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

第195节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195节

小说: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梅当成了最佳的形象代言人。

在西班牙,李华梅最初驾驶着的是BF109B型,十多天后,她的座机却换成了C型,C型和B型的最大的不同是机翼的构造有大辐度的变化,导致整架飞机的气动性也发生大变。实上C型的图纸是梅塞施米特博士参照了汉娜提供历史上BF109F型的结构简图后设计出来的高机动版。

历史上的BF109F型被称为机动性好最好的一个型号,该机型甚至可以和同期的喷火V型玩盘旋。不过在这个位面,由于其发动机没有变化,更换了机翼之后,C型和B型相比最大时速方面反而微有下降,但盘旋性能却大辐度上升,李华梅本人是非常喜欢这个型号。

德国空军现在已经开发出和战斗机配备20毫米航空机炮,并开始尝试性地安装在BF109C型上试用,C1型是一门浆心机炮配两挺13毫米机枪,C2型则是三门20毫米机炮。不过李华梅自己却是依旧坚持使用三挺13毫米机枪。主要原因是13毫米机枪子弹多,每挺高达400发,弹道性也比20毫米机炮好。至于不肯用一炮两机枪这种“折衷”的作法,是因为德国开发的这款机炮的弹道性和13毫米机枪相差较大。对于李华梅这样远距离射击高手来说,她每次开火都是三枪齐射,弹道性不同,意味着自己开火时注定会有一种武器落空,反而不如纯粹的三挺机枪更有效。至于不选择三门机炮,主要原因是她嫌弃机炮炮弹太少,以及弹道性太差的因素。

对于普通飞行员来说,BF109C2型上三门机炮是极凶猛的火力,但于李华梅这样喜欢在八百米外就尝试射击的高手来说,三挺13毫米机枪威力足矣。而且三门机炮的配制有一个缺点是三炮齐发时机身震动大,严重影响命中率和航向稳定性,主要原因还是因为BF109为了“减重”,设计上先天地“过于精简”造成的。在发动机功率少于1000马力的时代,这种精简可以获得不少“优势”,但随着发动机马力越来越大,这种过度“精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开始得不偿失了。

所以在西班牙战场实践过后,BF109C2型的三机炮配制最后被认为是失败的组合。最终没有被德国空军采纳。比起三门机炮全部被装在机身上的BF109,机翼设计相对复杂且结实的HE112,由于机炮可以安装在翼根附近,就不存在这个射击时震动过大的问题。

其实BF109还有两个问题,当武器全部集中在机身上时,这种布局一来会影响飞机的气动性,二来会导致射击时火力命中点过度集中。对于李华梅这样的射击高手来说,反而是个优点,过度集中的优点能保证三挺机枪打出的子弹更多地命中敌机。但对普通飞行员来说,射击散布不足却成了缺点。

由于德国官方高调的宣传,又有李华梅这个免费的“形象代言人”,BF109也打开了海外市场。光是瑞士就开出了高达150架的订单,南斯拉夫、匈牙利甚至奥地利等国也有购买的意向。中国这个大市场,梅塞施米特博士怎么可能放过。

二月二十八号这天,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就在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BF109的生产基地,观看了BF109C型的飞行表演。对于中国代表团的到来,梅塞施米特博士是眼巴巴地指望着他们指缝中能掉出订单来。他已得到了内部消息,德国空军已经放弃了BF109,现在就只能指望外国的订单了。

1935年的时候,谭克博士的FW90虽然被空军拒绝,却靠着在中国的出色表现打响了名头。中苏空军在上海上空和英国皇家空军血拼时,FW90虽然单机的综合格斗性能不如HE51,但是仗着皮粗肉糙更耐打的优点,在那种大机群混战血拼的情况下,FW90的损失率反而低于HE51。

梅塞施米特博士也想复制一次FW90的“中国奇迹”。只是遗憾的是,林汉在心里和汉娜一样,早已内定选择了He112。当中国代表团私下里询问他的意见时,林汉答复是:“BF109是600公里以下空战的最佳选择,而几年后的空战,却是七百公里速度的天下。”

李华梅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这两人的意见,也就决定了BF109在中国命运。而且解放军自身对亨克尔公司的产品更有好感,毕竟李华梅成名之时的爱机就是亨克尔的产品,许多中国空军飞行员都是驾驶HE51出身。

不过李华梅对BF109的代言表演也就持续到二月底为止。到了三月初,她的座机就将替换成He112。HE112才是未来德国空军的主力,李华梅前期高调的表演只是为了替他打响广告而已。

最终,中国买下了HE112的生产图纸、模具,并取得了生产许可证。至于发动机方面,由于其匹配的DB601发动机还在开发过程中,而1000马力发动机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中国方面倒是不着急。中国代表团在德国暂时只是引进了150马力的航空发动机的生产技术,这款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生产难度低,稍作改进,也可以用于陆地民用。在这过程中也可以顺便为将来生产更好的发动机训练产业工人。

新中国这两年内还忙着统一长城以南的土地,西北,西藏、云南等一大片地盘还有一堆的问题要解决,短时间内还不会发动北伐收复东北,三年内都不会主动对日本挑起战火。

而坦克方面,中国官方则买下了德国人淘汰下来的二号坦克生产线和淘汰下来的模具。不过和飞机一样,这些都是要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制造出产品来的。

在这个被林汉和汉娜严重影响的时代,德国坦克的开发也没有逃过他们的干涉。

历史上二战前的德国,在开发坦克时,受到一堆负面因素的影响,走了不少弯路。

首先第一因素就是没钱!因为缺钱,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开发都严重受阻。

其次是没经验,虽然德国人早就和苏联人秘密合作,一直在偷偷研制坦克,但是这种偷偷摸摸的作法,还是严重干扰了坦克开发的进度。甚至了1939年开战之时,德国人自己还在为坦克选择哪种悬挂而争执不休,而最终德国军方最后却选择了最糟糕的“重叠式负重轮悬挂”这一设计用在了豹式和虎式坦克身上。

而“虎豹”之前,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的开发也极不顺利,为了使用哪种悬挂争执扯皮了足足两年——好听点地说,应当是验证了两年,也导致了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装备时间被大大推迟了。

第三是指导思想错误,古德里安错误地认为三号坦克用于坦克战,四号坦克对付步兵,这种类似英国步兵坦克巡洋坦克的思路导致了德国人在产能不足的情况下还同时开发了两款性能接近的坦克生产线。历史上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开发几乎是同步的,这完全是一种资源上巨大的浪费。

最后是坦克工厂都没有准备好这个可悲的原因。1939年九月德国对波兰开战时,德国军方甚至连三号坦克的生产线都没有完全准备好。在波兰战役爆发时,能投入作战的三号坦克仅有98辆。至于当时预定的50毫米的坦克炮连影子都没有,只能拿37毫米的“敲门环”充数的笑话就更不必多说了。结果在法国战场上37毫米炮是出尽了丑,最后完全是靠88毫米高炮救急。

法国战役结束后,为赢得法国战役立下首功的头号功臣坦克,在当时并不是三号坦克,而是捷克产的38t。原因不是因为三号坦克更强,而是因为38T的装备量更多。

不过,历史上德国坦克开发中遇上的问题,在穿越者面前都不是问题。

德国坦克在开发初始,汉娜就通过和兴登堡为首的军方高层的秘密交谈后,定下了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大直径负重轮,大口径坦克炮,扭杆悬挂这三大方向。至于发动机问题,由于德国目前的石油安全问题始终是个老大难问题,考虑到煤化油的因素,暂时还是只能选择汽油发动机,但专用的柴油发动机的开发进程绝对不能停下。只要石油供应安全的问题能解决,就要立刻更换成为柴油发动机。

受林汉和汉娜的影响,这位面的德国坦克的开发过程,和历史上大不相同。

一号坦克的开发起初穿越者影响还不大,但在1932年七月,希特勒提前上台后,他在停掉德志意级战列舰二号舰的建设方案后,对一号坦克的开发计划直接进行干涉。

原先的一号坦克开发计划,定位的是训练坦克,总重只有5。5吨。而在汉娜通过希特勒干涉后,直接更改了设计标准:参考维克斯六吨级坦克的设计方案进行改进设计,目标是尽可能地加大车内空间,重新设计更大的炮塔以容纳更大的火炮。

由于一号坦克严重模仿了维克斯坦克,同时也参考了他的兄弟T26的设计,所以开发速度极快,在1933年十一月就开始投产,比历史上要整整快了半年。新造好的一号坦克标准重量七吨,但随时可以加厚装甲增重到十吨。和其原型维克斯坦克相比,车体前部被拉平成一整块六十度倾斜的装甲板,其外型和未来1936年型的维克斯坦克十分接近,只不过炮塔换成了一个更加硕大的炮塔以方便将来安装更大口径的火炮。

该型坦克三人车组,武器为一挺7。92毫米机枪和一门30毫米的机关炮。由于最初只是作为训练坦克使用,为了省油和减少磨损,一直都没加装额外的附加装甲板,火炮方面也只是使用了使用了最便宜的MK108机关炮的陆用版。

一号坦克的炮塔本是为安装40毫米的坦克炮设计的,不过1933年刚开发出来的步兵用的40毫米反坦克炮在国际市场极受欢迎,供不应求。汉娜当时认为一号坦克只是训练坦克,没有什么“前途”,直接就将现有的40毫米坦克炮生产线转去生产40毫米的牵引反坦克炮出口以赚取外汇,而装甲部队使用了稍稍加长炮管的MK108机关炮“将就”。后来完成了海外订单后,40毫米炮管生产线又被40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炮管占用了,加上要优先供应正在大量投产的二号坦克,结果换炮计划再次被耽误,而一号坦克本身也就是训练坦克,换炮计划不受重视。七拖八拖之下,换炮计划一直拖到被当成“军援产品”出口到西班牙赚凯子钱时都没有完成。

古德里安接收时该型坦克的标准重量只有七吨。在制定坦克设计标准时,汉娜选择了苏联人的思路:什么都可以差,但是就是坦克的火炮不能差。即使是“废物一般”的一号坦克,其炮塔也故意设计得尽可能地大,甚至不惜减薄本就很可怜的炮塔装甲以减轻重量增大容量。

之所以将一号坦克的炮塔设计得这么畸形,汉娜也是考虑到德国的情况,她也不知道被扭转得不成人样的历史会怎么会发展。原来的历史上西线战争时,德国因为坦克数量不足,不得不大量地将严重过时的一号坦克重新拉上战场。德国的本钱实在太少,为了提高手中资源的利用率,她也不得不向苏联人学习,模仿T26的设计思路设计坦克,实际上这款I号坦克就是T26坦克的德国版,只不过火炮口径不同,车体正面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

一号坦克送到西班牙后,共和军就曾从被击毁的T26坦克上45毫米坦克炮拆下来替换一号坦克上原有的30毫米短管机关炮,将其作为坦克歼击车来使用。

该型坦克全德国也只造了五百余辆交给新生德国装甲兵训练使用,在二号坦克开发完毕后很快就停产了。

二号坦克是十三吨坦克设计方案,只比一号坦克迟了数月开发,同样也是过度产品,主炮是一门四十毫米的坦克炮,四人车组,不过可以根据需要加厚要害部位的装甲,增重到15吨。

其性能也就和捷克38T坦克相似,只是火力和装甲更强一些,车内空间更大一些。按计划,这款坦克将作为轻型坦克成为德国装甲兵中的补充。二号坦克和一号坦克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其放大加长版,许多零件可以通用。来自后世的汉娜,非常明白武器装备零件通用性的重要性。在控制了德国之后,她专门成了一个标准化委员会,研究的就是装备零件通用性的问题。

二号坦克生产了上千辆,是目前德军装甲兵的主力。

三号坦克则来自二十吨坦克开发计划,这款坦克现在已造成样车,正在进行测试完善,也是汉娜计划好的未来西线法国战役的主力。(注:历史上德国几乎是同时开发三号15吨的坦克和20吨的四号坦克,但在这里汉娜取消了15吨级别坦克的开发计划,所以二十吨坦克的编号向前挪了一位,变成三号)

虽然名为二十吨计划,但实际上开发时汉娜却要求其必须留出百分三十以上的承重上限亢余度。该型坦克计划安装一门75毫米/42倍径的主炮,60度正面斜装甲,五人车组。考虑到西欧战场多沼泽的环境,该型坦克使用的是40毫米的履带。按照汉娜的计划,未来的法国战役结束后,二十吨坦克的生产将逐渐停止,届时德国将转产三十吨坦克。

而真正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