是禁区,寻常人等一律不准靠近。

城内的军士不多,每天都有军士,轮流守护城门,在大街上巡逻,其余的军士,悉数在军营里面训练。

军营里面的制度,是孙元坤和众人商议之后定下来的,苏天成过问了,而且做出来了修改,取消了屯军,这样一来,巡检司的军士,就成为了职业军人。

至于说军户制度,依旧存在,但做出来了很大的修改,继承制度取消了,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观念不存在了,想要升迁,一律凭借军功。

巡检司的军士,属于地方民团的性质,尚不是朝廷正规的军队,五千军士,最高指挥官孙元坤,不过是九品的巡检,下面的设置,自然要做一些改变。

五千军士,设为五个营,每营一千人,其中两个骑兵营,一个神机营,两个步兵营。

每营设五个旗,每旗二百人。

每旗设五个队,每队四十人。

从营到队,长官的设置,都是一样,一正两副。

最为重大的修改,是关于军士的待遇问题,营长每月俸禄二百两银子,副营长每月俸禄一百八十两银子,旗长每月俸禄一百两银子,副旗长每月俸禄八十两银子,队长每月的俸禄五十两银子,副队长每月俸禄四十两银子。普通军士,每月俸禄五两银子。

这样的俸禄制度。已经开始执行了。

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也是必须要承受的负担,按照这样的制度执行,五千将士,每年需要的俸禄接近六十万两银子,加上平日的开销,合计需要七十万两的白银。

这样的高薪,江宁县不可能维持庞大的军队。

苏天成的想法也是这样的。军队不需要太多的人,顶多三万人,重点在于军士的质量。而且军士的待遇,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可能完全一样。

军队里面,绝对不允许有贪污的行为,每营、旗、队里面。都有专门的军士,负责监督,发现有贪墨的行为,立即举报,一旦查证落实,予以严惩。

将士的待遇落实之后。巡检司军士的自律程度,令人难以置信,特别是从峨眉山过来的三千军士,他们的家人也到了江宁县,自身的俸禄。完全可以养活家人了。

巡检司的军士,已经成为江宁县百姓羡慕的群体了。

江宁县不少的青壮。都想着能够进入巡检司,可惜暂时没有机会。

苏天成、渠清泽和熊子健到了军营的门口。

不管是谁,到了营门,一律都要下马。

三人下马了,将缰绳系在了军营外面的马桩上面,孙元坤、刘实亮、罗昌、刘铁汉、马华彪等人,在军营外面迎候。

站在军营门口的军士,如同木桩一样,一动不动。

“属下拜见大人。”

孙元坤等人,按照军队的礼仪,单膝跪地,给苏天成行礼。

苏天成抱拳还礼。

所有军士都列队站好了,骏马在主人的身边,似乎也明白,今日情况不同了,显得很是安静。

虽然只有五千人人,但这些人表现出来的气势,仿佛是千军万马等待沙场点兵。

苏天成一眼看过去,就感觉到不一般的气势,这股气势很是骇人。所有人都纹丝不动,没有得到军令,就是天上下刀子,也不会有人躲避。

产生这样的效果,重点还是在于平时的训练。

巡检司军士的训练计划,一般人都感觉到不可思议,这是几百年之后,特种部队的训练方式,第一是负重跑步,背着二十斤重的石头,每天都要跑5公里,第二是体型稳定的训练,每天都要举着长枪,在长枪的前方,吊着一块石头,一动不动一个时辰,第三是刀法枪法和格斗的训练,每日的训练,也是一个时辰,第四是骑术的训练,每日是一个时辰。

特种部队的训练方式,苏天成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楚,但大致的思路,他还是知道的,这样的训练,被称之为魔鬼训练,能够通过训练熬出来的军士,都是以一当百的。

进行这些训练,针对性是非常强的,苏天成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出来一支战无不胜的特种部队,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今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火器的限制是很大的,鸟枪和三眼铳,装火药的时间长,发射速度慢,准确性不高,受到阴雨天的影响大,面对着骑兵的速度和冲击,作用不是很大,一旦骑兵冲到眼前来了,只有遭遇屠杀的份。

至于说大炮,都是实心炮弹,杀伤力不是很大。

真正的燧发枪,还没有研制出来,根据历史的记载,燧发枪是南晶部右侍郎毕懋康崇祯八年发明的,如今是崇祯五年末,南京的户部,没有这个人。

若是能够找到毕懋康这个人,研发出来燧发枪,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燧发枪是依靠撞击发射的,扣扳机之后,龙头下压,因为弹簧的作用,与火石摩擦发火,产生了冲击力,射出去了铁弹,燧发枪的最大好处,就是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用手按龙头,瞄准较为准确,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发射,不足之处是发射速度和装弹,包括炸膛的问题,还是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的。

苏天成清楚,自己不可能完全依靠着火器的作用,需要依靠的,依旧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冷兵器队伍,想想满清的八旗,依靠的就是骑兵夺取天下的。他不是火器庄家,公务员是不可能接触到枪支的,更不要说清楚构造原理了,但他准确的知道火器的作用,一钓现机会,他会不顾一切的抓住,投入大量的金银,不断加以改进的。

临时的检阅台吗,早就搭好了,能够上检阅台的,也就是苏天成和渠清泽。

苏天成没有首先上检阅台,而是从每一个军士的面前走过,看看每一个人,尽管是严冬季节,尽管天气寒冷,可站在操场上的军士,挺直了身体,一动不动。

这是他煞费苦心,打造出来的一支部队,也是绝对忠于自己的部队,对每一个军士,他都是心存感激的,扭转乾坤、改写历史,就需要靠着这些军士。

渠清泽受到的震撼,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进入了军营,就感觉到一股肃杀的气息,每个军士,都是那么的彪悍,站着一动不动,透露出来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

他是见过不少军队的,但今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这是一支完全不一样的军队。

苏天成和渠清泽慢慢的走上了检阅台。

“大人,巡检司五千将士,列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