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2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杭州,改名要叫临安?”看着奏章,赵朴眼睛中闪烁出古怪之色。
首都的命名,有很大涵义。
比如长安,本名为咸阳,只是介于秦国太短命了,于是叫长安,希望长治久安。
比如北京,本名叫幽州,只是后来成为了北方的政治中心,于是叫北京。北京,北方的京城。
比如南京,原本叫建康,建业,只是后来成为了南方的政治中心,于是叫南京。南京,南方的京城。
而杭州,在南宋时代,叫临安。临安,临时安顿,临时休整,不久之后将要北伐。
只是这些注定是放空炮,临安,更多是“永安”!
杭州这个名字就很好,为何要改名临安,真是多此一举。
赵朴提起笔来写了一个“否”!
似乎觉得还不够,赵朴又继续写了一行字:有志者不立志,无志者常立志。
ps:这一章写完了,接下来猪脚会大肆改革。
求订阅。(未完待续。。)
第328章培养保皇派很重要
杭州,还是叫杭州,没有改成临安。
此时的临安,只是兴建了一期工程,二期,三期,还要继续,这又要大兴土木,又要老财伤民。当然了,这也算是另一种扩大内需,满足就业!
此时在沙盘上,赵朴可以仔细的观摩杭州了,越是观摩,越是觉得杭州地理位置很好。
杭州,处在钱塘江的出海口位置,面前是一个喇叭形的出海口,向东南是舟山群岛,那里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向着西北是上海,太湖等地。当然此时的上海还没有成型,一些区域还是漫漫大海。
从经济上,杭州处在江南的中心位置,可以对江南实行有效控制,靠着密集的河网,可以快速调兵平叛;而北方是太湖,以太湖为中心的密集河网,可谓是天然的屏障,极大的阻碍了金军骑兵南下。
而最让赵朴欣赏的是,杭州是一个外向型城市,海运发达,可以筹备庞大的舰队,营造强大的海军。
当然了,不利之处就是杭州太繁华,太安逸了,容易抹去人心中的斗志,变得消沉,偏安一方。
扩大海军,扩办武备学堂,开办银行等,一个个具体的计划,从赵朴脑海中闪动而出,化为一个个周密的计划。然后就是将这些计划,渐渐的细密化,有实践的可能性。
写完了之后,赵朴又燃起火焰,一把火把计划书烧掉了。
宋神宗时代,神宗变法时,富弼昔年曾告诫过,身为君王,一定不要让臣下知道自己的喜恶,否则容易有人投其所好。甚至加以利用。赵顼也曾誓言,不想再被人利用。
而古人也常说,君王要垂拱而治。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就没有人可以窥探你的喜好,窥探不到你的喜好,就无法知道你的弱点,你就立于了不败之地。道家所谓的无为、儒家所说的垂拱而治,就是这个道理。反之如果你一动,就会被人发现弱点。对你不利。
君王动作太多,会被臣子探查出底细,然后趁机钻空子。
在这一点上,赵朴做得很不好。
当了皇帝后,经常赤膊上阵。经常**裸与臣子们对着干,看似爽利。其实露出了太多的破绽。被一些臣子针对了。初期还看不出什么,可是时间长了,就会发觉渐渐陷入了臣子编制而成的蜘蛛网中,好似被黏住的苍蝇一般,想要挣开蜘蛛网而不可得。
君王,是至高无上的。高高在上,可又是最为孤独的,一旦臣子们硬顶,或是拆台。那时就悲剧无比了。
这是乱世,在乱世君臣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会让整个集团分崩离析,彻底毁灭。
此时的赵朴,看似至高无上,荣耀不断,可实际上却也危机不断。
就好似这次迁都,主战派主张迁都建康,可以更好的抗金;而议和派主张迁都杭州,更为稳妥安全。两个派系为了定都何方,争吵的不亦乐乎,在最后赵朴选择了杭州。
于是在文臣们眼中,这是议和派的胜利,议和派压倒了主战派,皇上开始趋向于保守。
其实错了,赵朴迁都杭州,只是因为杭州安全,可以避开金军锋芒,有利于建设海军。当然还有一个重要想法,赵朴没有对任何人说过,那就是压制主战派。
主战派,太激进了,总是认为王师一出,金军摧枯拉朽败北。总是幻想着,金军如土鸡瓦狗,顷刻间灰飞烟灭。这次抗击金军胜利,更是将这种风潮推上了极点。主战派中,有很多人是狂躁派,是冒进派。
而历史证明,狂躁派,冒进派,不是坚定的抗金派。稍遇挫折,就会由主战派,转化为议和派,甚至是投降派。
这个派系,是赵朴严厉打击的对象。
他可不想被这些疯子,政治绑架,然后仓惶北伐,仓惶败退,最后无奈议和。
还有,这次将李纲召回来,在外人看来,是皇上提拔主战派,压制议和派,搞政治平衡。实际上,却是因为李纲人格魅力所致。
李纲不是一个好的宰相,宰执天下的伙计,他干不了;至于行军打仗,运筹帷幄,他也是烂大街。但是他的人品很是坚挺,值得信赖。
而在过去的岁月中,李纲也是一个冒进派,只是经过了屡次大败,渐渐走向了成熟,少去了那份焦躁,多了几分沉稳。只要是不把李纲排到前线打仗,不掌管一些要害部门,应该不会出现太大漏洞吧!
而先贬后升,也是为了把李纲变为铁杆的保皇派。
说来很是可惜,甚至是可悲!
赵朴是皇帝,但是这个皇位有些来位不正,是父亲、兄长被擒拿之后,趁机当上的。当上皇帝的一段时间内,赵朴皇位极不稳定,而经过连番动作,尤其是击退金军后,皇位算是暂时稳固了。
只是悲哀的发现,在军队中,赵朴还有影响力。毕竟,八字军是他的亲卫,是他的嫡系部队,足以信赖。
可是,在朝堂上的众臣中,却是力量薄弱。朝廷内,有抗金派,有议和派,但是唯独没有保皇派,一些铁杆的保皇派更是无一人。
未来阶段,培养保皇派很重要。
………………
随着定都杭州,杭州在原来的城市规模上,开始大肆扩建。
一些平民的房屋被推到,或是被侵占,沦为了官府的产物。
很是可悲,在这个没有物权法的时代,小民的利益总是容易受损。虽然,朝廷多方的补助,但是损失与收益相比较,还是差了很多。
当然了,小民利益受损,只能是忍着了,谁让他们是小民,身为小民,就要有被欺压的觉悟。
实际上,太多的小民,选择了忍让。当然有些人不服,一个七品小官开始上奏,写道:“为君王者,当以百姓为先,以社稷为先。如今山河破碎,半壁江山不保,苟且于江南。让朝内奸臣作祟,奸相汪伯彦,勾结奸商以害民…………“
上书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当今丞相汪伯彦。
杭州的建设工程,是赵朴定下了大调,汪波彦具体执行的。
在执行中,有些行为太过暴躁,手段太过激烈,尤其是在房屋拆迁上,问题很多。而在具体的事务上,官商勾结,龌龊行为不断。
这些本来是宋朝官场上的常例,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情。
大宋不杀士大夫,对于官员很是厚待,又没有反贪局治理贪污,贪污问题很是严重。在一些大型的工程建设中,官商勾结问题很严重,只要是质量上没有太大问题,在吃回扣、送礼、赚取差价等问题上,都是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权当没有看见。
而汪伯彦主持,扩建杭州,从中收取一些好处,也是正常至极。
很快,这份上书,送到了内阁。
在座的内阁成员,只是轻微的扫了一眼,就丢弃在一边了。
毕竟,这样的状告,每天都有几十份,没有谁会有太多的闲心,理会这些小事情。况且,在座的各位,都是从中收取了好处,也不好意动手。于是“暂缓上交“。
只是这一下子,惹出了风暴!
…………
“秦大人,汪伯彦中计了!“
“汪伯彦也该走了!“秦桧幽幽道,”有他拦着路,我等想要再进升一步,也不可能。我是左相,赵鼎是右相,看似地位尊贵,但还是远远不如汪伯彦。唯有他离开,我等才有用武之地!”
“只是,仅仅一个上书,能让汪伯彦罢相而去吗?”一旁的亲信问道。
“一切皆在圣意!汪伯彦之才,不足为相!皇上已经有了罢免他的心思,只是没有好的理由而已,我等不过是顺从皇上心意而已!“秦桧道。(未完待续。。)
第329章野蛮其身体
“一切皆是借力而已,若是皇上下定决心,罢免一人,只要有足够的理由,就可罢免;若是皇上不想罢免某人,即便是暂时的冷藏,不久之后也会再度启用,而那些弹劾者,会受到严厉惩罚!”秦桧道:“一切皆出于上意!”
皇上的意见很重要,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亲信道:“大人,那不知皇上为人如何?“
“不好说呀!“秦桧道,“皇上看似性格简单,其实最为深沉。不管在任何状态下,他都保持着冷静,任何阴谋都难以欺骗了他,对付他的唯有阳谋!”
“任何阴谋都难以针对他,皇上竟然有那样恐怖?”亲信有些难以置信。
秦桧却道:“任何阴谋,都是勾动人心深处**,**一动,就会陷入阴谋算计中。但是当今的皇上,没有**,或者说是能勾动他**的东西太少了。他不好酒色,也不好享受,甚至是伐金的**也很是淡泊。因为淡泊,任何阴谋在他眼中都是漏洞百出!想要算计皇上,不可能!”
“皇上立志北伐,怎回是对北伐淡泊?”亲信难以置信道。
“这没有什么。就好似神宗皇帝,总是想着建立千秋功绩,总是想着平灭西夏,于是王安石变法,弄得天怒人怨,神宗皇帝也忍了。只是为了平灭西夏,只是五路出击西夏,大败而归,几十万军民覆没。皆是因为建功立业的心思太重所致。”
“只是,当今皇上不会。他总是冷静的看着北伐,冷静的看着军情司传来的消息,不会被朝中议和派的声音袭扰。也不会被朝中抗金派的声音鼓动的热血沸腾。他冷静的观察着,等待着,好似一只捕食的老虎,没有成功的机会,绝对不会动手。一旦成功的机会来了,会果断出手,不顾及一切!”
“对于皇上阴谋是没有作用的,也不要耍小心思,唯有用阳谋!”
秦桧道。
………………
宋朝一直是采取,皇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权力结构有所不同。
在大宋,枢密使是丞相,三司使是丞相,中书侍郎是丞相,参政知事也是丞相。这些丞相各居其事,实际上等于没有丞相。那种独揽一切权力。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丞相,几乎没有。各个丞相之间,权力相互制约,相互补充,根本无法做到大权独揽,而皇上居中调停。占据无上地位。
这个格局,有利于权力平衡,固然是造成了行政效率差,但是也出不了大问题。
直到。元丰改制,也就是宋神宗改革,王安石变法时,这个局面才打破。
王安石变法,阻力很大,于是选择集权,抗衡反对派的压力,这对社会破坏也极大,不仅是损害了上层利益,也损害了底层百姓利益。唯一受益的,大概就是国库有钱了,可以有充足的财政,前去灭亡西夏。当然这不能怪王安石,任何改革,任何变法,总是需要付出代价。
但是,只要对外作战胜利了,一切矛盾都可以化解了。
就好像明治维新前夕,矛盾也很多,错误也不少,可是随着对外战争的胜利,一切矛盾都被掩饰过去了,都被转移而去了。
只可惜,对西夏的战争失败了,也宣告着这次变法的彻底失败。
元丰改制,王安石变法,打破了各个丞相之间,权力的制约,使丞相的权力实行了独揽,于是朝中出现了权力独揽问题,章淳、蔡京、李纲、汪伯彦,就是处在这种地位。权力太大了,一旦没有本事承担责任,不是沦为奸臣,就是被遍谪流放。
没有超人的才能,最好不要玩大权独揽,不然害人害己。
而赵朴当了皇帝之后,努力的化解这种大权独揽问题,努力的回到元丰改制前的格局,于是成立了内阁。内阁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瓦解相权而存在。
实际上,操作很是成功!
汪伯彦才能一般,才略一般,真的让他大权独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