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江山国色 >

第479节

江山国色-第479节

小说: 江山国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重九在洛阳定下三大行台之制后,同时李唐的朝堂上,也是决定了设立陕东道大行台,行台长总督关外六十余州军务,政务,位高权重。(未完待续。。)

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乱

    陕东道行台,下辖关中以西诸州,几乎占了李唐一半的国土。本来众人以为行台长,必为李渊的二子,且身为尚书令的秦王李世民。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李渊并没有让李世民担任此职,而是将行台之权,大胆放给了宗室河间郡王李孝恭。再派外戚纳言窦抗,侍中齐王李元吉,李靖三人为辅,将陕东道大行台的班子定下。

    消息传出,不仅仅是长安一片哗然,连李重九也是有些意外,历史在这里再度转了一个弯,本来这个陕东道大行台历史上是授给身为尚书令的李世民的。

    现在李世民没有成为陕东道大行台的行台主,唯一的可能就是自己的离间计,真的奏效了,李渊对李世民彻底失去了信任,连陕东道大行台都不给李世民担当。

    在李重九下首,薛万述亦是道:“陛下,按道理而言,这离间计应是并不高明,采用的手段也颇为直接,为何李渊竟会中计呢?”

    李重九笑了笑道:“正是因为不高明,所以能够奏效,李渊是何等人,要瞒过他岂是容易。但是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多疑,我们计谋粗浅一点,李渊反而容易相信。”

    薛万述听了点点头,深觉得有道理之后道:“说到底,还是帝王之家的悲哀,李渊坐在这位置上,就注定了他不可能信任何人,就算是亲儿子也一样。加上他们父子二人相互猜忌已久,彼此早已生嫌隙,李渊断然再不会将兵权给李世民。”

    说到这里。顿了顿薛万述道:“陛下,微臣观李世民此人。是有宏图之志的人,你说他会甘心。成为看客受人摆布吗?我看就算李世民没有这想法,他天策府内那么多才杰也不会甘心吧。”

    李重九听了也是心想,李世民是怎么样的人,历史上早就证明过了,现在他也差不多到了逼入绝境的时候了,那么他也会像历史上那样,上演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退位吗?

    但是凭他现在的实力够吗?而且李元吉这时候也不在长安,而是调到了陕东道大行台。难道李世民只杀一个李建成?

    李重九看向薛万述问道:“若李世民有意兵谏夺权,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薛万述听了道:“陛下以目前的局势,李世民兵谏夺权,当然是有利于我们,只要李唐内乱一起,我们就可以乘此行兵,攻打李唐。”

    这时候在李世民身旁一直不说话的虞世南开口了。他开口道:“薛公的意思,是帮李世民一把,但是可以帮吗?让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登基。他即位后,若是更胜于李渊,那么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虞世南满脸忧虑,看来对李世民十分忌惮。

    李重九笑了笑。现在局势于历史上玄武门之变不同,李世民杀李建成后,那时候天下已定。除了突厥外患之外,没有其他势力能与李唐争锋。但是即便如此。身在幽京的罗艺,也是以卵击石般地宣布起兵反唐。

    而现在支持李建成。李元吉的亲信那么多,李世民一旦兵变,那么忠于李建成,李元吉的势力,担心遭到李世民的清算,肯定会有一部分动摇的,就算不动摇,自己在李世民内乱之际,出兵伐唐,又何必惧之。

    大势所至,非人力可以逆转,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只要大势在自己一边,李世民一个人再厉害又有什么用。

    迷信个人的力量,相信历史上那些所谓真命天子,集大运于一身,都是一种愚昧。并非是真命天子才能聚集大势,而是站在大势一边的,才能成为真命天子。普通人也是一样,只有站在大势一边,顺势而为的才能成就英雄,否则同样的人,逆势而为,可能才出马就被对方小兵的干掉了,青史留名只是个笑话。

    李重九道:“李世民要去夺位就让他去夺位,只是我们不能让他轻轻松松地去办,无论他谋反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要让李唐的内耗达到最大,只要变乱一起,李唐内部分裂,就是我们全力伐唐的时机!”

    薛万述,虞世南当下一并抱拳道:“诺,陛下,只是我们该如何去作,还请陛下示下?”

    李重九道:“先让风闻司的人,抓紧收买李建成,李世民二人身边的亲信,要打听到他们二人的动作,才能有下一步行动的机会。但是刀子还是要李世民,或者李建成自己来挥的,我们只是借他们的刀,来办我们的事罢了。”

    薛万述道:“太子府上倒还是好办,只是秦王府自从上一次我们劫秦王妃后,一直严加戒备,我们的细作一直渗透不进去。”

    李重九道:“没有关系,那就在太子府上安插人手,李建成必定也会留意李世民的一举一动,我们通过太子的人,打听李世民的情报也是一样。”

    “记住,无论是李渊,李建成出手对付李世民,还是李世民出手对付李建成,李渊,我们都不要阻止,因为这对我们都很有利,只是我们不能让他们一团和气,李世民不想造反,我们就想办法逼他造反,李渊,李建成不想处置李世民,我们就制造证据和谣言,让他们父子二人不得不动手,对付李世民。记得这些证据,不要是伪造的,要切切实实的才行,否则伪造的太假了,李渊李世民父子也会看穿了。”

    “朕知道此事并不容易,但朕给风闻司每年十万贯的经费,都可以再编练两万府军了。现在朕要他们动起手,办成此事,就算对得起朕每年拿这么多钱养着他们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他们办事的时候了。”

    薛万述,虞世南听了心底生寒心道,是啊,李渊与李世民现在本就缺乏信任,在大赵密探无孔不入的刺探和挖掘下,若是真得弄出一点什么证据来,送上二人台前,那么李唐内部的大乱就不远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团

    李重九与虞世南,薛万述商议完国家大事后,披衣而起。

    从早上的传旨朝会,至李重九与方才薛万述制定对李唐攻略的大计,不知不觉已是快到了中午。

    李重九从大殿走出,看见日头正好照在洛阳宫的琉璃瓦上,遥遥望去一片金碧辉煌。宫殿四面都有甲士守卫,李重九带着侍卫,前呼后拥向宫门走去,但见在大殿上旁的廊庑旁,刚刚领受封赏的官员们,正坐在廊庑上席地用饭。

    这也是一直传下来的规矩,原来大臣每次早朝之后,已是三四个时辰,都已是饥肠辘辘了。朝廷为了体恤官员,故而特意在早朝结束后,在廊庑上赐食,这顿饭就叫“廊下食”,算是朝廷官员的工作餐。

    李重九见了当下走向廊庑,廊庑上的大赵官员见李重九亲自走来,都是放下碗筷连忙起身参见。

    李重九点点头道:“众位臣工辛苦半日了,不必多礼,继续用食吧!”

    众位官员得旨后,当下又重新坐下,李重九想起后世高官一些亲民的作风,当下也对一旁的官员道:“朕也在此用午膳吧!”

    内侍官听了当下道:“诺,就在这给陛下传膳。”

    “不必了,与诸位爱卿吃一样的就好了。”

    李重九下令后,内侍们都是不敢有违,当下造着办。李重九指了指薛万述和虞世南,让他们二人也一并陪同用膳。

    不久内侍官在廊庑上摆上几子,用褥子铺地。李重九坐上后,内侍给李重九端上了一碗。加了羊肉的黄米粥,按照当时的规矩这叫做黍臛。黍臛上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对于当时的平民百姓而言,能够吃上一碗这样的肉粥,可是十分奢侈的。

    这也是赵国对官员的福利,李重九当下点点头,当下拿起木勺,舀着黄米粥吃了一口,顿觉得暖腹。附近官员见李重九动手,也跟着吃起粥来。

    李重九对左手旁一名官员道:“若朕没有猜错。你就是博陵崔仁师吧!”

    这名官员十分年轻,听李重九一声叫出了他的名字,当下侧身拜道:“陛下慧眼,正是微臣。”

    李重九笑着道:“不必如此,坐起来说话。”

    李重九这次给与崔仁师高官厚禄,并非是是他这样的士族高门子弟多有才具,而是这样人身后代表的潜在力量。

    天下士族五姓七望,当时博陵崔氏隐隐居首。博陵崔氏渊源传承,之前就是有名的士族。到了南北朝时,更是显赫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都是显赫人物。

    连李唐也是重用,李渊当初是以崔民干博陵崔氏的号召令。配合山东道安抚大使李神通,招降山东士族。

    而今博陵崔氏的崔仙师来投,据李重九所知是博陵崔氏内部有人。看到清河崔氏的崔君素仕赵后,得到李重九重用。故而与之齐名的博陵崔氏这才按捺不住了,不再清高了。向李重九主动抛出橄榄枝。

    这位崔仁师年纪轻轻,自是博陵崔氏的杰出俊杰,李重九打量过去,对方仪表堂堂,特别那额下的美髯,在隋唐时男子有美须是很加分的,加上淡淡的清高,确实很有高门子弟派头。

    据说这也是崔家一门的遗传,历史上崔仙师的孙子崔湜,少即以文辞显名,凭着崔家的身份,俊美的容貌,先后周旋上官婉儿,韦氏,太平公主三个女人间,三十多岁即位极人臣,当时名臣张说见了崔湜,感慨说此生要达到此人的才华和官位虽很难,但不是没有机会,可是到那时我早已是一把年纪了,哪里如他这般年轻。

    李重九点点头道:“博陵崔氏,不知你是怎么称呼崔民干的?”

    崔民干在李唐任黄门侍郎,听李重九这么问,崔仁师当下道:“回禀陛下,微臣与崔民干,虽有渊源,但关系都不深,微臣是出自崔家安定房,而崔民干则是崔家第二房。”

    李重九听了恍然,当时士族,从南北朝时,称房者居多,当时的人喜欢以房称族,而逐渐取代之前以门论族。比如陇西李氏就有十三房,比如范阳房,顿丘房等。

    不过李重九知道崔仁师虽这么说,但是两边一点联系都没有,也不可能。博陵崔家也代表现在部分士族的态度,那就是两边下注。

    李重九笑着道:“朕并非随便问问,博陵崔家乃是天下名门,朕一贯是敬重的,不过崔民干出仕李渊,朕看是不智的。如卢赤松的下场,你已是知道了。”

    崔仁师心底一寒道:“陛下……”

    李重九摆了摆手道:“至于怎么做是你们的意思,但朕这里有个提议,当朝宰辅温彦博有一子温挺,尚未娶妻,朕有意作这个媒人,让博陵崔氏与太原温氏结亲。”

    当时山东士族自命清高,自认为凌驾于关陇门阀之上,内部通婚非五姓七望不可,特别是山东门阀中的崔氏,当初有崔家丑女不愁嫁,皇家公主嫁却愁的说法。

    而这种士族结成层层关系的婚姻方式,在李重九眼底看来就是卖婚。那婚姻当作一种筹码,来博得政治利益。

    那么既然博陵崔氏有这个想法,李重九就给他们这个机会,温彦博是赵国宰辅,是赵国除了李重九外官位最尊的人,而博陵崔氏则是五姓七望中最有名望的。

    李重九直接对开门见山地对崔仁师言道:“朕知道山东门阀都是累世冠冕之家,但天下权势更替,长江后浪推前浪,尔等早已是冠盖旁落,你们内部用崇姓这种方式来保持自己传承,但这与朝廷推崇尚官是相反的,朕不勉强你们,不需你们打破这种规则,只是要通过天下职位最尊的官吏与最有名望士族联姻,来让两边各取所需。”

    崔仁师听了犹豫了片刻,但见李重九盯着自己,当下立即道:“回禀陛下,我们博陵崔家只是在五姓内部通婚,不与外姓,但是微臣以为太原温家也是当今名门,何况温宰辅又是当朝重臣,与他联姻是我们崔家的荣幸才是,我这就写信给家里长辈禀告此事。”

    李重九听了尚满意,看来崔仁师还是十分能够变通的。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靠谱籍为选官的时代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借着天下大乱这个契机,已是重新洗牌了。

    在大赵朝堂上,很多如周洲,林当锋这样的寒门出身官吏,正跃上舞台,也有如太原温氏,渤海高氏,涿郡赵氏这样二三流门阀的官吏,进入当朝一品之流。

    时代在前进,博陵崔氏也不能抱着过去传统一直坚持下去,眼下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他们通过最擅长的卖婚方式,与当朝大员联姻,获得保障。而李重九这样的目的,当然是要通过联姻的方式,将博陵崔氏从李唐捆绑的战车上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