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唐骑 >

第479节

唐骑-第479节

小说: 唐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定国一时愣住了,道:“赶紧从凉州调粮过去啊!”

“凉州倒也还有存粮。但对高昌来说这里是远水,哪里救得了近火!”郑渭道:“这可不是运些许货物,而是运数十万人的口粮!粮食从这里运到高昌,最起码得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路上消耗的粮食,需得准备多两倍的物资,我们如今国库是欠债运营,哪里能够经得起中途的浪费?且从这里运过去,成本也差不多要翻倍,如果我们按成本入市,照样解决不了高昌的粮价问题,若我们亏本入市——国库又经不起折腾。北庭的这一仗打得我们军民疲惫,国库空虚,对外我们撑着一个虚壳装得很强盛,但关上门咱们自己说实话——其实内部问题多如牛毛,这远在数千里外的粮价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有那么容易解决,我何必在这里犯愁!”

他这么长篇大论一番话说下来,却将杨定国给镇住了,打仗他倒也还行,协理政务他也干过——不过那是新碎叶城那样一个几千人口的小地方,像这样东西万余里、人口上百万,牵涉到军事、外交、商业、工农、交通等极其复杂问题的大政治,杨定国可就不在行了。

郭汾也知道这些年郑渭委实不容易,张迈豪情万里,手一拍就决定了行动的大方向,然而真的要将事情做好,这里头却牵扯到千千万万的细致活儿,而这些细活军事方面是杨易、郭师庸等人在办理,后勤以及民生就都仰赖郑渭了。这个天策唐军的内政首脑,在各地的变文中并未有什么新奇的故事让变文僧们传唱,其实却是支撑着天策唐军军事胜利与外交胜利的顶梁柱!别的不说,光是让天策军在接连的对外战争之下居然还能让境内民生胜过周边大多数国家,这份功劳已足以让郑渭与开疆拓土的诸大将并列而无愧了。

“郑长史,”郭汾将声音放柔了,以一种商量的语气,说道:“事情自然是很难的,不过以你的聪明才智,想必会有办法的。”

郑渭听郭汾以这种语气说话,这时便没办法也得想办法了,叹道:“做饭炒菜,总得先有米,我们现在不是菜式上出了问题,而是没米下锅。当前的难处,就在必须先找到钱粮。手里有了钱粮,事情才好办。”

郭汾道:“那么能否再向商人们借一点?”

“一点半点,倒也不难。”郑渭道:“但这么大的款项……去年冬天,我们便已经在举债打仗了,与我军关系亲密的商家,大多已经将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了,如今我们利息未还不说,还再要下去,那就要动到他们的本金——怕是难了。对商家来说,本钱就是性命,毁家纾国的事情,不可能要求大部分人都能这样做的。”

郭汾低着头,道:“郑长史说的对,这事果然是难。不过难归难,大家群策群力,总得相处办法来才是。咱们连北庭大战这样的难关都过去了,难道在得胜之后反而卡在了这里不成?”因吩咐下去,全府上下,所有金银首饰贵重物品都拿出来。福安听说之后,也将嫁妆都让人送了来。

郭汾道:“这怎么可以。”

福安道:“姐姐这样说,是当妹妹是外人了!”

郭汾这才让收下,薛珊雅听说,也将生活所需之外的财物都收拾了一并送来。

张迈生活比较简单,他在诸国之中地位尊于帝王,但天策上将内府帮着料理生活的佣人也才二十多个,放眼当世,别说耶律德光、李从珂、奈斯尔二世等人,就是中原的节度使,除了石敬瑭之外只怕没一个比他简朴的了,所以将全府大部分财产都拿了出来其实也没多少,就算加上福安和薛珊雅的嫁妆,相比于高昌、北庭那边的需求,相比于如今仓司的负债那仍然是杯水车薪。

然而她作出了这样的姿态,凉州各界对此却不能不有所感动。

第114章 战后的难题

凉州城最豪华的府邸,不是天策上将府——张迈没有那个私钱,而他又未挪用公家费用,当然也就没法给自己搞那么豪华的住宅。

也不是天策大唐的首富郑家——无论郑万达也罢,郑济也罢,都十分懂得克制——在萨曼时他们就夹着尾巴做人惯了,来到河西以后虽然家族的政治地位也一跃升到第一线,但仍然行事谨慎。

不过,如果是有眼光的人,一踏入郑家的府邸就会觉得论到内部格调,郑府可称河西第一!郑家的府邸,是由郑渭和郑济两个人的府邸连在一起的,后面共用庭院,彼此相通,占地面积比天策上将府小了一圈,但是内部的格局却十分紧凑,郑家不是暴发户,老一代也好小一辈也好,都有着一种真正的贵族眼光,府内的陈设并不故意炫耀金银和古董,然而几乎每一寸地方都用了心思,让主人有居家之安适感,招待客人时既不显得豪奢却又能符合郑家的品位。

不过,郑渭却不经常回家,虽然处于后方,但他的忙碌程度只怕还在杨易之上,一个月三十天至少有二十几天都在天策府长史房,在办公事的地方附近弄个耳房,夜间就睡在那里,就是回家也是匆匆忙忙,逢年过节的家宴经常缺席。对此郑家的人却不敢有怨,因为这位三爷虽未给家族直接创收,实际上却乃是家族政治上的保证。

但是这天晚上,既不是年节,也不是父兄的生日,天策府的事务也很繁忙,但郑渭却吩咐了家人:“今晚我要回家吃晚饭。让二哥、四弟都别外出,有什么宴会也推了吧,好久没一起聚聚了。”

家人将消息传回去后,郑府的管家就忙碌了起来,厨房比过年的时候还着紧,但也没有做的大鱼大肉,郑老夫人吩咐将食材全部等好,又派了一个几个小厮在天策府等着,一见郑渭换衣服回家,就接力跑回来报信,厨房马上整治菜肴,等到郑渭进府,再换过家常衣服入席,清淡中见心思的饭菜便热喷喷地陆续端上。

这顿饭吃得十分温馨,饭后郑渭也不像以往那般又去书房忙碌,而是留在后园,与父兄聊些家常,顺便地就问起最近家族中的生意来。

为避嫌起见,这两年郑渭在家从来不主动跟父兄说生意上的事的,这时他一开口,郑万达等便知要入正题,郑老夫人早率领一众媳妇孙子孙女离开了,后园只剩下他们父子四人。

郑济道:“家里的生意,一切都好。这次北庭大战,咱们亏本地赶制棉衣、靴袜送往前线,着实赔了不少钱,不过大胜之后,各种利好消息就跟着来了。和这些比起来,军备制品上的亏损就不算什么了。”

像这种官家包下来的大买卖,最是赚钱的好时机,只要质量稍微抓得次一点,一笔大钱就落入口袋了。何况这次北庭大战消耗极大,除了以往的库存之外,疏勒、龟兹、高昌三个大工坊都是连夜开工赶制棉衣,在这等时候最能给以次充好找理由了——时间不够嘛。

但郑渭这次却下了再三叮嘱,要家里在这笔生意上千万不能图赚钱,甚至要求便是赔本也要将这笔军需物资做好。战前天策军的国库已经告急,所以这批给郑家的生意郑渭也故意压到了市价的八成,而郑济也果然下了重本,天策唐军所订制的每一套军衣他都下足了材料,非但如此,还免费承担起了运货的费用——将一切货物直接运到了龙泉关交付天策军后勤官员。

此次北庭战争,秋冬两季占了时间上的大部分,尤其是最后的决胜更是冬日作战,严寒中作战,军士的保暖便显得异常重要,如果保暖不到位,一到户外手脚僵硬,战斗力就要大削弱,相反,如果在敌方战斗力下降的同时己方能够保住肢体的灵活性,这便等于相对地提高了己方军队的战斗力。

唐军的军衣是统一质量,要求将帅与军士同甘苦,不像回纥、契丹其将领锦帽貂裘,下层士兵却衣衫褴旧,在保暖上并不能普遍得到保证。郑家衣坊所制的棉衣其保暖功效在每一个士兵身上都起到了小小的加成,累积起来便是不得了的效应了。可以说郑家虽然未有人上战场,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难以估量。

这些事情,主掌政务的郑渭心里清楚,张迈的内心也明白,所以在战争结束之后便投桃报李地划拨了一些潜力巨大的商业资源来给郑家,这些资源短时间内并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买卖圈的人眼看郑家的地位日益巩固,郑济再要筹措钱银那便易如反掌了。

郑渭问了一些家族传统的生意,如马与衣,又问了一些家族新兴的生意,如与奈家等十二个家族联合开设的钱庄之后,又问道了粮食上面来,道:“高昌那边,咱们的米店粮铺,现在定了什么价位?”

郑万达和郑济一听,便知这个儿子(弟弟)今天来的目的了,郑济道:“目前来说,是随大市。”

“如今国家外表强盛,但内里却面临有史以来最空虚的困境之中。”郑渭道:“这个困境,别人不知道,但二哥你却应该知晓的。钱银方面,现在国库已经是负债在运行,而且欠下的钱至少要两年才可能还清——这还得是在保证丝路畅通、税收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而粮食方面,我们东部的粮草有余,而中部粮草则急缺,若能熬到秋收,事情或许就平稳下来,但现在高昌、龟兹一带粮价却在不断走高,高到了普通人家几乎无法负荷的地步,这个粮价却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这个时候二哥你怎么能够随波逐流?”

郑济沉默了半晌,才道:“老三,你也是做生意出身的,当知道我们郑家虽然号称首富,但这两年一直紧跟着元帅的军政大略,年年给军方做倒贴的生意,银根早就收紧,地皮、矿场、人力都多,工坊也大,但说到现钱,咱们现在是连前十都排不上!可以说我当的这个家,和你当的那个家是一样的。”

郑济所说的“我当的家”是郑家的生意,而郑渭当的家则是指天策政权的财政。

“更何况,”郑济继续道:“一个家族力量再大,也拗不过整个买卖圈。若是你天策府有钱粮入市平准粮价,那么咱家可以附尾而行,但要靠着郑家一己之力,想要平准粮价,那是做梦。”

郑渭道:“若再加上几个亲近的大家族呢?”

郑济道:“现在并不止是原本的粮商在做这笔生意,战前各处收紧,许多商贩都亏蚀了不少,丝路虽然开多了天竺一线,但并无法抵消萨曼动乱的影响,中原那边又担心因为削藩而引发大战,市面大部分的买卖都不景气,各种货物价格都在走低,眼下就中部的粮价忽然大火起来,所以生意人便都涌了进来,参到这一块来倒买倒卖,这里头不但有大商人,还有小商人,不但有境内的商人,还有滞留着的过境商队。我想其中牵涉到的大小商贩当以万计,众人堆沙便成山,这股力量已经成了势,已经不是几个大家族暗示表态就能挽回来的了。现在价格炒到这样,你以为很高了,其实还只是刚刚开始。现在的价位,在我看来,在秋收之前一个月,那才会是高峰呢。至于到时候会高到什么地步,我也说不准了。”

“现在还不高?”郑渭道:“若是再这么攀升上去,迟早连中产之家要买米都难了,价钱高到那个地步,这买卖还怎么做?”

郑济笑道:“别的东西,比如金玉古董,价格太高我可以不买,但饭总不能不吃。”

郑渭道:“你们这是吸血!”

郑济道:“人在生意场中,所谋不过一个利字。道义也是要的。但生意人不是依照道德准则行事啊,谁都得赚钱。也不是每个人都赚暴利,别看价格推得这么高,摊到千万人手里,出手价格比起购入价格也只是那么个价格差而已,而且这么多人都已经入市,要是粮价忽然降下来,不知道得有多少人破家呢!”

郑家之中,郑汉年纪较轻,见识较浅,也还有着一种青年人的耿直,他原来没有分管粮食买卖这一块,听到这里忍不住道:“二哥,这生意不能这样做啊!将粮价这样越推越高,迟早得崩啊!”

“是,这个每一个生意人也都知道。”郑济道:“等到秋收——不,不用等到秋收,那价格肯定要下来,但那不是还有几个月的生意好做么?这就如击鼓传花,就看这花最后落到谁手上。不过你放心,肯定不会是我们郑家。”

郑汉愕然了一下,又冷笑道:“肯定不会是我们郑家——只怕现在炒粮的每个生意人都这么想吧。”

郑济微笑着点头,郑渭道:“粮价随需求波动起伏,那是应有之义,但若是从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高峰上跌下来,影响的可不止是中部,我们整个国家都受不了的!”

郑济道:“这个大家也都知道,可谁让你不未雨绸缪。去年秋冬之际,在胜负未分之时,你为了诱引民间将各种物资往高昌运,一边设法抬高了那边的价钱,一边放松了这条渠道的管制,甚至一些不大合法的事情你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所以钱银才会都往那边涌。等到战争结束,那边粮价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