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617节

调教大明-第617节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内阁是何等地方,哪怕说是能与阁臣分庭抗礼的吏部天官,其实在真正的权柄上也是和内阁根本没得比!内阁是处断国家大政的地方,国家大事,每日都在阁中汇总,阁中议定了,基本上也就是大政方针定了,六部也就只有的执行的份。只有在小事上头,各部堂官有自决权,但和真正的国家大政,包括财权兵权人事权等最重要的权力在内,哪一位部堂敢和大学士相比?要紧的,就是能与皇帝经常沟通……万历一朝皇帝是不见大臣,象赵志皋这样的大九卿的身份也是六七年没见过皇帝了,更没有一点儿和皇帝沟通交流的渠道,大学士虽然也是几年不见一回,但身为大学士之后,有密疏呈进之权,万历别人的奏疏不看,大学士的密疏还是要看的回帖的……有这么一层好处,就已经足够叫人心动了。

重重天威之下,光是一个“简在帝心”,就足够叫一般的臣子动心了。况且还有实际的好处,各省都有税监和矿使,而浙省虽不免于矿使,但三年之内不设税监,这已经是难得的照顾,对赵志皋和沈一贯在浙党官员和同乡士绅中的形象也是有极佳的好处。

往好处想,三年之后大工完成,罢税监矿使,浙省躲过一劫,赵沈二人又成了大学士,那是皆大欢喜。

不好处想,也是赵和沈二人成了大学士,浙省在三年之后也不免于税监折腾,但两个浙省出身的大学士替众人挡了三年的灾,仍然值得省内人士为之感佩。

是以不论如何,这档子买卖是有赚无赔。

损失的,就是士林中的一些人的非议,和实际的利益比较起来,这一点子非议又算什么?

说是士林不能和太监勋臣结交,这么多年来,哪一任大学士不结好内监,不和司礼监搞好关系,最不济是不能叫太监们使坏,不然的话,这大学士怎么当的下去?

“既然如此,学生告辞了。”

“中涵。”赵志皋看方从哲神色有些怪异,因道:“你似乎还有所不满,这件事……”

“不,老大人和沈老大人的苦心,学生心中明白。只是,学生近来感觉朝堂中乱象频生,此时于其在京为官,不如退居一时,在地方上来的更好一些。”

赵志皋初闻有些意外,不过转念一想,这个学生和同乡灵慧天生,就是外圆内方,骨子深处还是有些迂腐,书生气重了一些,若是能脱离自己的庇护,得到一些磨练,对他的成长倒也有好处。

有此一念,便也不阻止了,只道:“你有什么具体的打算?”

“学生打算去辽阳大学堂……”方从哲洒脱的道:“那边有李卓吾,见见面,听他讲讲学似乎也不坏。”

辽阳大学堂在开办之初在士林中是笑话,根本不能和岳麓书院这样的老牌书院比,后来慢慢的收罗当世名士,这么多年下来,从这个学堂里出来的举人有四百多,进士也有二十来人,在当时一般的书院来说已经难能可贵。这也是托了万历一扫张居正过往施政方针的福,在张居正年间,可是禁止讲学,禁毁书院,现在各地书院和讲学的风气都有所反弹,不过再反弹也不是一两日的功夫能恢复的,当年张居正杀何心隐,禁书院讲学,甚至强行关闭了大量的书院,这种摧残真不是一两天能恢复的,辽阳的大学堂却是在张居正执政末期就开设,当年也是独一无二独一份,也由此引了不少凤凰栖息在大学堂这根高枝之上,现在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要说李贽等名流大儒带去的名声,就光是一个书院能出几十个进士的实力就已经够恐怖的了……进士及第,这可是读书人一生最顶级的荣誉,很多人二十来岁中举人,可能四十岁才中进士,甚至考到五六十岁也是常有的事,一个书院,年年都出进士,实在是一件恐怖之至的事,就算最老牌的岳麓书院也不敢打这种保票,更何况大学士已经出了几百个举人,近年来越出越多,已经呈井喷之势……这还是辽阳不重视应试儒学的结果,如果把资源倾斜到应试儒学上来,还真不知道能考出多少举人进士来。

以辽阳这样的地方,原本是文教极为落后的地区,有明一代,江南和江西,还有老牌进士大省福建都是出人才的地方,别处地方,特别是北方就要差的很远,国初时,为了南北进士榜,朱元璋还大开杀戒,强行把北方进士名额提升上来,为了南北平衡,老朱也是用心良苦。但事情的发展是不以皇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有明一代,仍然是南人占尽了优势,一直到清军入关,北人投效的快,很快在中枢占据了主动,这才结束了由南人治北的大明政治生态传承,不过南人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又在清廷中枢展开反击,一直到清朝灭亡,所谓的南北之争都没有结束,中枢的军机大臣,南北汉臣一定要各有一员,也算是不得已的平衡做法。

当然这些是题外话……问题的关键就是辽阳发展之速,却是到了方从哲这个南人青年官员中的佼佼者也心向往之的地步,赵志皋初闻有些意外,既而却又感觉不意外……对辽阳的种种,他这个部堂高官也早就听了满耳朵都是,看着一脸坚决的方从哲,赵志皋叹口气,挥手道:“要去便去吧,只盼你收收心,磨砺一下自己,将来这朝堂大政,终究还是看你们的。”

方从哲心中明白,若无辽阳的种种,自己也就隐忍了,相机在这朝堂中一直向上,待自己能掌权时,再从容弥补以前这些当政者的过失。

但有了辽阳种种,眼前的朝堂在他的心里已经是一间破茅草屋子,到处都是漏洞,到处都是不可忍的破败衰草,这样的地方,呆着连呼吸也不畅了,更何况去当这个裱糊匠人 ?'…'

除非是推倒重来,不然的话,他是绝不愿再来趟这种浑水了。

第884章 再别

万历驳回内阁罢矿使税监的密疏,并且很快将此事用中旨形式明发出来,诏行天下。

诏旨一出,当然引起轩然大波,不过在当时人们并没有深切意识到这两使之害,而且不少人以为只确实是因为两宫失火,皇帝又不愿掏体己钱的权宜之计,却不曾想过,既然真的能派出太监和亲勋出去捞钱,不需要经过文官体系,不必皇帝写条子求爷爷告奶奶的从文官手里掏钱,皇帝跟孙子一样,动辄要看文官的脸色,在张居正时代,有一次万历要钱还被张居正义正词严的驳回,并且真的训的跟孙子一样,连带着李太后都吃了挂落,张居正数落太后信佛花销太大,劝太后以后省点儿花,所谓国用有常,不能全教您拿去敬了佛……也就是张居正敢这么顶回去,打那之后,皇帝写一张条子拿一次钱,申时行几次半真不假的劝,反正万历也没当回事儿……但就算这样,从人家手里拿钱哪有自己个赚钱来的舒爽?这矿使税监一出,其后终万历一朝也没有罢废,对民间工商业的打击是致命的,这事儿不关是一个世家豪族和士绅对太监斗争的问题,如果太监真的能梳理工商税,使税收变的常态化,有益财政收入,这也罢了,但用脚趾头想太监也没有这份心田和能力,地方豪门和太监角力的同时,最倒霉的还是那些根基不牢没有后台的普通商人和百姓们,他们才是最倒霉的一群,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一唆使,就能挑动几万人殴打甚至打死税监的几次抗税大风潮的最根本的原因,都说是世家豪门挑唆,要是百姓心里没怨气,那又是容易挑得起来的么……

因为认识不深,是以反对也不激烈,只有几个言官叫唤了几声,应者不多也就罢了。

内阁的请辞更是完全无效,皇帝勉强留了王家屏三次,待这位首辅第四次上疏之后就允许了。这对王家屏来说又是一件难堪的事,一般来说,首辅请辞不能这么简单留一下就算了,只要皇帝还有一点信任和欣赏,最少也得留他十次八次再说,申时行虽然是狼狈离开,可也是上疏十九次才被允许回乡,这差距也真是太大了,王家屏心里一憋屈,差点儿就是一口气上不来……

首辅是走人了,次辅王锡爵也请回家乡侍疾,对老王头万历打心底里还是欣赏的,可能是爱屋及乌吧,对这位申先生的亲密好友,政治同盟,万历一直有较为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历史上王锡爵在万历十九年回家,两年后才奉召还京,然后立任首辅,拱掉了当时代班首辅赵志皋,然后就是搞定了皇长子出阁讲书之事,万历答应他以太子礼讲书,并且在老王当政年间,减江南织造和江西陶器,免云南贡金,当然不久后皇帝故态重发,不过好歹在老王当首辅的年间,皇帝还是做了一些让步的,仅从这一点来说,也是着实不易了。

可欣赏比不得大势强,王老若在,开矿收税一事绝不得行,万历也只能叫他先回家了,等这老王头想通了再说。

内阁走了两位,只剩下许国和余有丁,对他们俩的辞呈万历却是死活不允,不过也没有叫他们接任首辅,首辅的人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赵志皋被万历中旨选入内阁,而且大拜,直接成为首辅。

在注重资历的内阁之中,这样肯定是逾规越距的,但皇帝已经当政多年,而且政由自己,不象嘉靖年间,世宗一心修道,政务多委给严嵩和徐阶,隆庆年间,皇帝干脆就是后宫采蜜的小蜜蜂,隆庆只醉心在后宫沉迷于女色,国事先后委给徐阶和高拱,自己放心当甩手掌柜。今上的脾气类似他的祖父,阴沉多智,而且固执,虽然张居正申时行王家屏三任首辅都很优秀,但经过张居正的强势首辅之后,万历对申时行多有压制,对王家屏这种强势的性格更不喜欢,对国家大政,多从深宫插手,寻常小事交给内阁,事涉钱粮兵谷大事的,万历向来是能自己来做决断,很多大政,直接绕过内阁,授意给该管的部堂,做出决定之后,再由内阁接上负责提调,皇帝仍然在后为牵线人,提着满朝的木偶按自己的意思行动乃止。

皇帝虽然还是年轻,亲掌大政却已经多年,和懦弱的先皇完全不同,是以虽然是中旨大拜阁老,但赵志皋是浙党首领,非是等闲之辈,在他领受圣旨之后,虽士林啧有烦言,认为赵志皋的首辅之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但在浙党全体的反击之下,这些杂音很快就消失,而赵志皋也精神抖擞的进入角色,开始承担起首辅的责任来了。

……

……

事隔不到一年,当日送别申时行的人群,又在西便门聚集了一些,这一次却是送别刚下台不久的首辅王家屏。

与申时行的风光离开不同,皇帝没有特别的表示,没有赐银,赐给表里,只象征性的赐给官驿……驿传制度张居正梳理过一次,当时官员们都不敢以私事来劳烦驿站,国家为此省了不少银子,可在贪财的万历皇帝手中,驿传制度再度为之混乱,兵部的火牌再度泛滥,任何人都能动用,驿站再次迎来送往,地方又一次变的不堪其扰,但在张四维申时行等人的配合之下,凡张居正坚持的就必定被反对,哪怕国家和地方一年多花几百万,亦是值得。

这样的大风气下,皇帝赐不赐给官驿还家都是一样的,反正王家屏也没打算自己花钱。不过,这好歹是最后一道遮羞布了,若是连这个也没有,王家屏在皇帝心里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公素来秉性强直,得罪于上,亦是难免之事。”

许国神色嘘唏,脸色不大好看,他倒真心要辞官,但万历就不放他,他也没有挂冠离去的勇气……甭走到半道上叫锦衣卫给拿了,那才是出乖露丑,叫你当宰相你不干,非得被锦衣卫抓了才感觉舒服?

有这一层顾忌,许国只能捏着鼻子留下,好在朝局混乱,现在赵志皋刚进阁为首辅,沈一贯却还没有进来,许国顺理成章的当了次辅,虽然人臣之极许国是不敢想的,他也当过讲官,但向来老好人的性格,于国事没有太多自己的主张,在万历心里怕也是惟惟诺诺没特长的老好人,特别是许国只能依附在申党等江南籍的势力之下,没建立起自己的基本盘……许阁老当年试图依靠辽阳,不走寻常路,结果看出张惟功不是池中物,张党迟早不受自己的控制,想想这种老大当的太过危险,而且张党也不可能事事听他的,因此前几年就收了手,只是彼此还留着一点香火情,现在在皇帝眼里,许阁老更是荒唐的代表人物,如果不是一定要留一个前内阁的人物当陪衬,恐怕这一次他就能得偿所愿,安心回家养老去了。

看到四周送行的人稀稀拉拉,实在撑不起场面,许国心里不是滋味,王家屏当然更觉难堪。这一次没有抵抗成功,王家屏在晋党内部失分很多,直接导致王家屏除了一些门生故旧来了小猫两三只外,别无他人前来的尴尬局面。

好在许国和余有丁还厚道,来了两阁老,不然的话就太落魄了。

王家屏也不是很在意,脸上呆征征的,整个人都魂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