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第12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阳府的赋税也加重了,名义上是为了抵抗流寇的。
苏家也不能够例外,拿出来了一些粮食,好在苏天成有着不一般的身份,所以府衙很是客气,借粮的数量不多。
苏化文在信里面,还是说到了一件事情,想着让苏天然跟随到江宁县来,南方毕竟要安定一些,苏天然在这边来了,不需要提心吊胆。
苏化文提到了一件事情,再次引起了苏天成的不满。
原来,苏化文知晓他在江宁县购买了府邸,信里的意思,苏天然到江宁县来了,可以帮忙照看府邸,自家兄弟,也放心很多的。
看完了来信,苏天成冷冷一笑。
这个表情,被王芙蓉发现了。
“少爷,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啊。”
“没有什么事情,父亲想着,让二哥到江宁县来,这里不是有府邸吗,来了正好管理啊,也算是为我分忧啊。”
长期在苏天成的身边,王芙蓉已经了解了少爷的一些脾气了。
“少爷,二少爷真的准备来吗?”
“没有这个必要,在平阳府城生活的好好的,到江宁县来干什么,我每天那么多的事情,难道还要照看二哥吗,他的年纪不小了,该自己操心自己的事情了,去年就成家了,父亲老是操心不该操心的事情。”
王芙蓉暗暗的松了一口气,要是苏天然来了,她该怎么办啊,管理这个府邸,深不得浅不得,二少爷和二少奶奶,不管这么说,都是主人家,到时候,白白增加一些矛盾。
“少爷,老爷这么说了,怕是要送二少爷来的啊。”
苏天成看着王芙蓉笑了笑,这个女孩子,还真的是有些想法了,看来是慢慢的长大了。
“芙蓉,不要想那么多,父亲毕竟要征询我的意见,我不同意,二哥是不会来的,万一他觉得平阳府城不安全,那就到太原府去啊,再不行,就直接到京城去,可以去的地方多了,没有必要到江宁县来。”
“少爷,奴婢可没有说,不要二少爷到江宁县来的。”
“你个小丫头,不是这个意思,还是什么意思啊,二哥要是真的来了,你这个内当家,可就辛苦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说不定还要在我的面前哭鼻子啊,我可不想看见这样的情况发生的。”
王芙蓉脸红红的,胸部靠在了苏天成的背部,不再说话了,她的内心,是特别温暖的。
第一百八十三章 朝会上的动摇
京城,紫禁城,养心殿。
朱由检的面前,摆着两封密折,两封密折里面奏报的事情,都会在朝廷里面,引发轩然大波的。
最近的事情有些多,朱由检的心情,再次变得有些抑郁了,流寇在陕西和山西四处骚扰,规模颇大,朝廷围剿的作用不大,山东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虽然莱州解围了,可登州依旧在叛将孔有德的手里,朝廷必须要派兵剿灭。
动用军队,就意味着用银子,好在有江宁县运来的银两,暂时不用为银子的事情发愁,可开战期间,银子如同流水一般的出去,要是不能够想到好的办法,来年怎么办啊。
朝廷里面的事情多了,党争愈演愈烈,斗来斗去都是为了权力,令他对内阁首辅周延儒,隐隐的有了一些意见了,包括户部尚书毕自严,总是想不到好的办法。
最为令他不满的,是苏天成在河南赈灾,明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次陕西流寇侵扰山西,按照以往的惯例,河南也是会闹出来一些事情的,可河南的局势很是稳定,周延儒推荐的大臣,也到陕西、山西等地区赈灾了,现在看来,效果很不好,还不知道这些大臣,从中间贪墨了多少的银子。
周延儒接到了河南官吏上奏的弹劾奏折,居然在内阁商议,准备处理苏天成。要不是自己坚持意见,说不定苏天成就被削职回家去了。
徐尔一上奏的情况。令朱由检感动了好一阵子,老百姓跪地相送,这说明,苏天成在河南做的很好,可笑的是,周延儒居然认为,这是苏天成做出来的姿态。
现在,南直隶的密折来了。直接牵涉到了周延儒。
朱由检想等等看,在朝会上面,内阁是不是会提出来讨论,若是不能够提出来,直接就压下去了,他对周延儒的印象,就更加的不满意了。
王承恩依旧站在身边。朱由检抬起头开口了。
“公公,朝廷里面,最近有没有议论什么事情啊?”
“皇上,奴婢听说,有好多大臣,都在议论。江宁县租种官田的事宜,认为这不合礼制,万万不行的,还有人说苏天成刚刚到江宁县,不去熟悉地方事务。却是想着租赁官田,是不是想着从中间谋取什么利益的。”
朱由检的脸色。变得很是难看了。
“都察院和给事中没有什么动静吗?”
“奴婢以为,既然大臣在议论了,都察院和给事中也可能要弹劾的。”
“还听见了其他的事情吗?”
“皇上,奴婢就知道这些,其余的没有听说。”
朱由检的脸上,布满了阴云,朝廷大臣那些尔虞我诈的行为,他是很清楚的,江宁县租种官田和降罪周顺清两件事情,都是上奏到了吏部、户部、刑部和都察院的,可现在传出来的,只有江宁县租种官田的事情,这是什么意思,而且朝廷里面的议论,肯定是弹劾苏天成的,甚至会提出来,免去苏天成官职的。
“朕的这些大臣,可真的是很忠心啊。”
站在一边的王承恩,没有说话,但内心里面,还是高兴的,皇上有着这样的想法,必然会更加的信任宦官,今后的日子,也要好过一些了。
翌日,早朝。
工部都给事中傅友亮首先上奏了,他上奏的内容,居然是弹劾江宁县知县苏天成。
朱由检万万没有想到,傅友亮是苏天成的恩师,山西乡试的副主考,按说是绝对不会弹劾自己的学生的。
可傅友亮的这一手,确实能够引发很大的反响,身为老师,出面弹劾自己的学生,这样的情况,确实是很少见的,这也说明了,苏天成确实做错了事情。
不过,傅友亮的弹劾,还是留有余地的,认为苏天成在江宁县,做了一些事情,但不应该破坏祖制,不应该想到租赁南京京营的官田,官田是军营的根本,万万不能够动摇,就算是江宁县给付报酬,也是不行的,傅友亮的弹劾奏章,还提到了应天府府尹王道直,认为王道直在这件事情上面,是缺乏监督的。
傅友亮认为,苏天成应该被免去江宁县知县,回到京师反省。
朱由检的脸色很是难看了。
“臣不同意傅大人的弹劾奏章。”
率先发难的是徐尔一。
“江宁县知县苏天成,做出来的成绩有目共睹,就是租种南京京营的官田,也是付给了报酬的,臣仔细阅读了江宁县的奏折,上面说的很清楚,租种官田,可以令南京京营减轻负担,专心军士的训练,而且南京兵部尚书、直浙总督周大人、守备勋臣张将军,以及镇守秦公公,专门为此商议,认为此举是可行的,也有折子上奏了,傅大人的反对意见,臣仔细听了,也就是一条,违背祖制,臣以为,历来没有不变的制度,若是有利于朝廷的制度,都是可以试验和推行的。”
徐尔一刚刚说完,户部尚书毕自严开口了。
“臣以为,徐大人此言不妥,祖宗的立法,岂能轻易破坏,若是府州县都照如此做,还有什么规矩可言,臣对傅大人的弹劾,虽不是完全赞同,但也认为,江宁县租种南京京营官田,不是很合适。”
这一下,朝堂上的诸位大臣,忍不住低声议论了。
傅友亮是苏天成的恩师,率先弹劾自己的学生,另一位恩师徐尔一出来辩解,谁知道反对徐尔一意见的,竟然是毕自严,要知道,徐尔一复出,可是毕自严推荐的,这到底是这么了,为了一个知县,居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接下来的意见,就有些明确了,大都是反对江宁县租种官田的,赞成的意见不多。
内阁大臣,悉数没有表态。
朱由检看了看站在最前面的周延儒。
“周爱卿,你是什么意见啊?”
“臣以为,傅大人的弹劾,还是有些道理的,祖宗立法,万不能轻易更改,何况官田是维持卫所运转之根本,要是各地都如此做了,最终不能够按时提供租赁费用,将危及我大明的军心,动摇大明之国本,故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至于对江宁县知县苏天成的处置意见,臣没有其他的看法,苏天成还是可以到翰林院。”
温体仁脸上毫无表情,仿佛是老僧入定。
周延儒不愧是首辅,一针见血,点到了关键的地方,这罪名可大了,租种官田,动摇了国家之根本,苏天成是什么居心啊,这样的罪,就是砍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偏偏人家有涵养,让苏天成回到京城,进入国子监。
朱由检内心冰凉,事情的发展,还是在他的预料之中了。
“臣有不同的看法。”
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朝廷顿时安静下来了。
说话的是徐光启。
徐光启是太子太保、太渊阁大学士、内阁辅臣。
徐光启已经七十岁了,资格非同一般的,朝会上面,也很少发言,加之身体也一直不是很好,但他开口发言了,大都形成定论了,就是周延儒,都不好反驳的。
“徐爱卿有何意见,慢慢说,不要着急。”
朱由检忍不住开口了,徐光启多次提出来致仕,他就是不同意。
“臣以为,江宁县知县苏天成的建议,是可行的,理由有三:其一,江宁县上缴朝廷白银两千五百万两,至今局势稳定,这已经证明了知县苏天成的能力,说明苏天成做事情,心里是有数的,提出来租赁南京京营的官田,是经过了认真思索的,绝非一时冲动。”
“其二,江宁县奏折上面亦说到了,租赁南京京营的官田,这不过是试点,并未提及,在我大明境内推广,何况租赁官田的事情,尚需要朝会探讨,那些认为租赁官田,是动摇国之根本的说法,是行不通的,也是可笑的,若是有了如此的担忧,岂不是说我大明的府州县,都要各行其是了,朝廷的敕令,已经无效了。”
“其三,南直隶和应天府,都是同意这个建议的,这说明,他们是经过了认真讨论的,我等在朝廷的大臣,不可能完全知晓南直隶的情况,更无法完全了解南京京营之情况,皇上既然派出了诸多大臣,负责南直隶的事情,负责南京京营的事情,就应该充分相信他们,若是任何的事情,都需要朝会上面来讨论,试问下面的官员,还需要做什么事情,每日里等着朝廷的敕令,或者是皇上的圣旨,岂不是就可以了吗。”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很快,温体仁表态了。
“臣以为,徐大人所言极是,江宁县租赁官田的事情,是可行的,江宁县知县苏天成,上任不足半年时间,做出来的成绩,有目共睹。”
朱由检看了看众多的大臣,很快开口了。
“朕以为,徐爱卿说的是有道理的,做事情当然要遵循祖制,但如果拘泥于祖制,还要诸位大臣干什么,还要朕干什么,江宁县租赁官田的事宜,朕看就不要再议了,户部拟出敕书,准了。”
第一百八十四章 何为金蝉脱壳
“诸位爱卿,还有何事上奏。”
朝会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时辰,说到的事情不少了,可迟迟没有人说到周顺清事情,朱由检的心情,渐渐的有些凉了,脸色也有些阴沉了。
周顺清不过是南京礼部不入流的官员,按说是不需要在朝会上面来讨论的,如何的处置,刑部或者是大理寺拿出来意见,下发敕书,就可以了,但朱由检不放心,看到了周顺清的恶行的时候,他都差点忍不住了,如此的嚣张跋扈,以前居然能够逍遥。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周延儒是暗中保护的。
周延儒纵容和偏袒家人和下属,朱由检早就听说过,原来以为,这不是什么大的事情,人总是有缺点的,慢慢改正就可以了,加之自己是非常信任和依赖周延儒的,但这一次,他有些忍不住了。
眼看着就要散朝了。
“朕这里有一封奏折,周爱卿,你帮着念一念,让诸位大臣议议,看看该如何处置。”
周延儒从王承恩手里接过了奏折,开始宣读了。
不过,没有念几句话,他的脸色就微微有些变化了,念完了奏折之后,他的额头上面,已经出现了大颗的汗珠了。
这就是锦衣卫上奏的,有关周顺清犯下的罪行,最后的处理意见,是斩立决。
也就是说,不需要等到来年的秋后问斩了,一弹会确定下来,表示同意。将立刻斩首。
周延儒也知道了,这是锦衣卫上奏的密折。皇上要他在朝会上面念出来,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应该是明白的。
“刑部的胡爱卿,你说说,刑部可曾收到这样的奏折啊。”
“禀皇上,刑部收到了,已经议过,上奏了内阁。等候票决之后,就要下发敕书了。”
“哦,刑部是什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