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唐虎贲 >

第259节

大唐虎贲-第259节

小说: 大唐虎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也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因为与罗士信、秦琼、程咬金交恶的他,已经处在被遗忘的边缘,无功可立。

在这种情况之下,王君廓看着得了幻想症的李瑗丧尽天良的想到了一个办法。

没有机会,创造机会,没有战功,创造战功。

李世民即将荣登大宝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李瑗若在这个时候造反,将会如一个耳光打在李世民的脸上,对于他新到手的皇权发起挑衅。

李世民性格杀伐果敢,绝对不会纵容此事发生的。

王君廓便利用自己的表演天赋,利用李瑗对他的信任,利用之前与李世民打好的关系,开始一点点的设计布局。让李世民知道李瑗可能存有反意,再让李瑗认为李世民要将他杀鸡儆猴,逼迫李瑗造反。玩了一手巧妙的无间道,将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平乱的英雄功臣。

造反,王君廓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莫说是大唐战神李世民军神李靖,就算次之的罗士信、李世绩、李道宗这几个人都足以收拾他。从一开始,王君廓的打算便是将他的岳父踩在脚底下,站在他的尸体上向远在长安,完全不知东北情况的李世民邀功。

其实依照王君廓的原定计划是由李瑗闹起来,先闹得轰轰烈烈,再由他闪亮登场,这样他的功劳将会更大。只是李瑗听了王利涉的决定,将兵权分一半给王诜,这才不得不改变主意,免得英雄当不成,真成反贼了。

崔敦礼伤的极重,指头里给插了细针,身上六块皮肉都给烫熟了,还挨了三十几鞭在盐水中浸泡了多年的刑鞭。

饶是如此,崔敦礼依旧没有吐露一个字,有着文人的铮铮铁骨。

只是君子可欺,莫过于他。

崔敦礼忍着身上的多处剧痛,对着王君廓作揖道:“无妨,李瑗虽被诛服,但是他在幽州部署多年,余党犹在。他们不除,终究是祸害。我必需赶往长安,向圣人向太子殿下禀明一切,让他们重新任命幽州都督以及多个重要职位,洗清余党。还有此次能够兵不血刃的平定李瑗叛乱,王将军功不可没,我会如实向上禀明将军的功绩。”

王君廓道:“我哪有什么功绩,都是诸位将军鼎力相助,才能免除兵灾。唉!这李瑗待我不薄,我却不得不亲手杀了他……还请崔大人回去告之圣人告之太子殿下,希望他们能够准许我为李瑗收尸厚葬,以报大恩。”说着泪水情不自禁的落了下来。

崔敦礼长叹道:“忠孝如将军者,便是古来亦是少有。将军放心,一切我会如实向上表明,告辞!”

看着马车渐渐走远,王君廓嘴角挂起了冷笑:这样这个书呆子就会为我说尽好话了吧!

大唐字立国起,多经战祸,在乱世的烽火中一步步的走到今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眼瞧着大唐内定中原,北破突厥,致使北地各族臣服,共尊大唐天子为天可汗,号令草原族部,整个王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蓬勃发展的关键时候,突然暴起庐江王李瑗谋反案,在这种局势下,立刻造成了轰动,引发了各地各处的讨论。

几乎所有人都在庆幸,都在说着王君廓的好话。

若不是王君廓在关键的时候站出来,若不是王君廓力挽狂澜,以一人之力,不顾生命危险斩杀叛贼王诜说服幽州诸将,救出朝廷使者,诛杀贼首,将会再起战祸。

崔敦礼是一位干吏,身受重伤,依旧不忘自身任务,带着病伤之躯,来到了长安,拜见监国太子李世民。

李世民从崔敦礼口中了解一切之后,面对王君廓所立下的奇功,亲自下达表彰:授命王君廓为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加封左光禄大夫,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

王君廓凭借自导自演的谋反案件,一跃成了地位仅次于李靖、罗士信与李世绩平级的李唐大将。

对于王君廓的封赏,众人也没有什么异议。在崔敦礼的述说下,王君廓俨然成了一个大忠大孝,智勇兼备,在危机中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风头可谓一时无两,受到如此待遇也是理所当然的。

罗士信也不只是一次听过王君廓的所作所为,虽然他对于王君廓的事迹抱有一点点的怀疑,尤其是在莫名其妙捡到卫夫人的《名姬帖》这一奇事过后,对于王君廓的事情特别的敏感:他在事后找到专家辨别过:那《名姬帖》是实实在在的正品,确实是卫夫人遗留下来的墨宝。

在书法界卫夫人是唯一一个与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相提并论的女子,她的书法有着一股女子特有的风韵,就算是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书法名家也没有那种韵味。《名姬帖》又是卫夫人的得意之作,堪称无价之宝。

这么重要的东西用来送人,所拜托的事情,一定不小。

不过罗士信也没有证据,也不能凭着感觉喜好乱说,只能将怀疑埋在心底。

这日早朝过后,罗士信突然得到李世民的传召。

来到太子府的议事厅,却见厅中已有两人。

两人罗士信都认识,而且有过交集,在行政的时候频频接触,关系……不算友好。

“今日要你们来是为了庐江王谋反一事!”李世民见罗士信到了,雷厉风行的说道:“庐江王死的仓促,他的余党还未查清。落网的叛贼正在押送来的路上,你们三司使准备接手叛逆,一并会审这些余党,看看能不能查明漏网之鱼。”(未完待续。。)

ps:今天加班,不过星期天,回来的较早,写出来就更了。不藏着了,也没脸藏着。

第十五章主审官

李世民口中的三司使,所指的便刑部尚书、御史大夫以及大理寺卿这三人。

因为刑法之事关系整个国家的制度统治,从战国起便行成了三法司制度,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法官,而唐朝是中国封建法律的高峰,在刑法上采取三司推事的制度。不过这个时期的三司推事制度并没有完善,只是初露端倪,并没有后来集刑律之大成,却也像模像样了。

刑部尚书、御史大夫以及大理寺卿他们所管辖的权值各有不同,但是细细分来却又息息相关。

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而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的案件,发现可疑,徒流以下案件驳令原机关重审,或迳行复审。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文武百官,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也即是说大理寺负责审理案件,处理京师徒刑以上重大案件,但是他们处理过后的案件却需要交给刑部复查,如果刑部不同意他们的处理结果,可以驳回去让他们重审,甚至直行将案件接过来复审。御史大夫虽无司法权力,却有义务监督大理寺与刑部的司法活动。

彼此相辅相成,以免天下律法成为一言堂。

是故相互之间关系并不融洽,大理寺卿崔善为因为刑部尚书罗士信时常质疑他们大理寺所断的案件与罗士信闹得很不愉快,罗士信也因为御史大夫杜淹无故监督他断案而闹的不开心。是以彼此之间都有着小小的矛盾隔阂。

依照古来规定,但凡遇到重大事件,需以三法司共审。以确保公正,也就是俗称的三司会审。

庐江王李瑗谋反案,虽然因为王君廓的“大智大勇”,并未造成恶劣的影响。但是任何朝代对于谋反都视为大忌,都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尤其是李瑗这种又是皇亲国戚又是手握兵权的镇边大将,他们的造反对一个国家来说甚至是致命的,尤其是现在的大唐根基不稳。社会一但动荡,引起百姓的惶恐,很容易造成经济奔溃。令百姓再度陷入饥荒之中。

是以斩尽杀绝是对待谋反者必定采取的措施,这个历朝历代都不例外。

根据王君廓所述李瑗野心极大密谋多年,却因死的太急,与之密谋的人员并没有浮出水面。不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对于那些潜伏起来的逆臣叛臣都没有半点的容忍之心。势必要将他们挖掘出来,一并除去,以免留有祸患。也就衍生了此次的三司会审。

对于李世民的任命,作为三法司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御史大夫自当责无旁贷,一口应下。

李世民续道:“庐江王谋反一事事关重大,不容姑息。等会我会传下诏令以罗尚书为主审,崔卿、杜大夫从旁辅之,你们可有异议?”

罗士信略显意外。

崔善为面色如常的应答下来。

杜淹有些不服。但李世民的话根本不容讨论的余地,也只得点头同意。

罗士信有些意外。三司会审固然是三人同堂,但三人之中确实也需要一个主审官。一般而言,主审官多以大理寺为上,毕竟大理寺的权值就在于此。当然若是钦点刑部或是御史台的人为主审,也是可以的。他们三人之中,杜淹是杜如晦的叔父御史台出生,在隋朝就曾当任御史中丞,崔善为严厉廉明是跟随李渊的老人,资历极高,而且在大理寺工作称职,干的也不错,依照道理而言,这个主审的位子怎么也轮不到他的。但是李世民这里竟然钦点他为主审,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罗尚书留下,你们两人先下去准备!”李世民慎重的叮嘱着,对于此事造反事件,显然极为重视。

大理寺卿崔善为、杜淹先后告退。

罗士信回头看了看,目光却定格在了杜淹的身上,直至他的背影消失。

“来,就我们两人,也无需客套,坐下说话!”李世民的话音传入口中。

罗士信回过神来,在一旁的位子上坐了下来。

“不过大半个月,朝野上下对你的好评不断,真有些出乎意料了。”李世民带着些许意外的看着罗士信道:“我当初还真有点小觑你了。”

罗士信带着几分得瑟的谦虚道:“殿下妙赞了,只不过是的了马周、刘燕客的帮助罢了,有他们在,一般的案子还真难不到我。”

这自从马周来到刑部之后,罗士信便展开了他的三把火计划,将马周调到司门调查刘燕客。刘燕客出生司法世家,对于刑法极为了解,对于史上的刑事典故了如指掌,埋没在小小的司门确实犹如埋藏在泥土里的珍珠,而且与刘德威并没有交集,可以任用。

罗士信直接用权力将刘燕客提拔起来,成为他的臂膀之一,协助他处理刑事上的事物。刘燕客在刑部多年,虽然地位不高,可处在关键位置,对于刑部上下的大小事情了若指掌。哪些人是刘德威提拔的起来的,哪些人跟他走得近,都了如指掌。

罗士信能够轻易的避开他们,搭建培养自己的班底。罗士信终究是刑部尚书,真正是刑部主事者而且他背后还有李渊、李世民的支持,一切资源都在刘德威之上。刘德威只有在罗士信初掌刑部,懵懂无知的时候有点点机会,但是罗士信不是屈突通,并没有给刘德威可趁之机。

站稳了脚跟之后,面对罗士信培养自己的班底的举措,已经没有机会制止了。刘德威也是聪明人,没有选择与罗士信死磕。罗士信也没有对刘德威动手。毕竟他的地位刚刚稳固,而刘德威确实有功于刑部,有着极强的威望。兼之刑部侍郎官职并不小,身在朝堂之中,并非说撤就撤的,即便是刑部尚书也没有权力撤刑部侍郎的职位。

不过罗士信在短短的瞬间内掌控了刑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只是掌控,而且干的还很不错。

有了刘燕客这个司法百事通的存在,罗士信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刑事判决。他为人本就不偏不移,不惧强权审查案件,有一是一,毫不含糊,以颇有名望。

真正让罗士信意外的还是马周,他原以为马周在政务上的能力出类拔萃,但是在司法上的知识会略有不及。但没想到马周在司法上的知识比之刘燕客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他的性格与脾气天生就是挑刺的料。任何细节上的毛病都在他面前无所遁形,他能够从下面收上来的刑部案件中,通过地方官员对案件的处理判断官员是庸是昏是方是正,秉公处理之余,还会不是的上疏一封。

他哪里知道历史上的马周就是从御史台走出来的谏官宰相,相比治世,司法上的才能并不逊色他的治世能力。

短短的月余时间,已有一名刺史三名县尉让他拉下马了。

李世民不只是一次感慨,如此人物不入御史台,纠察百官,实在是屈才。

罗士信的成绩有目共睹,才一个月便让那些以为他是在刑部混履历晋升的人,大跌眼镜。

李世民见罗士信带着得意的得瑟,也不夸了,免得他得意的开起了染坊,只是正色道:“庐江王李瑗处心积虑的谋划多年,毫无半点异样,可见隐藏的极深,这其中牵连定然不小。你执掌刑部不过两月,便遇上这种大案,还需谨慎一些。御史大夫杜淹经验丰富可以多多参考他的建议,大理寺卿崔善为老而持重,可以向他咨询细节问题。”

罗士信看得出来,李世民真的很重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