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明帝师 >

第36节

大明帝师-第36节

小说: 大明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靳贵二话没说就上前一步对朱厚照行礼问道:“敢问皇上,为何如此肯定河南会有蝗灾?”

    靳贵这个问题朱厚照之前就想到了一定会有人问,这个问题他自然不能照实回答,只能扯一些玄之又玄东西出来才行。朱厚照道:“朕昨夜入睡以后在梦里见到了父皇,父皇告诉朕蝗神降临河南,河南必有蝗灾,让朕注意。所谓百善孝为先,朕不可拂父皇之意,所以今日召七位卿家前来商议该如何提前预防。”

    “这。。。。。。”七位阁老都一下沉默了,他们全都没有想到朱厚照将他们叫来如此言之凿凿地说河南之后会爆发蝗灾居然是因为一个梦。

    梦这个东西虚无缥缈又岂可当真。但难就难在那个梦的内容,朱厚照说蝗灾一事是先帝的梦中警示,若是七位大臣表示此事不足信则是质疑先帝,对先帝不敬。而一旦点头说是该提前预防吧,那肯定又是一番劳民伤财。如果真的做了,若是最后蝗灾真的起倒还好说,但是如果蝗灾没有起,那么这就是一场没有任何意义的白忙活。

    为了一个梦,去动用那么大的精力,内阁的七位大臣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整个朝廷之中愿意为一个梦去兴师动众的也不多。

    吏部侍郎梁储斟酌了一下话语后开口说道:“皇上能得先帝托梦,实乃祖宗庇佑。不过这蝗灾一事实在太过于事关重大,自古蝗灾一起,飞蝗遍野;食稼殆尽,大蝗、绝收、人相食、饿殍载道。提及蝗灾,天下百姓无不谈之色变。如今如果仅因先帝一个梦就将蝗灾一事大肆宣扬出去,恐怕河南灾民会彻底绝望,届时保不准有心之人暗中挑拨河南恐怕会有变。”

    梁储能够坐上吏部侍郎之位绝非偶然,这么一番话不仅说的七位内阁大臣微微颔首,就连朱厚照也有些动摇起来。

    河南发不发蝗灾这个其实朱厚照也说不准,他就是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会那么相信江夏。总之他认为江夏说的就一定是真的,可是如今梁储这么一说,朱厚照又感觉事态严重不敢如此轻率鲁莽行事了。

    正当朱厚照准备点头时他心里有隐隐升起一个声音:“如果。。。。。。如果大哥一语即中,河南真发了蝗灾又如何?”

    朱厚照想了想后说道:“为了朕的一个梦让众卿家劳心劳力,让百姓们提心吊胆这自然不对。但是众卿家有没有想过,若是河南真的发了蝗灾又怎么办?”

    七位内阁大臣相互看了看,这话谁也不敢开口接茬。接了,万一后面真的发了蝗灾,那秋后算账的时候恐怕面临的就是万劫不复之地。

    潜意识当中,大家都将目光投在李东阳身上。

    作为内阁首辅,李东阳乃是当之无愧的文官之首。此刻大家都没了主意,所以只能希望李东阳能站出来说几句话。

    眼下这样的情况李东阳不说也是不行的,如果遇事就躲那还怎么做人的老大?

    李东阳沉吟片刻后道:“皇上,河南河北等地的确发过蝗灾,规模有大有小,但并不普遍,约十年方有一次。对于蝗灾,历朝历代无论是预防还是救治,效果都不显著。多数时候都是等气候变冷,蝗灾自除,若说真要找出什么预防之法,恐怕也就是及早组织百姓捕杀蝗虫,除此之外恐怕真无其它可用之法。针对皇上所说先帝托梦一事,臣认为不可置之不理。近来乌斯藏法师即将前来京师面圣,干脆就让乌斯藏法师做一场法事祭天,求天佑大明,让蝗神离去算了。”

    绝了!六位内阁大臣听完李东阳的话后心中顿时赞叹了一句。难怪人家能够历经两朝不倒,反而坐到了内阁首辅之位。

    李东阳一番话基本上已经将蝗灾这件事给堵死了。

    他没有正面与朱厚照交锋,没有说朱厚照凭借一个梦就要弄得人心惶惶显得太荒唐。反而他提出的很多还是以假如真有蝗灾我们能做什么来提的。

    首先李东阳就先表明,蝗灾的发生几率不高,暗示朱厚照不要太过于相信那虚无缥缈的托梦。然后他又说预防和救治的手段太少,这也的确是实情。别说是明朝,就算到了后世新华夏刚刚建立的时候对于蝗灾人们照常是束手无策。最后李东阳最绝的是那句“先帝托梦一事不可置之不理。”

    如此一来,李东阳既反对了因为一个梦而大肆宣扬蝗灾将发,以弄得人心惶惶。同时又摘掉了那个对先帝无理的帽子。此一招,不可说不高。

    但是朱厚照并不是傻子,李东阳一番话将蝗灾一事全都堵死,这对于朱厚照来说比劝他去质疑先帝托梦一事还要令他难受。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先帝托梦,这只是朱厚照的托词而已。

    朱厚照看了看李东阳,目光平静。而李东阳则眼观鼻鼻观心,似乎没有注意到朱厚照的目光正落在自己身上。近来朱厚照心中对于李东阳已生芥蒂,李东阳派人跟踪他,又处处针对江夏,这让朱厚照本就有所不满。如今又来了这么一出,朱厚照心中更是不悦。

    不过朱厚照也不是第一天当皇帝的人了,他听后沉默了一会儿便微微点头道:“太傅所言极是,就依太傅所言吧。”

    说完朱厚照也没能忍住内心的兴致缺缺摆手道:“好了,今天就到此为止,散了吧。”

    七位大臣听后立刻跪在地上向朱厚照行礼道:“臣等告退。”

    说完,七位大臣退出了乾清宫。

    见七位大臣离开,守在乾清宫外的张永进了乾清宫。到了朱厚照身旁,张永道:“皇上,甘陕总督杨一清杨大人候宣已经多时,您看是不是宣他觐见?”

    “杨一清?”朱厚照念了一遍这个名字以后立刻想起此人来。

    弘治时期的陕西巡抚,自己即位不久时就遭逢数万蒙古大军入侵固原,当时曹雄拒绝派兵救援,全靠杨一清带领着轻骑自平凉昼夜行军赶到,最后才击退了蒙古军。自那以后杨一清便一直在负责延绥、宁夏、甘肃三地军务,每年吏部考校时给杨一清的评价都是优,足见他在那边做的不错,不知这次进京来是为何事。

    朱厚照先行将李东阳的事放在了一边,点点头道:“宣他觐见吧。”

    “是。”张永应了一声后退下。

    每过多久,杨一清来到了乾清宫。

    见到朱厚照杨一清立刻下跪行礼高呼万岁。

    朱厚照让杨一清起来说话,杨一清谢恩之后起身。朱厚照问道:“杨卿家总制三镇军务令得蒙古大军不敢轻犯,做的非常不错,不知此次进京见朕所为何事?”

    杨一清对着朱厚照行了一礼道:“回禀皇上,微臣在陕数年,实地考察了当地山川形势,悉心研究了边防布置要略。微臣想陕地边境沿边筑城墙、墩台,设卫所,募守军。在陕地修筑统一城防连接山川险要之地,如此陕地将成为一个铁桶再不会给蒙古人任何可趁之机。仅此一项,微臣认为至少可保陕地百年无忧。请皇上恩准。”

    杨一清说完从怀中取出了一本奏折,在递交到朱厚照手中时他有些激动。

    如同杨一清自己所说,他在陕地这么几年的时间里出了训练边军以外就是在考察当地的山川地势。如今他所提出的建议如果被朝廷采纳,那么陕地百姓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再遭逢蒙古骑兵的袭扰。这是一份足以流芳千古的事业,所以杨一清才会如此激动和紧张。

    朱厚照打开杨一清的奏折看了看,首先他看出来了,这一份奏折杨一清是的的确确下了功夫的,上面不止有文字,并且还有配图。配图里面有地形图,也有各方势力标注图,同时还有边防修筑示意图。有了这些让朱厚照一眼就看明白了修筑此边防的重要性。

    朱厚照本身就是个尚武之人,对于军事他也颇为精通。仅仅看了前半部分朱厚照就忍不住微微点头,他知道这边防十分有修筑的必要。

    但是紧接着朱厚照就愣神了,奏折的后半部分说的是修筑边防所需的银两物资以及时间。所需银两:八十万两。

第四十八章 高人(求收藏,红票)

    刚刚经历了河南旱灾和北方边关军饷朱厚照一看见那个“八十万两”的字样就觉得十分扎眼。

    朱厚照将奏折一合,淡淡地说道:“杨爱卿的建议十分不错,但是此时事关重大,朕觉得还得从长计议。杨爱卿还是先回陕地,等朕想出周全之法了再另行通知。”

    朱厚照这一番话说的客气,但是杨一清又不是傻瓜,他难道还听不出来朱厚照这是在推脱吗?如此说来这件事恐怕得黄,几年的心血就如此变成镜花水月,杨一清怎么都不甘心,他忍不住说道:“皇上,这。。。。。。”

    朱厚照摆摆手道:“朕今日乏了,不想再议国事,若是杨爱卿还有事议那就在京城再住几日,等过几日再谈。”

    “微臣遵旨。”杨一清咬着牙说出这四个字,然后对着朱厚照行了叩拜之礼后道:“微臣告退。”

    走出乾清宫,在门口遇到张永。张永凑上来问杨一清:“杨大人,事情怎么样?”

    杨一清摇摇头,叹了口气。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很明显是失败了。

    张永朝乾清宫里看了一眼后对杨一清道:“杨大人不必泄气,现如今朝廷国库空虚,我猜皇上也不是不想答应,而是无法答应,因为答应也拿不出银子来。”

    杨一清一听,忍不住叹道:“国库竟空虚至此?”

    张永点点头道:“没错,这一次河南大旱,北方边军又吵着要朝廷发军饷。这两边一下就要去了七十万两银子,一开始国库只有四十万两银子可以调动,若非皇上有高人相助,恐怕这次赈灾银两和边军军饷都不一定能拿出来。”

    “高人?”杨一清微微一怔,他忍不住问道:“公公,那高人是谁?”

    张永看了杨一清一眼,顿时明白杨一清这是病急乱投医竟然动了那“高人”的心思。张永想了想后道:“逍遥山庄的庄主江夏,不过大人去了以后千万不要说是我介绍你去的,皇上不让任何人在江夏面前透露他的身份。”

    杨一清点点头,对着张永抱拳行了一礼道:“多谢张公公指点迷津。”

    张永笑着摇了摇头:“杨大人不必客气。”

    杨一清和张永告别,从皇宫的右掖门出来的时候恰好碰见了刘瑾。

    刘瑾十分热情地对杨一清打招呼:“哎哟,杨大人,真是稀客稀客,好多年没有见到了。”

    杨一清也对着刘瑾抱了抱拳叫了一声:“刘公公。”

    刘瑾笑着问道:“杨大人这是刚去面圣出来?”

    杨一清点头,“正是。”

    刘瑾道:“那不知道杨大人是否有闲暇,让咱家做个东请杨大人好好喝两杯?”

    杨一清看了刘瑾一眼,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太祖皇帝曾有明训,“宫中宦官,朱姓藩王,不得与文武大臣私下会面相交,违者以意图谋反论。”杨一清本身就是手握兵权之人,再加上他又是中央二品大员的编制,身份敏感特殊,若是他与刘瑾一起去吃饭那岂不是明目张胆的违反太祖遗训?

    杨一清面色有些不悦了,刘瑾明明是知道太祖遗训的,为什么还要提出这样一个要求来为难自己?

    其实刘瑾之所以会提出这个要求很简单,他想试探杨一清愿不愿意加入他刘瑾的阵营。在朝廷之中经营了这么多年,刘瑾已经笼络了相当大的一班文官,如今正缺的就是武将,更加缺像杨一清这样名望甚高举足轻重的武将。若是杨一清愿意加入到他刘瑾的阵营来,那么刘瑾现如今的势力实在可以在扩大一倍有余。

    不过刘瑾似乎忘了,杨一清之所以能够任敢甘陕总督乃是因为刘大夏向当今皇上举荐之功。而当初皇上新登基没多久时,朝中好一班大臣联合爆发了一场“合灭八虎”的运动,其中的领头人就是刘大夏。

    最终八虎和朝臣那一场对峙里,朝臣失败。刘大夏伤心之余于是上疏请求归隐,不过记仇的刘瑾可没打算就这样放过刘大夏,要知道当时差一点点刘大夏他们就赢了,刘瑾自觉人头不安所以跑到朱厚照面前一番哭诉,引动朱厚照心中那恻隐之心之后自己才没有真的被斩。

    刘大夏刚刚归隐,刘瑾立刻就联合锦衣卫镇抚使将他逮捕入狱,意在置他于死地。幸亏后来李东阳出手相助救出了刘大夏,否则刘大夏早就已经死在了刘瑾手中。

    刘大夏对杨一清有恩,而刘大夏又和刘瑾有仇,所以杨一清对于刘瑾并没有什么好感。此刻见刘瑾正目光灼灼地看着自己,杨一清对着刘瑾拱手行了一礼道:“刘公公抬爱了,不过在下还有要事约了李大人一起商议,所以这共饮一事就。。。。。。”

    “无妨无妨,来日方才,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