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明末疯狂 >

第561节

明末疯狂-第561节

小说: 明末疯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旗以及众多大臣们的支持,从八旗内部来看,略优于有正白、镶白两旗以及多铎、阿济格支持的多尔衮。

    但是多尔衮多年的苦心经营,使得蒙八旗和汉军旗的部队大多数都支持他,连其余六旗的中下层旗丁中。多尔衮也有着很高的人望。因此,这俩人其实在皇位的争夺中是势均力敌的。甚至多尔衮还稍稍占优。

    于是满清的亲贵们闭门商议了十几天,双方的分歧却一直不能得到弥补。于是盛京的火药味也就越来越浓。要不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发生内杠,都在尽量地克制着自己,说不定盛京已经变成了一个战场了。

    而在此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立,互不相让,双方僵持,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

    所以在第十二天的大殿秘密会议中,代善首先发言:“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没想到豪格随口谦虚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于是多尔衮就顺势说道:“既然豪格自己都认为不堪其能,那就算了吧!”

    而在这时候。在殿旁护卫的索尼、鳌拜等人拔出了腰中的刀,威胁道:“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见势不妙,有发生火并的危险,代善就说了一句:“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随即,他站起身离去了。

    于是多尔衮就说道:“汝等之言是矣。豪格既让退,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而年岁幼稚,八旗军兵,吾与郑亲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

    于是在满清众亲贵的妥协让步中,皇太极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摄政王辅政。因此,满清的实际权利就掌握在了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手中了。

    可是对于济尔哈朗这个打酱油的角色,多尔衮还是不准备放过。之后他步步紧逼,最终成功了剥夺了济尔哈朗摄政王的位置,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之后,多尔衮更是把豪格发配到了山海关,把他置于与大平军作战的第一线,其居心也是不问可知。

    可是多尔衮做的这一切,总是要有个过程。所以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收拢八旗内部的权利。而这段时间,却给予了汝宁军整军备武的时间。

    要知道,这次清军退回辽东,非但实力未受到什么损失,反而有了关宁铁骑和大量降军加入了汉军旗,再加上有了大量的缴获和人口,实力是不降反升。尤其是现在的山海关还在满清的手中,所以一旦多尔衮整合好了内部,清军将很容易地入关。而且山海关至北京也就是七、八天的路程。所以说,现在的北京城其实就在清军的攻击范围之内了。

    而大平军这一方,虽然这时候在京城附近已经集结了兵力近三十五万,但其中能用得上的仅有原先汝宁军的十二万多一些,最多再加上黑云军和明军精锐二、三万人马。当然,还有关外,驻守宁远城和镇远城的狼啸镇近二万兵马。而且随着地盘的扩大,大平军也要分兵驻守,实际上实力是不升反降的。

    不过目前大平军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太过捉襟见肘。为此,吴世恭只能首先整编和训练这二十万出头的杂牌军队。

    而现在的整编和训练,也只能分成几步走。第一步,吴世恭也就准备整编出了八万精锐。虽说这些是精锐,也就是体格健壮些。原先汝宁军有着自己独特的战术打法和训练方法,就算是这些原明军精锐都是老兵,适应起来原汝宁军的这一套,都是需要有一段时间,而现在也只整编了三个多月,那些新兵甚至连个队列都没训练好,所以根本也就不堪什么大用了。

    说实话,原先汝宁军的那些刚入伍的新兵,都起码都是在护庄队中接受了一年以上的基础军事训练,可能他们的单兵战技不如这些原明军精锐,但他们融合到汝宁军里的速度,那就大大高于了这些原明军了。

    为此,吴世恭只能把一部分新兵补充到原汝宁军的部队中,又抽调出一万多名有经验的军官和老兵,新编了四个拥有人马各一万五千人的镇,以老带新,以此来加快成军速度。

    反而是楚格的飞马镇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原明军中骑兵也不少,而且大多数接受过良好的骑兵训练,这些骑兵基本上都可以拿来就用。所以现在的飞马镇已经拥有了三个协一万五千骑,而大平军每个主力镇也配备了一个一千四百多骑的骑兵团,使得整支部队的机动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当然,其他的那些杂牌部队也同样在接受训练。不过这些士兵的素质就差多了。起码他们都面黄肌瘦的,还经受不起大平军高强度的训练,所以现在也只能以补充营养、调理身体为主了。

    当然,现在大平军的盔甲、火器等装备也缺口很大,所以也只能先照顾那些精锐新兵了。不过如果把这些杂牌部队安排在城墙后面,放放冷箭什么的,那他们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从表面上来看,大平军新整编了八万新军,这数量也不算是少。可是为了控制和防卫住山东,迟明和熊正恩已经率领了两个镇三万新军开赴山东。更不用说辽东宁远、镇远这两城还需要援军去支援呢。

    就如同现在的山海关是大平军的眼中钉一样,辽东的宁远、镇远两城也同样是满清的眼中钉。而将来大平军和清军的主战场肯定会围绕这三城展开。

    原先余继的狼啸镇这一万多兵马,只镇守着镇远城这一座城池。而其中的三千部队甚至都是来投靠的辽东军户和蒙古牧民,并不怎么可靠,所以也只能让他们在城外的军堡中驻扎,并不敢放他们进城。

    而现在的狼啸镇却占有了宁远、镇远这两城,那防守压力就更大了。

    不过此次关宁铁骑的投降和大批明军投降清军,也使得在辽东的大批军民逃至宁远、镇远城。还有一些退往辽东的投降明军也叛逃了过来,这使得狼啸镇的兵马一下子膨胀到了近两万。

    可是余继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部队和军民是否可靠,甚至还知道,按照以前的清军战例,那些逃亡过来的军民中,肯定混杂着大量清军的内奸,而且是汉人内奸,所以根本不敢完全相信任何人,也只敢让他们驻扎在城外。

    但这些人又不得不接收,毕竟这些人的大多数确实是来归顺大平军的。而且随着人口的膨胀,粮草消耗的速度也变得飞快。所以现在的余继他们仿佛是坐在火山口上,不要说出城“打草谷”和屯田耕种了,天天防备着可能发生的叛乱,都使得他们全都绷紧了神经。于是余继是天天急报,向吴世恭提出需要增援。(未完待续。。)

第九百零三章皇家家事(一)

    对于余继的急报,吴世恭也不能置之不理。可是因为山海关在清军手中,所以如果大平军要增援和运粮,一定要在长城关隘出关,绕个远道赶赴宁远、镇远两城。而且因为有着清军和蒙古部落的威胁,去的人太少也不行,所以吴世恭准备在开春以后,让姚亮带一个协,携带着粮草去增援关外的两城。

    除此之外,不提那些杂牌军,大平军还要在京城驻守二万兵马,防备着前明势力可能发动的反叛。在通州大营还要驻防一万兵马守卫住这里的粮草。在北直隶西面还要安排一个镇一万五千人马,守住宣大这一线,并随时准备增援在山西的征西军。在京城外的丰台大营中,还驻扎着楚格的飞马镇,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机动增援各处。

    这么一算下来,余下的大平军主力也就只余下了近九万人了。吴世恭把他们统一编成了征北军,任命了薛永利为征北将军,让他率领着这支大平军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围绕着山海关组成了防线,防备着清军主力从山海关倾泄而出。

    但是,包括一些大平朝高级官员在内的人都不知道:冈萨雷斯、黄定率领的水师陆战队,也在不声不响中扩充到了一个镇二万兵马。他们正在天津卫加紧训练,准备未来将要发生的平清决战呢。

    看完了那些军情奏章,吴世恭已经是累得不行。他对叶忠道:“把余下的折子都搬到后面屋子去吧!”

    在吴世恭批注奏章的书房后面有间小屋。如果吴世恭忙碌得太晚,他就会在这间小屋中睡觉。不会回任何嫔妃的寝宫去影响他们休息。

    一进小屋,吴世恭就在床塌上半躺了下来。他没有去管那些余下的奏章,想着要先休息一下。要与叶忠闲聊上几句。

    当吴世恭住进皇宫以后,皇宫内当然要有一批太监和宫女服侍吴世恭全家。可是前明遗留下的太监和宫女数量实在庞大,总共人数都超过了三万多人。就是很多太监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不在京城,而且又被大顺军和满清杀了和俘掠走了一批,又逃散了一批,不过现在留在京城的人数也都超过了八千人。

    而且这些人的忠诚度本来就值得怀疑。宫女还好。可以让汝宁吴世恭府中的侍女来替代,可太监就很难找寻了。

    也就是汝宁军的监军叶忠与吴世恭相熟,叶忠以前又有着在皇宫内书房读过书的经历。所以在征询了他的意见以后。这次叶忠就与吴世恭的全家一起,从汝宁赶到了京城,担任了吴世恭随身的大太监。

    “叶忠!以后我可不会在宫中设什么司礼监、御马监这些监所。你这个大太监可能就不如你那些前辈威风咯。”吴世恭随意地说道。

    “没什么!”叶忠陪笑道,“能服侍皇上这样的英主。那就是老奴祖坟冒烟了。就是……就是皇上要注意。您可要自称‘朕’。”

    “总是忘记!”吴世恭笑道,“不过你们这些太监都进宫来服侍朕了,总得让你们还过得下去。”

    “那奴才就替那些小兔崽子们谢过皇上了。”叶忠躬身笑道。

    其实今天吴世恭对叶忠所说也只是吹吹风。在他的预想中,对于皇家太监机构的改革,已经不仅仅是大刀阔斧了,而是完全会是推倒重来。

    将来的内监,不仅仅没有掌握重要权力的司礼监、御马监等机构,连采购等事物也将几乎全部划出。合并成一个单独的皇家事物部,将由吴世恭在汝宁的管家——刘远来管理。这么一来。宫中太监和宫女的数量肯定会大大减少,连权力也将会荡然无存。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以后的大平朝中,国家财政将会和皇家支出完全分开。每年国家拨给皇家的年金只有总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左右,再加上一笔固定的皇宫维修费和国宴招待费,每年最多也就是二十万两。

    当然,随着以后国家财政收入提高,每年的皇家年金也会逐渐的增多,但是再怎么样,皇家也不会有巨额收入。此外,皇家红白喜事的费用也将都由自己来承担,所以吴世恭养家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也根本承担不了这么多太监和宫女的费用。

    其实在内心中,吴世恭还是很反感太监这种不人道的产物的。要不是这时候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皇家也需要这样的体面,说不定吴世恭就会废除太监制度。而现在,只能盼望着将来的民智开化,社会进步了。

    不过对于叶忠来说,对吴世恭的话就有些不以为然了。进过内书房的太监都是一批很有文化的人。对于历史,他们也当然是熟知甚深了。叶忠明白,在每个朝代的初始,因为有着一位强势的皇帝,太监的弱势总是理所当然的。但在未来,随着深宫养成的皇帝缺乏经验,他们对太监的依赖也会是越来越重。

    当然,这么远的事,叶忠也没兴趣去考虑。但是作为皇宫内的首席大太监,就算是吴世恭剥夺了太监们的所有权利,叶忠本人的财势依然不会动摇。为了让皇上的高兴,自己又何必去管其他的那些太监和宫女呢?

    不过叶忠不考虑,吴世恭总要做出安排。毕竟有的太监,如刘元斌、肖月桂等人,他们多少都帮过汝宁军的一些忙,吴世恭还是要记得他们的香火情的。而内书房读过书的那些太监,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理政能力,都有着可取之处,甚至都超过了某些科举而来的菜鸟官员。

    而那些矿监、税监等专业太监,也有着很强的专业知识。这批人才就这么放弃了也有些可惜,起码也要把他们分流掉吧。吴世恭也只要能制止住他们那种夸张的贪欲就行了。

    还有些年老的太监和宫女,如果把他们赶出皇宫,其实就是绝了他们的生路。毕竟从道义上来讲,吴世恭不仅继承了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