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106节

调教大明-第106节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力试验的结果如何?”

“回东主,我们已经试过了。”崇文门店的留守人员喜滋滋地回道:“现在造出了三辆货车,我们已经试验过了,每车最高可承载四千斤左右,再高就可能出事,当然这四千斤也是在道路条件极佳的情形下试出来的,我们是从京师到潞河驿,这一段路因为十分紧要,经常维护,所以我等的建议是每车装三千六百到三千八百斤,以一石一百二十斤算,正好是一车三十石粮,还可以装上车夫和助手加上马匹的豆料。”

“你们试验是用的几匹马?”

“两匹。”

“试过四匹没有?”

“这……倒没有。”

众人面面相觑,有点跟不上惟功的思路,两匹挽马或是健骡,价格在六两到八两左右,如果是用四匹拉,畜生的压力是小很多,但开销不是成倍增加了吗?

惟功自己很清楚,他小时候坐过骡车和驴车……当然是后世的,在有橡胶轮胎的情况下,一头大毛驴拉的驴车就能装两千斤以上的货物,而且车夫加几个乘客可以坐在车上,挥挥鞭子,驴车仍然能小跑行进,当然,路途不能太远,拉人不能太多,加几个小孩是可以的,再多就不成了。

眼前这马车,虽然尽可能的做到了这个时代的顶尖水平,但在制动,减震等诸多系统上,比起后世还是差距很大的,双马拉车,看似已经有足够的动力,但如果想做到惊世骇俗,成为一出手就悚动人心的事物,就需要加倍的投入。

再者说,挽马和健骡价不高,德胜门附近的骡马市场一次买千多匹都不费事,在这上头投入资金,还是很值得的!

这等事,就不必和下属们解释的太清楚了,惟功只是对赵士桢道:“还要辛苦你一下,改进一下挽具,我们的这种货运大车,用四马或四匹健骡作为动力。”

“大手笔,我喜欢!”

赵士桢眉毛一挑,冲着惟功竖了一下拇指,对惟功的决断他还是很赞同的,只要涉及技术革新和革命性的转变,这厮就是这样,一定大加赞同。

“货运大车开始批量制造吧,我们有几百个铁匠和皮匠,木匠,按开始每天出十几辆成品的速度,下个月底之前,每天可以最高出二十辆以上,我希望在一切准备停当之后,最少有三百辆以上的大车可以调动。至于骡马,挽具,也希望在相应时间内准备好。”

“是,东主!”

在场所有人都肃然答应,只有赵士桢弯下腰去,开始研究起挽具来。

“别急。”惟功拉着他,笑道:“客用的车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赵士桢翻翻白眼,道:“很好!”

“就这两字?”惟功失笑道:“总得有详细的介绍吧。”

“客用分大中小三种,最大的一车可坐二十人,中等十人,最小的五六人,最大者对面四排座椅,最少者面对面两排坐椅,车内尽可能的使人舒服,减震是现在我能做到的最好了,以后慢慢再改进……到底怎么样,你自己坐着试试不就知道了!”

“是是,我这就试!”

惟功被赵士桢机关枪一样的话语打的浑身飙血,瞬间只能退的远远的,不过,看到他从手中拿出来的几卷画轴,赵士桢却是坐不住了。

“唐伯虎的?文征明的扇面?好好,佳作佳品,虽不是宋人名家,也值得过了。”

大明虽然没有什么金装四大才子的话,不过文征明祝枝山等人的扇面,唐伯虎的画作都是当世的好东西,惟功一送五六样,加起来值得好几百两白银,抵得上赵士桢十年俸禄,虽说世家子弟不缺钱,但出手五六百两的手笔,也对的起赵士桢在此之前的辛苦了。

“等车队上路,送老兄一成干股,作为真正的酬谢。”

听到惟功的话,赵士桢也只是抬了抬手,并没有说什么。

有些人,视钱如命,爱钱在骨子里,有些人,却是视很多人瞧不起的东西为生命,愿意将一生的精力都奉献在其中。

赵士桢,奇人也。

……

惟功坐上车之后,才感觉到赵士桢等人确实是花费了极大的心思了。

当时的达官贵人家里也是有车,各式各样都有,起的名字也是十分漂亮好听。但无论是前上还是后上的车,内里逼仄,很难直身,视线也是狭窄,坐在车中,不管装饰的怎么漂亮,也是谈不上舒服的!

而惟功现在的坐的车,车身大,上车时有脚踏连接,十分方便,车窗开的大,光线透亮,视野极佳,车内散发着原木的清香,座椅高矮正好,坐着舒服,椅上包着毛皮,十分柔软舒适,坐在座椅上,拉开窗帘,就能看到车外的情景,乘车也就不再那么枯燥乏味。

行进时,虽然还难免有震动,但比较惟功刚刚过来时的车辆,已经是有天上地下的分别了。

估计就是连皇帝的那种能坐几十人的象车,在舒适度上,也是远远不如惟功现在所乘坐的这辆了。

王国峰等人很自觉的没有挤上车来,由惟功一个人坐在车中,行走了一阵之后,王国峰才道:“大人,去哪儿?”

“正阳门东大街。”

“是,正阳门东大街,李贵,钱武,注意赶开行人!”

按大明的文武官员仪卫制度,身为正三品的惟功每次出门可以带六个从人,王国峰一行人也正好是六人,穿着青色的长随制度,手中和腰间都有武器,行人一看,就知道是大官的随员,自觉的就赶紧避开了。

车辆在宽阔的街道上行走着,两边的房屋不停地在惟功眼前闪现着,等他看到招牌幌子林立的地方时,车身也是一震,正阳门东大街到了。

大明京城,好几个大型的市场,德胜门,宣武门,崇文门,都城隍庙,紫禁城内市,这些市场都是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特色,而最热闹的所在,毫无疑问就是正阳门东西大街。

从大明门出来就是出了皇城地界,出正阳门也就出了内城地方,在这个内城和外城交接相连的地方,有关帝庙,翁城,箭楼,巍峨高耸的正阳门城楼等等,就算是在后世几百年后,这里也是十分重要的商区和文化区域,是北京的重要地段之一。

而在此时,正阳门东西大街是整个京城内外交接,商业最繁富发达,来往客商最多,店铺最多,购买物品的小商人和普通民众也最多的地方。

惟功的马车,在这样的如织人流之中,哪怕是有六个伴当不停地用马鞭驱散民众,仍然是行走的十分艰难。

在这里,有大量的铺面,北京城的三万多个铺行有三百多个行当,涵盖了一切民生用品,很多在后世影响力小,甚至消失不见的货物,在此时也可能是当街买卖的热门商品,米店粮行杂货铺,很多在后世消失不见的东西,现在还是主流。

待惟功眼前掠过孙春阳南货铺,再看到“范家米行”和“卞家粮行”等烫金大字的招牌时,他此行的目的地也就到了。

这里,是粮行米铺的聚集地,最大的两家,毫无疑问就是晋商中的范和卞两家。

这两家,最少都有数百万的资本,特别是卞家,在山西老家,拥有千间以上的库藏,一家一姓,所藏的米面杂粮就超过百万石,接近通州朝廷的仓储,整个榆林等九边西北地方的军镇军粮供应,民间的粮食收购和调配,都是卞家为主流,其余的马家,范家等晋商中的大世家,都是仰赖卞家的鼻息,至于这些山西老倌的钱庄业,更是风起云涌,他们掌握着巨量的现银,以钱庄和质铺的形式左右着大明很有限的金融产业,再加上晋商插手其中的扬州盐业,天下最大的几项暴利生意,粮食,盐,茶,银钱汇兑储存各业,都是掌握在了晋商手中。

有了钱,就有资格办学,买通朝官,百年之下,现在朝中晋党最少有三分之一的天下,大学士张四维,就是晋党的领袖人物之一。

到明末,晋商与建奴勾结,贩卖粮食和情报到辽东,叛卖了自己的祖国,清朝建立后,这些晋商成为皇帝,干起了垄断生意,钱庄业更是一直不停的蓬勃发展。

但国外资本一进来,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相对公平的竞争之下,他们不仅没有竟争过外国人,也输给了本国的东南商人,一蹶不振,从此在中国的商业版块之上跌落了下去。

而在此时,在惟功的眼前,晋商集团,绝对是一个难以触碰的庞然大物!

第152章 价格

“大人,到了。”

车身一震,在长街的中间停了下来。

惟功下车的时候,四周已经有不少人注意着这辆奇形怪状的马车。车身紧致,漂亮,没有花哨的装饰,但仍然显的贵气……这辆车原本就是打造给惟功使用的,虽然惟功骑马毫无困难,但在京城行走时,仍然是以坐马车较为方便舒适,最要紧的功能,是在路上可以避人耳目,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好,知道了。”惟功答应一声,自己掀开车帘,身形一动,轻松自若的跳下了车来。

这里人潮涌动,人流异常稠密,刚刚用好奇眼神打量着这辆马车的人早就不知道被人流推到哪里去了。

在惟功北向,是一家挂着幌子招牌的粮行,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也是不小了。

在店门前,站着几个大伙计,见惟功下车来,早就迎了上来。

“小人们给大人请安。”

“不必。”惟功抬了抬手,止住众人下跪的势头,笑道:“我是来谈事情的,闹这么大动静,叫人瞧见了不像话!”

“是,大人。”

大约也是事前得了吩咐,一个三十左右的大伙计毕恭毕敬的将惟功引向店面内,直穿大堂,由后门再进去,是两边黑沉沉的青砖库房一样的房间,中间是天井,一路无人,所有经过的伙计都站在两边,半躬着身子。

穿过天井,过了第一道院子,转过一道照壁,内里数十人,看到惟功过来,齐涮涮躬身,皆道:“草民见过大人。”

“各位东主少礼。”惟功含笑道:“在这里都是东主对东主,本官只是顺字行的东主,和诸位是谈的买卖,不是和大家说铺行和买。”

在场的几个人,多是戴着大帽或是瓜皮小帽,身上是青色或蓝色绸衫,多半是在绸衫上绣着各色吉祥图案,以蝙蝠图案为最多,一般是五只,取以“五福”之意,商人最爱着此衫。

提起“铺行和买”,在场的东主们都是苦笑。

京城几百个行当,够资格成为铺行的有三万多家近四万家,这些店铺,轮流应役,铺行轮役,该着了就是破财,而和买一旦轮到,破产是很可能的结局,更坏的就是家破人亡,挤到你自杀为止。

价值千金的货物,和买制度下,给你定个百两的价就算有良心了。

摊上了,就只能认倒霉,几代人积累的财富一扫而空。

这种恶制度,无法禁止,最关键的就是宫中和朝廷的用度,有不少就是用这种手段掠夺来的,皇室是最大的受惠者之一,然后是太监们,这制度,怎么可能禁止的了?

众人苦笑,好在惟功真不是来和买的,否则大家只好四散而逃了。

苦笑声中,惟功大踏步而至北屋正堂,在正中坐下,而这个店铺的主人,钱记粮行的东主钱能恕则在他对面而坐,其余的二十余人,分别在两边落座,因为事前已经排过座次,大家坐下时少了谦让功夫,也是替惟功省时间的意思,否则的话,按中国商人的客套劲头,排个座位排上半个时辰,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大人前番说过,预备购买大量的粮食,以麦为主,黍、高粱、小米、豆都要,据交涉的顺字行的张用诚掌柜说,数量极大,需要几十家粮行杂粮行一起鼎力合作?”

钱能恕是在场粮商中生意规模做的比较大的,京师宛平县人,世代经商,到他已经五六辈了,粮行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说,原本顺字行过来谈买粮事宜的时候,钱能恕就是打算自己将这生意吃下来,运送军粮到九边,九边的军镇衙门开盐引,由内地盐商凭盐引买盐贩卖,赚取利益,这是“开中法”,但现在这个法子已经落伍,主要是盐引太泛滥,已经不如百年之前是类似银票的硬通货了,顺字行是直接卖粮给边镇,边镇拿军饷直接给钱,同时还得给一份盐引,这笔生意做的过,利润空间不小,顺字行有这么深厚的背景,官府和军镇两边能通吃,东主张惟功是皇帝的近臣,十分受宠,跟着这样有雄厚背景的大官身后,发财是准保的事情。

当然,他还不知道顺字行在张惟功的设计下还有存银汇兑的业务,同时还可以和辽镇蓟镇的将领勾结,贩卖大量的土物回来,东北的毛皮,东珠,人参,哪一样不是十倍百倍的利润?如果知道这些,这个已经做了一辈子生意的老生意人,怕也只有在心里多增加几分对张惟功的敬意了。

就在眼前,这个十来岁的少年,身体长大,体形已经与普通的成人无二,甚至更显的轻捷彪悍一些,常年习武的人,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之美,叫人一看之下就十分心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