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军阀-第35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最坏的消息,阿济格如果占领开封,王璞军的后路就被断了,没有了物资补给,就成了孤军,不过王璞在开封留守重兵,他如果能够及时回援,应该守得住开封。
而河南因为李定国突然南下,大部地区都十分空虚,阿济格很容易就重新占领河南。
四月五日。
“天子弃国了!”
最最坏的消息传来。
杨潮眼睛一闭:“功亏一篑啊!”
接着突然感觉到血气上涌,一下子昏死了过去。(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六节一朝回到解放前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醒来已是三天后。
杨潮发现自己躺在一艘船上,旁边是焦急的将领,李五六、赵康和许多男等人都在。
“情况怎么样了?”
手下简略的汇报了一下。
郑成功已经逃回了福建。李定国从武昌已经回到了湖南,跟孙可望沅州、靖州一带激战。夔东军被李国翰追击一路溃败,已经被赶回了巴州,清军与洪承畴部回合。吴三桂已经占领昆明。
而杨潮大军情况也十分不乐观,阿济格率领四十万八旗包围开封府,王璞正拼命回援,双方在开封一带对峙。李五六的大军还在天津卫,但是面临三十万清军的逼迫。
“回军吧,清军并不想在天津卫开战。我军也没必要做无谓的牺牲了。大势已去了。”
杨潮叹息道,三路大军北伐,结果两路溃退,这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他天真的以为可以靠结盟缩短北伐的准备时间,到头来还是得靠自己,难道中国人真的就学不会合作?
“都是孙可望那贼,他罪该万死,回军尽灭孙可望!”
杨潮心中恼恨,又觉得头痛欲裂,喘了好久才平息下来。
“江南情况也不乐观吧?”
杨潮好像没有听手下讲过江南的情形,问完后就看到几个手下面面相觑。
“说吧,老子还死不了。”
许多男这才道:“洪承畴借孙可望兵道过江,湖南除武昌、长沙两府外。已经尽皆陷落。洪承畴正与孙可望夹攻李定国。”
杨潮叹道:“一朝回到解放前啊。许多男听令。立刻在滹沱河一带不妨,从真定到青县一线是我军防线。你布防稳妥之后,天津大军交替撤退。开封一定不能有失,赵康部掩护大军撤退后,立刻前去支援开封。”
事情发展到现在,在强撑着跟清军消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战争有时候打的就是一种势头。如果几路大军能够同心同德,一鼓作气,清廷怕是已经灭亡了,可惜人心隔肚皮,杨潮还是小瞧了孙可望的狼子野心。
所以只能撤退了,但是不能让撤退演变成溃退,保存实力就还有扳回来的机会。
一切的始作俑者孙可望其实也内心忐忑,虽然他重新杀回了贵州,但是李定国竟然千里回援,险些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幸好洪承畴及时过江帮他稳定了局势,可是这时候洪承畴却决口不提三省之事了。
孙可望也不敢跟洪承畴讨要。毕竟现在湖南战局还要依仗洪承畴呢,洪承畴手里三万绿营,竟然比他十万大军还要好使,在对上李定国的时候,这只清军现在反倒成了主力。
其实孙可望的十万老部下何尝没有战斗力,只是他们已经没有了心气,完全不知道自己在为何而战了,前年他们刚出云南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都知道自己要北伐了,可是突然几个大王自己就内讧了,孙可望打李定国,李定国打孙可望,打的这些士兵心里没有了心气。
尤其是李定国这个人一向都很有威望,打仗的时候冲锋在前,跟士兵能同甘共苦,这样的将领自然充满了人格魅力,很受士兵的崇敬,哪怕是孙可望的士兵,心里对李定国也很崇拜,于是对上李定国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就有一种不想打的念头,在这种情绪之下很难打赢。
可是李定国也不好受,他出兵十万,北伐过程中损失了一万多,可是撤兵途中,却损失了三万人,到了湖南的时候,就剩写五万多了,可是进入云南的道路都被孙可望挡住了,他不惜伤亡的猛攻孙可望,自然又损失惨重,尤其是许多跟随他十年以上的老弟兄都牺牲了,这让李定国无论是感情上,还是实力上都严重受伤,军中充满了一种悲怆的情绪。
后来被洪承畴偷袭之后,就实在是难以坚持了,只能被迫向广西运动。到达广西边境的时候,只剩下两万多人了,而且一个个丢盔弃甲,比当年在张献忠军中被明军追的溃逃的时候还要凄惨。
尤其是前途未卜,还不知道能不能进入广西,如果杨潮把他们挡在广西之外,李定国就只能等死,只能眼睁睁看着洪承畴追上来,把他吃掉了。
当看到宋坤在广西,准备后了热汤热饭,干净的衣物,打开城门欢迎他们的时候,李定国干净自己的眼睛有些发热,他一直没把杨潮当做忠臣,但是这一刻他似乎能够远隔千里,跟另一颗赤诚之心相互感应,杨潮不是一个忠臣,但是杨潮是一个义士!
李定国强撑着将军队带入了广西,就在边境小城永州停下了,将士们早就透支了,不止是身累,最累的是心,不止将士们累,李定国更累。
已经进入缅甸的小皇帝朱慈焕反倒是松了口气,在叫他小皇帝似乎已经不太合适了,因为他今年也将近二十岁了,而且受到那么多挫折,无论是心智,还是能力都应该增加了,可惜他还是少了一样东西,他先祖朱元璋和朱棣那种,敢于拿着刀子杀人的勇气。
哪怕到了孙可望麾下,朱慈焕依然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臣子,他在百姓中的威望也在,如果他能站出来,骑上战马,拿起战刀,登高一呼,是有无数人愿意为他去死的。
但是很可惜,明武宗之后就在也没有马上天子了,那个喜欢打仗的明武宗,后来被文臣骂的狗血喷头,当做反面教材来教育后来的皇帝。
没有勇气,朱慈焕在听到吴三桂攻打赤水的时候,就已经慌了神,之后孙可望打着救援的名义回来,反倒是降服了贵州守军,让吴三桂轻兵疾进,直驱昆明。
皇帝慌乱,大臣也慌乱,有的说该去广西,可是一些文臣说广西在杨潮手里,杨潮早有不臣之心,去广西是自投虎口。
然后有的说去四川投奔文安之,可是吴三桂就是从四川打到贵州,在打到云南的,没人知道四川的情况不敢贸然行动。
这时候马吉翔说去缅甸,当初在广西的时候,孔有德追他们,官员们曾经探讨过去越南,当时没有下定决心,此时看起来就只有这一条路了。
不等他们商讨个清楚的方案,吴三桂的兵锋已经到了云南府,结果朝廷慌不择路,没有任何计划,拉起人就往西南跑,数万昆明守军也跟着皇帝跑,一路上自相践踏,没有碰到吴三桂就已经损失惨重了。
终于带着几千人以及家眷到了缅甸,缅甸人又要求他们放下武器才能入关,朝臣们认为对方的顾虑有道理,就放下了武器,可是这时候缅甸人还是觉得他们的人太多了,尤其是拖家带口的文臣们,缅甸人觉得他们没什么用,于是就将这些文臣和家属分开安置在路上的百姓家里,给这些百姓家当奴隶,许多文臣受不了这个屈辱,忍受不了妻女被缅人侮辱,自杀而亡。
尽管这样,还是有三千人左右,被押送到了缅甸的东吁,这时候缅王派人送来了粮食,送来了各种物资,态度还算是友好,这时候心惊胆战的朱慈焕才松了一口气。
而将朱慈焕吓到缅甸来的吴三桂,却舒服的坐在昆明城中,过去孙可望打造的冀王府,后来隆武皇帝的皇宫中,他手下只有一万人,别说追击隆武了,就是占领云南都够呛。
他庆幸不已,没想到隆武皇帝竟然跑了,不然仗着昆明的城池,几万的守军,吴三桂长途奇袭,没有后勤,没有援兵,几乎没有任何胜算,可是皇帝的命他金贵了,金贵到他自己不敢冒险,手下的大臣也不会让皇帝冒险,于是皇帝跑了。
杨潮已经到了淮安,他的身体恢复了一些,急火攻心了,报的希望太大,失望也就越大,以前打着北伐的皇子跟清军交战,无论胜败,他都从来没有这样过,可是这次眼看成功在望,却突然功亏一篑。
杨潮觉得自己还是年轻,城府不够,就好像刚刚出逃的伍子胥,过不了关能够急的白头,要是后来当了丞相,报了仇的伍子胥,恐怕泰山崩于前也会面不改色的。
虽然城府修养还不够厚黑,但是智商却还在,杨潮早就清楚的认清了眼前的形式,知道事不可为,只能用最大的努力纠错,用最大的努力亡羊补牢了。
河南是不用想了,甚至湖广都丢失了,杨潮只能让宋坤稳守广西,并且让吕末坚守长沙和武昌府,尤其是武昌府这个链接荆襄汉水的枢纽,如果万不得已,长沙都可以放弃,但是武昌绝对不能放弃。
船队在清江浦要过船闸。
很多物质甚至卸下来从陆路转过去,然后船只轻身过水闸,到另一侧在装船。
杨潮看到一辆辆经历硝烟的炮车,拉着沉重的大炮在低头用力的马儿拉拽之下,犁出深深的车辙。
不久前下的一场大雨让地面十分泥泞,很快炮车就陷入了淤泥中,聪明的士兵们找来了一根根目标铺在了车辙位置,车轮在木板上终于可以正常行驶了。
两条长长的木板从车轮下往前眼神,形成两条木头铸就的道路,蜿蜒曲折,让人有一种不知道它通向何方的感觉!(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七节家族产业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大败的消息不可避免的传遍天下,杨潮没有试图封锁消息,反而将正确的消息通过报纸明发天下,告诉大家大都督府可以保护大家的安全,杨家军绝不放一个鞑子进入江南地区。
但这无济于事,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各种物价飞涨。
大都督府倾尽全力稳定粮食价格,只要粮价稳定,饿不死人,就不会乱。
幸好手里的粮食还有两千万担,段时间内遏制住粮食不理性的增长,将粮价限定在二两一担的范围。
但是这两千万担无济于事,用作军粮确实够一百万人吃个几年了,可是大都督府下辖的人口至少八千万,这点粮食两个月都不够吃,所以要打压下粮价,还得找各大粮商商议。
江南最大的粮商已经是王家了,王潇跟杨潮关系一直密切,但是王家却不是靠杨潮的关系起家的,也不是靠杨潮的关系发展的,他们本来就是很大的粮商,经营漕粮的大鳄,跟杨潮结交只是求一个安全。
因为背靠杨潮,王家不用担心被朝廷打压,因此这些年虽然市面不稳,但是他家的粮食生意做的反而是蒸蒸日上,没有湖广的粮食供应,江南地区只能自产自销,而王家恰恰在江南拥有无人能比的经营网络,运河上他们家的船每天都能看到,上万艘漕船让他们有能力十日内向任何一个城市输送上百万担漕粮。
杨潮紧急约见王家,只要王家肯出面稳定粮价。这市面就不会乱。
这次是王家当家人亲自出面跟杨潮谈。当然中间引荐的还是王潇。
只是这段时间王潇有些意志消沉。他帮王家开拓了盐业产业,并且开通了直接从海路从海州购进食盐的通道,盐业生意让王家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已经是江南当之无愧的大豪商。
可是功成之后,王潇却发现家族可以打压他,他可不想身退,他年纪轻轻正是开拓进取的年华,但是王家却要他回南京经营。继续经营那个小杂货铺。
王潇回到南京之后,哪里有什么心情搞那个小杂货铺,反而成天沉湎于酒色之中,天天流连秦淮河,直到这次引荐他爹,他一直都没有跟杨潮见面。
王老爷叫做王义和,他已经很老了,头发花白,精神不振,甚至连眼神都有些浑浊。完全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年老之人的模样。
不过王义和年轻时候,也是一个人物。
王家先祖曾是元代的运兵。后来到了大明,依然是运河上小小的运兵,到了三代之前,王家人才摆脱了军户限制,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在杭州立足,变成了一个商户。
传到王义和的时候,家中本来已经拥有了良田千亩,商铺八间,还有漕船数十艘。
但王义和兄弟们闹分家,王义和眼光独到,他放弃了大家杀红眼的田产,只要了那几十艘漕船。
之后的经营,就是一个可以成为经典的中国商人发展道路了,他勾结当地的漕运衙门,倒卖官仓陈粮,扩大船队,开阔商铺,接着万历时期,虽然政治昏聩,经济上却十分平稳的泰平时节,王义和在杭州、苏州、扬州和淮安四大运河城市,建立了上百个粮铺,并且组建了数千艘漕船,成为了一个可以直接沟通户部,跟漕运关系密切的大商家。
但是漕运生意做到这种程度也就到头了,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