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第58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地宗教派性之间的矛盾很深,加之生存的压力,治安事件之后,本地民区内部矛盾加深,很快分化成三股不同认知的人群。三者之间又有认同点,那就是侵略者凶残,良民证必须有。不同则在于,一种因为生活困难或者改善生活的目者,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主动为侵略者工作,换取一份不错的报酬,保证一家老小的生活。或者攫取一份权力,在同胞面前作威作福为目的。这种人是少数,但是影响力最大,他们的行为确确实实的在本地百姓中树立了标杆。另一种则是多数派,也是中间派,他们会去办良民证领取最基本的生存口粮,循规蹈矩的自谋生路,因为心怀畏惧而保持与侵略者的距离。最后同样数量不多,他们因为仇恨的因素,办良民证,领口粮,却不耽误他们继续仇恨和等待时机造反。
登6之后的远征军,有条不紊的准备一场大规模的战斗。以奥斯曼帝国在这个地区的低位而言,不可能坐视重要的港口和税收地被占领。这是一个大帝国的尊严问题,为了统治基础,也不得不在获悉苏伊士被占领后组织大军驱赶侵略者。
正因为这一点认知,远征军接下来以连为作战单位,不断的四处出击,清扫苏伊士周边一百公里之内的村镇。通往亚历山大港口的主干道二百公里距离内,沿途两侧十公里之内一律清理干净。当地百姓被刺刀逼着离开家园,搬到苏伊士附近的制定区域内,想要饿不死就必须办理良民证,想要吃饱过的好一点,就必须给侵略者工作。
半个月之后,反应迟缓的奥斯曼帝**队集结出击的日子遥遥无期,登6之后的殖民者,却已经成功的制造了大片无人区,将这些百姓安置在城区边缘的贫民窟。
人对于绝对强大者未必有反抗之心,但是对于同类之间的互相倾轧,往往毫不畏惧。生在苏伊士的情况大抵如此,大约三万本地人,因为不同的教派问题,自觉的进行了分割,因为无节操的投机者的出现,狐假虎威的欺压自己人,为本派人牟利,导致已经自动分割的族群之间的矛盾滋生,不断的加重。
最主要的还是侵略者之中有一帮专业人员,他们对本地的族群和教派有相当的了解,针对本地百姓的政策,就是由这些人制定的。良民证和口粮的领取,把本地人牢牢的绑在了土地上,至少短期内是这样。当顺民,就能有一口吃的,不会饿死。不当顺民的话,最好不要被现,否则不但自己要死,连累整个族群一起倒霉是必然的。
因为侵略者的政策,本地百姓中各种情绪汇集,有感激,有仇恨,有麻木,有野心,各种情绪在侵略者的刺刀威逼下沉默,在沉默之中酝酿。就差一个契机,就能引这些情绪的爆,一旦爆,这个地区因为教派和族群的问题,将酿成深仇大神,彻底分化。
用苏伊士特务头子魏文成的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个地区的殖民政策,“利用本地区宗教族群之间的传统矛盾,挑拨分化,制造仇恨,又拉又打,最终使之处在一个诸多零散势力存在同一地区的局面,无法对我之统治造成重大威胁。
第八百四十章行动迟缓
第八百四十章行动迟缓
实际上这一套在印度是玩过的,改头换面之后,重新包装,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要让殖民地下面的人民形成一盘散沙,并且透过收买威胁等手段,培养一批新的权贵出来,让他们来治理殖民地的百姓。当然看,如果有非波斯裔的贵族愿意加入,远征军也是热烈欢迎。
所有的计划,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那就是重创来犯之敌,迫使奥斯曼帝国坐在谈判桌上,接受失去埃及这片领地的现实。这个时候在苏伊士登陆的好处显示出来了,如果奥斯曼帝国要来报复,那么其军队数量不能少了,大规模的军队要集结,后勤要筹备,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奥斯曼帝国采取被动防御的姿态,那么远征军可以不慌不忙的准备下去,慢慢的蚕食周边的领地,巩固占领区,逐步向亚历山大港推进。
远征军的作战计划谋划准备了很久,总参多方收集情报后,做出了两个不同方向的计划。如果能引来奥斯曼帝**队的进攻自然是最好的,以逸待劳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如果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不来的话,远征军的火力可以保证,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抵挡大炮的轰击。
第二个计划无疑是无奈之举,因为在埃及这个地方,战线拉长之后,后勤压力巨大。本来这地方就没有像样的道路,对后勤要求很高的近代军队,在这种环境下作战,对整个后勤体系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现任埃及帕夏昏聩无能,驻埃及军队缺额严重,武备松弛。闻讯之后决定掩盖消息,但是其部下相劝,以其隐瞒将来必然败露承受后果,不如夸大敌军的数量,以免战败之罪。于是一个关于大明军队入。人数多达十万的消息传回了伊斯坦布尔。
苏伊士的消息传到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苏丹雷霆震怒,易卜拉欣被叫到苏丹面前问策,作为深入过大明境内的唯一的奥斯马帝国贵族。易卜拉欣在获悉这一消息后,极为坚定的表示:“不能出动出兵,原因是没有胜算。”这一说法立刻遭到了驳斥,反对派的理由很简单,强大的奥斯马帝国。疆域旷过,雄兵百万,怎么可以接受这样的耻辱,必须要打回去。易卜拉欣这家伙,被一群反对派打成了投降派,不得不黯然退下,放弃争辩。
动嘴是最轻松的,主战派的贵族代表们却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卡拉?穆斯塔法?帕夏,被苏丹从欧洲召回,出面组建一支大军。与入侵的大明帝国中东远征军团作战。
穆斯塔卡可不是那些只会动嘴的权贵,长期在欧洲作战,军事上至少是内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来在欧洲有个“欧洲病夫”的美誉,最初的起源就是因为1868年穆斯塔法的欧洲之败后,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日渐下降,偌大一个国家在欧洲地位变得无足轻重。
这个时空,穆斯塔法的欧洲之败看来是没机会了,调回伊斯坦布尔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主动登门拜访易卜拉欣。两人见面,易卜拉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还提到了一个问题,苏伊士那个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帝国大军劳师远征。如果强行发起攻击,未战先败。几乎是定局。为此,易卜拉欣通报了他的人从苏伊士带回来的情报。就算除以二,大明帝国的军队至少在五万万人以上(情报工作难以展开,故而不全。)抛开装备的因素,以这个不全面的情报为基础,精锐的奥斯曼军队要打败这五万万大明的军队。至少要两倍以上的兵力才有把握。这一猜测是建立在对埃及帕夏的了解之上,所以误打误撞之下反倒蒙着了。
十万万大军不可能独自上路,那么多人要吃饭,每天都是不得了的消耗。物资肯定是不缺的,运输是个大问题。即便是冷兵器为主的军队,人吃马嚼的也是一个巨的大数字。更不要说,奥斯曼帝国明知道大明军队以火器为主,怎么会冷兵器军队为主呢?
两人商议之后,决定再次向苏丹上奏,军国大事不可以轻率。这一次的结果引起了朝野重视,易卜拉欣再次被推在前台,仔细的汇报了关于大明国力及军队的情况。这个时候的奥斯曼帝国,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欧洲强国的姿态,对于这一汇报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达到两人的预期。最终结论,由穆斯塔法和易卜拉欣联手,穆斯塔法出任埃及帕夏,易卜拉欣从旁合作,抽调精锐十万,出征埃及。
这样一来,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再次被动变化。原本主要目标在欧洲方向,进行了一次调整。实际上呢,整个奥斯曼帝国的发展方向不在非洲,高加索和维也纳才是主要方向。如果这一次来犯的不是大明这个庞然大物,奥斯曼帝国不可能如此重视。
苏丹的意思,尽快打赢这一仗,然后跟大明和谈,避免这个大国长期为敌。这个主张,不能不说,苏丹还是很有见地的君主。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得不到。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代,也就是“我大清”,中法战争明明是胜利者,却在谈判桌上妥协。人类历史上,这是比较罕见的现象。
因为重视对手,准备期自然增加,赶上奥斯曼帝国的衰老期,吏治败坏,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这么多事情准备起来耗时很长,一个月过去,中东远征军的人员和物资全部上岸。建立了牢固防线之后,码头扩建工程启动,为后续的物资运输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面上的远征军司令尹杰一直很小心,即便对手的消息迟迟不到,也不影响他稳固防御的同时,派出机动性较强的小部队四处出击。大物资的储存需要仓库,军队需要军营,总的来说陆军还是一直处在忙碌当中。相比之下,郑森指挥的舰队就显得很无聊了。
这一时期的红海地区,根本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打击目标。海岸边一水的小渔村,海面上就剩下一些小渔船,大炮轰过去都不够炮弹钱,打个屁的打。海军舰队唯一的任务,就是确保整个区域的安全。其实这个任务跟没有一样,这个时代的远洋商船,哪艘不是武装整齐。一般的海盗看见大明的商船,躲都来不及。就算遭遇了海盗,凭借着新式的75口径后装退架炮的威力,一般的欧洲军舰都占不到便宜,更不要说普通海盗了。
所以整个舰队都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只能轮番出击,巡航练兵。有心打一仗的郑森,闲的可谓穷极无聊。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了两个月,苏伊士的远征军司令部才接到一个消息,一支骑兵部队往西北方向活动,前出进二百公里,发现了一些小规模奥斯曼军队的迹象。
这个时代没有苏伊士运河,自然也没有塞得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只能走地中海塞浦路斯内侧的航线,运输至亚历山大港口。整个过程非常的艰难,所以现在穆斯塔法和易卜拉欣的大军,还在海上漂着,还没到亚历山大港口。
而这个时候的开罗,小股骑兵的遭遇,直接导致了大面积的恐慌。有钱人纷纷逃离,北上至亚历山大港口,逃回出埃及者不少。反观远征军这一小股骑兵,因为只有一个班的规模,加上军令要求避免接触,也没敢多留,掉头回去了。
带回来的消息很清楚显示,从苏伊士到开罗,没有发现任何敌人的踪迹。这个情报让尹杰陷入了纠结之中,登陆过了两个月,没有等到预计中的敌人反扑,旨在以逸待劳的计划,看上去要破产了。地图上的奥斯曼帝国很大,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在其统治之下。尽管手握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整个军队的补给都得依靠来自印度的运输,如果能就地解决粮食的问题,未来的后勤压力将大大的减轻。
这么说吧,尹杰和整个大明陆军的参谋体系,对于奥斯曼帝**队的行动效率没有清晰的认识。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思想主导下,导致这边的行动一样的迟缓。接到这个骑兵侦查结果后,尹杰力排众议,决定派出一个步兵师的兵力,沿着大路往西北方向的开罗推进。
这个计划的初衷,在于推进至尼罗河流域,力争就地打粮,缓解后勤压力。什么叫就地打粮,简单的四个字里头,充满的了残酷的意味。对于埃及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地区就在尼罗河流域,别的地方除了沙子,没有别的产出。
考虑到在异域作战,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再三强调了步步为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两个日裔步兵师一前一后,稳步推进,相机夺取有价值的目标,能够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最好。别看苏伊士距离开罗不远,在国内和印度,最多走五天就能到。
第八百四十一章埋骨之地
第八百四十一章埋骨之地
古城开罗历史悠久,多次被外敌侵占。1517年,土耳其人成为了埃及的统治者。这个古老的城市成为了省会后,走向了一百多年的衰落期。
苏伊士以东是大片的沙漠地区,大军长途跋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远征军司令尹杰派出少量部队戒备这个方向之后,主力开始往开罗推进。再此之前,留下一个步兵师镇守苏伊士颇为必要,港口上海量的物资,是确保大军胜利的根本。
土耳其人修路的热情远远比不上他们侵略的热情,通往开罗的大道路况很差。好在那些短腿的日裔士兵表现出来了极高的服从性和坚韧。加上整个远征军上下的行军速度,都被控制在每日四十公里的范围内。所以这一趟行军虽然前所未有的艰难,但是军心未乱。
又到了一日扎营之时,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日裔士兵,有序的在明人军官的指挥下忙碌。大概是因为水源的珍贵,这一路上的水井之类的取水之处,都没有遭到破坏,少了不少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