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

第202节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202节

小说: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恩霍斯特战列舰的服役,只是一件“小事”。更让张伯伦头痛的,就是在去年的圣诞节前,德国向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提出了领土要求。

在靠近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一方面,希特勒利用这地区居民和德国人同一种族的关系,在那里搞了纳粹党组织,并指挥他们不断制造事端,要求“自治”。实际上是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归附德国;另一方面,希特勒叫嚷着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们“伸张正义”。

现在的德国虽然还没有对捷克发动军事威胁,但看到去年他们吞并奥地利的行为,张伯伦可以想象得到,此次对捷克的态度,希特勒同样是来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捷克在英法保护下恢复了主权,同英法都订有互助同盟条约,如果德国和捷克交战,英法按照条约必然卷入战争,西欧的战火将蔓延开来。

今天的大英帝国,由于在中国泥潭中伤了元气,比历史上更加的虚弱和狼狈。去年的伦敦会谈,英国政府通过会谈让五国同时撤离西班牙,就是为了极力避免因为西班牙而引发新一轮世界大战的可能。

张伯伦得到情报,自从中国问题开始,苏德之间现在正走得越来越近。一战时的英法能战胜德国,那是因为德国缺少强力的盟友,但现在他们极有可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

由于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为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现在的德国,即使是容克资本家也全力支持希特勒的外交政策。而德国对中共的“投资”甚至被认为是本世纪最成功的“投资”。今天的德国,政局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明明这是一个容克资本家们控制的国家,却和他们的敌人社会主义者勾勾搭搭关系极好。一想到红色的布尔什维克和褐色的纳粹联起手来的可怕场面,张伯伦就是睡觉也不得安宁。

就在刚才,张伯伦收到了来自法国总理达拉第的电报,法国总理同样也对发生在捷克的苏台德危机感到胆战心惊,达拉第打电报给张伯伦,催他去见希特勒,要他“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张伯伦的屈服,主要在于他看到了苏德联手的可怕前景。在去年十月,苏台德地区暴发了民族冲突后,苏联对捷克的态度十分地暧昧。因为就在同一时间,波罗的海三国,同样也爆发了类似的民族冲突,波罗的海三国的俄罗斯人,在苏联特工的鼓动下,也开始起来闹事,要求争取民族独立自治的权力。

苏德双方在类似问题上共进退,同时出手的做法,英法两国不能不感到恐惧。

象一战那般,和法国人联手,再打一次类似一战,死上几百万人的战争?无论是今天英国还是法国,都没有这份勇气了。

1938年一月,新年刚过不久,张伯伦匆匆赶路,生平第一次坐了数小时的飞机,先是飞到法国,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密谈了许久。怕战火烧身的张伯伦和被一战惨烈伤亡吓破了胆的法国人,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两国绝不会帮助捷克作战。

一月十日,张伯伦在巴黎短暂地停留两天后,又乘飞机飞往德国,在基尔市会见德国元首“希特勒”,开始就捷克问题进行讨论谈判。

今天的德国,能调动的军队和坦克的数量,远远胜得过历史上同期,说话的底气也更足。(注:历史上捷克危机时,德国方面无论是能调动的军队的数量还是坦克的数量甚至是性能,都远不如捷克。而捷克之所以会被德国不战而吞并,除了英法的出卖外,本国国内因为和德国相近的“亲缘”关系,抵抗意志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在张伯伦面前,林汉的“女儿”扮演的希特勒,象历史上一般,开始大谈他对德国人民、对国际和平、对德英亲善的“功劳”。最后,他皱着眉头杀气腾腾地威胁道:

“无论用什么办法,这次都要解决捷克境内300万日耳曼人的问题,就是为此打一场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

深怕战火烧身的张伯伦连忙反驳:“如果元首决定动武,那我们还有什么谈判的必要?”

希特勒猛然提问:“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

象历史上一般,英国人妥协退让了,同意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

一月十五日张伯伦回到伦敦,当晚召开内阁会议,鼓吹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阻止希特勒进犯整个捷克引发世界大战。

而后不久,法国达拉第总理也愁眉苦脸地赶到伦敦。经过一番秘密的策划,英、法炮制了一项出卖捷克的计划:“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

到了1938年3月,德国兵不血刃的占领了苏台德地区。

作为安抚英国付出的代价,希特勒主动向英国提出降低德国海军吨位的配额比例,由1935年签订的40%,降低5个百分点变成35%。同时德国承诺,未来的二十年里,德国最多只装备四艘超过三万吨级的战列舰。

实际上这是个空头支票,以德国目前的造船能力,就算是船厂不分昼夜地连续开工,到1940年前,德国也不可能完成和英国海军商定的35%的配额,35%和40%根本就没有区别。

事后,张伯伦挥舞着和德国重新签订的海军协议,兴奋无比地国民说,他带来了“一代人的和平”。德国人主动要求降低海军配额,在张伯伦看来这是天大的好消息。

但是,英国人的美梦,也只做到了1938年年底,到了1939年一月,德国悍然出兵,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而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擦脚布波兰,这时也愚蠢地配合德国人的行动,派出大军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即切申西里西亚地区。(此为史实)

对于波兰人愚蠢而短视的行为,汉娜早有预计。远在中国的李润石主席和李华梅谈起这事时,也是一个劲地摇着头,他用“贪图小利,唇亡齿寒虞国灭”来评价波兰的这种做法。

对于波兰这个国家,这个位面的中国没有一个人对他们有好感。日本人侵占东北时,波兰是最早跳出来支持日本人和承认所谓“满州国”。1935年的英日干涉战争时,波兰人同样也跳出来高呼对中共宣战,堪称是欧洲最作死的国家,没有之一。

而到了1939年2月,苏联也派出大军强入波罗的海三国,强迫这三国加入苏联,其吃相也绝对不比德国和波兰好看到了哪里去。

而当苏德国两国各自忙着吞并身边的小国时,英法两国这时才如梦初醒,但是大错铸成,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战争的号角,即将吹响。

拉斯拉努夫和布雷加。

第219章石油和战争还有可爱的意大利人

历史上,发动二战的两大法西斯国家,德国和日本,在战前和战时,都面临过相同的危机:石油危机。

战后,无数的日本右翼份子郁闷且后悔不迭的,就是没有在东北的大庆开崛出大庆油田。声称若是当时早早地开崛出大庆油田,日本也不至于后来为了石油挺而走险偷袭珍珠港惹上美国云云。

至于德国方面,石油危机也是长期困扰着二战中的德国。海运被封锁的德国,二战中仅能从罗马尼亚的普罗什蒂那油田每年获得两百万吨的石油,加上奥地利每年的六十万吨的产量(1944年后产量上升到110万吨),此外就再没有安全稳定的石油通道。而德国要维持战争需要,其石油需求量的缺口,却达到每年一千万吨以上。

德国向来把罗马尼亚石油储备列为其战争准备的重要一环,因为后者至少提供了德国石油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历史上,英法对德国宣战后,通过经济手段,在罗马尼亚高价抢石油,为避免罗马尼亚倒向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在罗马尼亚受到侵略时提供一切援助,并给予罗方500万英镑的贷款,用来购买英国军备,而且还答应购买20万吨小麦,作为让罗方放弃与德国合作的报偿。

由于罗马尼亚严守中立,不愿因此构衅于强国,因此只能对伦敦和柏林虚与委蛇,两不得罪。英国转而开始利用其经济优势,以经贸方式诱导罗方向己方靠拢。它联合法国,准备向罗马尼亚支付6000万美元,条件是炸毁罗马尼亚油田,但被罗方拒绝。英国转而利用本国资本掌握罗马尼亚大部分石油开采权的优势,在“二战”爆发初期大量进口罗方石油,并抬高价格,使其主要流向外汇相对充足的其他西方国家。罗马尼亚所有的库存石油都被英国抢购,英国还预订了下半年供油合同以及合同期满后的石油供应权,而且尽可能租用罗马尼亚所有的驳船和火车车厢,以免被用来向德国运销油料。

德国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的数量从1939年10月的7万吨骤减至11月的6万吨。1940年1月,输入德国的原油仅为1万吨,而出售给英、法两国的则分别为25。5万吨和10。6万吨。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在写给妹妹的信里骄傲地宣称,“我预感战争到(1940年)春天就将结束了,……无须在战场上打败他们,只需让德国人明白他们能不能取胜,继续变得日益贫弱和穷困是不值得的。”

英国在石油供应领域的狙击,使德军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时不得不有所节制。在战争爆发初期,由于德国石油储备自240万吨,迅速下降到160万吨,德军始终不敢主动展开针对英法等国的大规模空战和轰炸,因为它的燃料库存严重不足,仅够在西线发动一场陆上进攻。

林汉前世看到过一本名为《石油和世界大战》的书,讨论二战德国石油供给情况的书时,看完之后的感觉,就是二战希特勒简直就是比山本五十六还要疯狂的赌徒,德国那糟糕无比的石油供应渠道和比日本还要恶劣的地区战略局面,希特勒当年居然敢在军备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冒然发动二战,挑战英法两国“豪赌”,简直是疯狂到了极点。最夸张的是,这份豪赌他在前期居然还胜了,而且还是用最夸张的方式大胜的那种。

林汉就曾对汉娜吐糟过:“仔细观看1941年前小胡子的作为,我经常会产生希特勒同学其实是和我们一样的穿越者的幻觉。就德国这种糟糕的军备情况和战略局势,也只有穿越者仗着‘历史先知’才敢这样豪赌了。”

历史上,如果不是德国闪击法国成功,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击败法国,只要战争再多拖延几个月,德国就将因为石油危机而立刻面临战败的危机。拿下西欧后,德国从法、荷、比等国的战略储备库里缴获了一千万吨的石油,这才足以支持其后来的不列颠空战以及1941年入侵苏联的行动——即便如此,在1941年后的最后一个月,德国全国的汽油储备也只剩下79。1万吨,仅能满足一个月的消费。

而后世很多军迷责怪希特勒在苏德战争的第一年,将主力调去发动基辅战役,由此拖延了莫斯科战役发动的时机,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小事”:在基辅战役时,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在这里缴获了一个百万吨级别的大油库——记住,这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汽油、柴油油库而不是需要炼化的石油。而在这之前,苏德前线上的德军已经因为燃料供应问题而严重影响了攻击速度。没有在基辅缴获的这个超级大油库,希特勒别说发动莫斯科战役了,就连把部队调到莫斯科城下的燃料都凑不齐。1942年后德国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战略目标之一也是为了取夺巴库的油田。

德国另一个重要的燃料来源之一就是煤化油,1943年后,随着大量煤化油工厂的建成,最巅峰时,其境内的工厂一年内大概可以提供接近五百万吨的煤化油——这一弱点在1944年后被英美注意到,当盟军的重型轰炸机开始轰炸德国的煤化油工厂后,德国很快开始面临严重的燃料危机。

在这位面,无论是主动参予“二战游戏”的汉娜还是被迫参予的林汉,在心里都非常明白德国的这个致命弱点。林汉主张苏德联合,很大的原因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背靠苏联,德国就能得到稳定安全石油供应来源,就不必再担心石油供应的问题。

但是知道苏联是什么德性,斯大林是什么样的人的林汉和汉娜,也不可能将砝码全部压在苏联这个“危险”的盟友的身上。除了历史上一般继续建造本土的煤化油工厂以防不测外,德国另一条路就是开辟新的石油通道来源。

二战轴心国中,意大利的殖民地利比亚就是极重要的石油产地。从1932年希特勒上台开始,在汉娜的指使下,德国政府就联合意大利组建的德意石油公司,在距离利比亚卡普加港南部一百多公里外的苏尔特盆地地区进行石油开采钻探活动。来自后世,经过充份准备的汉娜,手中拥有极详细的利比区油井的经纬度坐标数据。要找到最佳的崛井开采点并不难,难的仅仅只是挖崛深度和开采出石油后如何将其运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