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唐骑 >

第486节

唐骑-第486节

小说: 唐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天策大唐在元帅之前,并无明显的祖宗规矩,”魏仁浦这句“我天策大唐”叫得一点违和感都没有,他分析到这里,说:“是以立法修法之权,在于圣王,圣王即是元帅!如今圣王不在,朝中文武两班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朝政陷入混乱的乱麻症结,便在于此了。”

郭汾道:“若依先生之言,要解决当前之事,却该如何是好?”

魏仁浦道:“有经、权二事。经者,便是本百姓之心修订律法,以补当前漏洞。权者,便是在现行律法中谋一策略,使百姓舒困缓难,使国家转危为安,又不触犯国家之律法,投鼠而保器。”

郭汾道:“如今最麻烦的事情,便是元帅不在凉州,东西万里,也没法到远西请示元帅,这修法之事,难道要等到元帅回来才办不成?”

“这个……”魏仁浦道:“立法乃是国之神器,就不是我们所敢妄议的了。”

郭汾听他的口气,分明不是没有主意,而是“不敢”,便道:“这里是市井小庙,咱们在此避雨闲谈而已,先生若有办法不妨一吐为快,又不至于有什么罪过。”

范质心道:“那可未必,你若是个普通人,这话说说无妨,但你是张夫人,这话说出来只怕就要变成真的!”便给魏仁浦连使眼色,要他慎言。

可魏仁浦自入凉州以来,吃多了苦头,他又比较耿介,不肯随波逐流,对与天策大唐的情况作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日常也就和范质等人说说,很少有在普通听者面前一抒胸臆的机会。而跟范质讨论,以及跟郭汾言说,那种感觉是不同的。跟范质讨论,由于两人知识水平层次相近,许多话彼此是点一知百,不用多说,有时候又彼此截住话题,以作争论,哪里像跟郭汾说话这样,可以长篇大论,一展所长?因此今日他真是说的够过瘾,竟然便未注意到范质的眼神,脱口便道:“自古圣王立法,渊源必有所自。待国家定鼎,又必有掌法之司。如今元帅虽然不在,但纠评台不是还有论宪堂么?”

郭汾一怔,道:“论宪堂?”

这论宪堂却是纠评台十六堂中的一堂,而且是先纠评台而存在的一个非常设机构,只有九个成员,分别就是汉传佛教大宗师法如,蕃传佛教大宗师宗晦,祆教大祭司穆贝德,明教长老温宿海,国老杨定国,大法官张德,以及郑渭、张毅,最后还有一个就是郭汾。

这论宪堂的来源也是因应天策政权的立法情况而生——张迈也知道天策政权百法草创,许多律令都是仓促上马,里面必然有不完善不严密之处,而且文辞也还需要修饰,所以在每立一法之后,或者每决定要废一法之前,必然将新法或者决定分别抄成几份,交到一些既有见识、又能代表一定人群的人手里让他们审议。在疏勒的时候是请法如、穆贝德、温宿海、杨定国、张德、郑渭来审,兼并了沙州之后加了一个张毅,到了凉州之后又加了一个宗晦,去年又加了一个“妇女代表”郭汾。中间郭洛、杨易、洛甫、慕容归盈和曹元忠曾加入又退出了。孙超也曾是其中一员,却已经逝世了。

确切来说,这一开始并非一个机构,只是自然形成的一个小圈子,平时也没有固定的事务,只是有需要议论张迈要立的新律法时才几人聚首,或者就书信讨论,待到纠评台要设立,这十六堂议论的本是天策政权各个方面的事宜,这中间律法也被考虑到了,因此便设立了这个论宪堂,但实际上纠评台周围并无一个房屋来作为论宪堂的所在,而且也没有御史来做日常事务,甚至没有明文规定论宪堂有什么权限,只是将经常论宪的几个人在纠评台十六堂的名录上登记上去便是——可以说这个机构的一切都显得很模糊。你要说它的权力大嘛,它的权力也不小,然而平时谁也没想到要用它来做什么事情。

天策政权的立法情况,相对来说还是很粗陋的,不过这也要看和谁比,若比诸天方教国家,那是以教为法,其经文就是法律,而经文又是穆罕默德在“通神”的状态下“悟出来”的。至于中原,五代的君主能够将政府收拾得像个样子也就是了,根本就还没去到想如何立法修法并讲究程序的地步。

这时魏仁浦脱口提出论宪堂来,范质内心大吃一惊,心想:“道济好大的胆子!论宪堂本来只是为元帅修补律令不足之拾遗补缺者,他这么顺手一推,要在元帅不在之时立法修法,看似只是微改,实际上却是变天之举啊。这等话平时诌诌便罢,怎么能在张夫人面前说出来!”

不料郭汾却没想这么多,只是点头道:“将此事交给论宪堂来议,这个却有道理。若我们九人都觉得的话,元帅料来也不会有意见。”

※※※

注:虞,指的是从山川大泽之中取得各种资源,包括开采矿藏、伐木、取得水产资源等等。相当于采矿业、伐木业、渔业等的综合。

第123章 将诛

魏仁浦听了郭汾最后一句话,不由得一愣,道:“你们九个人 ?'…'”心中猛地一惊,便猜到隔壁这人只怕不是等闲之辈!

朝范质望去,却见他脸上的神色十分复杂,魏仁浦作了一个询问的神色,范质蘸了一点茶水,在桌上写道“元帅夫人”四字,魏仁浦骇了一跳。

就在这时郭俱兰奔了进来,道:“夫人,郑长史……”看看附近有人便顿住,郭汾却已知瞒不过了,见雨势已停,走到天井中来,对范、魏二人道:“今日一谈,得益良多,范先生都没听出妾身的声音么?”

范质和魏仁浦赶忙出廊行礼,范质道:“刚才已经听出了夫人的声音,只是见魏兄与夫人正在兴头上,不好打扰。”

郭汾哈哈一笑,又问魏仁浦的身份来历,范质道:“魏兄是卫州人氏,中原有名的士子,入凉有日,如今正是待考之身。已经过了二试。”

“待考,莫非准备应我天策府取士之试?”

范质代为答道:“正是。”

郭汾大喜道:“若是如此,那真是国家之福了!前面二试,元帅都未曾参与,最后这一道关,却得元帅亲自主持。这场考试早就要进行了,只因元帅西征,这才拖了又拖。”

魏仁浦应道:“伦才大举虽重,但破虏征伐更急。”

他自知道郭汾的身份,说话便显得谨慎多了,这两句话语气上没有下任何评判,只是述说。

郭汾道:“搜选人才,也很急的,现在咱们的武将是不少了,治国的文才却总是不够用。”顿了顿,道:“刚才魏先生说,中部粮价之事有经、权二议,经先生已经说了,权却该如何?”

魏仁浦忙道:“待考儒生,如何敢在夫人面前妄议国政!”

郭汾笑了笑,道:“待考儒生为什么不能议国政?咱们这边不是中原,没这限制啊。”

魏仁浦刚才不知道郭汾的身份,说开了便止不住,有些话甚至是未经深思熟虑的临场发挥,这时既然知道了郭汾的身份,说话之前便不免三四犹豫,迟疑了好一会,才道:“经者王者之政,权者霸者之略。王者之政,放诸四海皆可明议,霸者之略,非其人不言,非其地不议,非其时不行。”说着看了看周围,意思是现在的氛围不对。

郭汾便猜此事必须保密,便向观音堂的和尚借一间厢房,这时观音堂的和尚听说是元帅夫人驾到,个个又惊又喜,哪里有不答应的,马上就提供了一间净室。

郭汾便邀魏仁浦入内,魏仁浦拘礼不敢进去,郭汾道:“既要论国家大事,扭扭捏捏的做什么!”

魏仁浦听了这话,怕被小觑了,这才进来,郭汾也不令关门,只是让郭鲁哥夫妇守在门外,其他人等都隔离在远处,门虽未关,但外面的人却听不清楚里面人的话。

郭汾这才道:“先生是不是有什么办法?”

魏仁浦心想:“刚才最不该说的话也都说了,现在还藏掖着干什么!”便道:“中部粮价之事不决,是因为主政双方之议论,一个过严有害国法,一个过宽以至于无法惩治奸商,且朝中……”他说到这里,又停住。

郭汾道:“继续说下去。”

魏仁浦道:“晚生对国家之事,只是旁观,未知得深切,实在不宜妄言。”

郭汾摇头道:“正因为你是旁观,所以才能旁观者清啊。你说下去吧,有什么不对的,我不会见怪。就算涉及到什么人你说错了,我也只当你无心。”

魏仁浦得到这份鼓励,这才鼓起勇气道:“其实政策一过严、一过宽,以至于无法施行,或者正是朝中有人为利益所牵涉,不想粮价就此下跌。中部奸商有所依赖凭恃,这才有恃无恐。”

郭汾一怔,不置可否,过了一会,才道:“若真是你说的这样,你可有办法解决?就像你刚才说的,要在不侵扰国家现有律法的情况下解决。”

魏仁浦道:“可以的,只要重重拿起,轻轻放下,就行了。”

郭汾皱眉道:“莫给我打谜语,说实在的。”

魏仁浦道:“粮价炒卖之风,盛行于高昌,但那些粮商背后的势力还盘踞得不算牢靠,只要寻一个在高昌有严酷之名的人,将行极严厉之事,就可以了。其事在将行未行之间,风声传出,粮价必跌!正如投鼠忌器,却引一猫入内,猫不需近器,只需一叫,便可让鼠辈丧胆。此事说来轻巧,不过却得是最高决策者有足够决心,且其真正意图必须绝密,不能走漏半点风声,否则就不灵了。”

郭汾一点就透,心中大喜,又想:“唉,我怎么就没想到!若是夫君的话,便不会踌躇这么久了。”便有了主张。

……

她之前的态度十分彷徨,对两种解决方案在两可之中,因此听郑渭说觉得郑渭有理,听杨定国说觉得杨定国有理,只因为自己没有决定,所以就容易动摇。这时既有了决定,便不再犹疑了。

第二日纠评台召开了会议,郭汾亲自主持,一上台就表明了自己的意见:她要依法严厉打击炒卖粮食者,绝不容许祸国殃民者的存在。

凉州坊间本来就对中部的粮商意见很大,严厉打击的声浪很高。至于力主慎重者,主要来自上层——那必须是小部分对律法有远见的人才能看到的问题,相对来说有些形而上,却很难在一个面对许多人的场合说。非有上层执政者的推动,后一种意见很难取得胜利。

纠评台的御史们都是深知民意的,这时见郭汾表示如此纷纷响应,杨定国见郭汾彻底支持自己,心中大喜,在纠评台前痛斥中部粮商的无良,说到激动处几乎声泪俱下!

这一场本来要讨论如何应对中部粮价高企问题的政策的纠评会议,当时成了一场对无良奸商的批判大会!郑渭一派的意见简直没法上台!

会议连续开了七天,御史们的意见一天比一天激烈!到后来岂止是要将粮商们抄家,简直是要将粮商们拆骨扒皮了!

郑渭见郭汾转变得如此之彻底,心中诧异,却又暗暗担心,怕天策政权好不容易立起来的信誉在这次的事件中一朝崩溃。

不过纠评台的舆论已经完全一边倒,郑渭想要回天也在所难行。他心想只有在天策府内部讨论如何执行时想办法了——舆论是舆论,真要执行,还是得看他长史如何调动人手。

不料就在天策府内部的议事中,郭汾建议将这件事情从政务层面,提升到军政层面上来——也就是说从内政转变为涉及军事的范畴。这样一来事件的性质就变了!

杨定国却道:“这件事情已经影响到了国计民生,正该如此!”又自动请缨,道:“老夫虽然年迈,却愿意到高昌走一趟。如果诸位信得过我,这件事情就交给老夫吧!”

郭汾道:“这件事情,也正应该由中枢派一个人过去亲自办。若是个地方官吏,或者威权不够,只怕办不下来。但是我觉得杨国老并不合适。”

杨定国看了郑渭一眼道:“我不合适,难道要请郑‘相爷’去么?”

郭汾道:“凉州政务繁忙,郑长史哪里走得开?我是想,这次的事情,有很大原因是杨易将军将许多北庭军民发派到高昌、伊州就食,既然如此,也不用从凉州派人了,就干脆让杨易将军来办这件事吧。让他以轮台都督身份,在秋收之前主管龟、焉、高、伊四州粮务。”

杨、郑两人都愣了一下,一时想不通郭汾为何会有这个提法,郑渭固然觉得不妥,杨定国也道:“杨都督主持北庭防务,既要防备漠北,又要处理北庭的重建,只怕分身乏术啊!”

郑渭也道:“而且杨都督如今是边防重将,若再牵涉到政务上来,只怕混淆了军政界限。如今杨都督已经在总理北庭军政,若是将山南也交给他,那权力就太大了——当初就是宁远郭都督,也没有这般大的权力啊!”

郭汾却道:“我却觉得,杨都督必有办法。而且也不是要他署理山南的政务,而是将天山南北统合起来,作为一个总的缺粮区,让他来主抓对军、民、商、奴的粮食调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