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第47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文官来说,虽然一小撮最亲信的文官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但绝大多数的文官换个天子就根本影响不了什么。可对太监就有些不同了。太监可是随身服侍皇帝的人,肯定是皇帝最亲信的人,所以更换了皇帝也绝对会更换贴身太监。卢九德就担心,万一改朝换代,自己的地位就会一落千丈。
“东家怎么不想一想?那吴汝宁与南阳矿监可是亲密无间啊!”那幕僚提醒道。
卢九德考虑了一会儿,对那幕僚说道:“今天说的话就到此为止。现不考虑这么多,先找人与那边谈谈吧!答应要求可以,可不能太过分,起码也要得到皇爷爷的认可。”
“那学生就毛遂自荐,到那边探探口风?”
“那就辛苦先生了。其他话不用说,先让那边答应暂时休战。还有,带份重礼过去吧!”
“那吴汝宁眼界也高,带少了可能他不放在眼里啊!”
“那就……”
俩人就在大帐内详细地商议了起来。
接着,这位卢九德的亲信幕僚就开始了穿梭外交,而这三支军队也安静了下来,形成了事实上的停战。
不过那幕僚与汝宁军的谈判十分不顺利,对于汝宁军要就地安置革左五营和在此地驻军,卢九德提出要限制安置的人数和反对驻军。毕竟卢九德不可能让这么一股大势力就待在自己的身边。反而对加开拔费,卢九德是一口答应。
为了施压,薛永利又操纵着革左五营开始打打停停。反正在长时间让人身心疲惫的讨价还价之后,薛永利终于与卢九德达成了协议。
在和县处就地安置十万革左五营农民军,并且汝宁军安排垦荒商行组成屯田庄子,对其进行管理。其余的人都将由汝宁军带回汝宁、归德安置。至于屯田庄子所需要的土地,双方都心照不宣地没有提。
而汝宁军在和县可驻军二千,卢九德也将派出一位参将领军五千驻防在此地。
至于开拔费,卢九德就答应增加到二十万两。不过作为感谢,薛永利实际只收了原先所定的十五万两。对于汝宁军的好意,卢九德也是礼尚往来,在达成协议以后,卢九德通过那位亲信幕僚送给了吴世恭一封特殊的厚礼,那就是他从南京城强行征用的两个人——柳如是和顾横波。(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八章风水轮流转
这次私下交易的结果算是各得其所。
首先当然是薛永利向卢九德承诺:汝宁军绝对没有丝毫反意,绝对是忠于皇帝、忠于朝廷的。至于革左五营的火炮,那也是他们自己缴获和制造的,与汝宁军无关。
这个承诺,起码使得现在的卢九德不再担心,汝宁军现在不会威胁南京。至于将来会怎么样?汝宁军心中是否真的这么想?还是装糊涂吧!
而且卢九德现在有了控制局面的把握。五千南直隶的部队,对着二千汝宁军,看管住十万就地安置的革左五营,这力量的对比还是绰绰有余的。就是对付不了,凭着二千汝宁军,也闹不起大的风浪,南京城这里也有着足够的预警时间。
不过卢九德并不知道,汝宁军屯田庄子军民一体的体系有多么的恐怖。当然,这也是汝宁军一直封锁着内部的情况,使得外界不怎么了解的结果。
但不管怎么样,眼前的战事总算是解决了。而且薛永利很上道,把这次指挥、歼灭革左五营的首功让给的卢九德。因此,卢九德也因为吃了几次败仗,而意外地成为了一场辉煌胜利的统帅,这让卢九德有种天上掉馅饼的窃喜。
至于所收的厚礼什么,那对卢九德来说就是意外之喜。所以为了交好关系,卢九德也很知趣地送上了,南京城内吴世恭“念念不忘”的两位名妓。而现今正在辽东的吴世恭,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多了两位小老婆。
至于顾横波和柳如是的意见?卢九德会由得她们反对吗?那种文士吹捧出来的名声,在权贵眼中就是一个渣。只是寻常时候不愿意去惹上这样的恶名罢了。
出乎意料的是,南京城内在阮大铖和侯方域有意无意地宣传下,对这种赠送行为倒是一片叫好声。只要能保证文人骚客依然在金陵城风花雪月,谁还会去管那两位曾经的大家呢?至于捶胸顿足像只大猩猩一样“失恋”的老头——钱谦益。南京城内所有的人在这时候就完全无视了。
而汝宁军也因为协议的达成,终于能脱身。因为讨价还价的时间太长,湖广和河南的战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张献忠部和李、罗联军相继掀起了一波大的风浪。
但是听闻着湖广和河南的消息,薛永利又不能冒然收手,要不然可就做了一锅夹生饭了。所以薛永利只能硬着头皮硬撑了下去。直到达成协议,并粗粗安置了革左五营,薛永利才率领着主力回援汝宁。不过在这时候,时间已经是崇祯十三年的八月了。
四月,张献忠部攻应山不下,于是这股农民军再次过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转攻随州,一天内克之。而这股农民军的行动,使得留守的汝宁军是汗毛直竖,因为他们离南阳和汝宁南部地区太近了。
还好,在攻克了随州以后。张献忠部并没有快速流窜,他们开始扫荡附近的地区。而在南阳府城驻守的赵德功是坐立不安。他是首次遇上如此危难的时刻。因此连连向张彪求援,要其加派援军。
可张彪哪里来多余的人手呢?现在留守的汝宁军要处处设防,防御着南北两个方向的农民军,而南阳府城里已经有着三千五百多人,防守这样的中型城池,这些兵力应该是足够了。
于是张彪带着上百名亲兵亲自去了南阳府城了解情况。这才发现了问题,原来南阳知府等城内文官,很不配合赵德功的守城事务。
这也就是明朝的传统,文官管着军民所有的事务。但是现在是真的遇上打仗。碰到了这样个喜欢独揽一切,又对军事一知半解的文官,还抱有传统官场观念的赵德功就很有些缩手缩脚。
于是张彪就向赵德功面授机宜:在汝宁军中,军官的腰杆子是最硬的,只要是军事问题,文官就要靠边站。所以张彪就为赵德功撑腰,让他放开手脚干,出了什么问题,都由汝宁军担着。
这下子赵德功就有了胆气。他家传渊源,并非是无能之辈,就是野战的经验有所不足,但守城的一套可是驾轻就熟。于是赵德功就不顾南阳知府反反对,在城中征用壮丁、集中药材和粮草,并加固城墙,准备着农民军的围攻。
而被剥夺了权利的南阳知府虽然不断抗议,但根本拗不过掌握兵权的赵德功。这样秀才遇到兵几次以后,南阳知府等文官只能躲到衙门里生闷气去了。
而赵德功果断的行为十分及时。六月,张献忠部终于放开了手脚,开始南下围攻南阳府城。并且他还分兵向东,更想要东略信阳。
可是这两路军的作战都很不顺利。攻南阳的张献忠部在城下损兵折将,在连连受挫以后又遇上了张彪团练镇的奇袭,只能无奈地放弃了攻城。
而东略信阳的张献忠部,却被杨如松的虎吼镇所阻拦在汝宁与南阳的交界处,在几次野战中都未占得上风。要不是杨如松兵力不足,赫飞的轮训协要防备汝宁的北部,说不定已经被汝宁军打得落花流水了。
见此良机,一直按兵不动赶回湖广的左良玉也出动了,趁着这两路的农民军汇合的时候,左良玉率部大败张献忠,并在此战中击伤于他,而传到朝廷的奏报,就是疑似斩杀张贼。
逃亡途中的张献忠祸不单行,他的残兵再次被王允成击败,“众道散且尽,从骑止数十”。于是走投无路的张献忠也投奔了李、罗联军。
可是这时候的李自成是兵强马壮,他也提出了,要张献忠“以部曲遇之,不从,自成欲杀之”。两年前的场景再次上演,只是更换了一下角色,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不过罗汝才确实很讲义气,虽然与张献忠也有着矛盾,但在这时候他就劝阻住了李自成。并且私赠了张献忠五百骑,并送张献忠出了闯营,让其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九章推相运动(上)
相比较张献忠的先抑后扬,这时候的李自成和罗汝才就是春风得意了。李自成在攻占了洛阳以后,任命了一位投降的明朝吏员为洛阳治首,首次尝试了建立感觉到。当然在之后左良玉收复洛阳城的战斗中,洛阳城又落到了朝廷的手中,那名吏员也被左良玉处死,但毕竟李自成开始了主动建立政权。
而这时候李、罗联军就要寻找个自己政权的“首都”。李自成首先盯上的就是开封城。不过在围攻开封的过程中,闯营被守城官军和汝宁军给击退,于是李自成就盯上了后备目标——襄阳。
但这个时候,李、罗联军并不能安心去占据襄阳,因为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带领着总兵贺人龙、副总兵李国奇部,汇同了同保定总督杨文岳率领的总兵虎大威部紧追不舍,而且击败张献忠部的左良玉也加入了战团,还有一旁的汝宁军在虎视眈眈。
于是李、罗联军开始使用起农民军所擅长的快速流窜,而明军总指挥傅宗龙见农民军不战而走,误认为是胆怯的表现,就带着军队尾追不舍。
可在此时,江南士林界却是风起云涌,他们宛若不见天下战局一般,开始了推相运动,想要把回乡赋闲的原首辅,东林党的代言人——周延儒重新推到首辅的位置上。
说实话,有时候也不得不佩服崇祯皇帝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提他治国能力的大小,只要想想,如果是一般人,在长达十几年,遇上每况愈下的国情,可能早就醉生梦死、自暴自弃了。可崇祯皇帝依然能够呕心沥血、劳心劳力地处理国事。从表现来看,真乃是皇帝之中的楷模啊!
所以现在的崇祯皇帝就与以前一样,受到刺激之后,又想到了要奋然振作一番。所以他首先痛感到佐辅的庸碌无力。
二月二十四日,崇祯皇帝带病召见了一次朝臣。他在乾清宫寝殿的东暖阁里,有气无力地对朝臣们说:“朕御极天下已经十四年了,国家多事,又饥荒不断,人皆相食,实在是太可怜了。最近流寇又攻陷洛阳。福王遇害。连亲叔父都保不住,都是朕的失德所致,真是惭愧得要死啊!”
说着说着,崇祯皇帝不禁流下泪来,而且越哭越觉悲痛。最后竟然失声大恸,涕泗纵横。这是他头一次在召对朝臣的时候公然泣不成声。而且从此哭开了头。以后就常有对着群臣哭天抹泪的事情发生。
但朝臣们眼看着皇帝因为忧国而大病缠身,因为伤心而涕泪交流,竟然无言可对,想不出半个救国图强的良策。为了安慰皇帝,首辅范复粹只是一再说:“这是气数,气数!”
崇祯皇帝只好很不高兴地回了他一句:“这也说不得是气数。就是气数。也要靠人力来挽回呀。”大臣们于是又对以无限延长的沉默。
这样只会陪哭、不说话的辅臣,也难怪崇祯皇帝不满意了。因此,他就想要再次换相。
自从温体仁回乡之后,辅臣已经换过好几拨。首辅也先后用过张至发、刘宇亮、薛国观、范复粹四个人,却没有一个是得心应手的,更不用说什么经邦治国的王佐之才。
崇祯皇帝的本意是很想让杨嗣昌来做首辅的,但为了剿平匪患却不得不让他出京督师,最后终致身败名裂。他为杨嗣昌惋惜,也为自己惋惜,因为仔细掂量了一番之后,在朝臣中竟然再找不出一个可以让他信赖的辅佐人才。
国难思忠臣,他于是回忆起原来曾在身边任事的几位大臣。比较能干一点的韩爌、孙承宗以及温体仁都已经死了,似乎只有一度特别得到他赏识的原任首辅周延儒还算差强人意。看来,为了这个残破不堪的国家,也只有重新起用周延儒了。
就在崇祯皇帝为了选用新的首辅而大伤脑筋的时候,一个有力的“院外活动集团”也正为了周延儒的起复而奔簸忙碌,这个集团就是朝野闻名的江南复社。
复社的建立、成长过程也就不详述了,有兴趣可以查阅史料。我们只要知道,这时候的复社已经控制了江南地区的科考,非复社之人很难中举。而且复社也插手到了官场上官员的任命中了。
随着复社势力和影响的增大,复社首领张溥和他的主要助手们的声望也如日中天,很有些不可一世的样子。而且他们大都出身于江南世家,同东林党人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在道德文章方面的讲求也多与东林一致,因而在政治立场上,复社一直是东林的坚决支持者。复社成员中也有不少人根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