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秘史-第16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辕与蚩尤大战期间,相继有诸神参战,共陨落四十五位天神。如今尔等再聚紫霄宫,便当了了此事,让三界所缺神祇补全,使三界运转和谐。”
鸿钧说罢不理众圣人沉思,又道,“玄天和通天乃是一方教主,却为小事争斗,此事该罚!玄天道一门闭关思过,百年不需再出洪荒。截教一门当为洪荒消除千件业果,方才可恕。”
老祖各拍五十大板,这才看着法坛下圣人道,“魔族入侵洪荒,我本当与魔祖再论道法,不料天机大变。此劫还需一千五百年后方才能了,你等这便下界去,等让轩辕定了其他神位,助他再行封神之后,用心修道便可。这都下界去吧。”
老祖说罢径自消失在了法坛之上。
老祖一走,七位圣人无奈看上几眼,只好齐齐拜过鸿钧法坛,请出了上次立神时刻满三界神祇的紫青神玉,带上神玉到了下界灵宝的神坛上,只等轩辕再次立神。
话说七位圣人,先后出了紫霄宫,唯有元玄和通天落在后面。这两人落在后面,却都不由互相看看,笑着回了洪荒。
却说老祖亲口吩咐此次洪荒立神,让人皇轩辕自选那四十五位神祇,然后在灵宝的神坛拜过天地即可。
却说时日如梭,不过几日功夫,轩辕便拟定了四十五位神祇的名单。这日七位圣人在黄河五转之地的灵宝和轩辕一起开始了结洪荒立神之事,却不想此次洪荒立神,轩辕所立的四十五位神祇中,玄天道、人教、阐教、西方教四教总共只得了十六位神祇,其余神祇却都封的是截教之人。
连同蚩尤死去后,缺失的六位主神之一的兵神也封了截教的孔宣。
七位圣人不料会是这种结果,除了通天都极为不喜,却也没有办法,老祖吩咐便是天道,他们如何违背的了。这洪荒立神之事,便如此极为不和谐的圆满了。
时光若白驹过隙,转眼距离洪荒立神已经过了一千五百年。
这一千五百年间,轩辕黄帝在立神后的第四十五年就在鼎湖乘龙等仙而去。随后是颛顼大帝。颛顼后又有先后经过帝喾、唐尧、舜。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舜是为五帝,五帝侯大禹因治水有功,继任人皇,称作夏禹,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从此进入了家天下的诸侯邦国制时代。
第264章 夏商正史
夏朝是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据史书记载,夏朝为大禹之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废除部落传统的“禅让”制、杀死柏益称王而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部落王朝。
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从此进入了家天下的诸侯邦国制时代。
夏朝共传13代,16王,约五百年。夏的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为大一统的商朝所代替。
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
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之后,尝试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奠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
禹老时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部落的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坚决不出席钧台会。
夏启大怒,遂调动军队对有扈氏进行征伐,两军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族。这次征讨使新生的专制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原始的民主推举制被强制取代。
夏启死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的事件。
夏代末年,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
部落首领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
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商是继夏之后,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天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
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汤即天乙,姓氏为“子”,甲骨文称大(天)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他在当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
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东北)、昆吾(河南淮阳南),“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侯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向东下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以上是从五帝后一千五百年间的大事。这些大事都是后世记载,考证十分不易。与我们故事所叙述不同的是这些都见于史料的记载却与我们的故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黄帝乘龙登仙后,玄天道、人教、阐教、截教、西方教各教都不再大规模深入人间,只在人间收一些有资质的弟子,佐助他们在人间成就伟业,来为各教延续气运,争取天机。
轩辕之后的大帝颛顼便是老君弟子,其后的帝喾则为天上星辰所化,是为玄天道弟子。后来唐尧则是元玄在洪荒大战时就在东夷唐地的后代。至于大舜则是女娲传人,后来的夏禹王也是玄天道弟子,其用来治理黄河水患的定河神珍铁就是元玄在天河所得的天河神珍铁,而大禹铸成的九鼎则是得神农相助,将洪荒华夏之地划分为九州时所制。
总之,这一千五百年间,各教暗中相争,也是极为激烈。这里我们不再详说,上面关于正史的引用,则是为了在下面的商周封神中详细解说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第265章 女娲大怒
自黄帝乘龙登仙后,玄天道、人教、阐教、截教、西方教各教都不再大规模深入人间,只在人间收一些有资质的弟子,佐助他们在人间成就伟业,来为各教延续气运,争取天机。
殷商传至第三十王帝乙,他死后由其子辛(即大名鼎鼎的纣王)继位。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又强盛起来,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在位的第九年,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半路上受到孟方(今河南省睢县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伐讨孟方,得胜。第二年,帝乙继续南下征伐夷族,到达淮水流域的攸国。帝乙和攸侯喜合兵攻伐夷族,于第二年得胜而归,帝乙在位的第十五年,再次率领诸侯南征夷族。
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时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载,帝乙崩,帝辛继位。
纣王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一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除了天资聪颖、领悟力奇高之外,也是少见的大力士。关于纣王的一切,大多仅限于历史记载,对于纣王的魔性来源,却决少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纣王的魔力到底有多强,所以对于纣王的一切只能用空白来形容。
帝乙死后,帝辛即位。《荀子•;非相篇》说,“帝乙死,应立长子启,因启毒贱不能立,而立少子辛为帝。帝辛自幼聪敏过人。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可见商纣王是有一定的潜力成为一代中兴明君的。
通常后世史书将帝辛称之为纣王。我们的商周封神便从这位少时表现过人,即位初无比英明的年轻君主纣王说起。
话说帝乙在位叁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名曰纣王,都朝歌。
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中宫原配皇后姜氏、西宫妃黄氏、馨庆宫妃杨氏,叁宫后妃皆德性贞静,柔和贤淑,纣王坐享太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八百镇诸侯尽朝于商,有四路大诸侯,率领八