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夜明 >

第365节

夜明-第365节

小说: 夜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翟天健面露喜色。能一直留在父亲身边的诱惑很快冲淡了他因不能返回书院产生的忧愁。
  他鼓起勇气,问出心中的疑虑:“爹,您是因为外面的那些说法,才不让我留在书院吗?”
  翟哲迷惑,“外面的说法?”
  翟天健认真的说:“外面都说爹加税过重,不体恤民力,又手段狠辣!”他憋了几个月的话此刻都吐露出来。书院中气氛宽松,也常常有人议论朝廷,他从不与人争辩,但心中难免有不平。
  翟哲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问:“书院中常有人这么说吗?”
  “有人说过!也有人辩护,”
  “黄师和方师说过吗?”
  翟天健想了想,摇了摇头。
  翟哲脸部肌肉重新放松。
  “那你怎么看?”
  翟天健发了会呆,说:“我没有见过传闻中的父亲。”
  他的回答让翟哲很欣慰。
  父子间的谈话一直持续到天黑。
  范伊听说这个消息后格外开心。
  晚饭的时候,翟天健见到了挺着大肚子的高慧君。再过一个月,他会多上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晋王府的人丁不算兴旺,范伊和乌兰像是商量好了,自生了个儿子肚子就没了动静。
  翟哲很希望高慧君能给他生个女儿。
  书院中有人谈论朝政,这本是东林遗风,他能下定决心推行两税,但却不想此封人之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大明的江山不是被东林党说败的,他的作为也不怕那些人议论。
  黄宗羲虽然迂腐,但想法思维已属于这个时代的佼佼者。
  方以智精通泰西之学,能给大明学识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苏州书院要承担他期望,他一定要有容人之量。这几年经世致用之学渐盛,得益于陈子龙、黄宗羲和方以智三人身体力行,而他何惧几句骂语?
  ……
  晋王的心胸如星空大海。
  但并非在所有的地方都如此。
  自金小鼎担任南京提督后,这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淮河畔的河坊因刺杀案被查封后,一直没有被准许开门营业。南京城内的青楼开始往各处分散,士子们很难再聚集在一起寻欢作乐。
  皇宫中的侍卫被全部更换,隆武帝被准许留下了八个太监,其余人全部给遣散出宫,重新选宫女太监入内。
  金小鼎大权在握,一个能把自己当筹码的人做事情一向很细致,也很绝情。
  朱聿键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在凤阳皇陵中被囚禁的日子。他从不临朝,因为掌印太监也不是他的人。
  晋王权势虽重,但不喜欢事事躬亲。
  内阁权势渐重,马士英和陈子龙渐渐淡忘了皇帝的存在。从嘉靖到万历,大明一直有皇帝不上朝的传统,内阁商定的事情立刻能得到执行,这简直是文官理政梦想。
  如果……,如果没有晋王,一切就完美了。
  在晋王士子返回南京的同日,柳泰熙也来到南京。
  吏部一个月前才下了调令,他从绍兴知府换任杭州知府,官升半级,这几年他像是被拉着扯着往上升官,让他自己都想不到。
  无疑,这次他能上任杭州知府,一定是他的叔叔吏部侍郎柳随风的在后面力推。他现在每一步举措都走的十分小心。
  柳府大门陈旧如从前,只是门口多了一条老狗,正趴在地上吐舌头。八月的南京仍然很热。
  马车在门口停下,柳泰熙提着两个食盒走进去。
  柳随风不收银子,他这个当侄子只好在杭州买了一些小点心聊表心意。
  进来门,一个老苍头把他引入内,柳随风正在绘画。
  柳泰熙旁观片刻,见柳随风手提一支狼毫在雪白的宣纸上东一笔西一笔,一副荷花图便显现在眼前。这幅画不如名家画作的丰润,但别有一番韵味。
  过了两刻钟,把细枝末节处修补完善,柳随风收起笔,道:“最近宗使和东林水火不容!”他不需问,就知道侄子是因何而来。
  “正是,侄儿才到杭州上任,立刻被牵扯其中,宗使当真霸道,我夹在巡抚大人和他之间,好生难做!”
  柳随风直言道:“宗使若不霸道,你怕还上不了杭州知府的位置!”
  近日缉捕丝盗的战火从南直隶蔓延到浙江,宗茂当真是不分敌我,又把两浙闹的人人自危。杭州知府受他弹劾,无法再在原职上呆下去,吏部又不愿撤他,让他与绍兴知府柳泰熙换职。这里面柳随风用了不少功夫来说服陈子龙。
  柳泰熙问出心中所想:“我要怎么办?”他在杭州知府任上,牵涉到站队方向,到底与东林党结盟,还是与宗茂为友。这个问题要是在两年前简单之极,那时候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北下者。
  “晋王乐意见到北下派与东林党之间的争夺。”柳随风一句话点到了核心。
  “晋王不会让东风压倒了西风,也不会让西风压倒了东风。大明统治的核心在江南,所以几社士子在朝堂中一定有立足之地,否则晋王不会让世子与陈子龙的女儿定下亲事。”
  “那宗主管他……”柳泰熙内心里还是站在宗茂那一边,因为他们都是从山西来到江南的异地同乡。
  柳随风道:“东林党就像一群野鹿,只有饿狼在后面追赶,他们才能跑得快。”
  如果没有宗茂,东林党一定会像从前一样让朝政陷入泥潭。晋王对朝政的控制已经达到炉火纯青。柳随风自从因“自发鸟铳”被警告后,现在格外老实。
  柳泰熙问:“那?”
  柳随风道:“依宗使之命,但要给别人留一条生路!”
  “小侄明白了!”柳随风行礼。他现在正是这么做的。
  他很意外,听柳随风的意思,柳家竟然要与东林党更加亲密。宗茂作为大将军府总管时与柳家关系紧密,又都是晋人,为何要让松江府。
  柳随风不再给他询问的机会,说:“你以后要少来我府上,有事可以信件想通!”
  柳泰熙心中一凛,点头称道。
  身居高位者最怕朋党,但又希望下属能彼此争斗。


第557章 军动
  从六月到八月。
  等待了两个月后,在中秋节之前,江南的明廷终于接到了来自四川的使者。
  吴三桂传书天下,正式剪辫易帜,反清归明,天下震动。
  四川来使是吴三桂的弟弟吴三荣,张焕负责接待,礼部尚书马士英主管迎使事宜。
  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吴三桂的归顺表明大明对清廷的形势已经攻守易行。
  在明军取下襄阳后,朝堂消息灵通人士已经知道了其中内幕。直到此刻掀开盖子,江南百姓士子情绪高涨,世人皆称晋王大将军之功,把一个多月前士林中对翟哲的诋毁和谣言驱散的干干净净。
  吴三桂虽然反明,但他一直在四川、陕西和山西征战,没有在江南屠戮过,因此江南百姓对他不像对李成栋、刘良佐那么怨恨。
  吴三荣先到晋王府拜见翟哲,送上捂得严严实实的四辆马车,有好事者在猜测新上任的镇西王给晋王送了什么重礼。
  除了晋王,几位内阁大学士,都有重礼。这就是入阁的好处,无论是工部还是刑部,只要能在朝议中发表看法,即使他们不贪墨,郑芝龙、陈邦博、吴三桂等人为了方便打听消息,平日少不了孝敬。
  最后是觐见皇帝,隆武帝在刺杀案后首次升朝露面。
  翟哲也是在受封晋王后,第一次与诸位朝臣一同上朝。在金小鼎尽数换走宫中侍卫后,他才会入宫。
  吴三荣上书后,偷偷打量皇帝的模样,外界都谣传隆武帝在宫中被软禁,但他见今日皇帝精神焕发,神态沉稳,不是他入朝前想象的模样。
  他跪伏在地,说:“家兄在江北时常思念先帝之恩,一直有心报国,苦于没有途径,此次得晋王引路,陛下开恩,吴家能再为大明效犬马之劳,百死而无憾!”
  他说话不忘提及晋王的功劳。
  翟哲目光如炬看着对面,惹得他正前方的大明首辅马士英不敢抬头。
  “好,好!”隆武帝接连赞叹。
  “吴家数代忠良,吴三桂当初为给怀宗报仇屈身事贼,直到此刻反戈一击,沧海横流方显忠臣本色,为大明取下四川,立下绝世功勋,朕心甚慰。”
  隆武帝在赞叹太过隆重了,马士英偷看了一眼翟哲,晋王沉静如故。
  “四川只是开始,望吴三桂此番归明后能以国事为重,兵发陕西,早日驱走鞑虏,收复失地。”隆武帝也许是很久没见人了,在朝堂上喋喋不休。
  心中无事者听他都是勉励之词,心思敏感的人听他都在含沙射影,别有心机。
  翟哲只是听,倒是他对面的马士英一直惴惴不安。
  朝会持续了一个多时辰,隆武帝意犹未尽。但再盛大的宴席也有结束的时候,吴三荣领着一堆赏赐退出皇宫。他献出的是真金实银,接到的赏赐都是些绫罗绸缎,以示尊荣。
  礼仪完毕后,他没有急于返回四川,而是再次来拜访晋王大将军。前次只是上门混个脸熟,这一趟才是谈正事。
  翟哲没有在王府中见他,而是领他在钟山一游。
  钟山灵秀,原可眺长江水道
  江南良田如天上的云彩,郁郁葱葱。
  两人一路走到山顶,吴三荣落后晋王半步,说:“家兄一直仰慕晋王风采,常说大明能逆转乾坤,晋王乃是中流砥柱。”
  翟哲向北方远眺,沉声道:“镇西王只怕口不对心!”
  吴三荣躬身道:“家兄自反正后,战战兢兢,清廷正在调集大军西进在西安集结,望晋王能在南阳发动攻势,以牵制清兵!”这才是他此行最主要的目的。
  吴三桂剪辫反正后,多尔衮怒不可遏,情绪已到崩溃的边缘。姜镶反正是给大清的伤口撒了一把盐,吴三桂反正则是给大清致命一击。从此之后,大清入关之后的明降将皆不可信。但仅仅靠八旗士卒,满人如何能控制这千里江山。
  局势很明朗,现在谁也不愿意出头与清虏一战。
  翟哲扭头,斥责道:“若镇西王当初与我夹击襄阳清兵,取下南阳,还有今日之难吗?”吴三桂剪辫易帜后,主动权已经易手。他首次公然责怪吴三桂。
  明军取下襄阳后,急待休整,北伐之事需筹备粮草、军饷和火药,且明军缺骑兵,入南阳后,地形转变为千里平原。简而言之,明军还没有做好北伐的准备。
  翟哲的姿态让吴三荣心急,说:“当时事起突然,清虏正蓝旗正在向四川进发,家兄担心川地有失,才匆忙撤退。再说,大明已取下襄阳,王爷万不可过河拆桥啊!”
  “呵呵!”翟哲似在嘲笑,也似在冷笑。
  他沉吟片刻,道:“川蜀山高路险,镇西王麾下皆是强兵猛将。我可命使者入川,帮镇西王安抚民心,若清虏当真猛力攻蜀,我会在江淮发动攻势牵制。”
  吴三荣脊背冒出一层冷汗。这是个交换条件,如果要大明出兵相救,必须要朝廷使者入川。晋王用心何其狠毒矣!
  川蜀人心不稳,若朝廷派去的使者上下鼓动,吴三桂想割据必生掣肘。
  吴三荣踌躇不语。
  翟哲斜眼瞥视他,问:“怎么,难道镇西王要拒绝朝使入川,有割据自立之意吗?”
  “没有,没有!”吴三荣摇头加摆手。
  翟哲道:“延平王尚要上缴闽粤两地每年的赋税,圣上体恤民情,朝廷见四川征战辛苦,准备免除四川三年的赋税,正要遣使入川!”
  “是吗?”吴三荣一阵懵,他在南京这几天,怎么一直没听说这个消息。那使者是万万不可放入川了,这不是拿别人家的银子来慷慨施恩吗?
  翟哲只是在警告他,南京城的有些消息不是他花银子就能够探到的。江南和湖广的强盛正如初生的朝阳,不知吴三桂是否能明白他的深意。
  八月底,吴三荣离开南京,走水路返回四川。他得到了他本该能得到东西,但一切妄想,皆归虚幻。
  翟哲并不是不想与吴三桂合力攻清,但发生在南阳城下的那一战,使他无法信任镇西王。朝堂之上,藩镇之间,都是欺诈。吴三桂反清不过为了他自己,但自古就没有占有川蜀而能参与争雄天下者,他希望吴三桂能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今年江南无战事,大将军府不断从江防兵中抽调士卒训练各地府兵,为北伐做好准备。农忙季节才让府兵分批返回家中忙劳务,农闲季节则一直在操练。各县根据人口不同,挑选出一千到三千人数不等手脚麻利的士卒作为铳手,直接发鸟铳操练。
  府兵将上战场,已是大势所趋。
  吴三荣才离开南京,翟哲传令,召南直隶、湖广和浙江三地总兵汇集南京议事。
  这是大明收复江南后,军中首次举行如此盛大的聚会。
  传令兵分别往各地。
  接到命令的总兵多数人欣喜,也有人心中惴惴不安。长沙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