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唐虎贲 >

第307节

大唐虎贲-第307节

小说: 大唐虎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士信摇头道:“这肤浅的道理谁不明白。但是也许在你看来以自己一命换取辽东的胜利并不亏。然而我却觉得一个辽东而已,这次打不下来,我们还有机会。可你刘仁轨却只有一个,牺牲了就再也没有了。你的能力我最清楚,你刘仁轨的价值可不是区区辽东可以比拟的。莫说是一个就算是七个八个辽东都比不上一个活着的刘仁轨。这比交易买卖,看上去划算,实际上却大亏特亏。唯一幸运的是你没死而已……”

“大总管……”刘仁轨感动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想不到自己在罗士信眼中的地位是那么的重。

罗士信其实说的一点也不夸张,刘仁轨作为国之栋梁。他个人日后对大唐的贡献是无法用言语表述的。区区辽东,根本无法比拟刘仁轨存在的价值意义。如此态度却让刘仁轨更是感动,有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好了,两个大男人。也不要肉麻了!”罗士信也意识到自己有些煽情过了,挥了挥手道:“以后注意点,你抱负未展。壮志未酬,谈何就义。”

刘仁轨带着几分虚弱的点了点头。他凝神静听了片刻道:“这是已经攻打辽东了?我听到了点点的炮石声。”

“不错!”罗士信颔首道:“在你昏迷的时候。我们趁势拿下了建安城,破了辽东的三城相护之局。在日前兵分四路。将辽东围了个水泄不通,展开了攻势。现今已经填平了护城河,正对辽东城展开炮石轰炸。”

刘仁轨叹道:“辽东城经营两百余年,依仗着辽东地形险恶,极难攻取,我军损失了不少人吧?”

罗士信眯眼笑道:“扯淡,别将我想的跟杨广一样,就知道拿命去拼。打到现在,我军伤亡人数不足五百,几乎没有受到什么伤亡损耗。”

“这?”刘仁轨惊愕的瞪圆了眼睛。

罗士信自若的说道:“我收编了两万多的高句丽降兵,填埋护城河都是他们负责的。确实死了不少的人,但我军可没有多少损伤,至于辽东城。我从来没有想过拿命去填进攻的想法,早就拟定好了就以抛石车砸。我们的抛石车经过将作大匠姜行本的改良,比之高句丽从我们学去的抛石车有力多倍。我们以下打上,能够将巨石丢上他们的城楼,他们的抛石车以上打下却伤不到我们,只有挨打的份儿。”

刘仁轨笑了笑,接着道:“大总管还有什么后招一并说出来吧,这依仗科技之利,确实大占便宜。但只是如此,恐怕还不足以攻取辽东吧?”

罗士信点头道:“这是自然,除了安排了抛石机昼夜不停的以飞石轰炸,又以高句丽的降卒为劳动力覆土堆山,在两军阵前堆一个可以与辽东城墙相比的土山。如此不但我大唐投石车能够扬威,强弓劲弩一样能够派上用场。”

刘仁轨大悟道:“大将军这是打算借助抛石机与强攻劲弩的掩护攻取辽东?”

“正是如此!在战前我就说过。隋朝几次败给高句丽所思所想便是速战速决,他们的急快对上高句丽的稳,如何能够不败?我们有了前车之鉴,自当不能重蹈覆辙。攻取新城、建安城,断绝了辽东城的后路,水路攻打卑沙城,威胁高句丽国都平壤,让高句丽不敢派兵增援,又破他援兵,让辽东孤立无助。我们做了那么多事情,不就是为了能够安安稳稳的攻打辽东?现在辽东以成瓮中之鳖,我又何必急在一时?”罗士信说着他对目前战局的掌控,一言一行,调动有序,条理分明,大有名将之风。

刘仁轨感叹道:“大总管进攻突厥时,侵略如火,现在攻伐高句丽又不动如山,不给敌人半点可趁之机,属下佩服。”

罗士信“哈哈”大笑:“这人总要成长的,这几年在长安没少受药师公的指点。总不能丢他老人家的面子……我们这一路进展顺利,不知他们那一路情况如何?”

刘仁轨道:“李大总管乃当世奇才,第一用兵大家,我觉得区区吐谷浑应该不是问题。”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罗士信对于刘仁轨的答复,给予了肯定。

**********

也如他们想的一样,李靖西征吐谷浑进展也格外顺利。

就在罗士信兵围辽东的时候,他们打了一个漂亮的大战。

吐谷浑的汗王慕容伏允本打着跟大唐玩游击战术,利用半游牧民族的特性战胜大唐。

此举并没有瞒过用兵老道的李靖,李靖深知吐谷浑是一个奇特的国家,他们本身是游牧民族有着游牧民族擅于骑射的特点,但是又因霸占了丝绸之路多年,国内文化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青海湖是他们的发源地,国内上下极为重视。

大唐西路大军出兰州一路向西南行进,他们在李靖的可以安排下无视周边地域城池,孤军深入直逼青海湖鄯城。

鄯城若失,青海湖则尽入唐军之手。

这一招正是攻敌必救。

面对唐朝兵锋直指青海湖,慕容伏允逼不得已在鄯城附近与唐军决战。

李靖面对的情况与罗士信正好相反,罗士信遇上的都是坚固堡垒,而李靖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荒野……

罗士信的敌人是龟缩在城里的,而李靖的敌人是散布原野隐藏暗处。

李靖不怕敌人来战,就怕敌人不战。

两军双方在涅水上游展开了激烈的决战,这一战可谓打的天昏地暗。

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还有臣服大唐的突厥名将阿史那社尔等等大将的亲自冲杀下,以绝对的优势大胜吐谷浑大军,斩杀敌兵两万五千之众。

慕容伏允野战惨败被迫放弃青海湖已经周边一切城镇,烧尽野草阻碍唐军追击,远遁荒野深处。

大胜过后,李靖并没有给予将兵欢庆胜利的时间,而是召开了军事会议,商讨是否深入荒野追击残余的吐谷浑残部。

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道:“我军为了逼吐谷浑来战孤军深入,后方粮草短时间内难以运至。军中马草已断,粮食也所剩不多。继续追击,在补给上将会露出严重破绽,恐为敌军所破。”

阿史那社尔亦道:“空着肚子,没力气打仗。我们还不熟悉祁连山深处的地形。据我所知他们逃亡的方向人畜不生,就连水草也没有,实在不易追击。”作为突厥人,阿史那社尔以完全为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征服,将自己视为大唐的一份子尽心尽力的为大唐效力。

李靖见绝大多数将领都赞同撤军,不由地皱了皱眉头,转向了侯君集道:“侯总管有什么意见?”(未完待续。。)

第三十章趁势攻城

辽东城!

渊斌之双眼赤红的盯着远处得唐军,眼珠子里布满了血丝,便如得了红眼病一样,可怕甚至有些吓人。

至唐军攻城的那一刻起,他已经五天五夜都没有安稳的睡过一个好觉了,实在是困得不行,也只敢躲在安全的地方打一个盹,小睡个把小时。作为一个上了一定年纪的老将,能够坚持下来委实不容易。

罗士信的这套打法太过无赖,不派兵卒压境,只让巨型抛石车在远处经行飞石轰炸。巨大的飞石划过天际,或是砸在城楼上砸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或是砸在人群里,将他们的守城兵士压成肉泥,甚至有的飞跃过了城楼直接将挨近城墙的居民屋子给碾碎了。

面对大唐这种战术打法,渊斌之没有任何办法。投石车是攻防利器,不论是攻守城池还是攻守营寨营垒都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投石车的研究,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楚国项燕便曾依仗投石利器大破二十万秦军逼得战功卓越的秦将李信自杀。最初的投石车结构很简单,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用最简单的杠杆原理将石头抛射出去。所以当时投石车并不叫投石车,而是直白的叫“抛石”、“飞石”后来随着人类对于科技的掌控越来越成熟,对于杠杆的原理理会的越来越深入,“抛石”、“飞石”也不断的得到改良。

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三国时期曹魏刘烨发明的霹雳车,霹雳车大改原先投石车简单的杠杆原理构造。依靠扭绞绳索产生力量弹射。以全新的模型以全新的发力原理,大幅度的提升了“抛石”、“飞石”的机动性、威力、射程等性能。几乎所有方面都远胜于老式的“抛石”、“飞石”。“抛石”、“飞石”也成了能够移动的利器,也衍生很多叫法。其中投石车是流传的最为广泛的一种。

高句丽的投石车主要来至于南北朝时期,当初他们讲实力扩充至辽东,与中原结好,贪婪的吸取了中原的文化。当时中原处在极度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方刚经历五胡乱华不久,各种门阀世家贪官污吏豪门诸侯各自怀揣自身利益,根本不顾大局。在这动乱的时代,一切都是以利益为上。为了利益就没有他们干不出来的事情,投石车的制作方法固然是国家机密。但只要有足够的利益,高句丽很容易就能弄到手。也因如此,高句丽所掌握的投石车是南北朝时期,源自于曹魏霹雳车改良的投石车。

随着中原因为走向一统,投石车在隋唐时期有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是唐朝武德年间,李世民围攻洛阳的时候,精于军械筑造的军器监研究出了全新的投石车。不在单纯的依仗杠杆之力,而是以人力辅以杠杆扭绞绳索的威力将投石车的威力射程最大化的大型抛石车,一辆抛石车需要两百余人的力气才能操控运转。

这全新的发明。在唐朝属于军事机密,泄密者以叛国处理。

唐朝目前上下一心,这种强劲的投石车没有任何泄密的途径,高句丽便是听都不曾听过。更别说是应对之法。

对于大唐的炮击战术,守城经验丰富的渊斌之一筹莫展,没有任何的办法。

这科技上的劣势。并非才智谋略所能够扭转的过来的,高句丽只能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

渊斌之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抵御方法。他不止一次用巨木在城上建筑遮挡的战楼并用粗大的绳索结网企图拦截飞石,让飞石砸在巨网上。护着城墙以及城墙上的兵卒,但是结果再结实的巨网也抵挡不住坚不可摧的飞石,一切防御手段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渊斌之不得不奔波于四城门之间,鼓舞士气,安抚军心。但是依然察觉出士气不断的下跌:对此他虽极力鼓舞,却也不得不承认唐军远非以往遇到的敌手那么简单直白,只知道依仗兵力国力的优势强攻。在他面前的这伙敌人对于战术运用的无懈可击,一步一步的将他们逼入死地,连一点胜利的希望可能都不留给他们。

想着自己惨死的孙子,想着待如亲子一般的义子也……上了年岁的渊斌之也忍不住隐隐作痛。

“老朋友,对不住你了。也许要不了多久,我会下来亲自与你道歉!”

渊斌之想到了昔年斛斯政临走之前与他说的话“不求孩子未来功成名就,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为了不给你添麻烦,这孩子就叫斛斜谷吧。若依旧挂着我斛斯家的姓氏,我担心以杨广那喜怒无常的性格若是知道我还有一个儿子活得好好的,会给你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渊斌之最初并没有培养斛斜谷的心思,但是斛斜谷自学成才,以自身的努力成绩打动了渊斌之。渊斌之方才决定提拔重用,若不是当初决定,也许斛斜谷今日便不会死了。

也许是预感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些天渊斌之有些多愁善感。

以辽东城池之坚厚,就算让唐朝用炮石砸上一两个月都无问题,炮石固然无解,但是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却是极为可怖的。

唐朝作为攻方也深得攻城要旨,他们并非无脑的一味地投石,在关键的时候他们会突然发动一波攻势,利用攻城橹强行冲击城墙城门,一个不慎便有城门轰破的危险。迫使守兵不得不昼夜打起精神,站在城头受着炮火的摧残。

疲敌、攻心!

唐军不只是在攻城,而且是攻心。

“砰!”

巨大的飞石砸在了渊斌之附近的城垛上,将城垛凸起的夯土城墙砸出了一道缺口。

碎石泥土飞溅,尘土飞扬。

细小的碎石便如暗器一样,将周边十数人射伤。

“皂衣头大兄?”

周边兵卒一个个惊慌失措的厉声高呼:辽东以陷入绝地,渊斌之这位屡次创造奇迹的老将是他们唯一的依仗。若渊斌之有了三长两短,辽东当真没有半点希望了。

“慌什么!”

炮石制造的尘土中传来一声厉喝,渊斌之威严有从容的走出飞扬的尘土,淡淡的看了缺口一眼大笑道:“一块炮石,才砸怎么小的一个缺口。我辽东城墙高厚,给他轰上一月,将周边的巨石投用完,也轰不塌我们的城墙。一个月时间,足以等到援兵的到来。”

渊斌之以赤红的双眼,眺望远处的唐营:他守了辽东大半辈子,从来不缺与辽东共存亡的勇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