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第34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个行业都应该包括,纺织业是重点,首先扶植的还要有造船业、钢铁业。嗯,这个需要商讨研究,朕只是随便这么一说。而且要使工业大发展,取消丁税,使人身摆脱土地的束缚是前提条件。”
朱永兴说得随便,可没人敢不当真。易成便牢牢记住,准备回去后好好筹划一番。
“说到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涉及到了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朱永兴沉吟着,考虑是否应该把专利法提前推出来。
在西方国家,一般认为最早的一件专利是英王亨利三世1236年授予波尔多的一个市民以制作各色布的15年的垄断权。但实际上这是封建特权的一种形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专利。
第一个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应该是威尼斯,于1474年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近代特征的专利法。并于两年后批准了第一件有记载的专利。但历史上一般认为英国于1624年制订的《垄断法规》,才是现代专利法的开始,对以后各国的专利法影响很大。被称之为“发明人权利的大宪章”。
仿效当然可以,但朱永兴认为采用另一种方法,即发明人证书制度,应该更有利于国家和民众,更适应于现今的中国国情。所谓的发明人证书,就是发明权归国家所有,发明人取得一定的报酬和奖励。但不能拒绝经国家批准的其他人使用其发明。在后世,很多国家采用专利法,也有国家采用发明证书制度。
从鼓励发明创造。以及发明人所获得的报酬来看,专利法应多于发明人证书制度。但朱永兴并不认为发明人证书制度便不适用,因为这是一个新事物,以前没有。也就不会有人挑剔。
从鼓励发明创造。到尊重知识产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形成良性循环,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事情。
“一些详细的章程,回去再研究决定吧!”朱永兴觉得不必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深入探讨,便笑着说道:“嗯,出来一趟便轻松一下,不谈公事了。尝尝这些小吃食。主餐的调剂。就象生活,也需要些变化。一成不变就没意思了。”
柔儿咯咯的笑声吸引了一桌人的注意,朱永兴对张施华并没有什么印象,但女儿能开心,他也便感到高兴。等仔细打量后,朱永兴发现这个女孩长得很清艳,其实更接近于后世美女的标准。
当然,这不是说梦珠和龙儿,以及段琬儿不漂亮,但美与美之间也不是相同的,就象美女很多,但相貌却并不一样。
朱永兴感到特别,目光便在张施华身上多停留了片刻,然后微微一笑,转头继续与易成和郑昭仁闲谈。虽然他没有别的什么想法,但却被张川天看在了眼里。
“龙爷,应该多选些宫人了。”易成也注意到了朱永兴目光的停留,试探着建议道:“没有汉家女位列嫔妃,可能引起物议。”
“汉家女?贤妃不是吗?”朱永兴觉得他搞的手脚应该已经被默认,没想到易成又提出了疑问。
易成苦笑了一下,低头喝茶,不作应答就表示不认同。只是个嫔妃还罢了,若要立其为皇后,恐怕就不是群臣不吭声的时候了。
郑昭仁咧了咧嘴,说道:“龙爷不必烦恼,贤妃若生皇子,海外封王亦无不可。您知道,这百官,这万民,若承继大位者的血统不是汉人,恐怕生乱啊!”
朱永兴皱起了眉头,思索着没有说话。易成和郑昭仁算是亲信了,他们都这么看,恐怕还真不能草率行事。这是中国,不可能象别的国家那样,英国、荷兰可以接受女王,但在中国,这是不可想象的。除了那位武则天,后来还被黑得既荒淫又残忍。
至于海外封王,倒是可行之法。吕宋算一个,婆罗洲算一个,澳大利亚也算一个,还有其他的地区。这样倒是不愁了,对梦珠和龙儿,也不算太过愧疚。
当然,这样的话便不能采取西方殖民者的做法,可要把这些地方稳固占领,其中的关键便是使这些地方的主体民族变成汉人。
按照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中国大陆有一亿人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而再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如果能够保持和平安定,再加上鼓励生育,人口肯定会超过一亿。这多出来的人口,便能分流到各个占领区,逐渐使其成为稳固的中华之地。
政策要鼓励,观念要改变,这才能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前往异地开拓并生活。起码人们现在的思想,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故土,前往异地他乡的。
设想会变成现实吗?朱永兴觉得至少要过上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会有人认同并称赞他的强权政治、扩张侵略,并持之以恒地将其施行到底。这就涉及到了政局的稳定,不光是他在位的时期,还有他接班人在位的时期,这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够完全实现的梦想。所以,他不得不担心硬要将梦珠立为皇后的不利影响。
当朱永兴离开茶楼的时候,本来是有心事的,但柔儿却又使他笑了起来。
“象鼻猴子,小松鼠……别忘了啊!”柔儿似乎与张施华达成了什么协议,边走边回头叮嘱着。
而张施华已经呆住了,牵着小公主走的这个男人——天啊!(未完待续。。)
第三十四章 攀龙附凤,议和烟幕
充实后宫的论调早已有之,不仅是群臣赞同,民间也渐渐有了风潮。原因很简单,怎么能没有纯正的汉家女作嫔妃,怎么能没有纯正汉家血统的子嗣作接班人?
特别在朱永兴登基称帝后,群臣们更是热心。江南、湖湘多美女,难道就挑不出圣上看得过眼的?这关系到日后江山的稳固,可非同小可,朱永兴搞的花枪在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之前身份不同,现在呢,只要不用这花枪再搞出什么立后的事情,群臣们也愿意睁一眼闭一眼。
至于诞下子嗣的顺序,群臣们倒不担心。嫡庶有别,就算梦珠和龙儿先诞下皇子,只有不染指后位,皇长子与皇太子还是不一样的。
朱永兴也感觉到了传统力量的强大,这已经不是他个人喜好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人心,关系到江山的大事。就象易成、郑昭仁等,都是他的亲信,亦持此观念,要一意孤行恐怕就不适宜了。
而朱永兴一再拖延,在另一方面却也给了很多人攀龙附凤、一举登天的期盼和幻想。增加宫人,托人说项,他们希望抓住一切机会,希翼着能让朱永兴龙颜一悦。哪怕是宫内的侍女,或者也希望着万岁能一时性起,使她们得到位列嫔妃的资格。
现在,张川天见到了朱永兴的神态,又知道了小公主与孙女相谈甚欢,要孙女弄些稀奇的动物。这无疑是接近皇室,接近皇帝的机会,别说什么长鼻猴和小松鼠,就是犀牛大象,凭张家的财力也能从婆罗洲给运来。
“乖孙女啊,你陪着爷爷就在就南京城。或者附近买处宅院住下吧!”张川天知道不能马上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这似乎有卖人邀宠的嫌疑,便委婉地说道:“爷爷老了,海外的家业就交给你爹和叔叔们打理。你也喜欢这里不是?”
如果真的能讨好皇家,哪怕是万岁看不上孙女,冲着小公主的面子。也能对张家另眼相看吧?有了靠山,张家在海外的气运,又能延续下去。嗯,如果真的能一步登天,那他张家就是南洋各宗族的领袖,谁敢跟老国丈叫板?
“好啊!”张施华当然不喜欢异地他乡,故国风情倒是让她流连忘返,周围都是同胞,相近的相貌。相同的语言,“不过,爷爷您不担心战乱了?”
“呵呵,以前担心,现在倒是不太怕了。”张川天轻轻吐出一口长气,伸手指了指茶楼外面,“你也看到了,这已经是太平景象。万岁能从大厦将倾时崛起。现在还能将半壁河山全丢了吗?此次筹款募饷,便是为北伐而用。没听说吗。明军已登陆山东,这是要光复京师,直捣黄龙的架势啊!”
张施华歪着脑袋想了想,点头道:“万岁倒是一副进取的姿态。嗯,北伐未竞全功,便要在海外组建武装。可见其尚有余力。”
“目光长远,胸怀天下。”张川天由衷地赞叹道:“且英明仁厚。此为海外华人之福,中华亿兆黎民之幸。”
“圣上很宠爱那个小公主呢!”张施华还惦记着柔儿所托,只是不知道爷爷是否愿意付出人力财力,便笑着试探道:“长鼻猴嘛。非要叫成象鼻猴,倒是很可爱。”
“那就从婆罗洲运来。”张川天很大气地挥了挥手,笑道:“什么猴子、犀牛、小松鼠的,都由我乖孙女给她送。嗯,多送几次,别一次全送完。”
张施华撇了撇小嘴,说道:“爷爷,您又打着什么主意?讨好了小公主,她一个小孩子,还能为您在万岁跟前美言?”
“小孩子是最真诚,最知道感激的。”张川天轻轻摇了摇头,说道:“凭万岁对她的宠爱,她高兴了,贵妃就欢喜,皇上也就喜欢。”
“爷爷想得还真远。”张施华想了想,调皮地笑道:“我想去杭州玩儿,以后还有苏州,还有……”
“好,都依你。”张川天无奈地苦笑道:“你这个丫头呀,也不怕把爷爷这老骨头累散了。”
“呵呵。”张施华得偿所愿,撒娇般摇着爷爷的胳膊,笑得欢快。
…………。
议和!对于要偏安一隅的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弘光朝时,便热衷于“联虏平寇”,正式派出使团去同清方谈判,也就是议和。
谈判总要有个明确的方案吧,可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左懋第感到朝廷赋予他的任务不明确,上疏要求澄清。然而,史可法、马士英等朝廷重臣“联虏”心切,听不进他的意见。在史可法等人的逼迫之下,左懋第违心地踏上了北行之路,在前途渺茫之中,他所能做的只是不屈于清廷,用死来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而已。
北使的结果可想而知,弘光君臣派出的北使团既没有相应的武力作后盾,适足以自取屈辱,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此番清廷派出使者议和,朱永兴虽然不予考虑,但却借机使用了计谋。他派没有官身的张维翰作为本方谈和使,在镇江与清廷使者扯皮拖延。暗地里,他却利用筹募来的钱粮,积极进行着大反攻的准备。
首先是秘密向山东增兵,剿朔军第二师登船启程,第三师也将于半月后前往山东,从而彻底改变山东的敌我力量对比。同时,钱粮不断运往山东,于七的独立师预计在两个月后便会齐编满额。
其次是给国安部拔付了大量款项,用于在北地的渗透发展,收买利诱。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在北地人心不稳的情况下,开展情报工作比以前应该更加的顺利。
还有大量的款项被用于军工,主要是火炮、火箭的生产。对于朱永兴来说,他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使明军达到或接近近代化军队的标准。起码在武器装备上,要具有近代化军队的水平。
就是这样,在议和的烟幕弹下,大反攻的序幕已经拉开,而清廷因为议和的拖延,在军事调动上便处于停顿状态。(未完待续。。)
第三十五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
拥有铁一般的强制性绝对纪律,以及大量的日常训练;有着用线式战术作战的,强调火力输出的步兵;能够实现步、骑、炮三军的良好协同。
当然,如果不是那么严格的话,满足前两点其实就已经是近代军队了。也就是说,明军因为武器装备的更换,粮饷的足额供应,以及一直以来的诸般条例,完善的监督部门,长久以来胜利的鼓舞,已经可以算是非常接近近代化军队的标准了。
这也是几年来长久保持的结果,如果横推猛打,迅速扩军,战果或许更大,但却难免鱼龙混杂,兵多却难保证战斗力。
按照统治区的人口比例,两千万以上的数量,明军总数不过三十万,并不算是大幅度的动员。朱永兴的观点就是走精兵路线,用足额的粮饷和优厚的待遇,供养绝对能战、敢战的部队。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在限额限量的要求下,明军各部对裁弱补强的措施便能够持续实施。谁不想自己的部队人强马壮,谁不想手握强军、建功立业?
而勋分退役制,也给那些希望借当兵挣家当的人们一个宽松的选择。打仗杀敌积勋分,垦荒屯田积勋分,修筑水利积勋分,缴获物资积勋分……只要勋分够了,你便能光荣退役,领取田地过那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当然,也有那积功成为军官,想再晋升的人们的存在。这更好,爱军习武是出于对自己所选择职业的热爱,也就为日后要实行的军官职业化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