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第2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话两人心照不宣,翟哲徘徊的态度,令许都稍稍心安了些。
“你见我没什么用,我听说此次督巡抚标营去衢州府剿杀白头军的是你的好友陈子龙。”翟哲透漏了一点消息。
“是他!”许都倒吸了一口冷气,不知是喜是忧。十年老友,竟然要兵戎相见。
“若有什么需要,你知道怎么告知我,你我之间,日后若不是逼不得已,就不要再见面了。”翟哲站起身来。
许都紧跟起身,目送送翟哲拉开禅房的木门悠着步子走出去。
方进守在虎跑寺门外,山下客商打扮的宗茂带着几个亲兵套着一辆马车等候多时。
从白头军势力扩大的那时起,许都就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他不想走,膨胀的下属也会推着他走。但衢州府混乱对翟哲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消息,如此从宁波府往厦门港海路的生意会繁荣一阵子。
下了大慈山,翟哲一头钻进马车,往宁波府赶路。
从许都的表现看,他还在犹豫中,陈子龙督巡抚标营去征缴的官兵不到千人,双方应该有一段时间的拉锯战。衢州往仙霞关的那些山林够官兵受一阵的,如果能撑到冬天,至少明年还要折腾。翟哲对白头军究竟能掀起多大风浪心里也没底,但他绝不希望许都不堪一击。
马车奔走的极快,坐在车内有些颠簸。一路不停,赶到绍兴宁波地界时,已是深夜。
方进往马厩置马,宗茂跟在翟哲到总兵府门前正要告辞,翟哲伸手招呼,“宗茂,你随我过来。”
亲兵掌灯,书房内覆盖上一层桔黄色的亮色。
“大人!”宗茂站在翟哲面前,他下巴蓄了一层胡须,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成些。
翟哲抬头时,见宗茂的摸样,猛然才发觉曾经自己身边的一个个亲兵慢慢都长大成人了,季弘去年生了女儿,宗茂也有了儿子。离开草原后,他再没有寻到像宗茂和逢勤这等人才,即使有这样的人才也不能为他所用。
“你寻机会卖给白头军一些火器和兵甲,他们最近打劫了不少客商,手中应该有些余钱。”
“是!”
“不要走商盟的路子,不要留下痕迹,即使别人知道是我们干的,也绝不能留下证据。”
“嗯!”宗茂点头。
又等了片刻,宗茂见翟哲再没有什么事,看夜色已深,准备告辞离开的时候。翟哲把脸往灯火亮出凑近了些,突然问:“你来江南大半年,与士子交往频繁,对这里有何感受。”
宗茂想了很久,出言尖锐:“士子和妓女可真没什么差别!”这可真是符合他的性格。
翟哲饶有趣味得到看着眼前的亲兵。他几年前也说过同样的话,说的是东口的晋商,现在他看这天下绝大多数人和妓女都没什么区别。
“江南士子,也复社为最,数千人中,能通世事,主大局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其余皆是追逐名利之辈。”宗茂沉思了片刻,把当日河坊会中方以智的一番话说出来。
“复社四公子,为其中佼佼者,可以为例。陈贞慧只通诗文,不明世事。冒襄的父亲被朝廷任为左良玉的监军,因畏惧左良玉跋扈,竟然花费数万两银子谋求不上任,平日里的忠君爱国都抛到脑后去了。侯方域的父亲在北京城天牢中关了四五年,他在秦淮河边寻花问柳,一点也没耽误。也只有这个方以智,还算是有点才干和骨头。”
“方以智真是这么说的!”翟哲的眼睛亮起来。
“正是如此。方以智和黄宗羲结伴往京城参加会试去了,有点能干的士子,还在奔走朝廷去呢!”宗茂虽然表示了对方以智的认可,但语气中还是不屑。
翟哲从书桌中抽出两本书,道:“士子中沽名钓誉者多,但也还是有不少英才。这两本书,是绍兴司理陈子龙编纂,一本是《皇明经世文编》,一本是前任徐阁老的《农政全书》,你拿回去好生看看。”
宗茂躬身伸手接过去。
“陈子龙,人杰矣,原不愿为官,因朝政糜烂,在家坐不住了才复出。今年绍兴洪灾,便能见到他的才干。如方以智这般年轻人经磨炼后必能成就大气候。”翟哲似有感慨,“正是这样的人,不是用权势和金钱能收买到身边的。”
宗茂默然不语,他语气虽傲,其实对方以智等人心里还是佩服的。
屋中沉寂了片刻,翟哲摆手道:“你回去休息吧!”
宗茂小心退出屋子,把木门掩上,留下翟哲一人。在江南这两年,翟哲的把自己仅有锋芒隐藏起来,只有留下卢公赠给他的腰刀来提醒自己休要忘了本心。
“在朝政中,黑和白并无界限,只有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想扭转乾坤,刀剑必不可少,但士子、百姓之心,一样也缺不了,一切需从长计较,既不可操之过急,又不能守株待兔。只能借力打力,先扩充实力。”
第354章 军改
金秋十月,宁绍军镇兵马在观海卫平原集结。
旌旗招摆,鼓声震天,水师与步卒同集一处尚是首次。
除了萧之言、左若、逢勤、孟康、鲍广、车风、李志安和元启洲等人,还有水师游击张诚、文林柱和陈虎威,以及原石浦游击张名振。
高地上点将台气势巍峨,“明”字旗和“翟”字旗插在两边,士卒排列整齐威武,骑兵的架势杀气腾腾。
翟哲盔甲鲜明,脚下的新皮靴锃亮,诸将分立两侧,他拿起折叠成长条形的文书,宣布:“经巡抚大人向兵部承文,宁绍军镇又逢喜讯。”
“石浦游击张名振升宁绍镇副将,驻守石浦。”
“原宣大参将李志安任宁绍镇协同参将,文林柱任宁绍镇水师协同守备,陈虎威任宁绍镇水师协同守备。”
“恭喜诸将!”翟哲把手中文书收起来,拱手贺喜。
张名振升任宁绍副将早在巡抚衙门就已经公布了,这一次是为了在众将面前展示。张名振才得到升任副将的消息时,连他自己都很意外。他的名气在东林党中很响亮,但一直囊中羞涩,无钱找门路。此次升任副将,当然离不开翟哲的功劳。
翟哲及麾下部将都是北地来人,唯一熟悉江南的元启洲都被他使的要断腿了。他拉拢张名振看重他两点,一是张名振安分守己,这半年没有绞尽脑汁在石浦扩充实力,另一点是张名振统军有力,石浦驻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若得到张名振相助,方便他在江南行事。
“恭喜张副将,恭喜李参将,恭喜文守备、陈守备,望诸将奋勇杀敌,不负皇恩。”
翟哲走下点将台,分别到各人面前恭贺。
“多谢翟总兵!”张名振矜持微笑,如从前一样行礼,他是见过世面的人,不至于就此会为翟哲卖命。之前的石浦游击也是有独立领兵权的游击将军,不用依附翟哲。
翟哲在李志安和文林柱面前走过,站在陈虎威面前。
“陈守备,上了岸要把从前当海寇的那些恶习都给忘了,我宁绍镇军纪严明,你莫要才当上朝廷的官兵,就被斩了脑袋。”
“小人知道!”陈虎威咧开嘴,“小人自上岸者几个月,吃饭香,睡觉稳,再想起从前在海里过的那些日子,真是猪狗不如,在翟总兵麾下,小人必定卖命打仗。”
他的穿戴了朝廷的盔甲,看上去倒也相貌堂堂。
“你率部下往台州府海门卫驻扎,听台州参将左若号令,若台州海出了乱子,唯你是问。”
“遵命!”陈虎威挺起胸膛,那双精光四射的眸子隐去凶光。
把陈虎威放在左若麾下,这是翟哲权衡了很久的之后的决定。恶人还需恶人磨,只有左若这样苛刻的将领才能让磨去陈虎威一身匪气。
公布完这些事,翟哲重回点将台,众将自然安静下来,海风吹起两侧的旗帜招摆又落下,千军万马寂静无声。
“今日是我宁绍军镇首次会练,有追随我十年的骑将,也有才募集的新兵。半年来,诸位不惜汗水,练行伍,习兵器,只待有一日在战场报效朝廷,请诸军把平日操练的结果都展示出来。”
翟哲按刀而立,“请萧副将和张副将上台观览。”
萧之言和张名振对视一眼,迈步上台分站翟哲两侧。
先出现在眼中的是斥候轻骑,车风领一千三百轻骑如飞鸟般从观礼台下的平地掠过,到对面山脚下分左右两列回头,队列拉开,战马奔跑的四个蹄子都快悬空似的。莫说江南,就是整个大明也难见到如此善骑的精骑。
轻骑之后是枪骑兵,动作整齐划一,战马几乎同时迈动前蹄。
骑兵之后是鸟铳手,随着号令兵的吼叫,整排的铳手同时施放,声震如雷。
排在最后的是操练了大半年的新兵,曾经松散的乡野气息已然不见,一股精锐凛然的气息藏在其中。
观礼台上张名振目不暇接,其他去天雄军和李志安、海盗陈虎威暗自心悸。一支强军的会练是不是花花架子,站在近在咫尺的地方最清楚,当枪骑兵杵枪在观礼台下冲刺时,迎面的陈虎威差点连气都呼不出来。
那黑黝黝的枪尖上,曾经串过清虏最精锐甲士的鲜血。
会练持续了一阵天,众将抖擞精神,次日还有水军操练。
此次秋后会练,一是检验逢勤、左若操练新军的成果,暗中让两人存较劲的念头,再者就是立威,震慑张名振、陈虎威和水师官兵。
会练之后三天,送走观礼的张名振,只剩下宁绍镇本部将领,翟哲才拿出筹划已久的军镇改革计划。
“宁绍军镇兵马从今日起将划分为四部:
萧之言、车风统领轻骑一千三百人,驻观海卫;左若、元启洲领步卒三千,骑兵八百人,水师两千人,水师统领陈虎威,驻守台州;逢勤、孟康领步卒三千人,骑兵八百人,水师两千人,水师统领文林柱,驻临山卫;中军步卒六千人,由李志安、鲍广协助我统领,骑兵一千人,水师两千五百人,水师统领张诚,驻定海卫;另设总兵府总管一职,由宗茂担任,马贵副之,主管各部钱粮分发。”
宁绍军镇共一万六千步骑,水师七千五百人,共两万三千五百军就此划分完毕,其余六千多老弱被编入辎重营,预计明年往临海涌泉镇的兰田屯田。”
诸将各怀心思,接受翟哲的命令。
与往次不同,此次各将不再是独立领军,而是有一个地位相当的副将。如元启洲和孟康都是能战之人,也都属翟哲的亲信。李志安能在卢象升麾下担任天雄军主将,掌军的本事当然不差,但毕竟是外人,翟哲把他留在身边更放心。
“军中步卒,鸟铳兵半之,其余长枪兵半之,配虎蹲炮手及重甲斧士。三部步卒每月会练一次,互补经验。”
翟哲决定强行在军中推行火器。以军备发展来看,火器已是大势所趋,但眼下火器还有各种缺陷。如不能应对雨雪天气,近战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要用相应的训练来解决。
“逢勤和李志安向左若部学习,步卒鸟铳手要配链甲、长斧或铁叉等近战装备,平日也需进行近战训练。”
总兵府内鸦雀无声,翟哲改革前没有透漏一点口风,也没有找军中将领商量,所有将领都在思忖这些措施对自己的影响。
“军中士卒当视彼此为兄弟,主帅为父母,百姓为家中老小,吾等当以戚家军为师、以天雄军为榜样。在军中推行两首军歌,各军当早晚吟诵,培养士卒忠义之气,互助之心。”
“批铁甲兮,挎长刀。与子征战兮,路漫长。
同敌忾兮,共死生。与子征战兮,心不怠。
踏燕然兮,逐胡儿。与子征战兮,歌无畏。”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令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鞑奴兮,觅个封侯!”
前一首是东汉军歌,养士卒互助之心,后一首是戚家军的《凯歌》,将倭奴改成鞑奴,为了应景而做。
总兵府内众将都有些懵了,翟哲这次的动作确实有些大了,大到远出乎他们的意料。
一支强军不仅要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还需具备精气神,知道为何而战。大明文官瞧不起武将,长久以来,军中士卒自己的心气都低了,每在出战时多以取军功夺财物为目的,难免有杀戮百姓的行径,翟哲正想慢慢培养起士卒的抱团自强之心。
人要是没了心气,永远只能趴伏在地上。大明文官压制武将多年,弄到最后武人自己也瞧不起自己。
公布完之后,宗茂把拟好的文书分发给各部主将统领。萧之言、左若、逢勤、李志安接过来,一边细阅,一边与身边几人窃窃私语。
翟哲端坐当中默不作声。
他在军中推行的这些改革,其实并不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