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唐虎贲 >

第271节

大唐虎贲-第271节

小说: 大唐虎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刑部的罗士信正在安排一些后事,还有几天他便要娶郑丽琬了,请了几天婚假。

刑部负责大唐律法,自然不会因为他一个尚书的休假而停止运转。只是罗士信掌控的刑部有些特殊,刑部侍郎刘德威与罗士信不是一条心,他这一休假。刑部最大的便是刘德威了。现在罗士信已经取得了足够掌控刑部的威势与声望,可不想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掉链子,给了刘德威崛起反败为胜的可能。

在关键的地方着重交待马周与刘燕客。让他们随时留意刘德威的反应。

便在他用心吩咐的时候,突然传来太子殿下驾到的消息。

罗士信与马周、刘燕客互望了一眼,一同出去迎接。

“见过太子殿下!”

“哈哈,不同多礼!”李世民大笑着上前,先将罗士信扶起来,随即来到马周的面前道:“终于得见先生真容,果然器宇不凡。有名臣风采。”

马周从容道:“殿下过奖了。”

李世民道:“你们都下去吧,我有事情与尚书大人商议……”说着又对马周多说了一句:“先生见解开明,有时间还请不吝赐教。”

马周再说不敢。

来到刑部尚书公务室。

李世民叹道:“真不知你祖上积了什么德。让马周这样的人物诚心以待。”

罗士信笑道:“他为人孤傲半生坎坷,我是第一个看中他自身才华用他才华的人,自然存着非一般的知遇感觉。只是如此人物,让我所用。倒是有些屈才。如果殿下真的需要。我可以帮你劝劝他。”

“这个不急!”李世民摇手道:“马周心高气傲,却有过人之处。但阅览经验什么的,还是有些不足。让他在刑部学学经验,磨练一番未必不是好事。再好的铁,也需要打磨才能成为无坚不摧的利器。”

罗士信觉得有理,不助点头。

李世民走到罗士信办公的位子上坐下道:“今天找你是为了昨晚的事情,帮我想想,有什么法子解决?”

“什么事情?”罗士信一时间不明白李世民的用意。装起了傻。

李世民道:“别跟我装糊涂,你没蠢到那个地步。我就明说了。父皇希望我不要动几位宰相,让他们能够安逸的干到辞职。我大唐存在着严重的民少官多的现象,我即位之后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亢官上动手。免去无意义无价值无能无作为的官员,以振兴朝纲朝政。初步估计了一下,我大唐朝堂上的官员大大小小加起来两千多余人,这其中职位重复,责任重复,乱七八糟的。没事也能闹出事来,有事就相互推卸责任,不但对我大唐的发展毫无意义,反而存着巨大的隐患。我一直认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裁员裁官,势在必行,至少也要精简至千人以下。可是父皇来了这么一出,实在让我好是为难。”

罗士信听着有些吓呆了,这亢官亢员、人浮于事是每个朝代都不可避免的事情。面对亢官亢员唯一的方法就是减员,问题也就来了。减员,如何减,减谁?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处理不好便会引发动荡。面对亢官亢员这种现象,大多数的王朝都选择了听之任之,以免动摇根本。就是这听之任之的做法,导致亢官亢员就如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到了真正危害国家的时候,已经无从处理了。

很多弊政其实就如人的身体一样,有小毛病的时候不注意狠不下心来处理,等到威胁到身体,想要处理却来不及了。

长安朝堂官员两千,这个数额并不算多,远不足以出现危害,但李世民却察觉出了这一点隐患,意图大刀阔斧的将人员削减至半数以下,这份魄力委实让人震撼。

罗士信灿灿笑道:“那时候殿下是天子,万万人之上,几位宰相都是你的臣子。殿下一心裁员裁官,他们又岂敢阻拦?”

“不敢阻拦,倒了也罢!万一他们那群老顽固,看不懂大势,认着死理,你叫我如何是好?”李世民喝道:“就算他们认同这点,难不成日后我每一个改革都要看他们的脸色?笑话……”

罗士信一想也对,宰相是王朝的一个特殊政治体系:政务上的事情有宰相整理然经皇帝批准接着再由宰相将任务发下去。若宰相一致反对,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上达下听。

“要不,多加几个宰相的位子?”罗士信突然想起了后来的唐朝与宋朝,提了怎么一个建议。

李世民心中一动,道:“你当是吃饭喝水,说加就加,那么容易。”

罗士信道:“这有什么?汉朝的时候相国只有一个,现在不是有四个?不一定要增加相位,可以增加参政的资格。不是宰相,确能行宰相之事。这样既可以不动几位老臣,不忤逆陛下的意愿,一样能够在安排能够理解殿下的干吏为殿下分忧嘛!”

李世民猛的一拍大腿,还真是绝了。

注:李世民即位雷厉风行的裁员裁官,精简干吏确有其事。(未完待续。。)

ps:第二更到了!

第三十三章日本的夷狄论

宰相自古以来都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而相则是辅佐之意。宰相二字连在一起也就是辅佐君王统御百官的大臣。宰相也因此是万千大臣的毕生最求,围绕相位相权的争夺毫不逊于对皇帝宝座的争夺。

最初相权是不逊于君权的存在,君能命相,但无法典命百官,典命百官是宰相的权值。这样能够避免皇帝昏庸,胡乱下命,造成天下大乱。宰相也可以视为限制皇帝的权势过大的职位。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但是没有一个皇帝喜欢束手束脚的,尤其是汉武帝这样威凌天下的帝王,瓜分相权也是从他开始的。他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也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

到了晋朝以后,更是执行多相制,宰相的职权进一步的给分割。晋朝之后的南北朝因为太过混乱,相权乱的一塌糊涂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只要是与皇帝亲近的都是宰相。直到隋朝。确定了三省制,这才使得相权稳定下来,以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为一国之相。

唐朝武德贞观初期沿用了隋朝这一体制。但体制是通过不断完善来进步的。三省长官并不足以满足整体制度的需求,也就顺着事实开了小灶,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顺应而出。到了这个时候,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位,只要官位后面加了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就能够参知政事,与宰相一起议事。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

此后的五代、宋、辽、金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总之,这一时期。宰相已经不纠结官位了,只要你得皇帝器重,在你后边挂一个参政得头衔,便能与宰相一同议事。

这种制度在武德年间是没有的。李世民自然不知道。

罗士信跟着记忆说出来。登时解了李世民心中的困惑,给了他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到时候他是皇帝,一切由他说的算。李渊要保裴寂、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这些跟随他的老臣,情有可原。那就不动他们好了,多设几个位子让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能够行宰相之事,不就行了。

“行啊!”李世民意外的看了罗士信一眼,道:“你还真想出办法来了!!!”他真没指望能够从罗士信这里得到锦囊妙计,只是在他目前能够信任的人中罗士信是唯一一个知道此事能够商议的人。也就来碰碰运气,就算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也比一个人闷在心底苦思来得好。却不想罗士信以最简单的方式,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自是大感意外。

罗士信自得的道:“这有什么,我的主意多着呢!”

李世民心中困惑消除,心情大好道:“看出来了,我大唐的尚书大人确实能够称一句文武双全……好了,我也不打扰你处理刑部之事了。你大后日迎娶郑氏女,礼物一定送到,人就不便亲自参加了。这里先祝贺你们新婚快乐,但是你要是敢有新人忘了我三姐,我绝不饶你。”

罗士信先是道谢,也表示明白理解:罗士信的发妻的平阳,作为平阳的家人,李世民确实不适合参加他迎娶郑丽琬。

再三保证自己不会亏待平阳,李世民这才心满意足的离去。

**********

此时在遥远的海外,一个野蛮的国家正逐渐崛起……大和国!

这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用在任何一个过渡都是不变的真理。

日本从最初的统帅二三十个部落的邪马台女王卑弥呼逝世之后,最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动荡,直至大和国的兴起。大和国征服各部,建立起日本列岛第一个统一国家政权。又经过权势的更变,内部的攻伐,朝廷与地方豪强、中央大贵族各个集团间的纷争也愈演愈烈,发生了“盘井之乱”,葛城臣、平群臣、大伴连、物部连这些豪族在斗争中逐一失势。

豪族苏我氏打败了多有的敌对势力笑到了最后,苏我氏的当家苏我马子也因此与日本推古女皇、圣德太子形成了统制日本军政的政治集团。

苏我马子掌兵权,推古女皇、圣德太子掌政权,相互之间配合默契,致使国力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先后五次派使者入隋取经,吸取了汉人的文化行政制度,使得经济文化大幅度上升,已经渐渐的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现今圣德太子、苏我马子先后去世,推古女皇又因年事高,对于许多事情,力不从心,大和国的政权皆落入苏我马子的儿子苏我虾夷之手,权倾朝野。

此时苏我虾夷正在府邸接见百济使者木罗须。

木罗须俯首作揖道:“大臣大人,我王已经决定即将动身前往唐国,特地命我前来禀告大人,不知大人可有什么指示?”木罗须是百济太学舍的博士,但他在苏我虾夷面前却只有俯首称臣的份儿。

苏我虾夷道:“听惠齐、惠日两人所说夷狄发展的不错,值得我日出上国与之交流,我且安排矢田部造与你们随行,看看他们所言是否属实。若是属实,我倒是可以劝说天皇安排使节与之交往,让夷狄远藩,感受到我日出国之辉煌。”

木罗须跪伏在地,不住称是。

苏我虾夷一脸的傲慢,狂妄。

毋庸置疑,苏我虾夷口中的夷狄远藩,所指的正是大唐。

日本就算是在未开发未开智的时候,都掩饰不了他们的狼子野心。

他们多次派使者入中原学习文化,这中原的各种高尚品德没有学会,学会了中原的夷狄论。

汉人文化极度繁荣,有着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有着举世闻名的政治制度,在汉人辉煌的文化之下,更加衬托出周边异族的茹毛饮血的野蛮,对于这些异族汉人向来视之为夷狄。而日本了解了着夷狄论,以夜郎之心将日本视为世界的中心,衍生了日本中心论。如同翻版“夷夏”观念,除日本国外,其他都是夷狄。在它们内部文书中,有把“唐国”称为“夷狄”的律令,并以朝鲜为“近藩”,唐为“远藩”。

所以在隋朝时期,当初的圣德太子第一次派遣使者入隋,很霸气在文书中写了“日出之处天子致书,日落之处天子无恙”,直接将身份摆在了大隋朝之上。杨广为了彰显天朝上国的气度,大怒之余,却没有计较日本的无礼,派使者裴世清前往日本回访。根据裴世清所说在见到日本天皇时“按日本习俗行礼似乎很不得当”。

实际上便是日本从一开始便没有臣属隋朝的意思,将自己放在与隋朝平等,甚至之上,单方面的从隋朝吸取文化,充实自己,就如兽类一样,只是单方面的索取,却不付出。只是杨广受到了表面现像所蒙蔽,以为日本派使者来是来朝来贺。

此后日本对唐朝的态度也是一样,他们对内对百姓声称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多么多么强大,对唐朝以欺瞒的态度应付。也因如此《旧唐书》中对日本有这么一句记载说日本使者“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只是因为隋唐两朝上下都没有把日本这个“属国”放在心上,才让他们以各种低劣的手法欺瞒过去。

苏我虾夷一边蔑视看不起口中的夷狄远藩,另一边又想着惠齐、惠日带回来的消息,意图从唐朝那里捞得好处。

惠齐、惠日是当年圣德太子遣隋使遗留下来的学习僧,留在中原学习汉人的文化知识,武德五年离开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